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大學政治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市政治學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政治學研究的繁榮不但體現在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而且更體現在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以及研究主題的逐漸深入等多個方面。本文僅就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全年的政治學研究在一些重要主題上取得的成果作以簡單回顧。
一、政治學原理研究
政治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政治學基本理論。尤其是在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上,政治與經濟的互動研究推動了我市政治學理論的創新。貧富差距與政府控制的研究、政治與利益集團的研究,尤其是新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從經濟入手進行政治學理論研究的特色。
在專著方面,朱光磊出版了《當代中國政府過程》[①]一書,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國家政治權力結構與黨政關系;決策和決策的施行;政府過程與國家經濟、社會生活;中央——地方政府過程等內容。程同順出版了《當代比較政治學理論》[②]一書,介紹了政治發展、政治文化、政治參與、結構功能主義、依附論和世界體系論、第三世界本土化發展理論以及民主體系的類型學比較等內容。在教材方面,朱光磊再版了《政治學概要》[③]一書,高建參與主編了《政治學理論》[④]一書。兩書均對政治學理論的體系進行了更全面的深入理解和創新,適應了新上時期的政治學理論教學的需要?,F就重要專題綜述如下。
1.貧富差距與中國政治發展研究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的貧富分化逐漸加劇,這不但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政治學理論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問題。就貧富差距問題,朱光磊糾正了一些錯誤認識,分析了貧富差距的產生的原因。朱光磊認為,貧富分化的形成與自然、歷史因素、政府政策、體制等多種因素有關,就我國的總體情況來看,城鄉二元結構成為貧富差距的一個核心問題,而解決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則會是一復雜的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⑤]除此而外,作者還提出了“政策組合”等重要概念。
第一篇:初中政治教學創新對策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初中政治教學活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和教育學生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教學方法的創新對于初中思想政治課程實施的有效性更是至關重要。依據初中思想政治課與當代中學生的特點,提倡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采用新型的現代教學方法對初中政治教學進行創新。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方法;創新
一、當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學觀念傳統陳舊。傳統教學觀念對當代政治教學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影響,最常見的就是教師在課堂中照本宣科,無法擺脫教材,做不到延生和拓展,中學生的政治課堂成為老師的“一言堂”,學生不能對內容產生興趣,更不能對內容有更深程度的理解,學生也與老師沒有互動交流,導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良好。
2.過于極端的教學手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面是較為年長的初中政治老師在思想和方式手段上都較為保守和傳統,多采用教條式的教學方法,這種很難提升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一部分年輕的初中政治老師,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受知識經濟和網絡時代的影響,會采用較為新式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有時會過于盲目忽略經驗的分析和總結,盡管教學方式多樣化,但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
同志們:
今天是我們人民值得驕傲的日子。我縣160名適齡青年,經過了嚴格的體檢和政審,即將跨進軍營,成為光榮入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我們國家又將增加一支由子弟組成的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生力軍。在此,我代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人武部和全縣31萬人民,向光榮參軍的新兵同志們表示熱烈祝賀!向為祖國培養出優秀接班人和保衛者的各位父老鄉親表示衷心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借此機會,也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從事征兵和接兵、送兵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親切的慰問!
青年是祖國的希望,部隊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具有優良傳統的人民軍隊,是光榮的戰斗集體,是保家衛國的堅強柱石,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她戰功卓著、英名遠揚;也是鍛煉和培養人才的大學校、大熔爐,是培養人、造就人的好地方,在那里不僅能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而且能培養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養成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堅毅品格,人生有過當兵的經歷將會受益終身。
新兵同志們,你們就要告別家鄉,踏上從軍之路,履行保家衛國的神圣職責,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請你們放心,縣委、縣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優撫優待工作力度,積極抓好各項優撫政策的落實,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擁軍優屬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濃厚氛圍。努力關心幫助你們的家屬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為你們解除后顧之憂。希望你們到部隊后不要辜負家鄉人民對你們的厚望,把滿腔的熱情轉化為報國之志,要努力學習政治、軍事和現代科技知識,尊重領導、團結戰友、刻苦訓練、遵章守紀;要努力成一名政治思想好、軍事技術精、作風紀律嚴、完成任務好的優秀士兵;要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建功立業,為家鄉人民爭光。在這里,我們也請部隊領導從政治、軍事、紀律等方面對籍的戰士嚴格要求,在學習、生活方面多關心幫助,使他們盡快適應部隊生活并茁壯成長,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新兵同志們,在你們即將踏上征程、奔赴部隊的時刻,希望你們牢記家鄉人民對你們的期望和重托,祈盼早日得到你們立功受獎的佳音。
最后,祝廣大新兵和接兵部隊的同志們一路平安!
一、近代行政學教育的起點——時務學堂的“公法”和“掌故”專門學
湖南大學歷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學教育的發端,應歸功戊戌維新時期陳寶箴巡撫在湖南期間的兩項重大舉措,即由熊希齡籌辦時務學堂和由黃遵憲草擬《改定湖南課吏館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學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啟超設計的《湖南時務學堂功課詳細章程》,規定學生先學“普通學”(含今文經學、諸子學、中外史學、公理學及粗淺數理化學)半年,再分科學習“專門學”,包括“公法學”(憲法、民律、刑律等,及與國際接軌的交涉、公法、條約章程等),“掌故學”和“格算學”三個專業。這里的“公法學”和“掌故學”屬社會科學,其實就是培養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與現代法學、政治學以及公共管理(三個一級學科)和行政管理(二級學科)相對應。
失敗,時務學堂改為求實書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盡管仍然分科教學,但其內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次年簽訂《辛丑和約》,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學部,實施“壬寅~癸卯”學制,即“欽定”和“奏定”《學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撫趙爾巽積極執行,將岳麓書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學堂)和求實書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學堂,1903年3月正名為湖南省官立高等學堂)在1903年冬合并為湖南高等學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學堂是湖南大學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學堂第一屆學生有60%選送赴日留學,回國后成為新學骨干;然后是高等學堂時期,先辦預科(相當于高中),1908年秋才辦正科(本科),該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開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義,長沙首先響應,文科生提前畢業,學堂停辦,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業學校和湖南高等師范學校繼續學習。所學課程,文科的預科即加習法學、理財學(經濟學),到本科階段更加突出政法專業特色。從培養行政官員的角度考察,時務學堂學生除殺身成仁的眾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擔任過政府或公共機構的都督、督軍、教育總長、工商部總長、全國商會會長、陸軍部次長等多種職務,可見效果顯著。至于湖南高等學堂培養的學生,則有擔任光復軍北伐總司令、陸軍部司長、國民黨會計部長、銓敘部副部長、監察院監察使、省教育司長、教育會長、財政部次長、法制局參事、大學校長等職務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學校能有這樣的成績,在全國可居先進地位。
二、近代行政學教育的發展——湖南法政學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養的中等學校以上的學生,幾乎有一半是法政學校(堂)畢業,這反映了科舉制瓦解前后,人們的價值取向,即轉而想從新式學堂獲得做官的資格,因之法政學校(堂)門庭若市,它們是湖南大學法科(內含政治學)的前身。由課吏館到湖南仕學館(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設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學堂“官校”(1908~1910),這是一支。另一方面,還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學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學堂“紳?!?1908~1910)。這兩校合并為湖南官立法政學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學校,這是第二支。還有第三支,稱景賢法政學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學校。第一、第二法政學校在1913年再合并為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14年,又吸收進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學校(1911~1914)。這樣組成的“湖南法專”就一直辦到1926年,終于與“湖南工?!?、“湖南商?!焙喜⒔M成湖南大學(參見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圖)。這些法政學校的課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當典型地反映了當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員所應掌握的基礎和專門知識,大致分為中外文、政治歷史地理、政治學、經濟學、法學、農工商業政策等,必修選修共44門之多。
一、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文化多元性面臨挑戰多元化社會發展趨勢下,高校文化建設形成了具有主流意識形態的特殊文化空間。這種特殊文化空間主要指目前社會先進文化下的其他文化作用的兩面性,主要指代負面文化形態下的一些反動思想、腐朽沒落的文化思想意識形成。比如說,在高校文化建設的政治信仰方面,一些學生由于經受不住西方文明價值的誘惑,表現為對我國社會主義及黨派思想的深度質疑,抱有自主意識形態下的懷疑態度,所以這些部分學生高度追求西方文化,甚至一度迷失自我,或是過度追求“哈韓”文化形態下的韓劇,穿衣打扮崇尚時尚化,與校園文化作風要求過于疏遠等??梢哉f,對于學生出現的這些行為及思想動態而言,都是思想政工教育工作值得深思熟慮的重點問題。
(二)網絡文化興起的負面傷害網絡文化自其誕生之初,就以一種肆意、快速、強悍、迅猛的姿態飛速發展,影響著我國社會文化、經濟領域及科技建設層面。雖然,網絡文化的興起對我國各行業機構經濟及科技的發展有著莫大助力與優勢,但現代大學生如果不能樹立健康的作風觀念,正確通過網絡汲取健康信息與知識,必然會被網絡化的負面信息作用予以沖擊。一方面,具有自由與平等的特性的網絡文化雖然帶給學生們諸多便利,但是其網絡渠道也是一些不良、負面、虛假信息的主要來源,某種程度上會促成學生的責任觀念趨于畸形形態發展,對網絡結構形態有著錯誤認知;另一方面,虛擬化的網絡形態下一些學生的實踐行為多以“網戀”或是沉迷于網絡游戲等為主,許多學生在網絡中不能自拔,逐漸和他人疏遠,與社會脫節,出現精神不振、焦躁不安、壓抑苦悶等精神情緒異化現象。
(三)快餐文化的泛濫當前90后大學生主體可以稱得上空前忙碌,從古龍、金庸忠實讀者到高度追捧勞倫斯,即“舶來品”的文化洗禮應接不暇;在王朔式的“頑主”再到賈平凹的《廢都》,以及張藝謀式的電影作品也忙的不亦樂乎。可以說,這些作品不論是崇洋媚外還是推行“國產”,都可以稱為快餐文化。這些作品中已經與人文氣息愈漸愈遠,帶著濃厚的商品氣息。如此一來,這種快餐文化雖然使得學生們深感快感與刺激,但是通過快餐文化下市場化的產品包裝,必然會透露著各種“星”與各種“秀”的味道,缺乏經典與藝術價值氣息。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正是為了糾正這些快餐文化對學生們正確認知觀的精神撒嬌行為,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促進正確思想政治觀念形成。
二、建立和諧校園文化以促進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
(一)建立滿足文化發展要求的院??傮w規劃院校環境建設十分重要與關鍵。院校是教書育人與強調人文教育的重要起源地,對學生校園學習與生活中樹立健康的生活作風觀念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诖耍覈叩仍盒T诮ㄔO物質文明院校時,應能充分考慮院校的地理位置、辦學理念、以及人文景觀建設等。同時,要科學配備教學設施,建設眼光要有遠瞻性,并要立足當下,使學生們在感受校園文化氣息的同時,能夠感受社會,體悟生活,以加強抵御不良社會文化對其精神文明觀念的沖擊,使之適應社會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