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保險營銷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隨著加入WTO的日益臨近,中國保險業機遇與挑戰并存,保險營銷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服務質量。判斷保險企業服務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在于顧客期望值滿足程度,而提高保險服務質量的具體措施,則體現在樹立服務至上觀念、提高員工服務素質及提供專業化服務等方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中國保險市場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保險險種不斷增加,保費收入由1982年7億多元,猛增到1997年的1080億元,保險公司也由原來壟斷經營,發展到現在的以“中保”為主體,多家中外保險公司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據國外權威機構預測,中國保險需求將以每年10%的速度持續增長,到2000年保費收入將達到2480億元,保險密度為19165元,保險深度為283%。同時據蓋洛普調查公司最新調查(1999年)顯示,未來兩年百姓打算購買什么,選擇彩電為33%,選擇人壽保險占22%,名列第二。所以,作為保障經濟和社會安定的中國保險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與保險業發達國家相比較(如1991年,瑞士、日本、英國、美國的保險密度,分別為3002美元、2487美元、1999美元、1931美元,該年保險深度超過8%的國家有:韓、南非、英、美、日、瑞士等),中國保險業尚處在一個拓寬時期。隨著加入WTO的日益臨近,保險市場將逐步加大對外開放步伐,中國保險業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應對挑戰,筆者認為,根本對策是全面提高保險服務質量。
一、保險營銷的本質在于提高服務質量
1960年,“AMA”最先給服務定義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產品連在一起出售的活動、利益或滿足感”。作為一種無形的、以風險為對象的特殊商品,保險商品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服務。與有形物質商品相比,它具有如下幾方面特征:1、不可感知性。是指保險服務的特質,組成服務的元素是無形無質的,以及使用服務后的利益讓人不能觸摸。2、不可分離性。即保險商品的生產與消費,在時間上存在一致性。3、不可儲存性。基于上述兩個特征,使保險商品不像有形商品一樣,可被儲存起來。4、不穩定性。保險商品很難像一般工業產品實行機械化或標準化生產,質量缺乏穩定性。5、價格相對固定性。保險商品遵循的是非價格競爭原則。保險商品的上述五方面特性,決定了保險營銷的根本方向在于全面提高保險服務質量。
同時,據菲利普·科特勒的“顧客讓渡價值”理論,在保險營銷活動中,其營銷核心是提高服務質量,因為服務質量的提高,一方面增大了“顧客總價值”,另一方面減少了“顧客總成本”。從而達到了“顧客讓渡價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保險市場的顧客需求。
但是,在我國保險市場上,保險公司提供的服務狀況又如何呢?上海保險同業工會1998年曾就服務問題,進行過市場調查。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調查資料表明:成交后業務員與顧客從未聯系過的占367%;保戶打多次電話業務員才回應的占36%;保戶因找不到業務員而要求退保的占205%;保戶發現正式保單條款與業務員推銷時承諾不一致的占64%;業務員要求保戶退保、轉投自己的占26%;業務員在保戶面前貶低其他業務員、抬高自己的占218%。服務質量較高的“平安”保險公司尚且如此,可見,中國保險業服務質量的確難盡人意。難怪有848%的上海市民,呼吁保險公司要提高服務質量。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創新財險市場營銷機制的緊迫性;現行財險市場營銷機制的缺陷;創新財險市場營銷機制的設想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啟動財險市場需求,向社會提供優質高效服務,也需要創新營銷機制、認識片面,營銷觀念落后、銷售渠道單一,市場拓展乏力、保險產品單調老化,保險促銷系統性差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入世后的我國保險業將迅速與國際市場接軌、融合,而目前困難重重、營銷機制殘缺不全的財險業將面臨嚴峻考驗。要鞏固市場、擺脫困境、啟動消費、尋求發展,就必須對財險市場營銷機制進行完善和創新。創新的重點是財險營銷觀念、營銷策劃、市場定位、管理體制、銷售系統、產品研發機制、培訓與服務機制等。
一、創新財險市場營銷機制的緊迫性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不斷開放和日漸成熟,經營主體迅速增加,市場競爭也日益加劇。特別是實行分業經營后,壽險業率先引進了國際先進的營銷理念與營銷機制,使其業務經營日新月異,并很快成為保險業的主體。與此同時,財險業則抱殘守缺,仍沿用傳統的經營方式,導致公司競爭力下降,業務徘徊不前,經營陷入困境,行業地位下降。為了擺脫困境,尋找新的發展出路,一些有遠見的財險公司也開始著手探索財險營銷方式。但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目前國內財險公司運作的營銷機制很不完善。可以說仍停留在初級的、以“生產”和“產品”為中心的營銷階段,只重視保險產品的推銷、促銷、銷售渠道及相關策略的運用,尚未真正建立起“立足顧客需求,實現各方共贏”的符合現代市場營銷原理的財險市場營銷機制。這種狹隘而殘缺落后的營銷機制,不僅妨礙了市場的拓展和財險業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公司競爭力與自身效益的提高,因而亟待創新和完善。
其次,根據我國入世前的承諾,國內保險市場不僅要加快對內開放,盡快消除壟斷,而且將從今年起逐步對外開放直到3、5年之后完全開放。針對這一緊迫形勢,若不盡快更新觀念,創新市場營銷機制,迅速與國際營銷機制接軌,那么,我們在同機制完善、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國外同行競爭中,必無招架之勢及還手之力,只能坐等市場和人才不斷流失。因此,要鞏固市場,占勝競爭對手,就必須盡快行動起來,向國外同行及壽險同行學習,不斷完善和創新財險市場營銷機制。
再次,啟動財險市場需求,向社會提供優質高效服務,也需要創新營銷機制。隨著市場的日益成熟和社會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顧客對保險產品及保險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通過創新財險營銷機制,才可能以顧客作為經營核心,真正急顧客之所急,想顧客之所想。并通過市場調查、細分等,開發出顧客需要的保險優質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其需求,同時也促進財險業的更快發展。
摘要:人壽保險和財產保險屬于兩種性質不同的保險,如果從保險商品營銷的角度出發,它們具有共同之處,但從本質上講,兩者之間有很大區別。在中國的保險市場上,壽險營銷是最先發展起來的,而產險營銷是在壽險營銷后發展的。產險營銷通過幾年的試行,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還有極大的差距,財產保險公司營銷在一些問題的嚴重影響下難以獲得發展。所以,壽險公司個人營銷經驗值得學習,通過借鑒壽險營銷成熟的經驗來發展財險營銷,從而探索出財險營銷策略,推動其快速發展。
關鍵詞:財產保險;營銷機制;策略
1、人壽保險與財產保險在營銷過程中的主要不同
由于人壽保險營銷先于財產保險營銷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是借鑒人壽保險營銷經驗,但不能盲目照搬,必須正確對待壽險營銷和財險營銷的不同。兩者保險營銷的主要不同地方有:
1.1我國壽險營銷和財險營銷根本區別就是它們的發展水平不一樣,發展基礎也不一樣。
我國從1992年開始以來,友邦保險公司率先開個人壽險營銷新方式,國內其它壽險公司都積極效仿,使其在各壽險公司中成為第一大業務來源。而財險營銷相比于壽險營銷則有很大區別,首先是起步較晚,由于壽險營銷發展良好,各財險公司也積極效仿,于近兩三年開始進行試點;其次是僅僅有高漲的熱情,缺少足夠的資金投入熱情;再次是對適合營銷的產品沒有進一步認真開發,這作為一個瓶頸制約著財險營銷發展,有的基層公司積極改革,提出“全員營銷”策略,但面對潛力巨大的、多種多樣的保險市場,如私營企業財產保險、私家汽車保險、家庭財產保險等,缺少相應的新型營銷產品。
內容摘要:保險營銷制度引入我國以來,對于促進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險營銷制度因此成為各壽險公司首選的營銷模式。但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營銷制度的缺陷日益凸顯。本文就《勞動合同法》實施對保險營銷制度的影響,提出完善保險營銷制度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保險營銷制度勞動合同法制職員制轉雇傭
自20世紀90年代初友邦保險入駐上海建立保險營銷員制度起,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歷史,我國保險業在這一營銷制度的推動下,市場規模和保費收入迅猛膨脹。但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營銷制度的缺陷日益凸顯。2008年1月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目前的營銷體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對保險營銷制度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保險營銷制度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來,保險營銷員都是我國保險銷售、特別是壽險銷售的主力軍。2007年,全國保險行業45.4%的保費收入由保險營銷員實現,其中壽險業54%的業務和財險業27%的業務都由保險營銷員完成。保險營銷人員由2006年末的146.8萬人發展為2007年末的201.5萬人。保險營銷制度之所以成為各壽險公司首選的營銷模式,源于這一制度的自身特點適應了我國保險業的現實:保險營銷采用市場化銷售和激勵機制,這一激勵模式充分調動了保險營銷員的積極性,保險營銷員能夠全身心投入到保險營銷工作中來,提高了保險營銷覆蓋面和營銷效率;保險營銷員的管理不同于公司員工,這大大降低了保險公司的銷售成本,對于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保險公司無疑大大提高了自身的運轉效率;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保險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營銷員人性化、個性化的營銷方式,大大提高了保險業的社會接受度。保險營銷員改變了以往保險公司等客上門的營銷模式,使保險的社會認知度大大增加。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保險營銷制度在我國保險市場已經形成了行業自身的創新源泉,極大地拓展了保險業的發展空間,也將在未來保險業發展道路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調查發現,民營醫院主要采取小綜合、大特色的錯位競爭策略,憑借全新的服務理念和優良的醫療技術,明確定位醫療市場,發揮其最大優勢。
商業管理模式民營醫院以市場為導向、患者為顧客,注重營銷策略和服務技術,通常采購國外先進醫療設備,為迅速、準確、全面診斷及治療創造良好條件。同時民營醫院具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獨特的企業文化,注重品牌效應,講究團隊精神,應用先進管理模式實現利益最優化。
民營醫院營銷管理存在的問題
1.醫療市場分析不足2011年,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部分縣市疾病死亡原因排在前十位的是: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呼吸疾病、損傷及中毒、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病、消化系病、神經系病、泌尿生殖系病及傳染病,十種死因合計為93.51%~94.17%。目前,我國民營醫院多以專科醫院、中醫院和民族醫院為主,對當前社會發展變化中,疾病譜系轉換關注不夠,缺乏對醫療衛生事業現狀明確分析和市場開拓,真正的市場營銷調研、市場營銷環境分析、億元戰略規劃、醫療目標市場細分等開展為數不多,只關注成本小、收益高的非疑難疾病診治,沒有根據患者需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同時在經營過程中忽視了疾病預防、保健、康復、咨詢等方面的需求,缺乏現代營銷市場開創,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醫院的長期發展。
2.營銷手段單一化目前,多數民營醫院療效與公立綜合醫院無法媲美,其社會地位不高,國家政策傾向性使民營醫院無法分羹定點醫療保險。因而,為占領有限醫療衛生市場,民營醫院只能實施營銷策略,通過商業廣告宣傳方式讓患者了解醫院,為其提供醫療服務,銷售自身產品。廣告是重復強化的有效認知途徑,初期通過宣傳將患者引進門,效果不凡才能獲利。但鋪天蓋地、夸大不實的虛假廣告常常令人逆反,最終成為眾多媒體與民眾譴責的對象,恰好印證了“營銷癌癥”的企業營銷病:長于廣告,短于終端;成于營銷,敗于管理;長于一時,短于一世。此外,民營醫院也通過“義診”活動自我推銷,但由于民眾對其社會認知不夠,難以形成有效服務。
3.營銷以功利為主莊一強曾提出醫院營銷包括兩種:一是功利性的營銷,二是公益性的營銷。前者比如藥品營銷、手術耗材使用等,主要是賣產品;而公益性營銷包括提倡合理膳食、宣傳戒煙運動、預防艾滋病等。開展公益性營銷能夠獲得社會美譽、市場信任,穩定和凈化內部管理環境,實現普通路徑無法達到的長期性、低成本的品牌傳播效用,提升醫院綜合競爭力。然而,民營醫院由于投資不足、營銷理念欠缺以及對衛生事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認識錯位,目前主要從事功利性醫療營銷,幾乎很少進行公益性營銷,這加深了民眾對民營醫院過度追逐利益的看法,為維護自身健康進而小心謹慎地選擇更加安全、可靠的綜合公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