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鎮企業先進性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鄉鎮企業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和農村社隊企業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到*3年底,鄉鎮企業已經發展到2000多萬家,職工1.35億人,實現增加值3.36萬億元,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新世紀,以我國加入WTO為標志,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逐步加快,國民經濟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究竟向何處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發展鄉鎮企業體現了先進性
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鄉鎮企業的偉大實踐,必須緊緊圍繞保持先進性這個核心,對新形勢下發展鄉鎮企業要有新要求。鄉鎮企業的發展代表著我國農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鄉鎮企業的企業家、管理技術人員和廣大職工。既是黨的階級基礎,又是黨的群眾基礎。鄉鎮企業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破解“三農”難題,為推進“三化”(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都作出的重大貢獻,確實體現了先進性;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狀大,涌現了一些優勢產業、主導行業、現代企業、名牌產品和優秀企業家,這也具體地體現了先進性。另一方面,鄉鎮企業是農民興辦的,地處農村,各類企業由于缺人才、缺技術、缺管理、缺資金、缺經驗等,一些地方和企業存在粗放式增長型結構、分散化布局、傳統型制度等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一些產業、行業、企業和產品質量差、檔次低、成本高,管理和技術水平較低。一些企業經營者和職工仍存在小農意識,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差,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不具備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和優秀品質。對鄉鎮企業的發展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地歷史地予以估價。既不能因噎廢食,一葉障目,指責否定;也不能諱疾忌醫,固步自封、不求進取。
鄧小平同志有句至理名言:“發展是硬道理”。我們要用發展思路和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對鄉鎮企業來說,要緊緊抓住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發展不動搖。只有發展才能體現先進,不發展將永遠落后。我國東中西部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鄉鎮企業發展上,凡是鄉鎮企業發展較快較好的地方,經濟就相對發達,如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省市;凡是鄉鎮企業發展較慢較差的地方,經濟就相對欠發達,如貴州、青海、寧夏等省區。因此不發展就是死路一條,就會犯歷史性錯誤。鄉鎮企業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處于工業化與信息化并行的時代,鄉鎮企業的外部市場環境、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外貿環境和自身發展格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發展要有新思路、新辦法、新要求。要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加強管理,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注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建設;注重地區、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重實施“走出去”戰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入世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我認為,新形勢下鄉鎮企要在發展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走優化結構、創新體制,依靠科技加強管理的新路子。
二、發展鄉鎮企業體現了規律性
鄉鎮企業是中國特色。鄉鎮企業在我國產生、發展和壯大,導源于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主要是人多地少的國情背景和城鄉分割的體制背景兩個方面。一是存在數量巨大的農民群體。9億農民,4.8億農村勞動力,約1.5億多是富余勞動力。由于農民人均的土地、資金、農產品、基礎設施等資源比較少,僅靠這些資源難以實現農民的充分就業和盡快增收。二是城鄉社會經濟的二元結構。二元結構是歷史和國情逼迫下形成的,國家在就業、資源利用和市場準入及國民收入分配等方面,對城市居民和農民不能采取一個政策,并且把農民限制在農村和土地上,生產經營的空間很小,農村勞動力豐富的優勢由于缺少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的配合而得不到發揮。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調整了農村政策,在資源配置、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了農民更多的機會,在利益驅動、政策推動、市場拉動和能人帶動下,由于農村社隊企業的先導性啟示作用,農民進入農村二、三產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壯大,1978—*3年的25年間平均速度保持在20%以上。這期間經歷了1984—1988年和*2—*6年的兩個高潮,速度都在30%以上,為農民就業、增收提供了主渠道,為實現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走向文明進步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和載體。
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的“瓶頸”即農村落后的問題說到底是給9億多農民找出路。規律和經驗表明,建設農村,必須繁榮城市;振興農業,必須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而解決這些問題,國際發達國家通用的主要有規模效應的辦法,建設大中城市,搞大工業,但我國城市化率只有36%,大工業吸納農村勞動力極為有限,農民的大多數只能在農村辦鄉鎮企業當工人,建小城鎮當市民。這就是同志強調鄉鎮企業是“一個必須堅持的長期的根本的方針”的原因所在。
近幾年社會上比較流行的鄉鎮企業“過時論”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實,評價鄉鎮企業是否過時,關鍵要看的是我國國情和城鄉經濟社會二元格局是否發生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獨特的規律是否發生變化。實踐證明,這些都沒有變化,因此鄉鎮企業將長期存在,即使將來變了,鄉鎮企業也將存在,只是存在的方式可能會有所變化。
三、發展鄉鎮企業體現了挑戰性
近年來,發展鄉鎮企業外部環境趨緊、市場約束增強、扶持政策減少,適應這些變化,鄉鎮企業主動加快改革和調整步伐,在增長方式、增長主體、增長產業、增長區域等方面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但就總體而言,鄉鎮企業仍然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
首先是來自鄉鎮企業自身的挑戰。從改革方面看,很多改制后的鄉鎮企業產權尚沒有完全明晰,決策、管理、人事、分配等改革不配套,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不夠健全,投資者、經營者和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從新型產業成長看。傳統產業占鄉鎮企業增加值的一多半,農產品加工業創造的增加值只占1/4,第三產業占1/5。多數鄉鎮企業呈區域性群體零散分布和資源依賴經營的特征,不適應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從企業素質和現代市場意識看。鄉鎮企業以中小微型企業為主,平均固定資產原值只有13萬元,技術裝備水平、管理水平和質量競爭水平較低,品牌意識、誠信意識、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自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意識亟待提高。
其次是來自鄉鎮企業外部的挑戰。從認識看,目前社會上出現了鄉鎮企業“過時論”、“脫農論”和“改名論”等,如有的認為鄉鎮企業是在短缺經濟條件下產生的,現在東西過剩了,鄉鎮企業歷史使命完成了;“鄉鎮企業”名稱太土,應該改名;鄉鎮企業應“企業化”,應該“脫農”。有的認為,讓農民打工也能增收,搞種養也能致富,沒必要辦鄉鎮企業等。認識上的偏差導致領導不愿意抓鄉鎮企業,有關部門不愿意在政策上支持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不愿意叫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怎樣才能更好發展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大問題。這些都影響了黨和國家關于鄉鎮企業一系列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從政策落實看,中發\[*7\]8號文件規定的新產品開發所需資金據實列支和治理污染、技術改造等政策難以兌現。出口配額、股票上市、加工用糧等一些政策,鄉鎮企業不能享受一視同仁的待遇。另一方面,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中,還未能出臺新的扶持政策。從信貸融資看,到*2年底鄉鎮企業貸款余額只占全社會貸款余額的4.9%。許多鄉鎮企業由于沒有土地使用證、房產證做抵押,得不到貸款,且辦證手續繁雜,成本高。從管理體制看,許多省級鄉鎮企業機構被合并和撤銷,地縣和鄉鎮級鄉鎮企業機構大部分被取消。目前鄉鎮企業被劃歸鄉鎮企業局、經貿委、工商局、農業局、民營企業局、中小企業局等不同部門分散管理,造成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等體制性障礙,企業感到無所適從。
四、按照“四新”要求指導鄉鎮企業發展
十六大提出,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四個新”的要求,為全國鄉鎮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發展要有新思路
堅持思想上、思路上與時俱進,是非常重要的。新思路新在哪兒,需要大家在實踐中去探索和總結。比如:加快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搞好新品名品精品開發,發展“專精特新”產業和產品;比如:向工業小區和小城鎮集中,以及積極參與東西合作,重視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等等。還比如:通過“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完善技術創新機制,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促進標準化。按照嚴格、科學、效率的原則,創新管理的內容、方法、手段和措施,推動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向科學管理要質量、要效益。在這些方面,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會有很多體會,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總結和推廣。
(二)改革要有新突破
“九五”以來,鄉鎮企業的各項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產權主體和投資主體逐步實現多元化,很多企業轉換管理機制和理念,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蘇南、浙江等原來鄉鎮企業實力比較強的地方,通過改革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改革發展等方面繼續處于全國領先位置,在取得新的發展業績的同時創造了新的發展經驗。但也有一些地方的鄉鎮企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企不分、產權不清、責權不明等問題。一些鄉鎮企業隨著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管理機構龐大,非生產性人員過多;一些鄉鎮企業決策、人事、積累、分配等機制不完善,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有些改制后的企業不按新的機制運行。改革是沒有止境的,它是一種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突破,就是不能安于現狀。要充分調動投資者、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開放要有新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最大的變化就是由封閉轉變為開放,鄉鎮企業也正是在這種變化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當前,鄉鎮企業的開放新局面包括哪些內容,如何擴大開放,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來考慮,應該包括市場、人才、資金、管理、觀念、機制,等等。我們作為鄉鎮企業的行政主管部門應該在政策、環境等方面為鄉鎮企業擴大開放創造條件,提供服務。
(四)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鄉鎮企業局抓什么?我認為主要是創環境,當參謀,搞協調,強服務,抓大事。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輿論環境是土壤和氣候,現有的政策,對鄉鎮企業已不存在什么特殊和優惠了,而是要遵循國民待遇原則,積極為鄉鎮企業爭取。給領導當好參謀,要沉下去,在本地的全局工作中強化鄉鎮企業的位置,及時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研究新問題,研究政策措施,積極主動地及時提出建議。要加強機構、隊伍和職能建設,理順管理體制,穩定管理隊伍,發揮職能作用,疏通上下關系,保證工作順暢,增強鄉鎮企業依法行政能力和指導服務水平。要抓牽動全局的大事和一舉多得的事情,選擇好工作載體,如加強各地綜合情況的分析、技術創新、東西合作、園區建設、企業家隊伍建設、誠信守法、行政執法、培訓教育等,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總的看,新形勢下,鄉鎮企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很多,關鍵是按照“四新”要求,開動腦筋,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盡職盡責,與時俱進,努力開創鄉鎮企業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