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個人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心理健康教育中級職稱評審個人小結
我——xxx,1998年畢業后,分配到xx中學擔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師,1999年起兼職教工團支部書記至今。期間,1998年至2001年擔任班主任;2000學年度負責學校的教科研工作;2001年10月起又兼職學生團委書記、大隊輔導員至今。幾年來,我勤勤懇懇地工作,力求做好每一件事;我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力爭使自己掌握更多的教學經驗;潛心探索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使心理健康工作更貼近學生的需要;我堅持不懈地學習新的理論知識,研究教材教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努力開創教工團工作的新局面,在我的帶領下,教工團的工作不斷取得佳績;積極探索少先隊的工作方法,使少先隊工作一年一個臺階,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贊許;特別是我善于將自己的心理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這一點在我帶班的過程中、以及在少先隊等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學生們都稱我為“知心大哥”。
一、重視思想政治的學習,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一名青年黨、團員教師,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能夠自覺、認真地學習“鄧小平理論”以及黨、國家的各項重大教育政策,并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對此有人不理解,認為向我這樣的年輕人,應該到“外面”去多掙些錢,而我認為:我的人生目標和我所學的專業決定了我的發展領域——教育。這個想法在我的工作中得到了證實。也正是這種思想,推動著我不斷地去實踐、總結,在教育工作中默默奉獻。
同時,我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感染了身邊的青年教師,大家都以我為榜樣,積極投入教育工作。不僅如此,我的這種作風在團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除了搞好教工團的日常工作,我還積極組織教工團員學習理論,因為我知道教師只有自己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我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團員們在思想上、行動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增強了凝聚力。
我能識大體、顧大局,服從學校安排。在我工作的前三年中,正是學校教學班擴大,師資短缺時期。為了讓同學們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學期,我每周要上二十一節課。這時又有一個班級的班主任有事請假,學校要安排人代班主任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從大局出發,二話沒說一干就是一個月。就這樣每周二十一節心理教育課、班主任工作、教工團工作、心理咨詢工作等等,在我努力、拚搏之下都出色的完成了。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心理健康問題,是每一位學生在成長與發展中都必然會面臨的挑戰,包括那些學習優秀、在教師看來是“好”孩子的學生,也同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許多研究與實踐證明,有時這些“好”學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往往由于學習成績好,這些“好”學生心理發展中不健康的側面就常常被忽視,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和及時的幫助教育。如,一些“好”學生由于長期被寵、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變得極脆弱,稍不如意就發脾氣,有的還采取極端措施進行打擊、報復,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華大學生向狗熊潑硫酸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還有的學生甚至邁上了自殺、輕生的道路來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壓力。可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教師的重要課題,它應成為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當然,社會的力量也是舉足輕重的。而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首先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于壓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1.西方身體健康問題的社會文化視角研究述評
社會文化視角具有明確的學術定義,即將其當作是在做出身體健康相關的選擇時需要考慮的一系列因素,或將其作為一種對個人過著健康積極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理解,找出這兩種定義的區別至關重要。例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官方身體健康教育大綱文件指出,社會文化視角,通常指一系列影響個人身體健康觀念及行為表現相關的選擇因素,這一概念指與社會和文化因素相關的,并對個人身體健康發展產生影響的要素。根據身體健康教育的學術文獻,社會文化視角不僅僅是對以上所述因素的闡釋,顯然,社會文化視角確實涵蓋了對這些因素及其對個人身體健康活動的影響的理解。身體健康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們利用批判主義、后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理論,分析了學校開展的身體健康教育以及意識形態、權力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他們將一整套重塑公眾生活的社會文化價值觀話語作為研究對象,指出學校的身體健康教育對部分學生有失公平,可能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傷害,并且通常與青年人生活的社會和文化環境脫節。批判身體健康教育的研究者與身體健康教育研究領域的變化共同促進了社會文化視角在公共政策中的發展。澳大利亞將原本分開的身體健康教育進行整合,并且與個人生活和健康相關的身體健康教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使得研究者們開始嘗試將身體健康教育的一整套價值觀在公共政策中概念化。過去,人類身體健康行為的定義僅僅包含其生物醫學方面的意義;如今,身體健康應該從社會視角進行理解,這就要求對社會、文化環境中的身體健康概念進行重塑。例如,有學者與新南威爾士州一個小學6年級教授個人發展和身體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合作,進行相關的專業指導和訓練,內容包括個人發展與健康的社會化本質、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造成的身體健康行為選擇差異。與此同時,社會批判研究者們還專門研究了進行身體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突出強調了社會正義原則對身體健康教育發展的潛在影響。在一些身體健康教育研討會中,也有學者嘗試指出身體健康的變革趨向問題,身體健康教育必須以各種重要的教育理念、制度改革和支撐環境為基礎。還有一些學者個人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視角指的是研究身體健康活動問題的一種方法,或者說是“閱讀”或理解身體健康教育內容的一個全新的視角。研究者們對身體置于制度改革的視野,并從教育改革的文化視角對身體健康進行了研究。基于這些研究,最近的身體健康教育政策涵蓋了社會文化視角,如昆士蘭老年身體健康教育政策中指出,“如何從社會文化視角理解身體健康活動,并且社會文化對澳大利亞社會中的個人、團體和群體的身體健康價值觀有何積極的影響”。
2.西方身體健康問題的社會文化學闡釋
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社會文化視角不斷被邊緣化,成為身體健康教育中的一種知識存在形式。身體健康教育以及身體健康教育師資教育領域的社會結構進行了研究,發現社會文化知識和批判性參與高等身體健康教育師資教育都被相對的邊緣化了。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亞的身體健康教育師資教育體系中,生物學知識比社會文化知識要突出得多。雖然這些變化知識是在20年前發生的,但是這一領域的某些現象表明,其仍然發揮著學科導向的影響力。實際上,這一假設本身就存在問題。只有將醫學、心理學、生物學領域的專家提出的知識進行改造,符合身體健康教育并且改造后的知識是正確的,無爭議的,并且為大家普遍接受時,這一假設才可能成立。根據科學學科形成的生物學知識只是被重新組合,然后就應用到初中學生的知識教學中,如此形成的學校課程就是簡單化的高級教育課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大綱編寫者們根據科學學科的學術地位,將可測驗的高級身體健康描述成一門要求嚴苛的課程,這使得上述說法得到驗證。在英國和美國的研究中,社會文化知識在學校課程中被邊緣化的趨勢也非常明顯。達到這樣的目標很難,因為英國和威爾士的學校課程歷來都重視身體健康教育活動。社會文化視角價值取向的操作性層面上,歸于文化因素和社會決策問題。從社會文化視角對身體健康行為的研究納入社會決策研究,教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身體健康行為選擇。身體健康教育發展的社會模式和新的公眾身體健康活動,通常是可以互換使用的,但是二者的學科來源完全不同。身體健康教育發展的社會模式理論主要來自于身體健康社會學,而新的公眾身體健康活動理論的主要依據是身體健康科學。并且在實際應用中,由于以身體健康科學為依據的新的公眾身體健康質量提升方案過多地依賴于個人解決方案,因此常遭到社會學家的批判。據此,建議身體健康活動質量的社會決策影響要素,限定在身體健康教育發展的社會模式內想象社會和文化因素的一種方法論實踐途徑。這種方法論的前提是,身體健康行為發生于社會環境中,并且由于我們對環境獲得了更深的理解,因此開始關注身體健康行為本身,而非源于個人在生物醫學上的行為變化。教育變革是為了提高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變革是為了提高教師和教學工作在效率、效益、責任以及管理上的質量。某些過于寬泛的教學計劃工作,例如社會文化評論視角,考慮如何將其融入大綱。也可能導致將身體健康問題歸類為一種更為寬泛的以學生為中心,以詢問為基礎的活動,其中包含諸如解決問題、批判性詢問等概念。國內學者已經開始關注這種社會文化動力驅動的身體學習能力的培養,并運用到普通學生身體訓練中。從身體教養概念的發展和意義稟賦上來說,身體健康問題的本質在于改善身體教養或者說提升身體讀寫能力,增強體質、技能傳習、文化傳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實現最終將取決于身體教養水平。
3.結語
西方身體健康教育課程中的社會文化視角要求做出一些重要的教學理念、教學法和結構性改變,實際上是對固有的身體健康教育進行深刻的課程變革。這些改變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西方身體健康教育課程、相關政策和教師教育從社會文化視角有效地開展工作,根據現有身體健康教育知識對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教育體系進行調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是,校園里的身體健康安全事件頻頻發生,這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將視野投向西方,從社會文化視角理解身體健康問題的存在本質,這將有助于開闊理論研究視野,提升當前全民身體健康的工作質量。
[摘要]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應加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整合。
[關鍵詞]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只有有機整合,才能體現德育工作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進育人目標的實現。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別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給教育對象的心理發展以幫助和啟發的過程,是一種技術性服務,根本指向在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培養人格完善的全面發展的人,但是其理論依據、包含內容及其實施方法等方面是有區別的。
為進一步提高我鄉人民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經決定今年在全鄉范圍內廣泛開展全民健康促進行動,為確保工作落實,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原則,動員全社會和多部門力量,大力實施鄉全民健康促進行動,營造有益健康環境,傳播健康相關信息,提高人們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導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促進全民健康素質和生活品質提高。
二、行動目標
以縣里提出“和諧我生活,健康人”為主題,實現“健康護小康,小康看健康”的戰略目標。今年我鄉力爭達到:
(一)居民基本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78%,健康行為形成率達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