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高校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摘要】隨著“互聯網+教育”理念越來越得到眾人的認可,高校外語教學模式也隨著逐漸有所轉變,許多外語教師開始重視智慧教育理念,將傳統教學融合現代信息化教學,將線下教學融合線上教學,以此構建外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多元化自主學習創造機會,使得英語教學顯得既有針對性,也有有效性。因此,結合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探討基于智慧學習平臺構建外語混合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智慧學習平臺;外語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高校外語課程教學地位也在逐漸提高,外語越來越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也被高校列為公共基礎課進行教學。但隨著互聯網技術層出不窮,智慧教育也屢屢被提及,高校外語傳統教學模式也因此暴露了缺點,開始學會基于智慧學習平臺的優勢,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因此,高校外語教師應加強分析、使用智慧學習平臺,將外語線下、線上教學有機融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外語學習氛圍,從而為構建高校外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便利。
一、智慧教育和混合式教學的基本內涵
(一)智慧教育。由于互聯網技術層出不窮,近些年,教育領域屢屢提及的話題就是智慧教育,討論智慧教育含義的聲音開始層出不窮,雖然人們對智慧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但也略盡相同。智慧教育主要依靠云計算等現代互聯網技術發展而來,是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度信息化的智慧創新教育,是合理有效借助互聯網、智能化等技術,實現智慧化教學模式。換而言之,智慧教育既能借助信息教育技術,也能設計教學情境,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得學生擁有智慧、創造力等。因此,智慧教育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型教育,不僅可以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也可以促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促使學生喜歡這樣的新型教學模式,從而達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高校外語教學作出積極貢獻。
(二)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是指將傳統教學、網絡教學有機融合,即將線上、線下教學有機融合的模式,其優點是引導學生延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層層遞進進行學習的教學模式。當前,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既要包含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也要包含教學設計、學習模式,教學使用信息技術結合各式各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廣度、深度,也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實用性、針對性。因此,混合式教學就是將線上教學融合線下教學,促使教學模式更加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從目前高校外語教學模式來看,外語混合式教學越來越受歡迎,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首選教學模式,不僅方便高校培養外語人才,也方便學生學習外語知識,可謂一舉兩得。由此可見,智慧教育與混合式教學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線上教學融合線下教學,兩者都是基于智慧學習平臺或者網絡教學平臺,促使高校教學既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也能夠順應教育發展,從而方便高校學生學習外語。為了推廣智慧教育和混合式教學,高校應選擇既方便操作又高效快捷的智慧教育平臺,促使外語教學更加深入人心,順應時代發展。因此,如若能將智慧教育融合混合式教學,借助各種智慧學習平臺,定能將高校外語教學質量提高到某個層次,不僅突出了智慧教育的優勢,也反映了混合式教學的優勢,促使高校外語教學更加順利,為現代外語教育注入一劑切實可行的強心劑。
摘要:開展“課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語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外語類專業人才,是新時代第二外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分析當前普通高校第二外語教學的特點,探討“課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語課堂教學的具體措施,提出樹立課程的思政意識,提升核心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學生的使命意識和專業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講述中國故事,是第二外語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關鍵詞:課程思政;第二外語;課堂教學;文化自信;國際交流
一、第二外語教學中思政導入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在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在知識傳授中的價值引領,又要注重在價值傳播中的知識底蘊凝聚,要突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融通,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2—3]。普通高校外語類專業作為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中堅力量,同樣肩負著重要的立德樹人使命。新版國標也要求外國語言類專業教學需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和專業技能的綜合培養,培養的專業人才應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以及合作精神,還應該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外語專業課堂教學,是立德樹人,開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4—5]。第二外語本來是外語類專業學生在掌握第一門外語的基礎上拓展的另一門外語,現在已經成為各類大學生充分接觸異域文化和加強他國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開展“課程思政”在第二外語課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外語專業人才,已成為普通高等院校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旨在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第二外語在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上、特別是在加強與他國交流上必將發揮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6],第二外語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適宜土壤。這是因為:一是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第二外語課程由來已久,作為英語(師范)專業、商務英語專業、翻譯專業的公共必修課,是培養外語類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二是第二外語課程的授課對象除了英語專業的學生,還作為大學日語課程(以日語為例)被其他各專業學生學習,受眾面廣,能夠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給予有效指引;三是第二外語教學周期長,本科學習一般為兩年,且從本科階段到研究生階段一直伴隨著相關專業學生,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可持續性,效果顯著;四是21世紀以來,外語教學明確了跨文化交流的新目標。以日語為例,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國家發展新理念,引導學生用日語講述中國故事,符合新時代第二外語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第二外語教學的現狀
第二外語是普通高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課程。以日語課堂教學為例,目前該類課程的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摘要:“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因而成為當前外語教師發展的重要議題。通過回顧近十年的相關研究,總結大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整體圖景以及發展路徑,并指出未來研究可以使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在職培訓、女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等問題進行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教師發展;教育技術能力;信息化
一、相關背景介紹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賦能教育,為教育生態帶來革命性變化。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國家層面上出臺的一系列文件不斷推進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當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歷來重視信息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201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應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繼續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1]教師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設計者和操作者,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因此成為當前外語教師發展的重要議題。王守仁指出,“現代信息技術在深度和廣度上已全方位介入外語教學,這對廣大外語教師來說是挑戰,但也蘊含教師發展新的機遇。一線外語教師在探索外語教學新模式、提升自己教育技術能力的同時,可以發現和創造無限多的發展機會。”
二、近十年大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研究述評
(一)文獻回顧
摘要:外語教師是高校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一支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外語教師隊伍,大力開發外語教師人力資源,是提高學校的外語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證。管理者和教師本人都應重視這一資源的開發、培養和管理,共同創設良好的軟硬環境,使管理和開發的績效達到最大化和最優化。
關鍵詞:外語教師;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是一門科學,是正在不斷發展的一個職業領域,旨在提升組織人力資源質量的管理戰略和活動。外語教師是高校人力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高等學校培養人才和科技創新的基地。大力開發外語教師人力資源,提高學校的外語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建設一支富有創新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質的外語教師隊伍,不僅是新時期高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值得大學的決策者和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1外語教師人力資源開發的意義。
1.1外語教師人力資源開發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國目前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教師自身的教學技能技巧、語言素質、教學理論水平、教學觀念、教師的自主發展能力都是制約教學進步的因素。因此,教師是教育改革和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錄音、錄像、電視、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作用顯著,應大力推廣,充分利用。”這些年來,我們結合我校實際,認真貫徹這一精神,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利用多種電化教學手段進行公共外語教學,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我們電教人員與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努力下,我校全國四級統考通過率,由1988年的10%上升到1995年的70%,六級考試由原來的10%上升到30%。
我們在公外教學中所采用的電化教學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設外語聽力室。
外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反復模仿和練習,不斷加深記憶,達到鞏固的過程。以往外語教學中,僅憑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授課和灌輸,由于時間有限,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從85年開始,設立外語聽力室。學生可以憑學生證,每天下午和晚上到聽力室借錄音機,從聽力室數百盤英語錄音帶中,挑選自己要聽的磁帶進行聽力訓練。
2、通過錄像手段,增強外語教學和考試的效果。
通過錄像播放外語節目,視聽效果較好。由于聲音、動作、實物相配合,語言變得生動形象、直觀,從而使學生印象深刻。多年以來,我們利用每天晚飯以后,晚自習前的空余時間,用100英寸的投影電視,有計劃的為學生播送各類外語教學片。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從未間斷。有300人座位的播放廳常年座無虛席,很受學生歡迎。學生可隨錄像場景走遍美國和英國。還可觀看我室每周一次的為外語協會播放的英語錄像片,或者是周末晚上播放的中文字幕、但未經配音的原汁、原味的英語片,寓教于樂。這使學生在欣賞世界電影精品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