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抗旱春耕生產工作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全會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市抗旱保春耕有關會議精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堅持“南果蔬,北藥牧,全縣興勞務”的特色產業開發思路不動搖,想方設法抗旱保苗,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產業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優化品種結構和種植業結構,突出示范點建設,發揮示范效益拉動作用,加大“十大技術”推廣力度,狠抓萬元田、多千田建設,全面落實動植物疫病防控措施,確保全年農業豐收。
二、工作任務
今年全縣春耕生產的計劃面積是55.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33.13萬畝(其中玉米0.98萬畝,豆類2.5萬畝,馬鈴薯29.5萬畝,其它0.15萬畝),經濟作物面積22.57萬畝(其中中藥材21.32萬畝,蔬菜0.75萬畝,油料0.3萬畝,煙葉0.2萬畝)。完成全縣特色產業示范點95個,其中縣級標準化示范點20個,鄉級示范點75個。
三、工作重點
(一)以抗旱保苗為重點,切實抓好當前抗旱工作。近日,省市相繼召開抗旱春耕生產電視電話會議,分析了目前抗旱生產的嚴峻形勢,對當前抗旱和春耕生產工作全面進行了安排部署。據氣象部門資料分析,進入年11月份以來,我縣連續4個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少,致使冬小麥、冬油菜嚴重受旱,未播種的耕地嚴重失墑,對春耕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全縣已播種農作物20.16萬畝,其中冬小麥7.05萬畝、中藥材留床11.73萬畝、越冬油料1.38萬畝。據核實,全縣受旱面積已達18.67萬畝,其中冬小麥5.64萬畝、中藥材11.73萬畝、油料1.3萬畝。目前,我縣冬小麥由南到北逐漸進入返青階段,但由于持續干旱,苗情普遍差于去年,全縣秋播冬小麥7.05萬畝,一類苗1.41萬畝,占20%;二類苗1.76萬畝,占25%;三類苗3.88萬畝,占55%。因此,全縣各級組織、廣大干部群眾一定要充分認識當前旱情的嚴重性,切實抓好抗旱工作。一是要按照省市抗旱春耕生產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相關部門要組織人員,密切關注旱情發展趨勢,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查摸底,掌握旱情,為抗旱工作提供現實依據。二是全面落實和強化各項抗旱措施,做好抗大旱、抗長旱的各項準備,水利部門要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各類水利設施的維修維護,加快水毀工程修復和渠道清淤,充分利用小河、山泉、澇池、小渠道等現有水源和水利設施,對小麥、經濟林果、春播蔬菜進行及時澆灌,盡量擴大春灌面積,改善土壤墑情,千方百計保墑保苗。三是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整合各種資源,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盡快組織開展投入少、周期短、見效快的機井、渠道、水窖、移動提灌、塘壩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做好搶抓降雨、降雪機遇,蓄積雨雪,為抗旱春耕儲備水源。四是組織專業抗旱隊伍,深入旱情較為嚴重的鄉鎮,積極開展技術指導,全力搞好抗旱服務。指導群眾采取渠道防滲、溝畦灌溉、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措施,抓好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五是鼓勵群眾采用科技措施,發展旱作農業,擴大低耗水、耐旱、高效的根莖類作物和特色農業的種植面積,大力推廣抗旱避災農業,加大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力度。六是想方設法,搞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氣象局要制定人工影響天氣的實施方案,籌措資金,引進設備,積極實施人工增雨工程,盡可能增加土壤墑情,為春耕生產創造有利條件。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促使特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各鄉鎮要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按照“農業特色產業最大化,土地綜合開發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實“十百千萬億”工程,堅持“南果蔬,北藥牧”的產業開發思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市場供應和加工需求,穩藥優薯擴果蔬,繼續堅持壓夏擴秋、壓糧擴經、壓縮低產作物,擴大高產作物,大力發展根莖類作物,壓縮小麥、玉米等莖桿類作物,在中藥材、馬鈴薯、蔬菜、畜牧養殖等支柱產業適宜區建設集中連片的千畝(頭只)以上生產示范基地,不斷發展和壯大基地規模,提升基地檔次。年內全縣新發展中藥材24.5萬畝,累計達到35萬畝,(其中留床10.5萬畝,新增24.5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力爭達到30萬畝,發展蔬菜3萬畝。各鄉鎮要按照全年工作任務,適當調整正茬和復種面積,確保全年任務完成,通過努力,全縣糧經比例要控制在4:6左右。
(三)轉變種植模式,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要依據我縣良恭河、白龍江、岷江流域的光熱水土優越條件,加快“萬元田”、“多千田”建設步伐。按照“川壩地破千創萬,多千田進溝上山”的要求,創新種植模式,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大力推廣適宜品種和科學的種植技術,開展糧、菜、藥、果間作套種模式試驗推廣,逐步改變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種植模式和習慣,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優勢,在半山地區要變一年一種一收為一年二種二收或三種三收,在川壩地區要變一年二種二收為一年三種三收或四種四收,通過增加種植茬數,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商品率。計劃以良恭河、白龍江流域為重點,發展萬元田0.8萬畝、多千田5萬畝。在哈達鋪、沙灣、理川、南陽等鄉鎮各發展1戶食用菌生產大戶,使食用菌袋料生產達到60萬袋,滿足各大市場需求。
(四)落實科技措施,提升產業開發水平。要全力搞好科技服務,做到科技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培養一批科技示范戶。對技術干部和科技特派員定任務、定目標、定責任,在春播關鍵時期要全部進村入戶,幫助所在村制訂發展規劃,抓好農業科技示范點建設服務指導工作,幫助群眾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做好農業特色產業開發項目的篩選、論證、申報、實施等工作。要繼續抓好良種補貼項目、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和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提高種植的科技含量。有計劃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抗旱保水劑應用、地膜覆蓋、間作套種等旱作農業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提高種子“三率”,做到種子質量不過關不下種,不包衣不下種,不拌劑不下種。力爭完成種子統供20萬公斤,種子包衣15萬公斤,推廣優質專用品種15萬畝。
(五)突出科技示范,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引導,突出特色,擴大規模,創新模式,大辦特色產業和區域性優勢產業科技示范點,通過縣、鄉兩級采取各種有效途徑,示范引導農民突出發展中藥材、草畜、馬鈴薯、經濟林果和蔬菜等特色產業,全年計劃建設縣級特色產業示范點20個(其中:中藥材6個、馬鈴薯2個、蔬菜1個,油料1個,畜牧養殖10個),鄉級示范點75個(其中:中藥材25個,馬鈴薯25個,草畜25個)。要積極發展“一村一品”、“數村一品”和“一鄉一品”,建立一批專業化生產鄉、村,努力提高特色產業專業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實現特色優勢產業在優勢村80%全覆蓋。同時,建立激勵獎勵機制,要進一步落實《縣農業特色產業扶持獎勵辦法》優惠政策,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和廣大群眾創造性發展特色產業,通過資金扶持、模式轉變、品種更新等一系列措施,培育一批種養業先進示范典型,發揮農業科技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六)強化服務,抓好農資供應工作。各鄉鎮和涉農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春播工作上,切實做好春耕生產的服務工作。扶貧、財政、農行等部門要千方百計籌措支農資金,支持群眾開展春耕生產。供銷、農技、種子部門要盡快調運地膜、化肥、農藥、良種等保證春播物資的及時到位。農機部門要做好條播機、鋪膜機等農機具的調運、維修、投放。水利部門要盡快組織技術員深入各鄉鎮對水利設施進行檢修,讓其盡快發揮作用。民政部門要對貧困戶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及時解決春播中存在的困難。氣象部門要為抗旱和春耕生產及時準確地提供氣象信息。同時,農牧、工商、質監等部門要抓好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加大打假力度,堅決杜絕假冒偽劣農資進入市場,防止坑農害農的事件發生。2月底到4月初農牧系統要按照“全省冬春季農資打假護農專項整治百日行動”的要求,會同工商、公安、質檢、物價等部門,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清理整頓農資市場,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劣種子、農藥、肥料、農膜、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農機具及配件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坑農害農和違法違規行為,規范農資生產經營市場。
(七)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繼續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切實抓好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搞好示范,抓好指導,將農業實用技術及時傳授給廣大農民,加快成果轉化,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要加強對特色產業生產大戶的技術指導,確保產量和質量雙向提高,穩定發揮效益,帶動和幫助周邊群眾發展特色種養業。不斷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管理,完善技術人員和科技特派員績效考核辦法,嚴格落實獎罰措施,對成績突出的通報表揚,進行物質獎勵,對不負責任、技術指導不力的通報批評,進行相應的處理。全年計劃培訓農民3.6萬人次,培養科技明白人1萬人。
(八)全力搞好小麥病蟲害防治,確保農業穩產增收。根據植保部門的典型調查,我縣南部小麥條銹病嚴重程度5%,普遍率4.2%、病田率4%。小麥條銹病有萌發勢頭。因此,抓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刻不容緩,農牧局要按照調查結果,制定防治預案,力爭做到早防早治,堅決遏制小麥病蟲害蔓延。同時,定人員、定區域,加強對小麥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工作,及時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及時組織和指導群眾開展小麥病蟲害防治。組建專業防治隊伍,適時組織開展統防統治、群防群控,對發病嚴重的地區,必要時啟動應急預案,確保小麥條銹病不發生大面積的流行蔓延,確保糧食豐收。
(九)認真抓好動物疫病防控,確保畜牧安全。由于氣溫回升,各類動物疫病進入多發期。農牧部門要盡快調運防疫藥械,3月中旬至5月初全面完成集中免疫,做到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力爭口蹄疫免疫密度要達到100%;禽流感免疫密度重點區域要達到100%,散養戶要達到95%以上,總體密度要達到98%以上;豬瘟、雞新疫免疫密度要達到96%和85%以上;群體動物有效免疫抗體合格率要達到70%以上。同時繼續加大對種畜禽場、規模養殖場(戶)、候鳥集中區、交通沿線等重點地帶的疫情監測,提高疫情監測的頻率和密度,做到一旦發現疫情能夠早預警、早預報、早防治。進一步加強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加強對飼養、屠宰、經營、加工、運輸、儲藏動物和動物產品的監督管理。對規模養殖場(戶)和活畜禽交易市場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做好消毒滅源工作。
(十)大力試驗推廣高效農業技術,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要突出草畜、藥材、馬鈴薯三大產業開發和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技術、馬鈴薯脫毒種薯應用技術和坑種壟作技術、牛羊品種改良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灌區農田節水技術、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及標準化養殖技術、日光溫室配套技術、中藥材無公害豐產栽培技術、動植物疫病防控技術、加大推廣以沼氣為主的農村清潔能源應用技術等“十大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全年要推廣小麥、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地膜覆蓋1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40萬畝、灌區節水技術2萬畝,推廣日光溫室配套技術104座、中藥材無公害豐產栽培技術16.95萬畝、馬鈴薯脫毒種薯應用技術和坑種壟作技術10萬畝、畜禽良種引進16300頭只、黃牛凍配2200頭、畜禽養殖小區3個、養殖大戶850戶、動物疫病防控率達到100%、農作物病蟲害預防控制9萬畝次,加大推廣以沼氣為主的農村清潔能源應用技術,修建沼氣池5055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明確任務,認清形勢,把春耕生產和做好抗旱工作作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作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作為“一把手”工程,全面展開,通過統籌安排,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全力以赴抓好種植面積規劃、種植任務和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確保抗旱工作和春耕生產扎實有效開展。
(二)明確工作責任。各鄉鎮要廣泛動員群眾,幫助群眾抓住有利時機,全面開展抗旱保苗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旱災損失。農牧、水利、氣象等部門要密切監視墑情、苗情、旱情、災情,做好旱情分析,及時提供旱情、墑情、水情信息,認真分析預測氣候變化趨勢,為抗旱春耕生產提供服務。農業、科技部門要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做好技術服務和指導工作。農牧、工商、質檢、公安、物價部門要相互聯動,對農資市場開展專項整頓,確保農資市場秩序良好,價格穩定,質量合格。
(三)加大資金投入。發改、財政、扶貧等部門要積極籌措科技下鄉、畜禽防疫、病蟲防治、技術培訓等方面的經費,支持抗旱和春耕生產工作。同時,整合農口部門項目資金,開展優勢產業開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加強宣傳引導。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專欄、標語等宣傳媒介,積極宣傳抗旱措施和發展旱作農業的相關知識,做好群眾思想動員工作。農業技術人員要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和現場培訓,積極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努力增加示范點的科技含量和帶動作用,通過示范效應,有效引導農民在春耕生產中自覺調整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避災農業。
(五)強化督促檢查。由分管縣級領導帶隊,成立抗旱及春耕生產工作督查組,對各鄉鎮抗旱春耕生產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及時掌握抗旱、春耕生產進展情況、規劃制定落實情況、人員到位情況,協調解決春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時通報進展情況。各鄉鎮和農牧、水利等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春耕生產服務人員的管理,及時督促檢查各鄉鎮人員到位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將這次抗旱春耕生產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年度考核,按照獎優罰劣的原則,嚴格兌現獎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