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校藝術教育具有綜合性,從廣義的角度來講,任何有藝術價值的內容均可被包含在高校藝術教育范疇內,如國畫、戲曲、書法、民族歌舞、傳統建筑、詩詞等,這些內容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使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弘揚美、創造美,同時,學生能在人文精神的驅動下全面發展,增強實踐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等素養。新時代需要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高校藝術教育具有培育綜合型人才的功能,值得在高校進行推廣。然而,有些高校存在教育思想陳舊、特色課程缺位等問題,并不能實現藝術教育目標。基于此,為了提高高校藝術教育質量,探析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探討強化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的策略尤為重要。
一、高校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
(一)營造健康的審美氛圍新的時代環境下,社會主要矛盾有所改變,人們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能體現“美”的元素廣泛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成為平面廣告設計、產品包裝與推廣、風景園林建造、影視藝術發展、歌舞創編的一大動力。能發現美、鑒賞美與創造美的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高校學生作為一類社會群體,亦需具有社會性,審美是其融入社會的重要渠道,以“美”為紐帶,可以把學生與社會聯系起來。基于此,高校要注重藝術教育,把時代對藝術的需求、新時代藝術元素等內容引入校園,營造健康的審美氛圍,使學生張開審美的雙眼,積累審美經驗,參與審美活動,在審美實踐中從多個視角洞悉美的內核,看到美好事物的魅力,并獲取精神力量,追求美好生活。同時,學生還能基于健康的審美觀主動接觸美、享受美,自動抵制消極思想的侵蝕,在審美觀的驅動下走進多元文化,加強文化交流,強化命運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并利用更多的優質文化元素創造美,達到創造美好生活的目的。
(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高校藝術教育正朝著時代化、地域性的方向發展,從鄉土資源中挖掘藝術教育潛力,推動教育活動的差異化發展,可以凸顯高校育人優勢及藝術教育特色。經驗表明,教育差異化是高校教學改革及強化學校美譽度、知名度、影響力的關鍵之一。藝術教育是弘揚藝術文化的重要渠道,各地傳統藝術文化多姿多彩,深受自然環境、民俗、政策、方言等因素影響,高校藝術教育要善用地域性民族傳統文化,踏上差異化教育之路,擺脫常規教育模式的束縛,在此基礎上,借助藝術教育活動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例如,高校教師可以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指引學生賞析《高山畫眉乖》《嘿!玖啦》《想親親》等民歌,引導學生了解與賞析傳統西北民歌花兒的藝術魅力,使學生了解方言、民族器樂、民俗民風等傳統文化,感受西北人民的豪放、真誠、率性、淳樸等品格,繼而熱愛民族文化,凸顯高校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1]。
(三)基于藝術文化“雙創”“雙創”指創業與創新,時代呼喚“雙創”人才,“雙創”能釋放民族創新力量并緩解就業壓力,藝術文化“雙創”指在藝術領域用人文元素落實創新創業目標。基于藝術教育加強“雙創”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推動各地區的現代化發展,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向心力,幫助學生抵御極端主義、分裂主義及其他負面思潮的侵蝕,強化人本精神的感染力,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高校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藝術教育活動,指引學生基于藝術文化策劃“雙創”項目,在項目中嵌入多種人文元素,如蘇繡、方言、豫劇、軟筆書法等,同時,基于人文元素加強專項研討,達到充分利用文化素材實現“雙創”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學生成為“雙創”人才,繼而實現高校培育人才的目標。
(四)優化課程思政建設效果課程思政建設主要指基于“三全育人”思想將高校課程與思政內容融合起來,它強調思政教育常規化,要求每位教師履行思政教育使命,使思政力量借助課堂多維度傳至學生端,并對學生的行為、心理、價值觀等方面產生良性影響,使德育貫穿于高校教育全過程,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高校藝術教育能優化課程思政建設效果,其原因在于,教師可以把我國藝術領域的優秀成果引進課堂,學生能在欣賞、感悟、探究的過程中發掘其人文價值,獲取對“三觀”塑造有益的養分。例如,高校教師可以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指引學生賞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從中感悟隱士文化的內涵,體悟魏晉文人的風骨,除了文學作品獨具特色以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雕塑、服飾、絲織品制作等藝術也具有較高賞析價值,老師可以指引學生在淡雅之風中學習魏晉隱士的豁達、開朗、純真等品格。我國紅色文化具有獨特藝術內涵,高校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賞析紅色主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除了緊扣愛國主題以外,這部舞劇中的旗袍群舞、《漁光曲》等藝術元素把傳統文化與時代審美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弘揚民族文化、歌詠民族精神,使學生迸發愛國熱情,達到德育目的。新時代具有藝術性、時代感、人文精神的佳作不勝枚舉,均可成為使思政教育、藝術教育相交融的抓手,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優化課程思政建設效果[2]。
(五)立足新時代培育優質人才高校可以通過教育改革培養具備核心素質的人才,這類人才一方面要擁有專業素養,掌握專業技藝,有較強的職業道德感,另一方面要具備學習能力、創造力和社會責任感、協作精神等綜合素質。經驗表明,學生若想全面發展、終身進步需具備核心素質,通識教育是教師引導學生全面進步的重要平臺,藝術教育屬于通識教育的內容之一,涉及聲樂、舞蹈等內容,以聲樂為例,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鑒賞聲樂作品、合唱聲樂作品,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積累審美經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使學生成長為會合作、愛學習的人,學生可在合唱、發聲練習的過程中磨礪意志、調控情緒,因為藝術教育綜合性較強,所以,學生能聚焦自己喜歡的藝術領域持續深耕,如國畫、刺繡、書法、民歌演唱等,在此過程中養成自學習慣,提升自學能力,有效開闊視野,還能優化多元智能,充實精神世界,繼而成長為優質人才。
二、強化高校藝術教育時代價值的策略
(一)加強五育融合高校藝術教育有智育、美育的典型功能,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可滲入德育,為了使高校學生成長為綜合型人才,需基于藝術教育加強五育融合,探索勞育、體育協同發力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五育融合可以拓展藝術教育的功能,影響教師的想法,還能提高教學質量,為高校彰顯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指引學生賞析與傳統體育游戲活動有關的畫作,如《冰嬉圖》等,將體育與藝術教育融合在一起,指引學生探究冰雪文化,了解冰雪運動,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的體育精神。再如,教師在指引學生增強創業意識時,可引導學生賞析《貨郎圖》,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萌生“勞動光榮”的意識,將勞育、藝術教育融合在一起,在此前提下引導學生分析古人的消費習慣和需求,使學生在各抒己見、思維碰撞的過程中獲得啟發,并強化創業意識,為學生成長為時代所需“雙創”人才給予支持[3]。
(二)開發特色課程藝術文化與區域性自然環境、人文風情有關,以民歌為例,南方小調清新、秀麗、溫婉,北方梆子、秦腔、花兒粗放、豪邁、灑脫,東北二人轉潑辣、詼諧、直爽,新疆歌曲歡快、熱情、奔放,所以,為了充分利用藝術教育資源,各地高校要扎根文化土壤開發特色課程,這些特色課程可分為常規性課程與靈活性課程兩類:一是高校要從上好選修課的角度出發建設特色課程,如戲曲選修課、二胡選修課、書法選修課等;二是從主題教育的角度出發立足課堂開發課程,用微課把地域性人文資源匯聚到一起,使用圖片、視頻等載體予以呈現,構建多模態藝術教育平臺,調動學生探析藝術文化魅力的積極性,同時,可借助藝術元素進行美育、德育、勞育等教育,使學生在特色課程的助力下和諧發展。為了做到這一點,高校還要立足新時代,將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職業教育、法治教育滲入課程,有效提高高校藝術教育綜合質量。
(三)發揮社團優勢高校藝術教育若想具有時代價值,需堅持立德樹人原則,以育人為本,高校藝術教育要以學生為主,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參與到藝術活動中才能接受藝術熏陶,并提升審美水平及創造力、協作精神等綜合素質。在課堂上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高校要探索藝術教育的其他形式,基于此,高校可以發揮社團優勢,鼓勵學生在自己喜歡的藝術領域策劃、組織社團活動,如詩朗誦、話劇表演、街舞、合唱等,在志趣相同的同伴鞭策與幫助下學習成長,高校要營造多元的藝術教育氛圍,將更多新時代的藝術元素引進高校,有效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并在藝術類社團活動中一展所長,這有利于高校學生紓解壓力、增強自信,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
(四)創新教學方法高校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需要教師基于教改多路徑進行實踐,使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下和諧發展。例如,高校可組織開展主題式藝術實踐活動,以“裝點節日校園”為契機,在國慶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到來之際,引領學生裝飾班級、寢室、公共活動區、圖書館,學生還可基于STEAM加強藝術創作,在學校指定的陳列區展示自己精心設計的藝術作品,繼而借助藝術實踐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助力高校學生強化文化自豪感,學生能在創造中增強實踐力、創新精神、人文精神等綜合素質。再如,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可以搜集整理與藝術文化相關的文本,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接受藝術教育,達到立足各學科和每堂課彰顯藝術教育價值的目的,進而織密藝術教育之網,提升高校教育水平。
(五)善用藝術資源陶行知先生認為“社會即學校”,相較于社會,學校的藝術資源要少一些,因此,高校要助力藝術教育“走出去”,善用當今社會的藝術資源。例如,高校可定期組織學生以“走遍藝術山河”為主題發起研學旅行,使學生走萬里路,賞萬里山河,看萬村風情,品特色美食,住別樣民居,融入到當地特色的傳統民俗生活中,真切感知藝術文化。再如,高校可組織學生參觀美術館、文博館、科技館等展館,讓學生從不同視角洞悉藝術文化,激活學生的藝術思維,幫助學生拓寬審美視角,完善藝術鑒賞知識系統,同時,發現藝術作品中的時代氣息,認識社會對藝術的影響。高校還可邀請文學、書畫、民間傳統手工藝、器樂演奏等領域的精英人士來校開展表演、演講等活動,基于“高雅藝術進校園”這一主題,利用“精英力量”搭建“雙師”課堂,開發特色課程,優化教學方案,進而達到利用社會化藝術資源提升高校藝術教育水平的目的[5]。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藝術教育有較強的時代價值,主要源于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能成長為時代需要的優質人才,還能傳承優秀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基于此,高校要重視藝術教育,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注重五育融合,開發特色課程,統籌藝術教育資源,還要創新教法,組織學生參與藝術化社團活動,積極利用社會化藝術資源增強高校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鄧琦,黃浩鋒,權亞楠.紅色基因融入高校藝術教育課程思政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11):205-208.
[2]錢小華,杜偉.美育改革背景下藝術類高校美育實踐路徑探賾[J].四川戲劇,2022,(08):166-170.
[3]石葦.我國高校民樂教育發展的時代價值、實踐路徑和策略建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4):396-402.
[4]孟悅,蔡江.論藝術教育助推研究生黨史學習教育的時代價值[J].藝術教育,2022,(07):257-260.
[5]周霞.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價值探究[J].文化產業,2022,(03):154-156.
作者:李立平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