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二十一世紀競爭的制高點和經濟增長及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也必將成為推動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強勁動力。為科學規劃我市高技術產業發展,助推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結合省委、省政府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依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總體部署,特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按照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總體部署,立足我市基礎和優勢,以八大高技術產業和高新區建設為發展重點,以產業化為目標,大力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突破重大關鍵技術,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我市經濟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規劃原則。明確以促進科學發展、推動自主創新為主要任務應對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新形式、新挑戰,同時遵循科技發展的自身規律,注重科學規劃。
堅持需求導向原則。部署一批對當前經濟發展最具影響、能有效拉動內需、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務,集成轉化應用一批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戰略產業。
堅持重點突破原則。重點扶持規模較大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逐步培育一批高技術產業化企業,以局部的突破和跨越帶動我市核心競爭力的整體躍升。
堅持超前部署的原則。超前部署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科技園區建設,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及產業化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我市優勢的創新集群和特色產業集群。
堅持企業主體、政府導向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投資、金融、稅收、服務等政策,積極引導各類創新資源聚集企業,構建技術創新聯盟,使企業成為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
主要目標:
努力爭取實施一批省、市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項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和知名品牌,開發重大高新技術產品;
改造提升一批傳統產業中的優勢骨干企業,培植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
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和載體建設步伐,建設一批創新平臺,重點組建省級和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爭取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院士工作站;
市級以上重點企業全部建立研發機構,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培育高技術新興產業
以市場為導向,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產業化為目標,積極推進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加快對重大領域、關鍵技術的創新,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重點培植新材料、生物技術及新醫藥、新能源、海洋新興產業、資源綜合利用及環保產業、新型制造產業、電子信息、高技術服務產業等八大高技術新興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
新材料產業。在非金屬材料領域,強化市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省環保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重點支持碳纖維、芳綸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玻璃纖維等特種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生產技術的引進和研發,重點引進培育聚氨脂材料、有機氟材料、有機硅材料、陶瓷新材料等產業。在金屬材料領域,重點圍繞輕質、高性能金屬材料的開發利用,引進培育鎂合金及制品、納米粉末冶金產業。
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培育生物育種、生物制品、生物質煉制、農用生物藥物4個生物產業集群,重點開發蜂膠疫苗、類脂疫苗等畜禽用制劑,開發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等生物農藥。培育創新醫藥及食品、中藥現代化和醫療器械等三大醫藥產業集群,重點加快葡萄糖酸鋅噴鼻劑、無水葡萄糖、赤蘚糖醇、食用酵母等產品的研究開發。
新能源產業。重點研發推廣兆瓦級風力發電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綜合利用及鋰電池新型儲能產品等關鍵技術。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形成風力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發電產業集群,拓展生物質能的綜合利用水平,培育煤制焦、煤化工新興產業,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海洋新興產業。開發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精細化工、海洋礦產資源和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及產品,做大做強我市海洋新興產業。充分利用我市船舶制造產業基礎優勢,開發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造船裝備和船用配套產品。
資源化綜合利用及環保產業。圍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綜合治理及節約型社會、循環生產等關鍵共性技術與裝備開發;研究開發污染物綜合治理、環保產品等關鍵技術及裝備。
新型制造產業。提高清潔動力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通用飛機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等技術整體水平,培育優勢品牌,壯大產業集群。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高檔數控機床等新型數字化裝備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重點開發高性能電子元器件、網絡通信技術及應用產品、應用軟件、新型平板顯示器件、數字家庭等關鍵技術及產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高技術服務產業。突破現代服務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服務業態、服務模式,突出平臺建設和示范帶動,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開放協作、運轉高效、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體系,重點培植農村信息化、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數字媒體、地理信息等新興產業。
(二)運用高技術重塑傳統產業
加快運用高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導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資源整合和產業集聚,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抓住優勢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結合點,發展節能降耗、低碳、循環產業。
利用先進技術提升企業的工藝裝備,開發傳統行業的新產品。開展少水節能染色關鍵技術研發,通過引進進口設備,淘汰傳統生產工藝,實現新染整技術水平和產品品質的國際先進水平。通過引進先進設備對交流靜電植絨布采用特殊后整理加工,賦予產品高效的阻燃、防水和易去污等多重防護功能,擴大紡織產品在汽車、飛機、船舶等產業的應用領域。利用廢棄的棉短絨資源,研發高端差別化、功能化綠色再生纖維素纖維,攻克高濕模量粘膠纖維關鍵的仿絲、牽伸工藝以及綠色再生產纖維素纖維的生產工藝難題,率先實現該類產品的國內工業化生產。通過采用先進工藝和設備,研發抗菌功能系列生態保健紡織品,加快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轉化,實現清潔生產目標。以國內外常見針葉木、闊葉木為原料研發制備高級溶漿并實現產業化,重點攻克速生楊制備高級溶解漿生產技術,該項目的順利研發將進一步完善粘膠纖維產業鏈。通過進行工藝流程從新設計,利用國產設備建設國內第一套大型脂肪酸國產化生產裝置,實現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進國際一流生產設備,開發高精度鋁板帶箔材料,提升產品質量、規格,滿足市場需求,并改善我國高精度鋁板帶箔材料一直嚴重短缺的現狀。開發尿素替代石灰氮生產硫脲的綠色環保工藝,達到生產過程無“三廢”排放的清潔生產,引領硫脲行業的綠色革命。綜合開發利用果脯加工業廢糖水和下腳料技術,運用全程清潔生產技術生產工業酒精、飼料棗粉、棗核活性炭、有機生物肥等。采用先進工藝利用大豆深加工過程中的大豆乳清水生產低聚糖、濃縮液生產發酵飼料、豆渣開發高品質大豆膳食纖維,改變我國膳食纖維高端市場長期以來被歐美和日本等國家占據的現狀。通過改造傳統空氣氧化法生產農藥草甘膦,實現原料及能源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產品性能達到國際標準。應用D-乳酸法合成農藥精喹禾靈,提升改善精喹禾靈產品品質(含量高于95%),實現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采用國內領先工藝開發含量達到96%以上的甲基磺草酮原藥,解決國內該類藥物依靠進口的現狀。
發展節能降耗、低碳、循環產業。按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運行模式和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的原則,發揮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循環經濟綜合試點,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生產示范企業。加快安琪酵母余熱、水、沼氣回收工程開發,建設沼氣池,節約蒸汽、水,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支持“龍福靜脈產業園”建設,形成“廢舊聚酯瓶—再生滌綸纖維—再生滌綸紡織品”一系列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聚酯資源的循環利用,打破國內多年廢舊聚酯瓶再利用附加值低的局面,并有效解決廢舊聚酯瓶的環境污染。研發火電廠脫硫石膏制備硫酸聯產水泥技術,提升硫酸和水泥的生產能力,實現該技術的集成與產業化示范。研發“固定化高效微生物、膜生物反應器及反滲透法處理焦化廢水制純水”技術,解決焦化廢水處理這一世界性難題,全面提升焦化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保水平。采取多項先進技術對焦爐加煤進行改造,研發搗固焦爐裝煤高氧煤氣直接回收技術,加強對焦爐煉焦產生的煙塵治理。加快焦油加氫制燃料油、焦爐煤氣制天然氣、煤焦油的綜合利用、煤炭的下游節能技術等項目開發,力爭為低碳經濟的發展闖出一條新路。
(三)加快建設高技術科技載體
1、全力抓好市十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市十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臺在應用基礎研究、創新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和聚集新興產業等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區域科技創新,全面增強全市科技競爭力。
黃河三角洲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立足“整合、共享、服務、創新”,整合全市科技資源,聚集省內外優質科技資源,建成我市集科技基礎條件共享、科技成果轉化、行業科技服務于一體的公共綜合服務大平臺。力爭5年內,建設科技信息綜合服務中心、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中心、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孵化服務中心等四個支撐機構,組織和協調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30個以上,轉化科技項目100項以上。
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分平臺。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有效整合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星火科技12396服務網絡、涉農部門的科技信息資源,建設信息資源集成數據庫、網絡平臺、信息智能推送平臺和農村基層服務站點,為農業生產者、農業服務者和農業決策者提供綜合信息服務。
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知識產權戰略咨詢、知識產權檢索分析、知識產權融資轉化、知識產權維權預警、知識產權評估和知識產權教育培訓等六個業務子平臺,建設面向我市各行業和發明人服務的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期滿,建成行業專題數據庫10個以上,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00家,組建知識產權技術聯盟20家以上,建立和引進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10個,引導創新主體申報專利5000件以上。
省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確定農業物聯網發展技術標準,通過RFID、傳感、全球定位、互聯網和3G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規范化和一體化。整合黃河三角洲地區的農業資源,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工程中心建設成為農業物聯網技術開發研究中心、農業產業化孵化中心、物聯網人才培育基地。5年內建設相關重點技術實驗室5家,2020年,基本完成農業物聯網示范化建設,在黃河三角洲地區開展部署農業物聯網體系,建成高效生態農產品國內大中城市銷售網絡。
市高性能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發平臺。開展纖維性能檢測、樹脂材料開發、復合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及產品中試孵化等,提升我市新材料產業技術水平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市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建設期內開發新產品5個以上,取得科技成果3項,形成行業標準2項以上,聚集和培養2個以上新材料創新團隊。
市汽車零部件制造成套裝備工程技術研發平臺。建設以新型汽車活塞為典型的汽車零部件自動化鑄造裝備技術研發中心、活塞全自動生產線開發中心、活塞生產線全自動測量工藝及設備研發中心和基于超聲技術的活塞內在質量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建成國內汽車零部件制造成套裝備的研發基地,帶動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戰略創新。預計形成自主知識產權10項以上,突破新工藝20項,制定行業標準2項,開發配套新產品(設備)200個。
市粉體工程技術研發平臺。轉化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粉體技術成果,進行生物粉體技術及產品的研究與產業化開發,帶動我市農藥、農產品深加工、家畜養殖等產業的升級,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食品安全體系從源頭上提供技術保障。引進并創建粉體技術創新團隊1個,研發新產品6個以上,解決行業技術難題5項以上,組建省級粉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國家粉體技術交流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市獸醫生物技術與疫苗藥品研發平臺。主要開展重大動物疫病與人獸共患病免疫與生物技術防控及疫苗藥品研究,為我市現代畜牧業與生物醫藥行業提供科技支撐,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獸醫生物技術與疫苗藥品的研發平臺、技術創新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新建省市級研究機構4個,轉化科技成果20項以上,培育獸醫藥品與動物營養優秀創新團隊1個,開發新產品10個以上,年經濟社會效益20億元以上。
黃河三角洲技術轉移中心。以學院為主體,充分整合學院及我市其他科研院所的技術轉移要素,匯聚資源、信息,建立服務、聯盟、共享機制,搭建學院及其它科研院所與企業間的技術轉移平臺。建設期內,轉化重大共性技術成果10項以上,孵化企業2家,開展國際合作1項,力爭建設特色中試基地2個。
中國海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依托,借助海大綜合優勢資源,建設海洋藥物、海洋生物與水產養殖、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灘涂等領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分平臺,服務和支撐我市臨海區域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建設期內,建設省、市級研發機構5個,綜合中介服務機構2家,制造在孵企業30家以上,研發新產品20個以上,實現經濟效益20億元以上。
2、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搶抓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上升國家戰略重大機遇,認真貫徹國家科技部對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村信息化試點工作的總要求,用現代高新區的模式創辦農業園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業產業鏈模式和現代農業體系。在發展理念上,進一步突出高效生態和循環經濟特點,委托同濟大學并做好配合和銜接,修訂完善園區建設總體規劃。在建設目標上,要高點定位,以打造“全國領先、國際一流”園區為目標,突出特色產業發展,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示范、探索路子。在功能定位上,要突出效益原則,著眼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高端市場,建設生命科學、生物工程等農業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區、設施農業集中布置區和高端特色食品深加工區。在產業規劃上,搞好頂層設計,明確產業規劃內容,重點選擇當地能生產的有發展潛力的品種,形成定位明確、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打造產業和產品品牌。在政策制定上,學習借鑒楊凌等園區政策,在金融政策和現代產業鏈構筑上要有突破,以體制創新和政策突破帶動園區發展。同時,加快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步伐,積極構建國家和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協同發展的格局,努力將市級農業科技園區打造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的平臺和載體,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提供配套和支撐。
3、穩步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按照我市技術和產業發展需要,以支撐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作為聯盟構建的主要方向,依托裝備制造、紡織、現代農業、化工、海洋新興產業、船舶等六大產業鏈,努力構建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結合新機制,為引領產業技術進步,提高全市產業競爭力和城市核心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等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技術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起與國家、省網上技術交易同步發展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鼓勵科研單位和科技成果、專利技術所有者進行技術交易,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研究推廣、科技交流合作的服務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并積極爭取國家、省重大專項及各種科技計劃向產業聯盟單位傾斜。
4、大力強化黃河三角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圍繞國家黃河三角洲生態開發戰略,積極落實國家、省、市有關優惠政策,努力抓好現有我市黃河三角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或先進示范區建設,構筑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培育低碳科技示范企業和基地,重點開展鄒平縣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博興縣化工行業清潔生產示范,濱城區紡織行業節能實驗示范,無棣縣循環經濟實驗示范,沾化縣高效生態林果業產業化集群示范,陽信縣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示范,惠民縣高效糧棉產業化集群實驗示范。同時,積極圍繞制約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組織科研攻關,強化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產業共性技術、節能生態、循環經濟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發展“低能耗、低(零)排放、低資源依賴”的科技產業,使實驗區成為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實驗基地,成為推廣、應用可持續發展集成技術的示范基地,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典范。
5、大力推進高新區建設。根據中央、省對高新區發展的要求,我市高新區“十二五”期間的建設定位為“四區一極”,即:先進產業聚集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區、體制機制創新區,打造全市新的經濟增長極。按照這一定位,高新區將搶抓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有利機遇,完成道路、住房、公益事業、水利工程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電子信息與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和生態化工”五大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制訂完善高新區(科技)發展政策,推進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和產學研合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十二五”末,高新區將實現地區年生產總值6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值達到1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增加值28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60家,其中,新增(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家,新增(認定)民營科技型企業20家;全區固定資產累計投入300億元,財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2%;新增10家各類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萬人專利申請量達到20件;在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中組建或參與省級以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5家;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實現產業集聚,五大園區示范和帶動效應凸顯,初具全省一流園區的雛形,財政總收入達到4億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工作領導,完善組織保障
結合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設立“市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開拓思路、強化措施、創新方式,強化各成員單位間的分工協作,努力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落實我市高技術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的重大問題,在配套資金、項目立項、土地供給、資源配置、稅收優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實現資源的優勢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聯動。
(二)落實相關政策,優化發展環境
積極利用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和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認真執行國家金融政策,建立健全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信用擔保制度和科技創新創業投融資體系;貫徹有關政府采購的政策法規,加大政府采購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和扶持力度,確保國家和省支持科技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結合實際,出臺我市促進創建創新型企業、組建產業技術聯盟、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等方面支持政策,充分銜接國家和省各項扶持政策,構筑科技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三)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多元化投資
認真落實國家和省關于科技投入的法規和政策,確保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長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不低于1.4%,各縣(區)要積極落實國家、省、市計劃項目的配套資金,切實保障重大科技項目的順利實施,并依法增加科普投入,支持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積極引導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自主創新的投入,提足技術開發經費,高新技術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要達到5%、大中型企業要達到3%、一般企業要達到1%,繼續鼓勵企業不斷增加對戰略性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的研究開發投入,促進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擔保體系,完善財政科技風險投資機制,鼓勵民間和企業創建風險(創業)投資公司,支持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吸進聚集更多的社會資金以促進我市科技創新。
(四)強化人才建設,打造創新型科技隊伍
大力實施科技興濱和人才強市戰略,造就一支適應建設創新型的人才隊伍,全面帶動科學技術的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充分利用市作為黃河三角洲發開建設腹地的有力條件,通過良好的服務和基礎建設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我市創業。完善落實公正客觀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和有利于激勵自主創新的科技獎勵制度,激勵人才創新創業。
(五)深化科技合作與交流,提高合作創新能力水平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廣泛開展政府間和民間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強對先進技術與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建立和健全國際科技合作的政府管理體制和市場運作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政府各部門、社會各屆、企業和中介組織在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全面、廣泛、深入開展中的促進作用。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發展平臺建設,把市高新區發展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國際合作示范基地,發揮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研究院在國際科技交流中的重要平臺效應,培育、壯大國際科技合作主體隊伍。在加強合作的同時,以多種方式大力吸引國內高新技術成果到我市轉化,有效配置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接受他們的技術輻射,共同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