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文化遺產下美學發現與價值重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文化遺產涵蓋農業歷史景觀、傳統農業知識與技術、農耕習俗、古村落、古老物種等,且它們能夠與社會環境協同進化并傳承至今。21世紀初,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的保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倡議得到我國積極響應,自此我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普查農業文化遺產。截至目前,我國入選“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的遺產項目無論是數量還是覆蓋類型均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當農業文化遺產再度呈現在現代社會面前時,鄉村鄉土社會屬性及伴隨社會發展出現的新生價值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從新的美學角度和維度看待與理解農業文化遺產之勢銳不可擋。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涵蓋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的復合農業生產系統,也是極具藝術性、審美性及內涵特性的美學載體。中華民族“順應天時、講求地利、重視人和”等充滿生存智慧和生命哲理的農業發展模式維持了幾千年而不衰。然而,盡管有基于景觀角度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美學色彩探究,但學界始終缺乏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較為系統的美學闡釋。因此,打通農業文化遺產進入美學領域的話語通道尤為重要。
挖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獨特審美價值。我國農業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種類繁多,不是單一的農業工程和農業技藝所能詮釋的。它不僅體現著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也孕育了寶貴的基因物種,“活態性”和“適應性”是其顯著特征。受地域環境、季節時令及農事活動的影響,農業文化遺產很難有統一的美學標準,與古典園林、傳統工藝品更是不在同一個審美價值維度內,其創造與傳承過程的特殊性使其具備獨特的審美價值內涵。農業文化遺產無法脫離農村生活及農業生產實踐,也正是基于生存與生活需求對自然法則的探究才使得農業文化遺產擁有了獨特的美學特質。以廣西龍脊梯田為例,稻作文化曾塑造獨特的梯田景觀。龍脊梯田上溯元代、下迄清朝,它將原本森林茂密的山坡化為層層疊疊、蔚為壯觀的人文自然景觀,并形成別具一格的生態格局。龍脊梯田折射出的是最大化利用水土資源的農業智慧,蘊含的是農民期盼糧食豐收的質樸情感,是物質滿足在先、精神愉悅在后,而又并不影響其獨特的外在審美表現,其體現出的“有用性”和“審美性”的高度統一也再次拓寬了主流美學的研究視野。
充分認知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價值。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融入性的美,聯動了山脈、河流、田園和超越自然的道德情感,是一種心入于境、神匯于物的審美體驗。梳理和探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歸宿可以為“活態傳承”找到新的窗口和視角,既能讓人沉浸到自由、純粹的自然之美當中,又能跨越自然之美獲得農業文化遺產的審美升華,為鄉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奠定基礎。以興化垛田為例,它是蘇中地區一種獨特的農業文化遺產。明清時期,興化已經出現了大量沼澤水蕩,加上黃河多沙、善瘀,水患頻發,于是產生了挖土增高、垛上種植的生產方式,可見興化垛田正是先民智慧嵌入農業生態系統的最好體現。垛田田塊通風好、光照足,不僅能抵御洪水,還是蔬菜瓜果及各種淡水魚蝦的理想生長環境,其生態、科研價值極高。每當垛田油菜花開放,置身其中就仿佛落入仙境,讓人流連忘返。依托遺產資源發展垛田旅游及現代農業,既能帶動農業文化遺產的美學價值傳播,又將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并實現開發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并重。當人們置身田園,體會和感受垛田衍生的生機、鮮活及神秘感時,農業文化遺產的美學價值便也更具張力和黏合性。
中華民族創造了璨若星辰的農業文化遺產,并延續至今。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及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系統闡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美學內涵與價值。因此,做好美學發現與價值重塑是深入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下,從綿延萬年的農耕歷史中追溯農業文化遺產的美學價值,與時俱進推動其保護利用,是今后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各項工作的努力方向。
作者:張力 羅穎 彭孟宏 單位:英國桑德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英國桑德蘭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