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突發事況應對自查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應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
(一)應急管理體系健全,管理能力明顯加強。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成立了縣應急管理委員會和縣應急管理辦公室,進一步強化了防汛抗旱、減災救災、安全生產、公共衛生等專業機構的應急指揮與協調職能,建立了處置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等方面的聯席會議制度。各部門、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全縣初步形成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h應急辦配備了兩名專職工作人員,及電腦等辦公設備。同時,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報送和聯絡員制度,確保了信息暢通,加強了應急指揮和救援工作能力,提高了處置突發事件的工作效率。
(二)應急宣傳培訓加強,認識水平極大提高。為了牢固樹立“突發事件無小事”的意識和應急責任意識,年初縣政府下發了《縣年應急管理工作要點》;縣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組織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不斷提高領導干部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突發事件應對法》頒布后,我縣立即將其納入“五五”普法宣傳教育重要內容之一;縣電視臺的《法制之窗》欄目將《突發事件應對法》作為重點宣傳內容;縣政府辦還組織編印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手冊》4萬冊,極大地普及推廣了應急管理知識,幫助廣大公眾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營造了共同應對突發事件的氛圍。學習宣傳活動開展以來,我縣人人皆知、人人皆學、人人皆懂,確保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效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危害,全面提升了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三)應急預案體系形成,預案管理逐步規范。按照國務院和省、市政府安排部署,年縣政府辦組織各鄉鎮、各部門編制了各類應急預案,年又重新修訂各類應急預案,《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38件專項預案已開始執行;各企事業單位和基層組織也編制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根據《突發事件應對法》及有關法律、法規預案體系建設的要求,我縣即將出臺《縣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將進一步規范全縣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管理工作,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目前,已開始著手修編各類應急預案,計劃用一年半時間完成全縣各類應急預案修編任務。
(四)應急隊伍建設加快,快速反應能力增強。我縣有基干民兵3500人和搶險隊125人,在遭受自然災害時主要承擔搶險任務;在縣應急辦的指導下,由有關單位按全縣人口的2‰組建抗洪搶險、消防特勤、防震減災、非煤礦山、醫療救護、治安巡邏、道路、供電、通信搶修等九種應急專業隊伍1254人,編制為連、排、班。結合業務開展訓練,培訓骨干,提高素質,參與防災。緊急時在此基礎上由組建單位按全縣人口6‰的比例進行擴編增到3763人,主要任務是消除災害導致后果。在今年國慶期間,縣公安局組建120人治安巡邏隊在縣城主要街道晝夜巡邏、各鄉鎮、各部門也加強國慶安保執勤、組建應急隊加強應對突發事件,團縣委組織150人的志愿者加入國慶安保執勤工作。
(五)整合各類應急資源,物資儲備基本保障??h民政、經貿等部門加大了米面油、蔬菜、被褥等生活應急物資儲備;衛生部門也加大了藥品應急物資儲備;電信部門購置了移動通信車,全縣初步建立了應急物資儲備及通信醫療基本保障體系。
(六)加大風險隱患排查,公共安全制度健全。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風險隱患的排查工作,基本掌握了易發區自然災害種類以及危害性、影響程度等基本情況;清楚了事故災難隱患及源頭,明確易發種類和數量,建立了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事故災難檔案庫,建立了公共衛生和食品藥品基礎信息數據庫,建立了社會安全隱患數據庫,為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監測預警和隱患治理提供基礎信息。
(七)預警監測能力增強,突發事件逐年減少。我縣加大了在氣象、地震、水質、防汛抗旱、醫療救治、交通事故、社會突發事件等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上的投入,預警監測能力有所增強,突發事件逐年減少。如氣象局在我縣各部門、各鄉鎮的醒目地方安裝天氣預報電子顯示屏,有效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的預防和處置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八)規劃應急體系建設,增強預防處置能力。為確保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增強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處置能力,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要求,我縣應急辦起草了《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目前已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并做了修改,待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
(九)積極開展應急演練,檢驗完善應急預案。近年來,我縣應急辦先后組織了堯柏水泥廠、田家炳中學、城關中學、華西大學、縣醫院電梯特種設備等10多次應急演練活動,進一步規范完善了各類應急預案,增強了預案科學性、合理性,提高了我縣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我縣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但應急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管理機制不合理。政府應急管理機構與各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的關系及職能劃分尚待進一步明確。各指揮中心之間存在信息滯緩和機制壁壘,沒有形成統一的運轉樞紐中心。應急處置與日常管理脫節、應急力量分散,工作經驗匱乏。
(二)信息和預警滯后。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風險隱患底子不清,對事件的暴發頻率、影響程度、危害性以及善后工作等具體情況缺乏科學判斷和評估。一些領域的監測和預警系統布點密度不夠,監測手段相對落后,早期預警和科學決策能力亟待加強。
(三)應急力量較薄弱。由于應急管理投入較少,各類專業應急隊伍人數占全縣人口總量的比重過低,一些高技術應急裝備的儲備尚處空白,大型和特種裝備嚴重缺乏,物資儲備品種及數量偏少,急需構建完善應急力量保障機制。
三、準備實施的一批應急管理重點項目
重點項目是規劃的支撐和細化,抓好一批重點項目是我縣未來幾年期間應急體系建設的關鍵。
(一)應急指揮、通信平臺建設項目。建立功能完善、聯動有效的應急指揮平臺,實現與國家和省市級應急平臺的對接。為各鄉鎮、部門安裝應用軟件系統,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實現縣鄉互通互聯,為應急值守、信息匯總、事態跟蹤、指揮協調、專家研判等預防處置工作創造必要條件??h政府要配置移動應急指揮車、應急通訊車及車載移動通訊指揮系統,提高應急指揮能力,實現突發事件現場事態跟蹤、移動指揮與信息傳遞。
(二)預警信息平臺建設項目。依托氣象、地震、衛生、安監、防汛抗旱等業務系統和預警平臺,統一技術標準,建設手機接收子系統、電視預警制做子系統、預警電子顯示屏子系統、預警專用調頻接收子系統,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覆蓋率。
(三)生命線工程監測項目。加強輸氣、輸水管涵(渠)的適時監控,科學布局監控網點。在縣一水廠、二水廠分別建設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配備相關設備,實現供水水源地的水質自動監測、動態監測,以應對突發性的水污染事故,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四)專業應急隊伍建設項目。以公安、消防現有搶險救災隊伍為基礎,建立一支陸地搜尋與救護隊。依托堯柏水泥廠建立非煤礦山專業應急救援專業隊伍;依托西藍天然氣公司建立縣級液化天然氣、壓縮天然氣泄漏應急救援專業隊伍。
(五)建設避難場所。在縣城5個社區人口密集區建設5個避難場所。
四、下一步應急管理工作措施
(一)加大宣傳、強化培訓。要繼續抓好突發事件應對法宣傳培訓工作,力求使《突發事件應對法》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計劃用一年時間,分期、分批對全縣公務員和企事業領導進行應急管理知識培訓,同時,聘請有關專家、教授加強對應急管理人員和專業隊伍進行應急演練和救護培訓,進一步明確責任意識,加強有效防范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二)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統籌考慮全縣應急體系建設工作,加強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重建和應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設。特別是要加強重點領域、突發事件易發行業的應急能力建設,注重區域布置,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
(三)優化機制、明確重點。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一步理順機制,促進各鄉鎮、各部門和各行業信息、隊伍、裝備、物資等方面的有機整合,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竭力避免重復建設,實現組織、資源、信息的有機共享。重點加強應急體系薄弱環節建設,著力完善隱患排查、監測預警、應急預案體系及應急力量儲備等工作,優先解決制約應急響應時效等突出問題,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四)先進適用、標準規范。以適用性為前提兼顧先進性,確保應急體系在任何條件下高效、可靠運行。建立健全應急標準化體系,實現應急體系建設標準統一,運行規范。
(五)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政府作為最主要的應急公共產品提供者為前提,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引入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參與應急體系建設,把政府管理與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應急管理的社會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