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鄉鎮政府職能定位問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___縣編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鄉鎮政府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鄉鎮工作是黨和政府在農村工作的基石,鄉鎮政府職能作用發揮得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農村綜合改革即將實施,鄉鎮政府職能必須隨之轉變,重新定位,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勢發展的需要。下面我就鄉鎮政府職能如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定位問題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鄉鎮政府存在問題
1、鄉鎮管理體制與農村發展需要不適應。鄉鎮管理體制不健全、責權不統一。主要是管人與管事脫節、事權與財權脫節。目前,隨著征收稅款這項工作的消失,新的工作任務和目標還不夠明確,鄉鎮干部無所事事,必然導致人浮于事。
2、鄉鎮職能的錯位、越位與市場經濟要求不適應。一是鄉鎮職能錯位。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管理、經營等多重角色。二是鄉鎮職能越位。鄉鎮職能泛化,就像一個全能政府,管了大量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該放的權不放,強制農民干這干那、干涉農民生產經營,隨意替農民決策。
3、鄉鎮干部隊伍狀況與農村工作現實需要不適應。一是思想還不夠解放。部分干部跳不出“吃財政飯”,拿固定工資的束縛,缺乏創業精神和進取意識。二是干部隊伍結構不合理。缺少懂政策、懂經濟、懂服務的干部。農業型的干部多,經濟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術服務型的干部少。
二、鄉鎮職能定位的基本方向和重點
1、鄉鎮職能定位的基本方向
鄉鎮根據法律法規在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定本鄉鎮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推進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計劃生育等工作的同時,應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大職能上。
(1)發展經濟職能。科學制定鄉鎮產業發展規劃,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體系,推進鄉鎮企業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快推進城鎮化;加強市場監管,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搞活農產品流通等等。
(2)社會管理職能。保障公民享有憲法規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依法指導和幫助非政府組織的健康發展,推進社區和鄉村基層組織自治;為落實公民在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等方面的民主權利創造條件。維護社會安全秩序。依法懲處各種犯罪活動;妥善處理突發性、群體性事件;解決好各種利益矛盾和糾紛;在安全生產方面實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等等。
(3)公共服務職能。把擴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切實維護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加快建設和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尤其是要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普及程度;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逐步將農村合作醫療服務對象擴大到所有的農戶,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健;加強對文化建設的財政支持;通過政府投資和組織民間資本參與建設的方式,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供給,加強新農村建設宣傳工作,加大新農村建設工作,努力改變農村面貌等等。
2、鄉鎮職能轉變的工作重點
根據鄉鎮職能的重新定位,應該緊緊抓住鄉鎮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這一重點,加快鄉鎮角色轉換。服務不是新話題也不是新要求,但隨著改革深入和形勢發展,服務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已成為鄉鎮職能轉變的重中之重。免征農業稅后,鄉鎮管理體制的改變,只有服務才能構起政府與農民的紐帶。只有服務搞好了,才能實現鄉鎮職能的根本性轉變。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把服務作為貫穿農村工作的主線;堅持“小政府、大社會”;堅持領導就是服務,寓管理于服務中,在服務中體現管理。
在服務方式方法上,應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由指令性向引導性轉變。過去,有些鄉鎮的服務是指令性的、強制的,一講服務就是收費,實際上卻是以行政命令代替了服務,損害了農民利益。面對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千家萬戶的素質差別,服務不可能面面俱到,服務不可能同一標準。今后,除義務教育、疫苗接種、重大疫情防治等非強制不可的項目外,在為農民服務上,應該適應不同市場主體的不同要求,代辦不包辦,引導不強迫,給農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讓農民自主決定。
二是由簡單化向深層次、多樣化轉變。過去,一些鄉鎮服務的方法簡單、方式單一、內容單調,認為服務就是春播時幫助農民種地。這樣的服務不但解決不了什么大問題,而且干部也不會有所作為,鄉鎮服務職能也無法落到實處。這就要求鄉鎮干部不但要把服務作為職責,而且要貫穿始終,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產、供、銷一體化的綜合配套服務。抓住農民急需解決的信息、技術、資金、產品銷售等關鍵問題開展服務。鄉鎮不但自身要搞好服務,而且要承擔起服務的組織協調責任,積極探索涉農部門全員服務、龍頭企業牽動服務、科技實體輻射服務、中介組織專項服務等多渠道、多角度服務的路子。
三是由干群脫節向干群互動轉變。有些鄉鎮的服務是干部坐在屋里計劃出來的,是領導拍腦門拍出來的,不切實際、不重實效。有的在公共設施建設上,搞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與群眾的實際需求有很大距離,和農民的承受能力不相符。要真正實現服務,必須把農民所想所盼、急需急用作為重點;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根據市場需求、農民增收致富需要確定服務項目;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讓群眾參與、讓群眾決策、讓群眾選擇,以契約方式,實現干部與群眾互動。
三、鄉鎮職能定位的對策和建議
鄉鎮職能重新定位是思想觀念、工作方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全面創新,必須以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鄉鎮職能轉變,從轉換鄉鎮工作機制、完善建立鄉鎮工作制度入手,逐步使鄉鎮工作與群眾需要相統一,與發展相同步。
一要盡快轉移鄉鎮工作重心。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村工作需要,將鄉鎮工作重心由抓事務、抓稅收向抓服務、抓產業轉移。重新整合鄉鎮機構崗位設置,大量精簡合并一般事務性機構。通過機構調整和職能界定,使鄉鎮工作與外部市場、與農民收益、與主導產業發展現狀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農民增收、產業發展檢驗鄉鎮工作效果,從而強化鄉鎮促進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職能。
二要轉換鄉鎮工作機制和模式。按照產業化、專業化服務的要求,對干部實行包產業、包項目、包技術、包銷路等目標管理責任制。全面推行競爭上崗的管理機制,堅持因事設崗、因崗定人,優化組合干部資源,增強干部壓力。大力促進干部轉型,加快鄉鎮干部由生產型向經濟型轉變、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提高干部駕御市場經濟和開創工作新局面的能力。
三要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干部行為。鄉鎮政府同農民的接觸最經常、聯系最直接,是依法行政的前沿陣地。隨著農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經成為鄉鎮職能轉變的關鍵。要下大力開展培訓教育活動,組織鄉鎮干部全面學習各項涉農政策法規和《行政許可法》,提高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和政策水平,自覺做到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
四要完善農村工作的考核機制。鄉鎮的內部考核,要實行權責統一、目標考核、效能管理。考核目標的確定,從過去單一的數量考核轉變為數量與質量并重。實行一個產業、一支服務隊伍、一套考核標準,以業績為取向,以民意為根本,讓群眾評議干部。徹底打破分配平均主義,實行崗位分配和目標責任分配制,使干部有權力也有壓力,有責任也有動力,徹底消除干部等待觀望的依賴思想,充分認識到落后就會受罰、不努力就會淘汰,增強干部緊迫感和責任感。
鄉鎮政府職能重新定位既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又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轉就靈,這種轉變將伴隨著農村改革發展的全過程,也將根據農村發展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必須按照探索、完善、鞏固、提高的原則,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持之以恒地進行改革和嘗試,并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