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事業單位改革動員會講話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今天的會議是繼*鄉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試點后,對全縣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標志著我縣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序幕全面拉開。今年5月,*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立足自身實際,堅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完成了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試點工作,從近期運行的情況看,效果較好,不僅精干了隊伍,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也減輕了財政和農民負擔,鞏固了稅費改革成果,也為全縣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全面實施提供了經驗。這次會議上花園鄉有一個專題書面交流,希望同志們回去后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認真消化和借鑒。這次會上還下發了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和一些配套文件,既有政策規定,又有具體操作要求,也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和把握,并迅速抓好落實。下面,我根據縣委、縣政府研究的意見,重點講三個方面問題。
一、審時度勢,充分認識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正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黨的*大為我們跨世紀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描繪了宏偉的藍圖。按照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必須深入進行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包括黨政機構、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在內的全方位改革。鄉鎮事業單位是國家整個組織機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肩負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重責任,對實現跨世紀的宏偉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業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黨政機構改革邁出重要步伐之后,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已勢在必行。因此,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體制創新,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充分認識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進行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推進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各鄉鎮事業單位在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鄉鎮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也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這一點勿庸置疑。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現行的鄉鎮事業單位基本上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其職能配置和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鄉鎮事業單位處在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是黨和政府服務群眾的載體,也是實踐“三個代表”的前沿陣地,在貫徹落實黨的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方面負有重要責任。因此,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優化鄉鎮事業單位結構,對設置松散、任務相近的單位進行調整和撤并,對各自的主要職責和業務范圍進行重新定位,對縣業務部門與鄉鎮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理順,精簡人員和編制,強化為農服務功能,推進農業系列化服務等方面既顯得十分重要,也顯得十分必要。
(二)進行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要措施
規范農村分配制度、減輕農民負擔是農村稅費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持農村長久穩定的根本舉措。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必然要求鄉鎮事業單位適應農村稅費改革的要求。從現行的鄉鎮事業單位運行來看,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還大量聘用臨時人員,這既影響辦事效率,又使財政不堪重負,這種“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狀況是造成當前農民和企業負擔過重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問題不僅廣大人民群眾很不滿意,而且影響了農村稅費改革的進程。所以必須下決心對鄉鎮事業單位進行機構改革,綜合設置機構、撤并部分事業單位、精簡人員編制、分流超編人員、轉變職能,解決部份事業單位收費不服務、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切實減輕財政和農民負擔,更好地促進全縣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三)進行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促進農村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鄉鎮事業單位所處的基礎地位和擔負的責任,都要求改進工作作風,增強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農業在我縣目前經濟結構中占有突出位置,實現富民強縣,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是重要的抓手,縣委、縣政府提出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這對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過社會事業產業化的運作方式,把創新思維和解放思想作為主動力,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爭創新優勢,再上新臺階,加快富民強縣的步伐。因此,鄉鎮事業單位擔負振興地方經濟、加快農業發展的任務將更重,為農服務的要求和標準將更高。只有通過改革,才能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壯大事業單位實力,增強事業單位活力,才能履行好事業單位所承擔的重要職責,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地發展。
(四)進行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單位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幾年來,隨著我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鄉鎮事業單位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一是布局結構不夠合理,發展與需求相脫節,對不斷變化的農村社會需求缺少靈敏的反應,服務內容老化,服務對象單一等問題普遍存在;二是管理體制不夠適應,政事、事企職責不清,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計劃經濟的烙印很深,行政化的傾向嚴重,缺乏“找米下鍋”的創業意識;三是內部機制不夠健全,事業單位整體效益低下,單位缺乏生機和活力,紀律松馳,人浮于事等;四是分配機制不靈活,“有事沒人干”和“有人沒事干”的現象并存,長期吃“大鍋飯”,干與不干一個樣。對存在的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運用市場經濟的觀念,運用改革的辦法,從根本上進行突破和解決,以改革增加壓力,以改革激發活力,以改革促進發展。如果還繼續按老體制和原有的方式運行,最終將會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被淘汰。所以,改革已成為鄉鎮事業單位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明確要求,充分把握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實質內容
這次我縣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是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大和縣委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與時俱進,加快發展,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為此,這次的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必須圍繞大局,真抓實干,不折不扣地實施到位。根據這一要求,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必須要以鄧小平理論和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要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切實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精簡編制和人員,減輕財政和農民負擔。從而達到建立符合鄉鎮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自我約束機制,建設高素質、高效能、專業化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隊伍,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鄉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具體目標。
縣委、縣政府根據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借鑒了周邊縣的經驗,緊緊結合我縣實際,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形成并出臺了《*縣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