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企業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年來金融系統案件頻發,揭示出一部分地方金融企業廉政建設與實體經濟發展程度的關聯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下確立兩者的共生關系,有利于推動地方金融企業在廉政建設、學術運用、科技創新之間良性發展的同時,致力于新時代社會主義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原理;廉政建設;實體經濟
1引言
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式經濟發展之形態體現在不斷了解理論聯系實踐的方針,隨著“共同富裕”為總綱領的共同發展關系應運而生,進一步量化為量變因子與應變因子之間的不斷攀升運動,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力深化地方金融企業廉政建設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新里程。首先,在物質及存在形式方面,其特性是客觀存在的,并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自行運轉,更不會因地方金融企業任何人員的主觀意識而轉移,而是由廉政建設指引下的國有金融企業對實體經濟發展保持相對運動的狀態。其次,在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方面,闡述出從實際的客觀事實出發,物質是決定意識的,意識是反作用于物質的。梳理近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的成果表明,正確的廉政建設意識會促進地方金融機構的客觀良性發展,在此傳導下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比比皆是。最后,在量變質變規律方面,事物在矛盾力作用下的適度原則是經濟發展的良方益藥。改革開放40余年的積淀過程,現階段已由粗放式的開發轉型為高精尖、高質量的發展,質變的穩定離不開廉政建設的執政能力,并進一步表明金融企業廉政建設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同比關系,致力于指導提升地方金融企業執政能力與廉政建設的同時,著力解決地方金融企業主業的供需矛盾,最終實現廉政建設下的地方金融企業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的共生發展。
2金融企業廉政建設概述
2.1思想上確立企業廉政建設的基石
馬克思主義三位一體的理論涵蓋之廣泛,下沉到地方金融企業實際工作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義。地方金融企業在廉政建設投入的程度決定企業進階發展的內在動力,既是其內化發展的制度根基,也是其現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國有金融企業強化廉政建設的核心內容勢在必行,并成了其內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進一步體現出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之根本;落實主體責任與監督責任方面,防止企業管理者在權力運行、權力貫穿、權力影響力等事物中發生“移公花接私木”的事件,還要預防導致干部產生逆淘汰、滋生腐化等一系列問題,其監督與管理的責任問題必然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廉政建設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方式,其內涵不僅僅是各級組織干部參與企業管理的運行,上行下效的廉潔傳導還應包含內部全員的積極參與,進而延伸到推進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去。
2.2實踐中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實施“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基本方針,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提升的同時,實現“十四五”期間穩經濟、保民生的重要使命。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地方金融企業經營重心須順應新時代雙循環步伐下部分行業領域“調結構、補短板”的總基調,既要做好服務實體經濟,還要擴大支持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近年來,部分產業交替創新發展下發生了不可避免的行業更迭風險,地方金融企業配合政府化解產能過剩行業的任務凸顯出來,與此同時企業尚須在創新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下足工夫,進而行之有效的落實內外部多項舉措,共同致力于實現全面普惠金融的大策略和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的小需求;地方金融企業應運用馬克思生態思維原理開展對長期價值的動態探尋,如人口流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與金融周期、產業聯動發展等宏觀及微觀因素。
2.3論證下說明兩者同比發展的一致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經濟運行須保持在良好區間,地方金融企業廉政建設之深化在于統籌兼顧好宏觀政策下達后的周期換擋及市場調節。首先需堅持“兩個不動搖”促使金融供給結構的優化,進一步適應區域協調發展的同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分配理念。其次,在強化風險管理方面,隨著國內外政治及經濟環境的相應變化,地方金融企業在傳統經營及非標業務中的風險不斷顯現;最后,建立落實地方金融企業廉政建設責任與金融事項風險處置機制雙軌制,對于重點領域、高危行業的風險隱患進行“日、周、月、季、年”監測,有利于壓實處置風險及共生發展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對地方發展不平衡的領域提供供給側改革的強大支撐,并完成經濟高質量發展下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致力于實現203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遠景目標。
3金融系統案件定向分析
3.1金融案件頻發
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決查處各種風險背后的腐敗問題,深化金融領域反腐敗工作。2019年1至10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審查調查金融系統違紀違法案件5500余件。近年來,金融系統性案件頻發,揭示出思想政治工作疲軟、管理層履職不到位、經營理念與政府戰略不符等問題。主觀方面:私欲膨脹下的三觀扭曲,盲目追崇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利于企業的形象及發展;一些掌權者之所以淪為違法者,其僥幸心理是走向不歸路的根因。客觀方面:政治信仰、行業規矩、權力效應等方面存在嚴重偏離主線的行為,必然會導致思想上的庸俗,錯誤地認為權力等于利益;監督客體意識存在特權思想,并產生了身份優越感,進而出現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不強的現象,甚至片面地認為被監督是降低威信、軟弱無能的表現。
3.2內部監管不力
首先,內部的監管制度缺失。對“一把手”監管不到位,體現在監督機構人員法治意識淡薄,導致日常執行監督薄弱。由于機制體制不夠健全完善,目前對“內部監督”這個問題存在一定的適度性。其次,從紀檢監察機關內部來看,內部監督機構也不健全、不統一,有的把干部監督工作放在干部室、有的放在辦公室、有的放在機關黨委或支部,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干部監督機構。其一,監督標準不細。目前還沒有一套完備的上下統一的紀檢監察機關內部監督制度體系,各地在自我監督上沒有可操作性,易成為擺設。其二,監督程序混亂。紀檢監察機關履行監督職能的工作程序規范還不夠健全,忽視事中控制和監督,如在處理案件過程中,有時存在初查、調查、處理“一竿子到底”等問題。
3.3外部監督失效
外部監督難以到位,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一是組織忽視監督;二是社會難以監督;三是干部不愿監督。紀檢監察系統外的黨員干部身為紀檢監察機關監督的對象,有的可能自身不是很“清白”,加上忌諱紀檢監察干部利用權力打擊報復,他們往往不愿意或沒有勇氣去監督紀檢監察干部,常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有一個完善具體的約束制度。
4當下實體經濟現狀分析
4.1后疫情時期實體經濟格局的重塑
由于西方國家疫情的反復影響致使上、中、下游供應鏈的部分中斷,進而引發全球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增大,直面帶來實體經濟衰退嚴重,以及加劇微觀經濟復蘇的矛盾。回視國內后疫情時期經濟面,正處于內在控制與外生因素穩中有序的狀態,在大循環背景下釋放出更多的內需市場活力,但生產資料不統一與生產過度化之間的矛盾會導致生產過剩、通貨膨脹、經濟不均衡等危機。步入“十四五”期間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能力須適應供給能力的發展要求而全面系統推進產業轉型。一方面,在供給端,實體經濟各類商品的適用性劃分比例產生偏離,其失衡導致生產過剩,進而形成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在需求端,梳理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的少數集權化、過度集中化導致地方金融企業的主業成本攤高,并進一步體現在市場經濟的收入與支出的均衡分配。地方金融企業生產關系、生產要素在廉政建設和科學技術管理的雙目標指引下,配合政府實施提升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將有利于優化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扎實推進其內部凈化的同時,致力于形成外部的新型競爭優勢。近兩年,實體經濟缺乏投資盈利的機會,而部分股市、債市、期貨等金融市場異常活躍,貨幣的流動軌跡說明國家釋放出的流動性有一定比例沒有出現在對應的行業及領域中,從而不利于實體經濟復蘇,還有些許概率反向傳導產生金融危機。
4.2極端氣候下廉政的低碳實體經濟
近年來,隨著碳排放的加劇導致各行業產生蝴蝶效應,并擴散到實體經濟的各個領域,廉政建設成為解決當下低碳經濟良性發展的首要政治任務。氣候變化對低碳實體經濟的推進存在影響,地方金融企業尚須配合政府統籌做好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減碳工作。廉政建設指引下的地方金融企業在穩步研究各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的數據時,不僅反映出部分行業存在運動式“減碳”的問題,還分析出花樣減碳問題不利于經濟穩定運行,并帶來行業沖擊和風險隱患,下一步著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節能減碳的關系成為重中之重。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中國經濟數據,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地方金融企業廉政建設下的低碳實體經濟利好明顯,金融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目前,各國為應對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均采取高強度的財政刺激政策和貨幣量化寬松,反哺實體經濟中執行“降低利率”的貨幣政策,這些措施將會直接影響金融屬性下的市場穩定和資產波動的增減值,但后疫情時期國內經濟的穩步攀升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加大,足以說明廉政建設對于低碳實體經濟的良好運行具有新時代鮮明性保障。在當前經濟持續向好的形勢下,國內經濟市場孵化出數字新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世界經濟格局重塑帶來的變化,數字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權重不斷增加,根據數據統計2018年國內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全年GDP的34.8%。后疫情時期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的運用增加,體現在數字經濟拉動實體經濟增長、控制疫情影響、極端天氣預警等方面的作用明顯,進一步深化尖端科技從而為地方金融企業提供支撐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并積極地繪制出一系列經營管理鏈條上各個節點的運動形態。
5廉政經營促進經濟發展
5.1加大廉政學習力度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思想教育建設,提升主要管理崗位的廉政思維、承載能力、責任擔當等,并加強建立健全新型金融業態的制度,有助于廉潔文化滲透到企業經營及健康發展的體系中。落實責任歸根到底是堅守廉政底線和主動風控管理的能力,地方金融企業不僅要強化金融市場的風險預警機制,還需要具有完整的金融風險處理制度事項,實現進一步主動把控風險敞口的同時,運用“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實施其法律法規現代化建設,致力于促使企業在制度合規中依法經營、在市場浪潮中提升風控、在廉政學習中筑牢思維底線。
5.2培育新型金融人才
結合金融新業態發展的實際工作要求,著實完善地方金融企業內部人才建設,同時回歸清爽的同志、同事關系,進而創造出適應“十四五”期間的金融市場機制。通過開展數字技術全景應用的試點工程和業務培訓,開創提升企業高效管理能力、數字化經營策略等新舉措,進而提高其在數字經濟領域的超前意識。數字經濟是導流金融市場的有效手段,為國內戰略布局下的新興產業和中小微企業等注入新鮮血液,并推動企業樹立后疫情時期的核心競爭力,其不僅體現在實體經濟與大數據等科技結合的人才建設、技術運用方面,還能依托新型數字經濟人才在企業主業發展中發揮出重要的市場經濟活力。
5.3強化金融企業監督
落實主體責任,促進經濟共生發展。黨的十九大會議指出打好三大攻堅戰,其中一項便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而地方金融企業廉潔文化是實現企業改革發展方向的指引,強化監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有力抓手,并進一步引導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效能。地方金融企業與實體產業供需發展在市場經濟的相互作用下,不僅帶來了精準的經營管理、高效的市場創新,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進一步改善服務質量和化解潛在風險是實現實體經濟共生發展的必要要求。地方金融企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從根源上尚須嚴格遵循金融監管條例,發展中貫徹穩中求進總基調的同時,致力于服務好國內外雙循環經濟的偉大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曉艷.黨風廉政建設與金融企業文化關系探析[J].現代金融,2004(5):35-36.
[2]王少華,上官澤明,吳秋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實體企業金融化如何助力企業創新:基于金融化適度性的視角[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0,22(3):19-34,
作者:段慧芳 張哲 單位:山西國信文化旅游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