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發展階段,社會競爭逐漸增大,學生面臨愈來愈多的壓力,逐漸成為心理健康的弱勢群體,因此,科學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高校須把心理健康教育擺在綜合素質培養的突出位置,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緊密結合學生的教育需求,開展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心理品格。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高等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高校因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校園危機事件,學生的心理健康日漸得到廣泛關注。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征明顯,逐漸外顯化。部分學生從高中教育環境進入大學教育環境后,因不習慣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產生不良情緒。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容易自我封閉。社會節奏的加快使大學生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與挑戰,承受來自各方面的較大的心理壓力,學生面對壓力無法進行自我疏導時,會產生倦怠心理,內化壓力,用封閉自我的方式保護自我。二是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形成與其自身的成長環境有一定的聯系,原生家庭的差異使得一些大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導致他們敏感脆弱,影響其健康心理品格的塑造。三是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在學生成長階段,逆反心理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導,會使學生形成較差的心理狀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得到廣泛關注,但因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復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教育效果不明顯的問題。
1.教育內容缺少創新、教學方式單一
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了相關課程,但仍然存在教學內容缺少創新、教學方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內容陳舊、側重理論。第二,大班授課的選修課教學形式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實操性指導,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低;同時,師資力量薄弱,無法為學生提供課堂外的靈活教學。第三,沒有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育環節大都相互分離,沒有將理論與實踐指導相融合,導致無法緊密契合學生的需求,使教育實效降低。
2.大學生自我認知辨別能力弱
大學生群體的三觀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弱,內心敏感,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極端的思想和行為,甚至出現心理疾病。大多數學生在高中時期沒有接受專業、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及時辨別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另一方面,大學生即使出現或存在心理問題也因缺乏科學態度而羞于向家長、教師、同學以及專業的心理醫生尋求幫助,甚至對其他人的幫助和關心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完善
由于資源限制,大多高校僅開展針對性、階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常態化的心理教育輔導體系。有的高校雖設立了心理輔導室,但沒有專人負責且設備更新滯后;有的高校設立了從屬于不同行政機關的心理健康輔導機構與咨詢機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講授課程、提供咨詢服務,還要承擔一定的行政管理事務,無法對其本身進行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價值認同,無法全心全意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未能充分調動其教育主體的力量,導致教育尚未形成合力,教育資源薄弱,教育實效性較低。
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大學時期是塑造積極健康心理狀態的關鍵時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他們塑造良好的心理品格,順利完成向成年人的角色轉換。
1.提高心理健康課堂教育的實效性
為進一步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預防不良心理問題引發的行為問題,高校須進一步規范心理健康課程教育。高校須科學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調研學生需求,分門別類增加心理健康的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高校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增強課堂參與度,將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現實校園危機事件以案例形式融入課堂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引導他們科學面對心理健康問題;高校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結合理論知識與實操性指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疏解的方法,穩步提高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體系
為提高大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須盡快完善生態型全過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系統。一是逐步建立“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育人機制,將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納入育人主體。學校育人主體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明晰工作職責,互相配合,全程關注,及時發現,有效預防,耐心指導,持續追蹤;家庭育人主體主要是指其家庭成員,學校要通過搭建渠道與學生家長對接,幫助家庭成員掌握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正視心理健康問題;社會育人主體主要是指校外知名心理健康專家等,學校需定期邀請專家來校舉辦知識講座,以期提高學生的自我疏導能力;學生育人主體主要是指學生中的先進分子,對他們加以培訓,使其成長為優秀的心理健康志愿者,發現異常第一時間上報老師,同時予以陪伴和引導,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在“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育人機制中,各教育主體應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及時引導和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二是要重點關注學生中的潛在性危機群體,做到及時發現、及時介入、及時引導,預防心理問題導致的校園危機事件,同時需進一步完善危機應對聯動機制,提高校園危機事件突發的應對能力。三是要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與咨詢機構,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他們專心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四是改進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大學生的情緒易曲線波動,穩定性較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貫徹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理念,教育過程要充分考慮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多樣性以及影響因素的復雜性,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斷發展。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職業素養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職業素養既包括其專業知識水平,也包括職業道德素養。第一,要注重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建立一支專兼結合,技術過硬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除了專業教師外,還應將與學生接觸密切的輔導員、班主任納入教育隊伍,承擔基礎性的引導教育工作,通過培訓提高他們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和指導方法。同時,高校也需聘請校外專家及技術人員來補充學校的心理教育和疏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配置不足的問題。第二,要注重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高校需引導教師轉變觀念,積極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導和服務,與學生面對面談話,精準預防、疏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教育及輔導中要遵循“平等尊重”理念,與學生平等友好相處,照顧學生自尊心,保護學生隱私,建立跟蹤臺賬,保證工作有效性。
4.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結合網絡時代“大數據+”的優勢,利用網絡新媒體,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一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社團,由專業教師進行團隊指導,積極組織“線上+線下”相結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體活動。二是舉辦范圍較廣的“線上”知識講座,向全校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三是逐步構建學生網絡心理服務平臺,開辟“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健康測試”、“心理健康小游戲”等專區,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提高自我調節能力。高校須全面重視且推進新時代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樹立平等的教育理念,向服務轉型,以學生為本,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預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參考文獻
[1]俞國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實踐的視角[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7(02):73-80.
[2]徐麗娜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農家參謀,2019(24):231+247.
[3]李德永,程秀霞,張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策略研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6):6-9.
[4]王慶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菏澤學院學報,2019,41(03):59-62.
[5]溫興盛.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中國包裝,2016,36(08).
作者:丁佳如 單位:甘肅政法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