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發展農業生產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9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緊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個主題,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兩大重點,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增加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開創我縣農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2009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目標是:2009年計劃農村經濟總收入23*1萬元,比上年增長10.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99元,比上年增長10%;糧食總產量達3462.5萬公斤,與上年持平。實現上述目標,1—4月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一是新增糧食面積種子補貼項目。兌付新增糧食面積種子補貼資金98戶、1*6.5畝、1*65.00元。二是邊遠貧困地區農民購肥補貼項目。補助邊遠貧困地區農民購肥補貼2萬畝、補助化肥7.82萬公斤。兌付資金17.515萬元,兌付面積14*2畝。三是農機具補貼項目。農機購機補貼48.9*萬元,完成任務數的97.91%。四是桑農補貼情況。2009年全縣共發放補助資金479144.4元,其中:桑苗補助費119144.4元,農藥補助21000元,化肥補助1*000元,蠶房建設補助234000元。共涉及蠶桑補助戶743戶。
(二)抓好糧食播種面積核實工作
根據普洱市農業局《關于認真核實種糧面積的緊急通知》(普農〔2009〕74號)精神,按照戶、組、村、鄉(鎮)的順序逐級調查統計。通過核查,我縣2009年糧食播種面積為241698.68畝,比20*年增加71958.68畝。其中,稻谷73533.88畝,玉米145460.*畝,小麥2932.28畝,豆類5858畝,薯類12375.2畝,雜糧1539.3畝。
(三)蠶桑生產情況。目前,全縣桑園面積3473.9畝,其中:20*年新植2100畝,20*年桑園面積為1373.9畝。由于今年旱情嚴重,長期不降雨,新植面積造成絕收781.3畝。建成小蠶共育室47間。建成大蠶專用蠶房67間。投產桑園面積377.5畝,共飼養春蠶90張。書記、縣長200畝蠶桑示范樣板地現已全部定植完成,養殖春蠶5張,預計產量200公斤,收入4000元。
(四)甘蔗生產情況。種植任務完成情況:目前,落實甘蔗種植面積312*畝,占總任務數的89.2%。其中:落實新植面積72*畝,占新植任務數10000畝的72.*%;完成宿根種植面積24000畝,占宿根任務數25000畝的96%。入榨甘蔗11.83萬噸,生產白糖1.54萬噸,支付甘蔗款1300萬元,占應付款數的50%。由于糖廠不能及時足額支付甘蔗款,會削弱蔗農種蔗的積極性,難免出現甘蔗種植面積下滑、甘蔗入榨量不足現象,影響糖廠正常生產經營,深層次影響蔗農的收入。
(五)春耕生產。目前,已完成糧豆種植面積72600畝,比上年同期增加13200畝。就位各種化肥5959噸,比上年同期增加2692噸。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投入不足。由于我縣財政不能自求平衡,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加之農業投資體制改革滯后,投資手段單一,仍以補助、貼息手段為主,缺乏政府資金與其它社會資金的多種結合方式,難以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農業。
(二)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業科技水平低。我縣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9%以上,耕地質量差,抗災能力不強。加之雨量較集中,水毀溝渠較多,灘塌滲漏嚴重,重復投資情況較多。半山區、山區的群眾農業生產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滯后已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必須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為基礎,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四)農技推廣設施不完善,社會化服務功能弱,農業科技人員外出學習機會少,知識結構老化,更新難度大。
(五)農民整體科技文化素質較低。我縣農村人口多,但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直接影響農民接受新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制約著他們的思維水平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把優良品種推廣特別是“兩雜”良種和優質稻品種推廣作為糧食生產的重點,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穩步增長,確保糧食安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和壯大橡膠、茶葉、蔗糖三大支柱產業,提升冬農開發的質量和效益,大力發展特色產品,做好訂單農業,逐步發展成為產業化。繼續實施好農民種糧補貼項目,保護和穩定糧食生產能力,使糧食總產量達到3462.5萬公斤,與上年持平,為國家糧食生產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扶持和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擴大“公司+基礎+農戶”產業化經營覆蓋面,加快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經濟效益,帶動傳統農業向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以便提高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促進生產與市場的銜接,加強農產品的營銷工作,推進農業市場化建設。
(三)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緊緊圍繞全市“十萬農民大培訓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加強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抓好種子、肥料、耕作、設施、管理五項“農業革命”,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完成科技培訓140期10000人次,完成10萬畝大春作物測土配方示范推廣和實施1萬畝核心示范樣板。
(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加強農機化事業發展,大力推廣實用、高效的新型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推廣機耕面積10萬畝,機收面積2萬畝。加強水土保持,穩定和固定耕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水利化程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實施節水灌溉新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逐步由雨養農業轉變為灌溉農業。大力開展基本農田建設,以治水改土為中心,實行工程、生物和農藝措施相結合改造中低產田地、坡地改梯地。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計劃完成基本口糧田0.13萬畝中低產田(地)建設任務,建主干渠取水壩1座,建設田間三面光主干渠2條,全長3*0米,改善灌溉面積900畝,建設坡改梯400畝。
(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大產業來抓,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加強勞動力的有序流動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爭取資金40萬元,力爭完成轉移1000人農村剩余勞動力任務。
(六)廣辟投資渠道,增加農業收入。一是嚴格按照《農業科技推廣法》規定的“國家逐步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并應當使資金增長”的規定,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二是增加農業的信貸投入;三是積極招商引資,擴大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四是深化體制改革,實行以工補農,以貿補農,建立農業發展基金;五是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利用土地占用償還的資金進行農業開發;六是管好用好農業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七)加快水產養殖業發展,加大漁政執法力度。把水產養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認真抓緊抓好,大力推廣稻田養魚,認真組織實施稻魚工程,擴大水產養殖覆蓋面,提高水產品產量。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水產品養殖結構,積極發展名特優水產品生產和土著魚類的馴化養殖,改進養殖技術,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切實加強漁政執法工作,依法保護好野生漁業資源,嚴肅查處電魚、毒魚、炸魚等違法行為,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確保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認真抓好水產養殖證、魚種生產許可證的核發工作,加強水產品生產的規范化管理,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計劃水產養殖面積達到7800畝,水產品總產量達650噸,漁業總產值達600萬元。
(八)加強農業行政執法,推進依法治農。加強農業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宣傳,提高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加大農業執法力度,推進依法治農進程。整頓規范農業和農村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違法行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