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抗旱情況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我省遭遇了建國以來罕見的高溫干旱,4到10月份全省平均降雨量為764.5毫米,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少36%,比1967年同期平均降雨量790.7毫米還少26.2毫米,為建國以來最低值。其中舟山、嘉興市偏少5成,紹興、寧波市偏少4成左右,湖州、杭州、金華、臺州偏少3成多,衢州、麗水、溫州市偏少2成左右。高溫天氣為50年一遇。嵊泗、岱山、洞頭等地旱情達50年一遇;舟山本島、玉環、寧波、象山等地旱情達20~50年一遇。11月17~21日,我省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尤其是錢塘江流域、杭嘉湖及東西苕溪流域、曹娥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分別達53、55、57毫米,全省大部分地區尤其是浙西、浙北地區的旱情有所緩解,但部分海島和沿海市、縣一直沒有較大的降雨,部分中小河流斷流、山塘水庫干涸,一些地方靠境外運水來維持群眾生活,旱情嚴重。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旱情、災情
(一)旱情特點
今年我省發生的干旱主要是由于降雨量連續偏少,蓄水工程可供水量少和超歷史的持續高溫所造成的。
1、全省汛期降雨量連續偏少
我省汛期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期和7月下旬至9月的臺汛期。但今年梅雨期短,梅雨量少,6月23日入梅,30日出梅,梅雨期只有7天,占多年平均梅雨期的1/3,全省平均梅雨量僅117毫米,比常年偏少5成多,其中湖州、嘉興、臺州、溫州市偏少達7~8成。臺汛期今年只有第11號熱帶風暴“環高”于8月20日10時10分在我省平陽鰲江鎮登陸,暴雨中心瑞安林溪站3日雨量293毫米、日雨量242毫米,雨區主要集中在溫州、臺州一帶,范圍小,產生水量不多。汛期4~10月各月降雨量均比歷年同期分別偏少1、3、3、6、1、4、7成,11月比常年略多半成。
2、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及連續高溫天數創歷史記錄
自6月30日出梅后,我省出現兩段大范圍持續高溫晴熱天氣。第一段從出梅到8月11日,第二段從8月22日至9月8日。全省大部分地區累計大于35℃高溫日數達50多天,與常年相比偏多20天以上,其中東南沿海地區超過歷史最多的年高溫日數;除湖州、嘉興、舟山外的其他市都出現了40℃以上的極端高溫,其中麗水市域高于40℃天數為4~14天,麗水本站高達43.2℃,突破歷史極值。新昌42.8℃、永嘉42.1℃也為當地歷史最高值。據氣象部門分析高溫酷熱天氣達50年一遇。
高溫使水面蒸發量急劇上升,7月份全省蒸發代表站平均日蒸發總量為156.7毫米,其中衢州站為204.4毫米,最大日蒸發量9.7毫米。據麗水氣象部門觀測,麗水市各縣7月份平均蒸發量為214~375毫米,比常年增加90~150毫米。
3、水庫河網蓄水持續減少
全省22座大型水庫(不包括大型電站水庫)累計蓄水量:出梅時的7月1日及8月1日、9月1日、10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分別為21.3、18.7、19.5、18.6、17.2、16.2億立方米,分別占正常蓄水量的52、46、48、45、42和39%。12月1日,全省22座大型水庫累計蓄水量16.17億立方米,扣除水庫安全(死庫容)蓄水量后可供水量為7.386億立方米,只占正常蓄水量的18%,諸暨石壁、嵊州南山水庫水位已低于死水位;大型電站水庫:新安江水庫112.8億立方米、可供水量37.1億立方米,烏溪江水庫5.33億立方米、可供水量0.85億立方米,緊水灘水庫6.13億立方米、可供水量2.18億立方米;全省中型、小型及山塘水庫蓄水量分別為9.63、5.32、1.60億立方米,分別占正常蓄水量的42.6、27.8、20.3%。全省河道水位持續下降,中小河流多數干枯斷流,除了杭嘉湖和蕭紹平原,河網水位普遍偏低。
(二)干旱影響情況
1、干旱程度分析
據省水文勘測局對今年我省各市代表站的汛期最大連續干旱天數(截止到10月15日)、汛期降雨量統計計算,成果如下:
日雨量小于30毫米的最大連續干旱天數:
2、干旱影響及旱災損失
今年我省發生的干旱給我省城鄉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造成很大影響,災情嚴重。全省性高溫干旱從6月30日出梅后至8月中旬,后受冷暖空氣交會和“環高”熱帶風暴帶來的較大范圍的降雨影響,大部地區旱情有所緩解。但是,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勻,部分地區旱情仍一直在發展,主要是海島、沿海地區和部分內陸山區。目前,這些地區水源持續減少,生活用水非常困難,主要靠外來補給。
受干旱影響,造成229萬人、40萬余頭牲畜發生飲用水困難;工業和服務業限產、停產;農業糧、果、茶、菜、菌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受災較重;林木苗圃、林業干果特色基地和水產養殖損失較大;水電站無水發電加劇電力供需矛盾,使一些工業企業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因高溫干旱導致花草枯死、河流斷流水生物死亡、森林火災多發,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一是農牧業損失情況。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454.8千公頃,成災面積330.12千公頃,估計減產糧食62.43萬噸,損失蔬菜95萬噸,畜禽死亡54萬頭(只)。麗水等地的香菇、磐安的中藥材、臨安的山核桃等經濟特產損失嚴重。據磐安縣報告,全縣8萬多畝中藥材中有4萬多畝白術、黨參、桔梗、玉竹嚴重受旱,經濟損失達1億元。全省農業直接經濟損失為35億元。另外,干旱導致農作物播種困難,因旱減少冬種面積6.7千公頃。
二是對城鄉人民生活影響。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全省229萬人發生飲用水困難,有13個城市缺水,被迫采取限水措施。同時由于高溫,全省城市用水需求量普遍增加,各地城市最高日供水量比常年高出10~30%。雖然旱區各級黨委、政府盡最大努力保證了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但干旱還是對人民群眾生活造成一定影響,給群眾的生活帶來不便。如象山縣高塘島人均供水只有7.5公斤/天,只能滿足飲水需要,日常洗滌用水、環境用水等難以滿足。
三是水產養殖損失。今年干旱造成山塘水庫、河網蓄水減少,部分甚至干涸和斷流,因此造成我省水產養殖受災面積達147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4.62億元。
四是水電損失。今年緊水灘、烏溪江庫區降雨量分別比多年同期減少24%、22%,1~11月發電量分別為4.59億千瓦時、5.45千瓦時,比多年同期減少27%和16%。另外由于水庫水位低,發電水頭較多年同期偏低,增加了發電的單位耗水率。今年全省小水電發電38億千瓦時,與前三年平均比,減少發電20%左右。
五是林業及森林火災損失。高溫干旱天氣嚴重影響了我省的林業生產,同時致使森林火災頻發。全省林業因干旱受害面積2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3.5億元;今年發生森林火災724起,過火森林面積7.82千公頃,受害森林面積4.644千公頃,燒毀成林蓄積9.5立方米、幼樹486萬株,因森林火災死亡14人,直接損失近億元。
六是對工業經濟影響。今年的高溫干早缺水,影響旱區工業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為保居民生活用水,旱區不得不對工業企業和服務業采取限水、停水措施,影響了這些企業的生產經營,舟山的制冰企業和食品加工業、象山的漂染、農產品加工企業、玉環的啤酒業等受到嚴重影響,一些企業停產或限產,一些企業組織車、船運水維持基本生產,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此外,由于干旱使水電發電量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電力供需矛盾,增加了拉閘限電。
七對交通航運影響。由于干旱缺水,錢塘江等主要河道低水位、中小河流干枯斷流,使得航道水位下降,比常年低,造成部分大噸位船舶擱淺及堵航事件發生。
八是對水質的影響。根據*省水環境監測中心分析,今年9~10月份的水質比5~6月份總體要差,河流Ⅱ、Ⅲ類水質斷面減少,Ⅳ~劣Ⅴ類水質斷面增加。另據省環境監測部門對杭嘉湖地區河網水質的監測,水質為Ⅱ~劣Ⅴ類,其中水質優良斷面數占總監測斷面數的29.6%,水質一般斷面數點20.3%,水質較差和很差斷面數占50.0%。與去年同期相比,優良水質斷面數減少了2.3個百分點,一般水質斷面數減少了9.1個百分點,較差和很差水質斷面數增加了11.4個百分點,總體水質有所下降,主要表現在氨氮和總磷指標上。今年如不實施“引江濟太”,杭嘉湖地區水質將更差。
面對今年嚴重的旱情,全省上下齊心協力,確保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抗旱工作作為一項突出任務來抓。在抗旱中,各級領導到第一線,靠前指揮,組織和帶領群眾抗旱救災。省委、省政府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進行全面部署;書記、呂祖善省長等主要領導多次聽取匯報,進行部署并到第一線指導抗旱工作;各市縣主要領導都非常重視,切實做好旱區的抗旱組織協調和服務工作,廣泛發動群眾奮力抗旱。二是各級各部門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發揚風格、相互支持。各地按照縣內事情能自己協調解決的縣內自己解決,市內事情能自己協調解決的市內自己解決,跨市跨縣事情需要省里協調解決的由省里協調解決,相互支持,上下游、左右岸等相鄰地區合力抗旱,寧波市支持舟山通過大陸引水工程引水600多萬方,紹興市支持寧波通過上浦閘引水工程引水4335萬方,衢州市支持金華通過烏溪江引水工程引水,以及一些地區的跨地區運水等。各級水利、防汛部門深入調查研究,千方百計把水源調配好。電力部門在電力負荷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既要保證用電,又要盡可能少浪費水;幾次咸潮影響杭州取水,新安江、富春江放水大力支持杭州市抗咸;氣象部門做好天氣預測預報,并積極組織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取得較好效果;環保、城建、水務等有關部門為正常供水出了大力。三是及時部署,科學抗旱,措施有力。今年出梅后,隨著旱情的露頭,及時部署,組織抗旱。及時編制啟動抗旱應急預案,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節水、后調水,先地表、后地下,先河道水、后水庫水,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充分發揮現有水利設施的作用,及時實施跨地區調水,及時停止或減少一些水電站發電,及時組織車船運水、打井、海水淡化,及時采取節水措施,限制供水,實施人工增雨,取得很好效果。
(一)工程措施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防旱抗旱工作,在做好防御洪澇災害的同時,堅持防汛防旱兩手抓,出臺了“五自水庫”政策,組織興修了一大批蓄引水、節水灌溉和人畜飲水工程,在今年的抗旱中,新建的溫州珊溪、紹興湯浦、江山碗窯、金華沙畈、義烏八都等大中型水庫及黃椒溫引水、舟山大陸引水工程和治太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全省抗旱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全省常年供水能力達到210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26座、可供水量156億立方米,中小型水庫3810座、可供水量42億立方米。全省有耕地2400萬畝,其中旱地420萬畝,有灌溉設施235萬畝;水田1980萬畝中,自流灌溉780萬畝,提水灌溉1090萬畝,無灌溉設施110萬畝,使農業的有效灌溉面積和旱澇保收田面積占耕地面積達到88%和70%左右。縣級以上城鎮水廠年供水能力達到29億立方米,其中生活占35%、工業65%,使全省縣級以上城鎮1700萬人平均日生活用水達到0.15立方米,全省平均萬元產值用水量30立方米。這些水利工程保障了大中型灌區、杭嘉湖、蕭紹寧平原等農業生產用水和大部分縣級以上城鎮生活用水。其中新建的紹興湯浦、溫州珊溪水庫,確保了紹興、溫州市區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玉環縣還從溫州運珊溪水庫的水已累計70多萬立方米;舟山市新建成的627萬立方米的岑港水庫和日引水量8.6萬立方米大陸引水應急工程,保障了舟山本島的抗旱供水,至今已從寧波引水600多萬立方米;烏溪江引水工程共向灌區供水1.8億立方米,并向金華灌區500萬立方米;寧波通過上浦閘從姚江引水4335萬立方米,抬高姚江水位,緩解寧波旱情;治太工程在抗旱中效益明顯,嘉興、杭州超過50年一遇、湖州達到20~30年一遇的干旱,而這三地的旱情卻不嚴重。出梅時太湖水位在2.7米左右,比常年同期水位低0.5米,由于實施“引江濟太”工程,使太湖水位保持在3.3米左右,加之湖州市苕溪及其尾閭、沿太湖主要氵婁港等骨干河道疏浚,使湖州市提高了引太湖水的能力,5~8月累計引太湖水量達9億立方米,使平原河網水位維持在3米左右;太浦閘的連續放水及苕溪倒流,使杭嘉湖東部平原河網水位保持在2.8~3米之間,比常年平均水位高出0.2米左右,增加了河網蓄水量,改善了水質。
(二)非工程措施
今年抗旱在非工程措施上,做到早分析、早研究、旱部署,進一步加強組織建設,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責任制,修訂和完善抗旱預案以及制定應急供水預案,從制度上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用水。非工程措施在今年防旱抗旱工作中全面、扎實、富有成效。
1、抗旱組織體系。全省11個市及所屬縣(市、區)均成立了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揮部,下設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落實了抗旱工作責任。抗旱工作實行分級管理和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確保政令暢通。針對政府換屆,新上任的指揮較多,今年2月,我們對各市、縣(市、區)防指指揮進行防汛防旱業務培訓,提高了防指指揮決策能力。
2、信息監測管理。防汛防旱信息自動化是抗旱工作的有力支撐,我省建有水情測報站1000多個,其中水情自動測報站500個,大型和個別中型水庫衛星通訊水情自動報汛站28個,水情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基本保證了旱情的上傳下達。通過雨量、水位、蒸發量等分析,基本掌握了現有蓄水情況。
3、抗旱水量調度方案及抗旱預案。雖然九十年來以來,我省一直處于豐水期,但對抗旱工作沒有松懈,除了建設大量的蓄水、引水等工程外,也主動做好抗旱預案的編制工作。目前全省大部分市、縣(市、區)完成了抗旱風險圖編制,杭州、寧波、舟山、溫州、臺州等編制了城區供水預案,舟山、寧波、金華分別制定了通過大陸引水工程從寧波引水、通過上浦閘從曹娥江引水、通過烏引從衢州引水以及一些海島從境外運水方案等,這些預案(方案)在今年的抗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7月,旱情一露頭,省防辦就組織各級防汛防旱部門看手編制抗旱應急供水預案,舟山、玉環、洞頭、象山等重點旱區根據省里要求編制了抗旱供水應急預案,對保證抗旱工作的有序進行起到了積極作用。使抗旱工作有章可循,同時也保證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舟山市抗旱實行預警機制,在不同的干旱警報階段,采取相應的抗旱措施,如實施大陸引水,調用農業水庫水并對農業損失給予補償,使有限的水量得到充分利用。寧波市于今年6月30日啟動城區抗旱供水調度預案,對供應城區的七座大中型水庫水量實行動態管理,根據水量變化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同時加強對姚江水資源管理,凡是從姚江取水的,必須經市防辦批準。在七座大中型水庫水量不足時,及時用姚江水補充城區供水。11月份又采取限制供水措施,保障了居民正常用水。省防指杭州抗咸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針對今年潮水大及新安江蓄水少的特點,通過仔細研究分析,科學調度,合理下泄新安江水庫水量,既保障杭州供水安全,又節約新安江水庫水資源,取得較好效果。
4、抗旱服務組織建設。目前我省已建有縣級抗旱服務隊32個,市級抗旱服務隊6個,抗旱設施和綜合經營固定資產2288萬元,這些抗旱服務隊的成立,大大提高了我省的防旱抗旱能力,他們深入抗旱第一線,在尋找水源、打井、提水、調水、運水、機具使用及維護、推廣抗旱技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抗旱服務隊共維修各種抗旱設備0.3945萬臺套、租賃設備0.1815萬臺套,改善灌溉面積87萬畝,抗旱澆地108萬畝,挽回糧食損失1929萬公斤,挽回經濟作物損失8537萬元。
5、抗旱工程管理。我省抗旱工程主要有水庫、水閘、河道、泵站、灌渠、引水管道及各種水井等,大中型水庫、水閘及大的泵站、灌渠均建有管理單位,小型水庫、水閘以及其它小型水利設施大多由鄉(鎮)、村管理。近年來,對小型水利設施進行改革,通過“股份、拍賣、租賃、承包”等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經營管理模式,這些抗旱工程基本能夠正常運行,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6、抗旱節水措施應用。近年來,我省加大抗旱節水措施的力度,全省已有節水灌溉面積665千公頃,主要有噴灌、微灌、低壓管灌、渠道防滲及其他工程節水。同時在今年干旱期,“旱地龍”等化學抗旱劑也取得了較好效果。非農業用水通過采取限制供水、定量供水、實行梯級水價等節水措施,達到了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用水的目的。
7、實施人工增雨作業.今年干旱期間,我省寧波、臺州等地適時實施火箭人工增雨作業,共打火箭201發。在解放軍部隊的支持配合下,8月上旬實施了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共飛行7架次,累計12小時。全省大部分地區降過人工雨,對臺州、溫州等局部地區的高溫和旱情起到一定的緩解。
8、抗旱投入情況。今年我省在抗旱上進行了大量投入,目前已投入抗旱資金5億多元,中央和省財政安排了抗旱應急資金4000萬元。但我省財政沒有固定的抗旱資金投入,在旱情嚴重時,財政臨時安排資金。全省有400多萬人參加抗旱,投入抗旱機井1.47萬眼,泵站3.29萬處,動用抗旱設備19萬套。機動運水車輛3742萬輛。這些投入對全省抗旱具有重要作用,全省大部分地區抗旱資金到位及時,使用合理,抗旱效果顯著,把旱災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初步統計,今年我省汛期平均降雨量是建國以來最小值,發生嚴重干旱,而受旱農田面積只是建國以來的第6位。由于各級政府全力抗旱,減少糧食損失99.9萬噸,減少經濟作物損失33億元,臨時解決165萬人飲用水困難。
9、旱情信息管理情況。根據今年我省的旱情特點,全省各地除了按國家防辦要求的編報《抗旱情況統計表》(旬報)外,從7月20日起,增加《中小型水庫和河網蓄水情況表》、《蓄水、供水情況統計表》,并由原來的10天一報改為5天一報,并加強對各種旱情的收集、分析、整理,對旱情發展進行預測分析,對蓄水和供水進行平衡研究。同時,編印防旱抗旱動態、簡報等,及時反映旱情和各地抗旱措施。
三、存在問題
面對今年嚴重的干旱,抗旱工作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一些地區現有的抗旱工程體系尚不能滿足抗旱工作的需要,山區、海島特別是除舟山市本島外的島嶼和洞頭縣,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溫州市的南北部地區和象山縣存在資源性或工程性缺水,現有水資源和工程設施難以滿足抗嚴重干旱的需要;一些城鎮集中供水工程的供水保證率不高,供水管網沒有及時配套;一些灌區渠系配套不夠,渠道滲漏較嚴重,機電排灌設備老化,使這些工程設施不能發揮正常的作用。二是旱情監測手段仍不夠先進,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度不高,一些地方對旱情信息的掌握、上報不夠及時、快捷。三是抗旱預案體系尚不夠健全,特別是預案的預警功能不夠,預案的可操作性還不夠強,一些地方沒有按照防御嚴重干旱災害的要求編制預案。四是有些地方抗旱服務組織力量薄弱,有的機械設備陳舊老化,投入不足。五是節約用水宣傳力度不大,全社會節水意識不強,水資源浪費現象較普遍;水價機制沒有真正形成,節水設施推廣使用率低。
四、對策和建議
抗旱減災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及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從水文周期來看,我省自80年代以來連續的豐水年之后,出現干旱年甚至連續干旱年的機率在不斷增加。從歷史情況來看,上世紀1963~1964、1967~1968、1978~1979年均發生了連續干旱年,因此,今明兩年很有可能發生連續干旱年,要切實做好長期抗旱的思想準備,進一步做好各項抗旱工作:
(一)深化、細化抗大旱、抗長旱、抗連續干旱的預案。今年舟山、玉環、洞頭、象山等重點旱區編制了抗旱應急預案,對保證抗旱工作的有序進行起到了積極作用。根據當前的旱情,各地要根據《抗旱應急供水預案編制提綱》進一步深化細化抗旱應急供水預案,進一步做好需水量預測和供需平衡分析測算;進一步完善防旱抗旱預警預案體系,現有的預案和風險圖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增強預案的預警功能和可操作性。同時組織抗旱技術人員深入抗旱一線,幫助尋找水源,做好技術指導,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抗旱預案。
(二)積極采取應急措施,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用水。干旱缺水地區要做好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科學調配水資源工作。海島地區要繼續做好運水、引水工作,舟山本島要加快實施改建岑港到虹橋的輸水能力,提高引水能力。嵊泗、岱山、玉環、洞頭等島嶼進一步加強運水工作;沿海及內陸缺水地區要繼續做好節水和引水工作,水資源短缺地區要停止向高耗水企業和桑拿、游泳等服務行業供水,減少用水大戶的用水量,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用水。
(三)做好重點地區供水協調工作。今年寧波支持舟山通過大陸引水工程引水,引水量也由開始的5萬立方米提高到8萬立方米,到12月31日共引水立方米,目前寧波市區為延長水庫供水時間,市區水廠也部分從姚江取水,需進一步做好寧波、舟山引水的協調工作;上虞市支持寧波通過上浦閘引水工程引水,已累計引水萬立方米,近期曹娥江天然徑流很小,引水日趨困難,需加強紹興、寧波兩市的協調,以充分發揮上浦閘作用,盡可能攔蓄淡水,支援寧波用水;溫州市支持玉環、洞頭從溫州用船用水,要保證每日供應1~1.5萬立方米;新安江、富春江水電站支持杭州抗咸,但新安江水庫可供水量僅有34.3億立方米,抗咸用水量較大,聯席會議辦公室要組織專家精心測算發電放水方案,既要保證杭州供水安全,又要節約新安江水庫有限的水資源。
(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設,根本解決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從今年的抗旱工作實踐看,我省海島、沿海地區及部分內陸地區存在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問題,為進一步提高抗旱能力,要加強前期工作,加快實施一批骨干水源和重大引水工程項目,抓好千庫保安工程、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和萬里清水河道工程,這是增加水源解決抗旱用水的根本措施。同時,應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強灌溉渠系、排灌設施的配套和維修養護,提高水的利用率,積極推廣灌溉節水技術;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抓緊浙東引水和浙北引水的前期工作,并盡快組織實施;加快舟山、玉環、象山、洞頭等海島、濱海區域供水管網與大陸水源工程的連接;加強水資源的管理,保護好水源,大力推行節約用水,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五)加強抗旱基礎研究工作。一是建立干旱程度判別統一的科學技術標準;二是應建立干旱信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分析、管理旱情,使旱災的報災標準、項目、格式以及信息等方面更加規范,信息收集、統計、傳遞、上報更加迅速、準確;三是加強抗旱的法規建設,使抗旱走上法制化軌道;四是加強抗旱服務組織建設,使其走向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路子。
(六)促進全民節水意識,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大節約用水宣傳力度,提高江南水鄉民眾的缺水意識,厲行節約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增加節水設施的應用,尤其加強分質供水的技術改造,提高優質水的利用效果;省經貿、城建等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用水大戶的監督檢查,促進其節約用水;進一步做好渠系防滲工作,減少滲漏量,對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后灌溉模式、定額的調查分析和水庫功能的調整的研究;對工業、生活、生態用水定額的調查分析;加強水務一體化管理,統一調配水資源,減少水資源浪費;加大治污力度,加強監督檢查,采取嚴厲措施,查處非法排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