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設校園文化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指導下,*職業學院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歷史機遇,由*市師范學校升格為*職業學院,成為全日制普通高校序列中的新秀,實現了辦學層次的跨越,揭開了學校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職業學院的成立對于推動我市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對于提升*的城市品位、樹立*市的新形象、擴大*市的社會影響力,對于推動*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加快“玉貴走廊”建設,對于把我市建設成為桂東南區域性的經濟中心城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兩年的春華秋實,兩年的風雨歷程,我們邊規劃建設、邊探索特色,既順應了全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形勢,又適應了*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使得學院順利地走上了高校運行的軌道。現在我就學院校園文化作一些介紹:
(一)*職業學院的校園文化
*職業學院校園文化內涵是指以高職院校師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為核心的,以具有校園特色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由師生參與創辦的報刊、講座、社團及其他文化活動和各類文化設施為特征的精神環境、文化氛圍。我們的校園文化由二種形態所構成:一是校園物態文化,主要指構建校園的物質基礎;二是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指師生員工的價值觀、集體輿論、文體活動、學術風范、精神信念等。
1、抓校園物態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校園建筑影響著人的心境和審美情趣,設計獨特、建造精良、寬敞氣派的校園建筑,可以使師生產生一種自豪感和對學校的熱愛情感。因此,在校園建設過程中,我們請全國著名的設計單位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新校區的設計,新校區設計的基本構思是:
①生態校園——自然生態網絡(山、水、綠)與人文生態網絡(校園建筑、道路等相互交織、創建生態型校園空間)。
②交往空間——900多年來國內外大學空間形成與變化的歷史證明:開放空間是大學校園形成與持續發展的媒介,開放空間的聚合里及對聚合空間的開放力正式大學空間形成與變化的基本動力,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是大學生活內在的活動及創造力的源泉,開放空間的人性化,交往化是大學校園空間的特質與魅力所在。
③創新網絡——通過新型校園空間塑造,突破傳統教育空間模式,鼓勵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教學空間創造,展示校園生活的精神實質與內涵。
④以人為本——校園空間塑造、交通組織、功能分布、及活動方式的組織等,均以使用者為中心,這是設計的基點所在。
2、從校園精神建設入手,重視“三風”(教風、學風、校風)的建設,培育高職文化精神。
從升格伊始,我們學院就著力培植自己的高職文化精神,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并通過各種措施并用,各部門齊心協力,長抓不懈,逐步形成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高職校園精神,以促進學院全面協調發展。學院從校園精神建設入手,重視“三風”(教風、學風、校風)的建設,培育高職文化精神。
首先,校風是一種治學精神,一種氛圍,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種育人的環境。好的校風,能使學生在其中受到良好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使學生收益無窮。作為高職院校,我們根據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結合自己的行業特點,培育、提煉形成自己特色的校風,并通過深入持久的校風教育和繼承來指導和影響師生員工的精神風貌,搞好學院各項工作,不斷提高社會地位,樹立良好形象,為廣增生源和學校的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其次,搞好學風建設,培養新型的學生群體學風,是指學生群體對學習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是體現在學習的目的、態度、風氣、方法等方面的共同傾向。我們學院以校風和教風為指導,秉承“德育為首,教學為重,科研領航”的傳統,本著“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科技創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和“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辦學方向,根據培養目標要求,結合學生群體的實際,培育、提煉形成自己特色的學風。要注意在學生中開展深入持久的學風教育和繼承活動,使學生群體學習的目的明確、態度端正、興趣廣泛、方法科學。
再次,搞好教風建設,做好教書育人工作教風,是指教育教學工作者群體長期形成的精神風貌,是體現在思想、教學和生活等方面的共同傾向。我們學院實施了教學督導制度,教學督導是對學院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監督、檢查和指導的一項專門性工作,是我院本年度新增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學院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一個部分。這項工作自啟動以來,在學院教學質量的監督和指導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做到“督”有成效,“導”有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績。每月開展一次的常規督導活動,全年開展三次大型重點督導活動和開展兩次專項督導活動,主要針對教風學風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檢查監督,并有針對性向執教者反饋,使教風學風有較大的轉變,使教師成為一支師德高尚、學識淵博、技藝精湛、治學嚴謹、為人師表的良好群體,真正完成學校管理育人、教書育人和實訓育人的任務。
根據以上三風建設的要求,我們以“以紀律為突破口,強化三風建設”為原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校園的三風建設。我院實行領導、教師聯合值日制度,對學生學習、生活、紀律進行全面檢查;召開全院學生民主生活會,全體中層領導分別到各班參加民主生活會,傾聽學習意見,與學生一起探討學院建設和發展大計,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實行學院領導下班指導班級工作制度,要求所有中層領導處理日常行政事務之余,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到各班級,了解班級及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實際,與班主任一起探討班級建設與發展計劃,幫助班主任出謀劃策。加強三風建設對于學生個體和整體的發展都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一是3月份組織參加廣西區電子商務大賽,同學們踴躍參賽,有148名學生脫穎而出,通過了初賽,進入了復賽,有40多名學生獲得了自治區獎勵并榮獲了電子商務初級資格證書。
二是與藝術系組織學生參加廣西首屆大學生藝術展演,獲得了成功。有兩幅美術作品入選進京參賽,其余的藝術節目、作品均取得了三等獎以上的好成績。
三是與外語系組織學生參加2005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成績斐然,參賽的12名選手均獲獎。其中獲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勝獎6名,震撼了全區高校。
(二)*職業學院校園文化的高職特色
我們學院的辦學目標是:“面向*及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優秀道德品質、正確價值觀念、樂于奉獻精神的創業型人才;培養基礎理論適度、實踐能力強的專科層次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急需的真正頂用的技能型人才。”我們的培養目標十分明確,學生一入學就基本確定了職業方向,與未來的職業崗位有了聯系。以能力為本位,突出職業特色是我們*職業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1、積極開展職業性實踐活動。
校園中豐富多彩的職業實踐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是職業情操熏陶的重要形式,以開展職業性實踐活動,增強職業氛圍。一個良好的“職業氛圍”有得于我們的高職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需要,更好地服務企業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我們積極開展職業性實踐活動。
(1)將原來單一的網絡實驗室改為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和財會電算化合一的綜合計算機實驗室。為計算機專業、信息技術教育專業、電子商務專業及其他專業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練習提供場所。
(2)為適應我院新開設專業的需要,學院投入了30萬元完成了應用電子實驗室、汽車檢測與維修實驗室的兩大項目建設,兩室現已投入正常使用。
學生在職業性實踐活動中,通過感受、模仿、實驗、安裝、維修、制作等,逐漸養成注意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習慣,激發學生濃厚的職業興趣,誘導學生對專業技術、技能的執著追求。
2、設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各類考點。
我院創建了*市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開展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培訓、職稱外語考前輔導培訓、物流營銷資格考試培訓、小學教師新課程教材疏通培訓,開設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點。此外,中國商業技師協會、職業教育專業委員會、市場營銷專業委員會授予我院“全國職業培訓與資格認證工作站”。
我院設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各類考點,可以為學生獲取多種職業技能證書創造良好條件,形成一種人人爭先恐后拿各種證書的氛圍,使學生除獲取專科學歷證書以外,還能方便地獲得英語、計算機等全國通用技能等級證書以及相關專業主要崗位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同樣地也可以為*市各類需要培訓或取得某些資格證書的人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務。
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用先進的科學文化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服務學生,讓學生在校園先進文化的引導下,全面發展。對于我們*職業學院來說,校園文化建設依然任重道遠,需要不斷加深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探索,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高職院校文化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