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委水稻產業指導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技和政策為支撐,以加強示范區(片)建設為關鍵,以發展專業化服務為重點,集約項目、集中力量、集成技術,進一步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優化結構,創建品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不斷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二、目標任務
全市水稻畝產達550公斤以上,較上年提高2%,總產穩定在35萬噸,水稻優質率達90%以上,其中高檔優質米比重占85%,發展訂單生產35萬畝,項目示范區畝增效益100元以上。
當涂縣(包含博望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重點實施好“30萬畝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核心示范區”和“2個農業部萬畝水稻優質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項目,其中省級核心示范區水稻單產較前五年平均提高2%以上、部級高產創建核心示范片平均畝產700公斤以上,稻米優質率達100%,稻谷訂單收購率達90%以上。
三、工作重點
1、加快優質品種推廣。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優質稻生產發展,穩定雙季稻生產,擴大中遲熟一季稻品種比例,進一步調整優化水稻生產結構。由于今年國家較大幅度提高粳稻的最低收購價格,可進一步擴大粳稻種植面積,力爭粳稻比重達60%。在主導品種推廣上,中秈(組合)以兩優6326(皖稻119)、廣兩優4號、Y兩優302等為主;單季粳稻以當育粳2號、宣粳9397、武運粳23等為主。
2、強化技術集成應用。要針對近年來水稻生產普遍存在的有效穗不足、田管粗放、肥水運用不當、病蟲害危害重等突出問題,進一步優化技術路線。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組裝配套,重點集成推廣以旱育秧為主的培育壯秧技術,以栽足基本苗為基礎的增穗技術,以增施穗粒肥為核心的精確施肥技術,以淺濕交替為重點的水管防倒延衰技術,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條紋葉枯病、稻曲病等為重點的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以機械化育插秧為主體的輕型高效生產技術和以防御高溫熱害、倒伏為重點的避災減災生產技術。明確關鍵技術環節,提高技術應用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技術到位率。
3、推進高產示范區建設。高產示范區建設是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也是水稻高產技術集成應用的展示窗口。各地要按照縣區建有萬畝輻射區、鄉鎮建有千畝示范片、村建有百畝核心區的要求,全力推進高產示范區建設,通過典型示范,輻射帶動,促進均衡增產。當涂縣要重點實施好“30萬畝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核心示范區”和“2個農業部萬畝水稻優質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項目。要按照省農委、省財政廳“關于印發加強糧棉油作物高產創建管理意見的通知”精神,創新運行機制,推行“五統一”服務,即統一種植模式、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作業,實現良種覆蓋、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機械作業“四個100%”,努力提高示范區建設水平。
4、發展稻米產業化經營。引導鼓勵具有一定實力的稻米購銷或加工龍頭企業,參與水稻示范區建設,與農民簽定訂單,實行優質優價收購,示范區訂單收購率達90%以上。大力培育稻米專業合作社,創建和完善植保、農機等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切實提高水稻生產組織化程度。引導稻米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稻米精深加工,培育創建知名品牌,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實現水稻增值增效。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要把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做到有組織、有方案、有政策、有措施、有落實。要通過督促指導、跟蹤檢查、媒體宣傳、績效考核等一系列活動,積極營造促進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的氛圍。農業、財政、科技、糧食、統計、氣象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形成協調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確保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目標任務實現。各級財政要統籌落實項目專項經費,增加資金投入,促進項目順利實施。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鼓勵發展糧食生產,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今年國家、省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糧食生產的強農惠農政策,各地要大力宣傳,做到政策家喻戶曉。要進一步抓好水稻良種補貼、水稻良種補貼與良種掛鉤、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政策落實,完善實施方案,規范操作程序,強化配套服務,嚴明工作紀律,確保政策不走樣和及時落實到位。加大水稻核心示范區良種良法配套補貼力度,在種子供應、工廠化育秧、機插秧、配方肥使用、統防統治等關鍵環節積極探索開展政策補貼,充分調動農民種植優質水稻和應用先進技術的積極性。
3、強化技術服務。要及早制定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機制,強化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培訓。加強農資市場監管,開展農資市場大檢查,嚴厲查處假冒偽劣產品,確保水稻生產安全,切實維護農民利益。要結合“科技進村入戶”、“科技特派員”等活動,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鼓勵技術人員與種糧大戶、稻米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進行技術結對,開展面對面服務。要加強水稻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動態監測,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組織示范觀摩考察,提高基礎服務能力。加快構建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技術服務模式,多形式推行良種統繁統供、秧苗統育統插、肥料統測統配、病蟲統防統治、稻谷統訂統收等專業化服務。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為契機,以實施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為支撐,集聚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土地復墾整理等項目建設合力,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措施,加強稻田整理和機耕道路建設,加快中低產稻田改造,改善稻田灌排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高產穩產稻田,提高水稻產出能力。加強稻區產地環境保護,嚴格控制污染源,提高稻米質量安全水平。優化水稻生產農機裝備結構,提高水稻栽植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
5、加強督查與考核。項目領導組將根據水稻生產的關鍵環節,有計劃分階段對項目實施情況開展專項檢查,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通報檢查結果。水稻收獲前,組織專家對各類示范區進行田間現場測產驗收或脫粒實產驗收,在平時檢查和現場驗收的基礎上,依據示范區建設質量、產量達標等情況,按照《市水稻產業提升行動項目考核評比實施細則》要求,組織總結、考核、評比等工作。對在項目實施中成效突出的示范區、訂單企業、種糧大戶實行以獎代補,充分調動各級實施項目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