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干部實績考核落實群眾觀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群眾公認”是干部考核評價中的重要原則。領導干部工作、生活于群眾之中,其個人的品德優劣、才能高低、作風好壞,乃至功過是非,群眾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走群眾路線,堅定地依靠群眾來評判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是做好干部實績考核工作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敖漢旗近年來的具體工作實踐,就如何在干部實績考核中擴大群眾參與程度,建立干部實績公評公議制度,不斷改進和完善干部實績考核工作機制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主要作法
1、充分發揚民主,擴大群眾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的參與權、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新的考核體系一改過去由上級考核下級的方式,讓與干部工作、生活關聯度較高的上級、同級、下級、基層群眾都參與到考評主體中來。按照上評下、下評上和互相評的原則,將鄉鎮蘇木黨政班子、旗直黨政班子、鄉鎮蘇木黨政正職、旗直黨政正職、鄉鎮蘇木黨政副職和旗直黨政副職的社會公認評價主體分別確定為旗級黨政領導、人大常委、政協常委、機關干部職工、二級單位干部職工、考核組等4-6個不同層面。同時,在機關內部民主評議參加人員、考核談話對象的選擇等方面,都擴大了干部群眾的參與范圍,特別增加了對一般干部群眾、普通農牧民的談話了解。在2004年度實績考核中,鄉鎮蘇木領導班子民主評議參與人員擴大到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村民小組長代表,鄉級以上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離退休老干部、個體工商戶和私營業主、農牧民黨員、普通農牧民群眾代表;旗直部門民主評議參與范圍擴大到下屬單位干部職工、本單位離退休老干部、行政執法對象。通過多層面、多側面立體式評價,較全面準確地反映出每個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真實情況。
2、合理確定權重比例。對旗級黨政領導、人大常委、政協常委、機關干部職工、二級單位干部職工、考核組等層面評議結果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分值。同時,設定旗直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社會公認度在實績考核中所占比重為50%,鄉鎮蘇木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社會公認度在實績考核中所占比重為30%,突出“群眾公認”原則。
3、建立完善考核方法。一是推行了考核預告制、實績考核公示制和舉報制度。年度考核前,考核預告,并責成被考核單位將每位干部年初簽訂的工作目標責任狀中工作完成情況以及本年度中其它應承擔工作的任務完成情況以書面形式逐一列出,在公開欄中進行公示,讓廣大干部群眾發表意見和舉報問題。二是推行了實績考核民意問詢制。2004年,敖漢旗委組織部為將農牧民增收目標考實評準,向農牧民代表發放增收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不但考核農牧民增收情況,還考核為農牧民辦實事、好事情況。實踐證明,通過實行農牧民增收民意問詢制,真實了解了農牧民增收效果,確保了農牧民增收目標考核的真實準確。
4、加強群眾評議結果的運用。年度考核結果后,通過召開實績考核結果反饋通報大會和向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發放“成績單”等形式,公布考核結果。同時,依據群眾評議結果,對“在領導班子民主評議中,團結協作一般和較差得票超過投票有效票1/3的”或“班子社會公認度達不到該類分值80%的”領導班子不能評為實績突出領導班子;對“班子社會公認度達不到該類分值70%的”領導班子不能評為實績比較突出領導班子;對“社會公認度達不到該類分值70%的”或“民主評議中,綜合評價不稱職票超過投票有效票1/3、經組織考核認定為不稱職的”領導干部直接評為不稱職。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實踐證明,在干部考核中擴大群眾參與程度,對考實評準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從目前看,在干部實績考核中落實群眾觀,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1、群眾參與范圍的廣泛性有待拓展。主要表現在擴大群眾的參與范圍上把握的尺度不一,一定程度上導致民主評議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不夠強。
2、工作方法的科學性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干部實績考核群眾知情渠道不暢,透明度不高;評價層面賦分權重不合理,對民主評議結果缺乏綜合分析,民主評議質量不高。
3、一些干部群眾民主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有的群眾不珍惜自身權利,隨便應付,沒有很好配合組織部門共同做好干部考核工作;有的干部利用各種手段和關系四處拉票,制造虛假的“群眾公認”。等等這些都給考核工作的正常進行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負作用。
4、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有待提高。一是群眾參與評議考核結果的反饋機制需進一步完善。二是群眾評議結果的有效運用需進一步加強。
三、思考和建議
在干部考核工作中落實群眾觀,必須按照落實群眾“參與權”、“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的要求,對民主的程序和辦法進行科學分析、科學設計、科學實施,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建立廣泛的群眾參與機制,努力提高干部考核工作質量
群眾評議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主要取決于評議主體的數量和質量。所謂“數量”,就是要有一定的“面”,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參加;所謂“質量”,就是評議主體要具有代表性,評議的真實性要高。在具體工作中,既不能簡單地追求參與主體的數量,又不能不考慮主體的認知程度和關聯度,影響了解干部的真實情況。要根據《條例》規定的范圍,以評議對象的知情度、關聯度和責任度為根本要求,結合工作實際,科學確定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類型干部民主評議的范圍,充分體現評議主體的多層面、多角度和代表性,切實提高對干部評議的真實和可靠程度,客觀、準確地反映民意。
(二)拓寬群眾知情渠道,進一步增加考核工作透明度
擴大民主的基本問題就是讓群眾知情、接受群眾監督。一是要普遍實行考核預告制、實績考核公示制和舉報制度。年度考核前,都要發考核預告,做到預先告知。同時,各被考核單位要將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實績目標完成情況張貼上榜公示。組織部門要設立監督舉報信箱和電話,廣泛接收群眾的反饋意見。二是對于民主測評、民主評議、考核情況的結果,也應在一定范圍內公開,使群眾明白考核工作進展情況,從而提高群眾對整個干部考核工作的信任度和參與積極性,有效避免考核“暗箱操作”的嫌疑和克服糾正工作中的不正之風。
(三)改進完善評議方法,切實提高考核的真實性
一是改進完善民主評議方式和方法。堅持召開被評議對象大會述職制度,使參評人員對被評議對象的評價更有針對性。在評議過程中,要給予參評人員一定醞釀、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為參評人員提供良好的評議環境。有條件的單位,要在評議會場把參評人員分散進行,消除干擾;沒有條件的單位,要允許參評人員回辦公室填寫,以便打消顧慮。做到充分尊重群眾本人的意愿。二是積極探索群眾參與考核的有效形式。大力推行實績考核民意問詢制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充分發揮民意問詢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在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中的積極作用,探索建立充分擴大民主的實績考核方式方法,變坐在辦公室劃勾打叉,為深入基層調查了解,真正考實評準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
(四)著力提高干部群眾的民主意識,營造濃厚的民主參與氛圍
首先,要注意提高領導干部的民主意識。在干部考核過程中,要教育他們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并接受群眾監督。其次,要切實提高廣大群眾的民主參與意識。注意做到三個“正確引導”:一要正確引導群眾樹立“主人翁”意識,克服“無所謂”思想,明確民主參與的目的和意義;二要正確引導群眾克服與己無關、漠不關心思想,激發群眾民主參與的熱情;三要正確引導群眾克服明哲保身、好人主義思想,調動其民主參與的積極性。再次,要健全完善民主評議防偽打假制度,對拉選票甚至賄票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堅決予以處罰,堵塞漏洞,建立起長效工作機制,切實營造干部實績考核群眾參與、群眾監督的良好氛圍。
(五)合理設定評價層面賦分權重,綜合分析民主評議結果,科學解決擴大民主中的問題。
一是要按照評價主體的知情權、責任度和關聯度賦分。在幾個評價主體中,要根據對干部的“知情度”、“責任度”和“關聯度”不同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既注重擴大民主的范圍,又注重提高民主的質量。同時,要合理分配社會公認度評價結果在干部實績考核中的比重,真正使考核結果體現“實績突出,群眾公認”這一原則。二是要針對少數干部拉票,制造虛假“群眾公認”,以及參與干部考核群眾知情不報影響民主評議的嚴肅性、公正性問題,對民主評議結果進行深層次分析,既不能以民主評議的結果代替組織考核的結果,也不能以民主評議票數多少給干部下結論。要全面綜合地看待得票的結果,防止簡單地以票取人。在具體工作中,要把民主評議與個別談話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擴大談話面,了解干部的深層次問題,準確地認定干部。同時,要把得票情況與干部的日常表現結合起來,與干部的工作實績結合起來,與干部的工作崗位性質結合起來,客觀公正地分析干部的民意情況,科學地評價干部。
(六)進一步完善干部考核結果反饋制度,有效運用群眾評議結果,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評議的積極性
一是創新召開實績考核結果反饋通報大會和發放“成績單”等反饋形式,擴大考核結果反饋范圍,切實增強干部考核工作透明度。二是把民主評議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評的重要依據。對社會公認度得分靠后以及在領導班子民主評議中,團結協作一般和較差得票超過投票有效票1/3的領導班子,不能評為實績突出領導班子;對社會公認度靠后以及在民主評議中,不稱職票超過投票有效票1/3的領導干部,評為不稱職。三是把民主評議結果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據。對群眾公認度高以及在考核中確屬實績突出、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該提拔重用的要提拔重任,不能提拔重用的要適當提高級別待遇。對社會公認度較低或在民主評議中團結協作一般和較差得票較低的領導班子和社會公認度較低或不稱職得票較低的領導干部,要深挖其原因,找準問題,進行教育;對連續考核社會公認度低或在民主評議中團結協作一般和較差得票較低的領導班子,要進行組織調整;對連續考核社會公認度低或不稱職得票較低的領導干部,要從領導崗位上調整下來,降免職或改任非領導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