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績效工資改革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國以來,我國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先后經歷了四次比較大的改革:1956年建立了等級工資制;1985年建立了以職務工資為主的結構工資制;1993年,機關工作人員實行以職務和級別為主的職級工資制,事業單位建立了五種不同類型、符合行業自身特點的分類工資制度,與國家機關的工資制度脫鉤,按照事業單位特點和經費來源的不同,對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三種事業單位實行不同的管理辦法;2006年7月第四次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公務員實行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事業單位建立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下面筆者就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淡一點膚淺的看法。
一、事業單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
按現行工資制度設計,事業單位的工資收入分為三部分,即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和績效工資。其中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代替原來的固定工資和活工資,目前已經執行,而績效工資代替原來的各種津(補)貼和獎金,因分配辦法尚未出臺,還沒有執行。
據統計,我市事業單位共有2296個,在職人員52269名,主要涉及教育、衛生、農業和文化體育等行業。由于績效工資尚未兌現,事業單位在收入分配上仍然存在“吃大鍋飯”、“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工資制度改革預期的激勵作用還沒有得以實現,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二、推行績效工資制度意義重大
績效工資制度改革是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推行績效工資制度具有以下重大意義:一是有利于進一步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內部管理力度,促進完善崗位設置、崗位聘任制、工資基金管理等制度。二是有利于強化事業單位的服務意識和內部成本核算,提高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三是有利于扼制年度考核走過場的現象,倡導講服務質量、重實際貢獻的新風尚,建立公正、科學、規范的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四是有利于充分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工資隨事業單位經濟效益好壞自行調節的新機制,更好地發揮工資的杠桿作用,革除事業單位干多干少一個樣、吃“大鍋飯”的痼疾,充分體現多勞多得、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分配原則。
三、如何推行績效工資制度
績效工資分配應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嚴格程序,強化監督。
(一)實行總量控制。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總量由當地規范的津補貼和上年度十二月份基本工資及保留的活工資組成,同級政府人事部門和財政部門核定后下達到單位,各單位只能在核定的總量內,按規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進行分配。
(二)完善分配程序。一是制定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涉及到每個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必須廣泛征求工作人員意見,盡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方案時,要將工作目標、考核辦法及各崗位職責等進行細化和量化,并提到職代會上反復討論、修訂,確保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要突出“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制定完善的考核細則;要層層簽訂責任書,將責任落實到人。此外,方案的制定必須考慮離退休人員的利益,離退休人員應參照機關離退休人員的標準執行。二是嚴格考核。方案順利實施的關鍵是加強內部考核,抓好責任追究,公平兌現獎懲;要成立考核領導小組進行嚴格考核;要及時公開考核制度、考核辦法、考核結果、運作程序等;要按月對工作績效進行評價打分,兌現績效工資;要認真分析考核方案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案有缺陷的要及時討論修正。另外,還要做好工作人員的思想工作和解釋工作,從思想上進行疏導,化解局部矛盾,保證績效考核的正常運行。
(三)強化監督檢查。一是規范審批程序。各單位實行績效工資,方案必須經職代會通過后,由行業主管部門審批,報人事財政部門備案。人事、財政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和總體工資水平核定單位的績效工資總量,最后根據考核情況予以公示和兌現個人的績效工資。二是紀檢、組織、人事、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檢查、審核、監督力度,對違紀違規現象及時糾正。三是通過公開舉報電話、設立意見箱和意見簿、聘請社會監督員等形式接受社會監督,并經常召開座談會,聽取單位工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及時修改方案中不合理成份的地方,保證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分配的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