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醫藥工作要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堅持規劃引領發展
編制完成《市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市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6-2020)》、《市“十三五”中醫藥人才發展規劃》,指導各區(縣)各單位制定中醫藥發展規劃。
二、加強服務體系建設
按照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實施意見(2016-2030)》要求,加強市區縣級中醫醫院建設,提升專科專病和疑難重癥救治能力。實施全民預防保健和健康城市中醫藥工作方案,提升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推進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科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覆蓋面。
三、強化基層中醫藥工作
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創建國家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堅持定期指導,重點突破,全面落實,限時完成,為2018年創建市級國家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做好基礎性準備工作。促進基層中醫藥建設與發展。實施“十三五”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擴大基層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覆蓋面,開展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角建設,加大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力度,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可及性,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
四、同步推進中醫醫改
一是全面參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參與制定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細化方案,同步推進公立中醫醫院綜合改革。二是合理調整中醫服務價格,優化中醫服務定價機制,逐步完善中醫醫院補償機制。三是制定差別化中醫分級診療政策,確定中醫醫院首診條件和首診病種范圍,滿足群眾中醫首診需求。四是做好大型中醫醫院巡查和評審工作,推動中醫醫院加強中醫藥特色優勢建設,創新中醫藥診療服務模式,提升中醫非藥物療法和中藥飲片分別占業務收入和藥品收入比例。五是繼續實施中醫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五、加強內涵建設,提升綜合實力
進一步提升市、縣(區)級中醫醫療機構服務內涵和水平,完善服務功能,增強綜合實力,發揮中醫藥特色,拓展服務區域。市中醫醫院按照大型醫院巡查工作方案做好相關工作,接受國家、省中醫藥管理局的巡查,區縣中醫醫院按照國家二級中醫醫院等級評審標準,鞏固成果,為創建三級乙等醫院作準備。以“中醫三名”戰略為方向,形成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療效顯著、服務周到的中醫醫療。將開展第二屆十大名中醫評選工作,激勵廣大中醫藥人員干事創業的熱情。
六、加強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建設
全市所有的綜合醫院都應設置達標的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市級婦幼保健機構按照《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基本標準》設置中醫婦科和中醫兒科,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夠提供婦科和兒科的中醫藥服務。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建立健全協作機制,明確中醫藥參與治療的方案。
七、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
結合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老年疾病重點專科、膏方推廣等項目的建設,加快推進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營運健康與養老服務項目。市級重點中醫專科建設項目向老年醫學傾斜。結合中醫醫療、體育健身、醫療氣功、膏方調理、養老服務內容,以健康產業服務為目標,作為全省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示范區縣,大膽創新,積極探索,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建立民營或合作的健康產業機構1-3所。
八、鼓勵社會辦醫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興辦中醫醫療機構,探索完善社會資本舉辦中醫醫療機構的政策措施,鼓勵有條件的社會資本開辦中醫骨傷、針灸、肛腸、康復等專科醫院,放開中醫診所設置規劃限制,大力促進民營中醫診所的發展,鼓勵有資質的中醫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到基層開辦中醫診所,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診所。不斷滿足新時期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提升中醫藥的人文救助精神和關懷。
九、大力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基層服務能力提升開局之年,各地要進一步改善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和醫療條件,合理配置中醫藥人員,增添、更新中醫診療設備,切實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全市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中醫科(室),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中醫館,全市10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科(室),10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打造中醫館。全市能運用10種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提供服務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比例達10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藥技術方法的種類數達6種以上。各區縣65歲以上老年人和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國家相關工作要求,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70%以上。拓展中醫藥參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項目,增加中醫藥健康管理內容,擴大現有的中醫藥健康管理適宜人群覆蓋率,力爭到2020年覆蓋90%以上的適宜人群。2016年基層中醫藥服務量超過45%。
十、加強中醫特色優勢建設
各級各類中醫院要堅持以中醫藥為主的辦院方向,建立有利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激勵機制。積極使用和配備中醫藥人員,醫院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占醫師比例60%以上。充分運用中醫藥技術防治疾病,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的中醫預防、保健、醫療服務。二級甲等以上公立中醫醫院,門診中藥收入占藥品收入50%以上,中藥飲片收入占藥品收入的20%以上,醫院制劑收入占藥品收入4%以上。非藥物處方占15%以上。完善中醫臨床路徑,支持病房開展中醫藥為主的治療和管理,進一步完善以中醫藥特色評價為主體的中醫醫療機構評價監控體系,保障中醫藥服務健康持續發展。
十一、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
加大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力度,建立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長效機制,加強各級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基地建設。每年安排專項經費開展師資培訓、業務指導、適宜技術篩選,適宜技術手冊印發等工作。依托市級中醫醫院成立市級適宜技術推廣基地,負責本地區適宜技術的篩選、推廣、培訓等工作。各區縣建成1個適宜技術推廣平臺,培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推廣運用中醫藥適宜技術不少于10項,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推廣運用中醫藥適宜技術不少于5項。
十二、加強中醫重點專科(專病)建設和管理
繼續推進重點專科建設,按照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國家、省、市、縣、院“五級聯動”的要求,建成和在建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4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8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25個,鼓勵不斷提高重點專科的學術水平與醫療技術,制定重點專科的考核評價機制,使重點專科“能上能下”,配合完成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專病)清理和督查工作,樹立重點專科醫療技術過硬、確有中醫特色、學術水平領先、臨床療效顯著的特色和優勢。使重點專科(專病)的建設更上新臺階。
十三、增強中醫藥文化底蘊,彰顯中醫藥文化特色
各級中醫藥機構要充分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形成鮮明的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核心價值觀、辦院宗旨、機構精神、遠景使命、發展戰略、院規院訓、院歌院徽、服務理念等,將中醫藥文化融入規章制度和員工手冊。形成富含中醫藥文化特色的服務文化和管理文化,促進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的提升。努力營造基層中醫藥文化氛圍,在診療環境上體現傳統文化風格,服務方式上體現中醫特色優點,讓患者在中醫藥治療中陶冶情操、享受文化。
十四、弘揚大醫精誠文化,加強醫德醫風建設
傳統中醫學根植于傳統文化,并為傳統文化注入生命關愛的基礎性支撐。“大醫精誠”昭示了傳統文化中的人文關
愛情懷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優秀特質,亦是醫家文化的重要體現。中醫醫療人員要大力繼承
和弘揚“大醫精誠”文化,培養高尚的濟世情懷,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講話精神。
十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聚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項規定,嚴格執紀問責。加強行業作風建設,大力弘揚以“大醫精誠”為核心的職業精神,選樹先進典型,弘揚行業正能量,鞏固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落實醫療衛生行業作風建設“九不準”的要求,堅決打擊遏制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