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網絡音樂文化教育教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網絡音樂是大眾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動地體現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蘊含了豐厚的歷史、地理和民俗文化。網絡音樂文化的發展適應時代、適應大眾需求。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平臺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網絡音樂作品,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懷。由于網絡音樂產生的時間短、傳播快、影響大,導致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還存在對優秀網絡音樂重視程度不夠,還沒有把網絡音樂教育教學真正重視起來的問題,造成網絡音樂的相關研究不系統、挖掘不深入、推廣不及時,使網絡音樂教學內容與大眾需求不一致,缺少時代特色,教學方法老套,不能與時俱進。因此,文章圍繞高校網絡音樂文化教育教學及推廣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網絡音樂教學;網絡音樂文化;網絡音樂推廣
網絡音樂是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迅猛發展后出現的一種全新的音樂傳播方式,音樂產品形成了數字化制作和傳播,有線、無線交叉互動,音樂消費模式更加多樣。網絡音樂是大眾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動地體現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蘊含了豐厚的歷史、地理和民俗文化。方興未艾的網絡音樂文化,有助于音樂創作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有助于音樂創作人在民間發現特色民族音樂。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還存在對優秀網絡音樂發現及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音樂教學內容還沒有做到與社會大眾文化需求、與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大學生網絡音樂的創作興趣、網絡音樂的鑒賞能力相結合,缺少對大學生網絡音樂的正確教育和引導,教學方法老套,不能與時俱進。因此,高校在音樂教學中應重視網絡音樂文化的研究,提高學生的網絡音樂鑒賞能力、網絡音樂創作能力與網絡音樂傳播能力,使網絡音樂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
一、網絡音樂文化發展的意義
(一)網絡音樂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音樂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網絡音樂能夠生動地體現新時代大眾文化生活。網絡音樂就是大眾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形式推廣網絡音樂作品、展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音樂文化,體驗豐富多彩的文明情感以及大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2001年開始,體現新時代大眾文化生活的網絡音樂的大門剛打開,發展之勢勢不可擋。網絡神曲鼻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讓聽眾們開始知曉網絡音樂的魅力。“俺們這嘎兒都是東北人”等口頭禪幾乎家喻戶曉,“翠花,上酸菜”這句話更是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打葷取樂的用語。第二,網絡音樂成就了一批網紅歌手。隨著網絡音樂大批涌現,網絡音樂成就了一批大眾喜愛的網絡歌手。人們耳熟能詳的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豬之歌》《兩只蝴蝶》等傳遍大江南北后,以刀郎、香香等為代表的網絡歌手一時爆火。以《愛情買賣》《錯錯錯》《傷不起》《江南style》等也一時火爆了整個樂壇。由于《我的滑板鞋》《小蘋果》等網絡歌曲歌詞生活化、隨意化,也使網絡音樂的曲式變得多元化。第三,網絡音樂生動體現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我國歷史上文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文學形式,詞的用字平仄聲韻,字詞搭配抑揚頓挫,韻味十足,通常都是以吟唱的方式呈現出來,唱詞和音樂拍節默契配合,把人們帶入了美妙的意境之中。近年來網絡音樂尤以《清明雨上》《傾盡天下》《離人愁》《青花瓷》等古風音樂為主,意境幽深,情景交融,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其中《青花瓷》最后一段歌詞唱道“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在瓶底書畫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云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將人們帶入音樂的世界,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二)網絡音樂有助于民族大團結
民族網絡音樂廣泛傳播和流行,有助于各民族音樂元素的相互借鑒、相互了解。藏族的骨笛、蒙古族的馬頭琴、廣西壯族的銅鼓等等,雖然民族音樂元素不同,但演奏出來的每一首民族音樂,都呈現了各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所演繹的民族故事,抒發的家國情懷,使人能產生同頻共振,產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豪邁之情,讓人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和諧團結的國家里感到溫暖和自豪。
(三)網絡音樂傳播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網絡音樂能以最快的速度在社會里傳播,能讓人了解和熟悉音樂所代表的各民族文化,能增強一個人對自己民族的認同,對國家的熱愛。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認真品味過自己民族的音樂,那他也不會去喜歡和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更不會從民族音樂中體味到身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自豪。網絡音樂覆蓋面大、影響力強,是各民族了解民族文化最簡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且不受時間、場地、人員和經費的限制。
(四)網絡音樂傳播有助于提升個人素質和修養
網絡音樂題材和演唱呈現出來的特點比較明顯,時代感強,能及時反映不同時期人們的所想、所盼、所愛、所求,生活氣息濃厚,不但會提升人的氣質,還會將善良、質樸等品質直接傳達給受眾。
二、高校網絡音樂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網絡音樂教育雖然結合傳統音樂進行教育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總體而言,網絡音樂文化教育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首先,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音樂仍是教育教學的主流,網絡音樂文化傳播及教育教學得到較高的重視;其次,網絡音樂教育教學還沒有一定的模式可循,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再次,網絡音樂教學內容沒有從實際出發,缺少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鑒賞能力的提高,未能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因此,筆者認為要想轉變這種局面,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
(一)加強網絡音樂教學觀念轉變
從培養新時代網絡音樂新人的目標出發,加強網絡音樂教學觀念轉變在高校人才培養實踐中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挖掘新時代民族音樂素材、繁榮新時代網絡音樂創作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首先,網絡音樂雖然是新時代的產物,但已經涌現出諸多耳熟能詳的經典音樂作品,提高了網絡音樂傳播能力和創作能力;其次,網絡音樂文化是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具有新時代音樂文化的屬性,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被廣大青少年和音樂愛好者所接受和喜愛;再次,網絡音樂文化是呈現音樂表現形式的一種獨特手段,是豐富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網絡音樂文化作品可以呈現我國不同民族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傳統習俗,加深人們的愛國情懷,激勵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進。因此,網絡音樂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實踐、能力、創新,有的放矢的轉變網絡音樂文化教學觀念,與時俱進,充分發揮高校對網絡音樂人才培養實踐的主渠道作用,提升人民大眾的文化素養和鑒賞水平,使網絡音樂教學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時代,教學方式更科學、更可行和更有效。
(二)轉變網絡音樂實踐觀念
音樂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種呈現,具有時代性、大眾性、革命性。加強高校網絡音樂教學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提升學生參與學習和創新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需要。因此,高校應當根據網絡音樂文化的特性,結合網絡音樂文化的傳播特點,充分認識到網絡音樂文化教育教學的重要性,應從培養高素質音樂創作人才的需要出發,使網絡音樂教育教學融入更多音樂元素,創新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實踐,構建考評機制,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高校可以探索將網絡音樂教學教育教學作為其他專業學生的公共課、選修課、實踐課,使網絡音樂創作和傳播方式更加廣泛,使網絡教育規范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轉變網絡音樂融入觀念
教師作為網絡音樂教學創新的主要踐行者,因而提升教師網絡音樂創作素養十分重要。因此,教師要兼收并蓄,開闊視野,不斷研究網絡音樂的深層內涵,不斷實踐網絡音樂的創新發展,并將其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學當中。
三、高校網絡音樂教育教授策略
(一)把握網絡音樂教學節奏,多措并舉實施教學
大學生是新時代的建設者,肩負著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廣泛的興趣愛好,豐富的音樂素養。網絡音樂一經流行便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高校應當因勢利導,主動作為,有序推進網絡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并引導學生提高選擇健康的網絡音樂的能力,使網絡音樂更好地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首先,提升學生網絡音樂素養。教師在教授學生網絡音樂的創作、演唱和推廣時,要科學制定學習課程,適時安排課時,做到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力度與教學節奏結合,既可以定期聘請網絡作曲家給予專業指導,也可以不定期邀請當紅網絡歌手參與線下演出活動,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網絡音樂專業知識和素養。同時,還應當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創編一些反映新時代生活的網絡音樂,助推校園網絡音樂創作的發展。其次,開展網絡音樂實踐教育。教師應當定期帶領學生開展網絡音樂素材采訪搜集活動,讓網絡音樂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大眾,讓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到網絡音樂創作當中。同時,教師還應利用好課余時間為學生講述近年來所出現的當紅網絡音樂的創作背景、音樂元素、表現手法和主要特點,呈現具有傳統民族音樂特點的網絡音樂魅力,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對網絡音樂的興趣。再次,開展學生網絡音樂展演。學校團委及社團組織,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網絡音樂展演活動,以強化學生們的網絡音樂知識素養,調動學生創作網絡音樂、傳播網絡音樂的激情,并及時對學生網絡音樂創作進行指導并提出建議。
(二)開展網絡音樂教學,加強學生情感體驗
目前,在高校網絡音樂教學中,教學方法內容和形式單一,基本沒有實踐類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手段上應與時俱進,打破常規。一是鼓勵學生嘗試演唱網絡音樂作品。選擇一些優秀且符合學生審美風格的網絡音樂作品進入課堂,網絡音樂的特點是旋律較簡單、歌詞不復雜,但生活氣息較濃,滲透力較強,應鼓勵學生嘗試演奏或演唱優秀網絡音樂作品。二是適時推送網絡音樂優秀作品。根據學生對網絡音樂風格的喜好進行編組,成立網絡音樂創作小組、網絡音樂演唱小組、網絡音樂器樂小組,適時推送網絡音樂優秀作品、網絡音樂歌手參加全國和各級主辦的網絡音樂盛典。圍繞在“新”字上做文章,在“推”字上加把勁。通過創作、改編一些熟悉的網絡音樂等形式,讓學生在網絡音樂創作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個人魅力,并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感和情景體驗,讓學生能夠鑒別網絡音樂、創作網絡音樂。三是在網絡音樂創作中融合民族音樂元素。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凝聚著千百年來無數先輩的心血和希冀。我們在創作、欣賞和推送網絡音樂的同時,不能忘記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的重任,不斷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合到網絡音樂創作中,并共同努力為傳承民族音樂開辟新的天地。
四、高校網絡音樂教學創新舉措
(一)采用多樣化網絡音樂教學方法
首先,網絡音樂教學要與創新思維相結合。不管是網絡音樂教學還是網絡音樂創作,方式都相對單一,創新力度不夠。因此,轉變網絡音樂的教學現狀,老師就要創新思維,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在鼓勵同學們學習網絡音樂的同時,還要掌握好民族音樂文化對網絡音樂創作的作用。老師既可以給學生布置網絡音樂作品簡析作業,也可組織學生鑒賞優秀網絡音樂作品,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網絡音樂創作的認識。其次,網絡音樂教學要與民族音樂相結合。教學時,可以有機融合課堂教學與趣味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知識和網絡音樂元素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動力。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音樂素材采風活動,開展網絡音樂歌詞和網絡音樂曲調的創作實踐,不僅可以提升同學創作網絡音樂的熱情,還可以加深他們對所學網絡音樂知識的理解。
(二)培養網絡音樂實用人才,多管齊下提高素質
高校在進行網絡音樂教育教學的時候,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新時代建設者。培養網絡音樂綜合型人才,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新時代的需要。首先對學生音樂知識的傳授,傳承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文化;其次提高同學們創作網絡音樂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創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把抽象、復雜的知識,通過理論與實踐變得更加具體和生動,彰顯出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實用性,有效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完善網絡音樂課程設置,多點突破改善局面
網絡音樂課程的設置關乎網絡音樂的教學質量。通過調查發現,不少高校院(系)音樂教學沒有設置網絡音樂課程,導致學生并不能夠理解什么是網絡音樂,只知道凡在網絡上看到的、聽到的就是網絡音樂,課程設置與新時代不合拍、與學生的要求不相適應。如何切實有效地改善這種局面,老師就要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深入探討分析如何完善網絡音樂課程,更好地將網絡音樂滲透到高校音樂教學當中,讓網絡音樂教學更科學和更全面。因此,在調整過去的音樂教學課程中,我們應當適應社會、適應大眾、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從更深的層次、更遠的視野、更高的要求出發,促使網絡音樂課程教學更加系統和更加完善,讓同學們接受的網絡音樂知識更加豐富、更加前沿、更加實用。
(四)做好網絡音樂有效傳播,“多點開花”引領審美
為了推動網絡音樂能夠有效傳播,高校音樂院(系)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和創新網絡音樂教育模式,在不斷挖掘網絡音樂元素的同時,逐步提高同學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加強網絡音樂欣賞和創作指導的能力,使他們認識到網絡音樂的價值,更加努力地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知識。同時,音樂老師要把教師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學生平常的網絡音樂生活和學習中,要不斷地加強學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知識的教育,深入剖析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核心價值,引導同學們鑒別、運用和審美的能力。
(五)組織網絡音樂課外實踐,多點發力拓展視野
任何一項音樂教學,脫離實踐就將意味著內容會空洞無味。因此,組織課外網絡音樂實踐活動顯得尤為重要,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網絡音樂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而且還能夠提高他們的網絡音樂素養,更好地挖掘其網絡音樂創作潛能。提升網絡音樂課堂教學效果,老師就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開展更有意義的網絡音樂課外實踐教學活動。首先要加強與各個社會團體的合作,為網絡音樂開拓更多的展示空間。通過組織公益性網絡音樂演出活動,幫助同學們積累一定的創作經驗和表演經驗。通過拓展同學們的視野,在日常生活中汲取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拉近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距離,使他們的網絡音樂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六)融洽網絡音樂學習氛圍,多策并用服務大眾
搞好網絡音樂教學,首先要給同學們創造融洽的學習環境,確保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要營造良好的網絡音樂學習氛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播放一些優秀的網絡音樂作品,講解其作品的思想內涵、音樂元素和藝術特點等,激發同學們學習網絡音樂的興趣和創作網絡音樂的積極性。再次伴隨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除了在廣播電視上對優秀網絡音樂作品宣傳以外,還要發揮自媒體平臺的優勢,引導學生和社會人士利用微信公眾號、快手號和抖音號等平臺,大力宣傳優秀網絡音樂,使其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人民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錢仁平.中國新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
[2]馬慧慧.高校音樂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
[3]袁茜.音樂的網絡化生存———網絡音樂文化的倫理思辨和審美批判[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8.
[4]臧娜.時尚的批判與批判的時尚:網絡音樂文化的兩副面孔[J].人民音樂,2011(11):85-87.
[5]陳輝.新媒體時代網絡音樂文化傳播特征解析[J].中國音樂學,2009(03).
[6]袁茜.當代社會人文景觀視角下的網絡音樂文化解讀[J].音樂創作,2015(01).
作者:王長城 單位:滁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