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分布特點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數量規模的地域分布,它作為重要的人口現象和社會經濟現象,受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合理的人口分布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近年來,*人口的城鄉分布、地區分布、地域分布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
一、人口城鎮化水平穩步上升
城鎮人口比重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省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7年底,全省常住人口3581萬人,比*0年增加171萬人,增長5.0%。其中,城鎮人口1744萬人,比*0年增加313萬人,增長21.9%,占總人口的比重由*0年42.0提高到48.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8個百分點,在各省(區、市)中位居第11位。鄉村人口1837萬人,比*0年減少142萬人,減幅為7.2%,占總人口的比重由*0年58.0下降到51.3%。
分設區市看,*0年以來城鎮人口增幅高于全省水平的有3個設區市,分別是莆田(64.0%)、泉州(32.4%)、廈門(35.7%);低于全省水平的有6個設區市,分別是漳州(19.1%)、龍巖(12.9%)、三明(11.5%)、福州(12.5%)、寧德(11.5%)、南平(8.3%)。城鎮化水平上升幅度高于全省水平的有3個設區市,分別是莆田(提高16.9個百分點)、廈門(提高10.4個百分點)、泉州(提高9.6個百分點);低于全省水平的有6個設區市,分別是漳州(提高5.3個百分點)、三明(提高3.7個百分點)、龍巖(提高3.7個百分點)、寧德(提高3.3個百分點)、福州(提高3.3個百分點)、南平(提高2.6個百分點)
二、人口進一步向中心城市轉移
受地區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全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平衡。*7年末,廈門、泉州和福州分別比*0年增長18.4%、6.3%和5.9%,增長速度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福州、廈門和泉州三個設區市總人口達1693萬人,比*0年增加121萬人,增長7.7%,高于全省增幅2.7個百分點,占同期全省凈增人口71%。三市人口增長較快的原因:一是福、廈、泉是我省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吸引大量流動人口前來進行經濟活動,二是近年來我省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實行積極的人口遷入政策,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放寬落戶條件,增強大中城市發展活力。其它6個設區市總人口1888萬人,比*0年增加50萬人,增長2.7%,低于全省增幅2.3個百分點。其中莆田、漳州、龍巖、南平、寧德和三明分別比*0年增長3.7%、3.4%、2.8%、2.2%、2.0%、1.8%,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分市、區、縣看,*7年,全省建制區常住人口1088萬人,比*0年增加130萬人,增長13.6%;建制市936萬人,增加34萬人,增長3.8%;建制縣1557萬人,增加7萬人,增長0.5%
三、人口區域分布特點明顯
從設區市看,我省九個市的人口總量差異很大。*7年,總人口超過600萬人的有泉州和福州兩個市,分別為774萬人和676萬人;人口在300~500萬人的有漳州和寧德兩市,分別是474萬人和305萬人;人口在*-300萬的有廈門、三明、龍巖、莆田和南平5個市,分別是243萬人、262萬人、276萬人、283萬人和288萬人。與上年相比,各市人口除三明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從分縣(市、區)看,全省84個縣(市、區)中,人口規模突破百萬大關的有晉江、南安、福清和安溪等4個市縣,總人口分別為158.7萬人、146.8萬人、119.0萬人和106.2萬人;人口規模在50~100萬人的有惠安等19個縣(市、區);人口規模在20~50萬的有44個縣(市、區);其余17個縣(市、區)人口規模均在20萬人以下。其中人口最少的是泰寧、明溪和柘榮三個縣,人口數分別為11.3萬人、10.9萬人和9.2萬人。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人口規模較大的都是地處沿海、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而地處閩北、閩東的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人口規模普遍較小
四、人口密度大但不均衡
*7年,我省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95人,大大高于全國138人的平均水平。與*0年每平方公里281人相比,增加14人,增長5.0%。從設區市看,人口最稠密的是廈門市,每平方公里1549人,比全省平均多1254人,高出4.3倍;人口最稀少的是南平市,每平方公里僅有109人,比全省平均少186人,低63.1%。人口最稠密的廈門市比最稀少的南平市多1439人,高出14.1倍。
從建制區看,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過萬人的有臺江、鼓樓和思明三個區,分別為25000人、21429人和10597人。人口密度最稀的是延平區(187人)、新羅區(215人)、三元區(259人);從建制市看,人口密度最高的石獅市為2884人,比人口密度最稀的武夷山市多2807人;從建制縣看,人口密度最高的惠安縣為1223人,比人口密度最稀的光澤縣多1160人。
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省人口密度大且不平衡,人口最稠密的都是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歷史悠久的地區。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主要是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尚未開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