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高校德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僅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而且也為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思路。高校德育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和諧社會這一主題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完善德育教育體系,建立和諧的德育機制;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和諧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心性和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和諧的育人環境,均是高校德育工作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和諧社會高等院校德育工作
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既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思路,同時也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和諧德育”的內在支撐,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群體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十分重要的力量。為此,本文試圖就和諧社會理念對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和高校德育工作的應對進行探討。
一、和諧社會的理念對高校德育工作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一個富有時代意義的新課題。對于發展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正如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十七大報告中,將“促進社會和諧”寫入大會的主題;同時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它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公民與政府、人與自然等多重關系,涵蓋了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只有真正走向社會和諧,社會才能夠進一步發展。自古以來,我們一直渴望這個夢想的實現——政通人和、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有序、尚同一義、博愛互助等,這既是我國古人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西方人向往的理想國;而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則更是人類迄今最理想的和諧社會。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在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完全消滅,私有制和社會分工帶來的不平等與社會沖突不復存在,人性得以完全解放,人們的自由個性獲得充分釋放。可見,使社會更加和諧,是人類共同的理想目標。一方面,政府和社會應當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提供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使得處于不同利益群體中的個人有機會申訴其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必須協調各種利益矛盾,使人與人、人與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和睦相處,使社會趨于和諧,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使社會公正處處開滿自由之花。構建和諧社會,尤其要倡導寬容、謙讓、奉獻的社會公共道德,營造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社會氛圍以及和睦相處的人際環境。社會生活的和諧,必須有穩定安寧的社會政治環境和有條不紊的社會生活秩序。社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石,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這樣的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厚基礎。
世界各國高校都在根據國情需求培養各類高級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又都10分關注德育問題。美國在意識形態、社會性質等方面雖然與我國有根本差異,但是由于德育途徑隸屬于德育方法,途徑和方法不存在姓資和姓社的問題,因此,比較兩國德育途徑并加以吸收借鑒,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和提高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實效。
高校德育途徑大致可分為直接德育和間接德育兩大類。直接德育是指利用專門的渠道和途徑,進行直接、公開的思想政治教育;間接德育是以滲透的方式寓德育于非德育途徑之中。
德育課程:重理論與重實際
中美高校都設置了相應的德育教育類課程,課程內容涉及人類的共同品質,并利用課堂教學灌輸各自倡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在德育內容、課堂組織和教育目標上差異顯著。
我國高校德育課程統1、抽象化;美國高校德育課程自主、具體化。我國高校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從2006年9月起,全國普通高校普遍開始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這些新課程比較注重理論體系的整體性、系統性,作為必修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中國德育課程目標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方向性,學校德育把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4有”新人作為根本任務,德育為實現黨的基本路線、綱領和政策服務。側重于系統的教育,理論的灌輸,道德知識傳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統1性和規范性。
美國高校雖然開設了德育類課程,但主要是開設了歷史、公民學類課程及有關專題。同時還開設美國總統制、歐洲政治思想、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政治與社會制度等有關專題講座。美國德育目標的政治傾向相對隱蔽,側重于實踐的教育,將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擇業、交友等實際中,讓學生自己分析和討論各種道德問題,做出道德判斷,并在判斷過程中明確道德價值標準,逐漸樹立公民道德觀念和倫理觀念。
目前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德育目標的理想化、德育內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機械化等,解決這些問題應諸優化德育過程,提高“兩課”德育的實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立體教育網及科學的道德評價體系。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
1.追求享受,拜金主義嚴重
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最大利潤,市場經濟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大學就像一個濃縮的社會,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同樣沖擊著大學校園。面對現實環境,不少大學生受功利至上價值觀及拜會主義、享樂主義人生觀的影響,錯誤地把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運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譽地位、當官發財作為人生幸福的標準,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金錢的誘惑使他們認為“理想理想,見錢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圖”。這些功利主義價值觀使一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發生動搖,在道德價值觀念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慮。一旦精神防線被擊垮,理想的天平發生傾斜,便會做出錯誤的道德行為選擇。
2.個人本位,功利主義滋長
在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大學生價值取向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他們越來越多地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他們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念。他們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現實功利結合起來,從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轉向注意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的“現實主義”,傾向于奉獻與索取并重;從注重知識的價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上的享受,認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識的同時,也需要金錢和物質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義,成為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的“現實主義”引起對社會責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離;大學生的功利意識導致了人際關系的冷漠、價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物質、金錢、地位對傳統統價值和人文精神的擠壓、誘惑、正消解著一些大學生應有的品質和德行,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和丑惡行為正侵蝕著他們純潔的心靈。
摘要摘要:目前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著一些新問題,諸如德育目標的理想化、德育內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機械化等,解決這些新問題應諸優化德育過程,提高“兩課”德育的實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立體教育網及科學的道德評價體系。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
1.追求享受,拜金主義嚴重
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最大利潤,市場經濟的重利性輕易滋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大學就像一個濃縮的社會,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同樣沖擊著大學校園。面對現實環境,不少大學生受功利至上價值觀及拜會主義、享樂主義人生觀的影響,錯誤地把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運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譽地位、當官發財作為人生幸福的標準,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金錢的誘惑使他們認為“理想理想,見錢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圖”。這些功利主義價值觀使一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發生動搖,在道德價值觀念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慮。一旦精神防線被擊垮,理想的天平發生傾斜,便會做出錯誤的道德行為選擇。
2.個人本位,功利主義滋長
在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大學生價值取向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他們越來越多地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他們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念。他們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現實功利結合起來,從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轉向注重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的“現實主義”,傾向于奉獻和索取并重;從注重知識的價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上的享受,認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識的同時,也需要金錢和物質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義,成為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的“現實主義”引起對社會責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離;大學生的功利意識導致了人際關系的冷漠、價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摘要:物質、金錢、地位對傳統統價值和人文精神的擠壓、誘惑、正消解著一些大學生應有的品質和德行,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和丑惡行為正侵蝕著他們純潔的心靈。
評估得以實現的幾個相互獨立的要素。設定評估客體要考慮到評估諸要素的獨立性及評估客體的可競爭性;建立切合實際的德育目標體系,構建完整、簡練,可行的德育評估指標體系;正確對待德育評估的分值,注意評估分值的不確定性,客觀評價評估客體,克服“拜分”現象,充分發揮評估的德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146(1999)05-0084-03
高校德育評估是實現高校德育目標的重要環節,它依據一定的標準、程序和技術手段對高校德育作出評述與估量。“評述”側重于定性描述,它以高校德育目標體系為依據;而“估量”則側重于定量,以反映高校德育目標程度的具體指標體系即德育評估指標體系為依據。德育評估應該是定性和定量的有機統一,是對高校德育過程及其結果作出某種意義下的價值判斷。本文就高校德育評估的客體問題、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問題及評估的分值問題等作些探討。
一德育評估的客體問題
評估的客體問題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并認為評估客體可以隨便設定,這是嚴重的失誤。
要實現高校的德育目標,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務,很有必要進行德育評估。實踐證明:德育評估是高校德育不可缺少的環節。要使評估得以實現,必須具備幾個相互獨立的要素:即評估者,評估客體(被評估者),評估指標體系(評估依據),評估的程序和方法,評估結果及其表達和解釋。在諸要素中,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及評估的程序和方法都是以特定的評估客體為前提的,因此評估客體的確定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