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鎮體系建設工作規定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期間村鎮規劃建設的基本情況
期間,在城鎮化戰略的帶動下,全市小城鎮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城鎮空間結構已形成渭河川道區、渭北臺塬地區、南北山區三個層次,城鎮按經濟發展水平規模形成地區、9個縣城和10個重點鎮、其它一般建制鎮四個層次,現基本形成以市區為中心,片區、縣為副中心,鐵路為主軸,寶中、寶成鐵路為次軸,建制鎮為依托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城鎮的輻射帶動能力日益增長,城鄉經濟呈現良性互動態勢。截止年底,全市共有建制鎮102個,扣除中心城市(市區)和9個縣城規劃區范圍內的用地、人口,平均每210平方公里有一個建制鎮,小城鎮平均輻射半徑為7.65公里。
(一)主要特點及成效
1.城鎮體系空間布局逐步成型。我市小城鎮按空間結構分布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渭河川道區,該區域城鎮數量及密度較高,工業基礎和產業發展條件良好,區域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特色突出,整體競爭力優勢明顯,區域內基礎設施共享共建、配套較好;二是渭北臺塬地區,該區域城鎮數量及密度較高,產業發展條件較好,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三是南北山區,該區域面積大、建制鎮數量少且大多分布在主要交通沿線,是各鎮域的行政中心。小城鎮按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地區,工業比較集中,市場比較健全,市政設施較為完善,常住人口在12萬人以上,具有小城市的雛形;二是9個縣城,10個重點鎮有一定規模,市政基礎設施、市場較為發達,已形成區域經濟文化中心;三是其他一般建制鎮,在區域經濟中主要發揮著行政中心的作用。眾多的小城鎮興起后,受城市工業的擴散效應影響,又內聚鄉鎮企業的內在潛力,增強了小城鎮自身的經濟實力,在城鄉經濟網絡中形成了一個兼有城鄉雙重特色,溝通城鄉聯系的新層次,從而出現了以中心城市帶動小城鎮,以小城鎮帶動周圍廣大農村腹地的新格局。
2.城鎮的輻射帶動能力日益增長,城鄉經濟呈現良性互動態勢。我市小城鎮的快速建設與發展,為城鄉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尤其是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大縮短了城鄉時空距離,既加快了城鎮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要素,向周邊地區和廣大農村流動和聚集,又加快農村勞動力、農村資金向小城鎮匯聚,從而推動了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3.城鎮經濟發展迅速,農村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以工業帶動區域經濟和小城鎮發展,小城鎮規范有序的建設促進經濟壯大,吸引工業項目紛紛落地。依托小城鎮和“兩區多園”建設,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和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已形成。
(二)存在的問題
1.中心城市具有較高的首位度,其他城鎮規模較小。市域中心城市具有較高的首位度。從城鎮人口分布來看,中心城市是市域唯一的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城鎮人口規模占市域城鎮人口57%。市域缺乏中等城市,除中心城區周邊鎮以外,其他建制鎮(包括縣城)規模均較小,9個縣城人口規模在1-8萬之間。小城鎮發展較慢,市區建成區和縣城以外的85個建制鎮平均城鎮人口規模僅為0.3萬人。考慮到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自然地理條件,城鎮人口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從演變趨勢來看,市域城鎮的規模等級結構正處于逐步優化過程中,規劃期內中心城市及平原地區的縣城是人口集聚的重點城鎮。
2.城鎮職能水平發育較低,職能結構相對單一。從整體上看,現狀城鎮職能結構特征表現為職能水平發育較低,職能結構相對單一。中心城市的現代經濟職能尚未形成規模,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等較高門檻的職能在城鎮職能中的重要性還有待提高。各縣城在縣域中所承擔的經濟職能也明顯弱于其行政職能,沒有擔負起縣域生產要素流動分配樞紐的任務。現狀城鎮職能中,多數鄉鎮仍然帶有濃厚的農業經濟色彩,專業職能不明確,缺乏現代化產業元素的引入與支撐。在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由工礦點發展起來的工礦型城鎮比例較高。各城鎮功能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尚未形成分工合理的城鎮職能結構體系。
3.城鎮空間分布高度密集于市域中東部地區。市域南、北、西部地區均為山地,中東部地區為平原、河谷地區,受地形影響,城鎮的空間分布在中東部較為密集,南部、北部、西部地區城鎮密度較低(見附表1)。將市域分為中東部地區和南、北、西部山地區,可以看出,中東部地區的城鎮分布密度和城鎮化水平均高于南、北、西部地區。
二、“十二五”村鎮規劃建設的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鎮化帶動戰略,以縣城和重點鎮建設為突破口,以資源環境為前提,以差異發展為目標,以協調布局為核心,以設施提升為抓手,打造大中小結合、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關中西部城鎮群,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提升縣域城鎮化水平,統籌城鄉全面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一)市域總人口預測
根據分析,市域人口將在年前后達到自然增長高峰,在—年內迎來流動人口的較大規模凈增長,而且市域人口將重點向中心城市及小城鎮集中。依據市人口增長的特點,采用綜合增長率法和就業增長彈性系數法等方法預測,并參考計生局預測,年市域常住總人口為410萬人。
(二)城鎮化水平預測
“十二五”期間,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在于城鎮的經濟產業發展,吸引市域內部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集中,以及將吸引部分外來人口,人口凈流入的規模逐步擴大。市在強調城鎮以就業為重要導向的產業發展同時,更需要強調城鎮發展質量提升和居住環境改善優化,以吸引更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和高水平人才,市域城鎮化發展速度將快于省平均水平,采用綜合增長率法計算,并參考省和關中城市群的城鎮化發展目標,年市域總人口410萬人,城鎮化水平為56%,城鎮人口為230萬人。
(三)市域城鎮體系發展和村莊布局
1.城鎮體系發展空間結構
根據市域自然地理條件和城鎮發展基礎,確定市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為“一主一副、一帶兩翼”。一主一副:一主為市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一副為市域次中心城市片區,兩者功能互補,重點培育區域性服務職能,發展先進制造業,形成市域發展極核,共同帶動市域整體發展。一帶兩翼:一帶為市域中部城鎮發展帶,是市域城鎮發展的核心地區,兩翼分別為南部發展翼和北部發展翼,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提升重點鎮發展水平,其中南部發展翼重點發展城鎮,北部發展翼重點發展城鎮。
2.城鎮體系發展規模等級結構
“十二五”期間,市域城鎮化進程將快速發展,山區縣撤并25%的鄉鎮,平原縣撤并30%的鄉鎮,全市將共有99個城鎮,形成五級等級結構。
(1)市域中心城市:規劃城市人口130萬人。
(2)市域次中心城市:規劃城市人口25萬人。
(3)縣域中心城市:規劃城鎮人口2-20萬人。
(4)重點鎮:規劃城鎮人口0.5-2萬人。
(5)一般鎮:規劃城鎮人口0.2-0.5萬人。
3.市域城鎮體系發展職能結構
規劃將市域城鎮分為綜合型、工業型、商貿型、礦業型、旅游服務型和農貿型等6類,其中綜合型城鎮有中心城市、縣城、扶風縣城、縣城、眉縣縣城、千陽縣城、縣城、麟游縣城、鳳縣縣城和太白縣城等10座,工業型城鎮有鎮等12座,商貿型城鎮有益店鎮等10座,礦業型城鎮有崔木鎮等6座,旅游服務型城鎮有湯峪鎮等7座,農貿型城鎮有慕儀鎮等43座(見附表2)。
4.村莊布點規劃
依據各縣區村莊布點規劃,“十二五”期間,市域村莊加快遷村并點,村莊數量從原有1700多個,減少為1397個行政村,5個社區和23個新型居民點。其中,縣233個行政村數量保持不變,扶風縣行政村由170個減少到154個,眉縣行政村由123個減少到116個,縣144個行政村保持不變,千陽行政村由98個減少到73個,麟游縣由100個行政村為86個行政村,行政村由158個減少到136個,太白縣由88個行政村減少為66個,鳳縣行政村由100個減少到73個,區行政村由78個減少為69個,陳倉區行政村由338個減少到247個,渭濱區政村總數由104個減少為5個新型社區和23個新型居民點。
四、主要工作措施
1.充分發揮規劃的調控引導作用,確保城鄉可持續健康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省城鄉規劃條例》,按照城鄉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強化縣域經濟發展,對原規劃不斷進行充實完善和深化提高,在規劃時要重視城鄉基礎設施的布局與聯系,實現城鄉資源的共享。在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全市縣城、重點鎮逐步進行總體規劃的修編,特別是合并鄉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同時做好各縣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并積極指導縣上編制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使規劃覆蓋率達60%以上。
2.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載體功能。搶抓省級重點鎮建設機遇,大力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路、水、電等硬件設施,著力改變目前小城鎮臟亂差現象,改善小城鎮居住環境。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服務功能,吸引人口進入城鎮,按照省政府《關于加快縣城建設的意見》,加快縣城建設,推動城鎮化進程。
3.切實做好遷村并點工作,積極引導農民進城進鎮。針對我市村莊量多、規模小、綜合實力不足、空間分布過于分散的現狀,一是執行遷村并點政策,對于人口少,環境條件差的村莊予以遷建撤并。同時,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進城進鎮居住,對現有的一些有礙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措施進行取締,拆除一切影響農民進城務工和居住的障礙,使進城農民工能進得來、留得住、安得下心,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向城鎮聚集。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建立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社會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解決進城人員的后顧之憂。三是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拓展就業渠道,發展勞動力市場,把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等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做好城鎮就業崗位的開發工作,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就業拓寬渠道。
4.積極搞好村莊建設整治,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以“千村百鎮”建設整治為契機,依據村莊布點規劃、村莊建設規劃,通過積極支持村莊道路建設,整治村莊環境,改變村容村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公益設施建設,實施規范化管理,培育和諧文明的村風民俗。切實實施“三堆(草堆、土堆、糞堆)”清理,因地制宜搞“四改(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告別臟亂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繼續抓好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民安居工程,著力解決農村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戶的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