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農業局生產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惠民66條”,加強職能轉變,努力拓寬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有效促進了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業持續增效、農村社會穩定的良好發展勢頭。現將我局*年工作總結報告如下:
*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預計達280.8億元(現行價)、同比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8613元、增長10.6%,實現了年初提出的全面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六大體系”建設和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的目標。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加快農田、魚塘標準化建設。*年我局投入1.92億元(含*年結轉資金),對12.69萬畝農田(魚塘)實施標準化建設,加上市水利局以及各區(縣級市)和其他單位的配套投入,可以完成17.7萬畝農田(魚塘)標準化建設,累計可以完成110.1萬畝農田和9.2萬畝魚塘建設,分別占規劃目標任務(到2010年完成146萬畝農田和15萬畝魚塘標準化建設)的75.4%和61.3%。同時,我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田、魚塘標準化建設情況調查,組織編制*~2010年全市現代化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方案;加強規劃信息體系建設,基本完成農田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電子地圖制作主體工作。
二是加強農業(海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實施“沃土工程”,積極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完成涉及16個鎮(街)共65萬畝耕地的野外調查采樣與數據整理工作,實施了2650畝的配方施肥大田示范;擴大冬種綠肥面積,冬種紫云英、油菜花總面積超過1萬畝。強化海洋與漁業環境保護,繼續實施伏季休漁和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完成編制《*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南沙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分別在花都、從化成立了桃花水母自然保護區和唐魚自然保護區。
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有23項農業關鍵共性技術得到突破,獲得市級以上農業科研成果35項;加強農業科技資源整合,主動開展了與省農科院農業科技供需對接工作,全市有13個農業單位與省農科院簽約建立合作關系。深入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示范推廣新優品種88個、科技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16項,推廣面積42萬畝;舉辦技術培訓班105期,培訓農民技術骨干18822人次;“農業通”免費為7000多位農民發送農技手機短信40多萬條。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榮獲廣東省系統和行業"窗口之星"榮譽稱號。此外,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區成功創建“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預計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科技成果轉化率、良種覆蓋率可分別達到55%、73%和91%。
(二)農業生產經營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是加快優勢產業發展。畜牧、水產等產業穩步發展,預計全年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約2個百分點;農產品初加工、種子種苗等產業蓬勃發展,預計全年農業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9%;觀光休閑農業加快發展,“*寶趣玫瑰世界”等新的農業景點建設已初具規模并陸續開業迎客。農業區域布局不斷優化,10個蔬菜基地和20個蔬菜專業村、10個水果基地和20個水果專業村以及一批水產養殖基地、規模畜牧養殖小區和花卉標準化示范區規劃建設加快推進,“組團式、網絡化、多板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區域布局漸具雛形。其中,10個蔬菜生產基地經過三年的建設,規模化生產面積、產量、產值分別占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產量、產值的1/4、1/3、1/3,共輻射帶動農民10.5萬戶,帶動種植蔬菜面積達25.9萬畝;*區海鷗島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首批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之一。
二是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市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8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78個,會員11022人,帶動農戶6.5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8.8%;其中*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以來,依法登記成立了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完成我市中心城區現有10個禽畜批發市場和4個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工作,新建的江村家禽中心批發市場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設并開業運營;與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及其他地區的農業合作交流加強,全年共簽訂合同金額3.14億元,并開展了泛珠三角省會城市農業主管部門共建信息交流網絡平臺的工作。
(三)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是切實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成功處置了*區發生的局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力加強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的落實,目前全市免疫合格率保持達到國家標準;完善了重大動植物疫情應急防控機制,基本完成市級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此外,繼續加強紅火蟻等重大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擴散蔓延和危害;農作物病蟲鼠害預報及指導防治效果顯著,挽回各類經濟作物產值損失折合人民幣約7.9億元。
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市共建立了32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其中有7家被選定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家被選定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被選定為省級首批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示范點;共有903個生產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有188個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97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有136個產品獲有機食品認證,有63個產品獲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實施了“農產品標識計劃”,啟動了食用農產品(蔬菜)溯源標識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動物標識和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的統一部署,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全面實現了“一個100%和三個量化指標”的目標要求,順利通過了全國第三次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有關專項檢查。據農業部*年第三次例行監測結果顯示,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在較高的水平,畜禽產品藥物殘留合格率為100%;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為96%,位于全國前列;水產品藥物殘留合格率為90%。
三是加強農資打假和漁業行政執法。我局共開展農資打假執法行動267次,檢查企業6480個次,整頓農資市場239個次,檢查農資產品達1000多種,查處不合格化肥400多噸、沒收假冒偽劣農藥40多噸,沒收假劣及高毒農藥共16噸,無害化處理銷毀假冒農資產品40多噸。同時,開展“護漁*”等專項執法行動14次,檢查漁船5089艘,查處違規捕撈作業案件531件;開展水生野生動物執法檢查行動164次,檢查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單位800余家,立案處理12件;檢驗漁業船舶3140多艘,完成3800多艘農自用船、漁船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了用海單位和用海項目的全面檢查,查辦違法用海案件15件。
(四)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健全。
一是全面落實已有各項農業補貼政策。繼續加大了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漁船柴油補貼等原有對農民直接補貼的力度,全市各級財政共補貼7794.2萬元,其中種糧補貼1510.6萬元,農資綜合補貼2306.2萬元,農機購置補貼850萬元,漁船柴油補貼3127.4萬元。
二是著力拓寬農業補貼種類。在全省率先制定、實施生豬補貼政策,共對16萬多頭能繁母豬實施了補貼,補貼資金超過800萬元,惠及9808農戶;實施農業良種補貼,農戶購買列入農業補貼目錄的良種可獲得三分之一價格的補貼,共發放良種補貼250萬元;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通過給予每人600元的補助,對6150名農民進行了培訓。
(五)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推進。
一是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我局牽頭制定了《農村居住環境整治和新農村綠化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了100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補助資金1000萬元已全部落實到位;在此基礎上,選定村民積極性高、基礎條件較好、領導班子團結的55條村作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扶持村,給予10~30萬元不等的資金扶持,合共補助資金900萬元。據初步統計,*年我市各級投入資金近6億元,對730條村(包括自然村)開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共惠及農戶14.7萬戶、67萬人;共清理衛生死角108萬平方米,清理溝渠池塘137萬平方米,清理亂搭亂建及破舊房屋54.18萬平方米;改廁6.84萬戶,改排水系統51.42萬米,改巷道47.68萬平方米;建成了閱報欄、生態小公園、文化小廣場、垃圾中轉屋、籃球場等一大批設施,廣大農民群眾深切感受到了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和實惠。
二是積極做好中心鎮規劃建設的指導和服務協調工作。目前全市17個省級中心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和審查基本完成,其中江高鎮等15個鎮的總體規劃通過了市政府審批,12個鎮的用地規模報經省建設廳等部門核準,石樓鎮蓮花山工業園等38個控制性詳細規劃項目已獲審查通過。中心鎮的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產業聚集能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卓有成效。*年1~10月,我市17個中心鎮工農業總產值1273.14億元,同比增長13.44%;實現兩稅收入57.88億元,同比增長34.03%;引進投資項目230個,合同總投資達32.61億元,實際投資金額為20.22億元。
三是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大力加強對北部山區鎮的扶持力度,市本級財政安排用于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達4.5億元。其中,我局在安排山區鎮專項資金1500萬元的基礎上,再安排4300萬元用于山區鎮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利用以及農田標準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年我市6個山區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了良好局面,工農業總產值預計達65億元,同比增長12%;兩稅收入約4億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50元,增長8%。
四是大力抓好幫扶貧困村工作。我局會同有關單位,從*年起提高貧困村的財政補貼,對每個貧困村的補貼由補足6萬元提高到補足7萬元。*年全市需補足至7萬元的貧困村共337條,市本級財政共需補貼的834.425萬元已全部落實到位。
五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基本完成二輪土地承包的掃尾工作,農村土地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及其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審計監督進一步完善,農民負擔監督和涉農信訪調解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出嫁女權益保障工作穩步推進,至11月底,全市已經解決了93.2%的農村出嫁女權益問題,順利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年底前必須90%以上基本解決農村出嫁女權益問題"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