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文英漢翻譯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科技文是說明性和解釋性的文章,科技文的翻譯要通過精確的內容傳遞和規范的語言表達來達到科技學術交流的目的。文章以詞匯、語法、語句及篇章為研究重點,以探索科技文本英漢翻譯過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譯技巧與策略,針對這些方法策略筆者給出了詳實的例子,以使得結論更具有現實依據。
關鍵詞:科技文;英漢翻譯;翻譯策略
一、引言
科技文語言最大的特點是清晰和準確,因此相比其他文體,在翻譯科技文本時,譯者通常不需費力琢磨文體的優美性。另一方面,科技文本的語言也不需要做到如法律文本般的極度精確,因為在科技文本中,語言模糊(ambiguity)通常可以通過上下文中所描寫的科學事實的邏輯性來消除。科技文翻譯是要通過精確的內容傳遞、規范的語言表達來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學術交流。科技類的文本資料專業性強,這給譯者帶來了不小的翻譯障礙,因此該類文本的翻譯進步緩慢,但科技文獻的翻譯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到中西方科技交流的進程,故為有效推進中西方科學技術的互補與溝通,提高科技文獻翻譯質量與水平的任務已迫在眉睫。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在科技文本的英漢翻譯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英譯漢只停留在以單個句子為單位的對單詞、句子或段落的表層翻譯,這樣的翻譯方法無法解決科技翻譯的問題癥結。從這一問題出發,本文從術語、被動語態、長句三個方面探討了科技文本英漢翻譯過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和策略,并附上多個實例,使結論更具現實性。
文體學家將科技文體的特點歸為:術語化(terminization)、單數化(singularization)、含義性(signification)。因此在翻譯科技文本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科技文篇章布局較為有序且邏輯性強。其語句多為長句,但其句子結構一般不復雜。翻譯時,須將文中對象、物質材料、過程等準確描述。(2)科技文中的名詞短語較長和較為復雜。并且,由于對象、物質材料、過程是科技文的中心和重點,而非操作它們的人,所以科技文中通常多使用物體作為主語的被動語態。且許多抽象名詞都是由動詞轉換而來。(3)被動結構的大量使用。其目的是保持科技文的客觀與中立。自從“西化運動”(WesternizationMovement)以來,中國從國外引入先進科學技術已超過百年,在此過程中,科技文的漢譯已形成了許多規則和策略,以下筆者將概述其中一些比較重要、實用的策略和方法。
1.科技術語
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不斷探索發現,以及層出不窮的發明創造,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斷出現,使得語言學家迫切需要鑄造一些新的術語來表達這些概念。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科技語言方面需要大量引介國外先進科技領域的新興術語。尤其是近些年,大量科技術語都是以英文照搬或音譯的方式引入國內科學界,這也許是一種文化融合的趨勢,但不妨礙翻譯從業者采用多種方式來處理這些科技術語。以下是處理科技術語英漢翻譯的一些主要方法。
2.被動語態
英語科技文本中存在大量被動語態的句子,這是英語科技文本的文體特點。在英語中,大量使用被動句可避免施動者的出現,使語言描述更為客觀、正式、簡潔及精確。但由于受到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系統與思維模式的影響,英漢兩種語言有著不同的句式和文體特點。即英語多被動,而漢語多主動。因此,若將英文科技文本中大量的被動句按照其本身的句式結構直譯為中文中的被動句,那么這樣的譯文就不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因而顯得十分生硬,甚至不可讀,以至影響到文本本身科技交流的目的。
3.長句的翻譯
科技文的句子一般用于描述、說明或解釋事物的過程,所以大多結構比較簡單,但其中的科技理論知識邏輯縝密,故科技文中常用一些長句來表達一個概念歸納或演繹的過程。而英語讀者與漢語讀者的思維方式不同,因此在翻譯此類長句時需相應做出一些調整。若從長計議,為了加快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以高于自然烴流體燃料預估市場價的價格購入他們的初研產品,也許也是劃算的。簡單的槳形結構通常呈現于轉子側面空腔的內部,但這個槳形結構可較為容易的轉換為成百上千個其他不同的形狀,通過改變空腔的形狀,在此處進行燃燒時,便可更有效地進行分層進氣。
三、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英文科技文多術語、多被動句式、多長句的特點,在英漢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清晰、準確,達到有效科技交流的目的,筆者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提出與之相對應的科技文英漢翻譯的策略與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文的翻譯不僅限于上述方法與策略,譯者可根據語境所需靈活掌握調整。
參考文獻:
[1]齊佳寧,田翠蕓,劉穎.概念語法隱喻指導下的英語科技翻譯[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16-119.
[2]吳海丹.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科技文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5(3):176-177.
[3]蕭立明.英漢比較研究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孟容靜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