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公共管理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我國都市圈發展及其公共管理訴求
都市圈(也稱城市圈、城市群),是由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和與其有緊密經濟社會聯系的臨接城鎮組成,具有一體化傾向的區域。都市圈一般都有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并以發達的聯系通道為依托來吸引和輻射周邊城市與區域,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通常情況下,都市圈以120公里為半徑,覆蓋4萬~5萬平方公里,大約能夠容納5000萬人口。按照這個標準,有學者提出中國可以建設20個都市圈。而根據高汝熹的研究,我國現在已有18個都市圈,包括首都圈、上海圈、廣州圈、杭州圈、南京圈、沈陽圈、濟南圈、大連圈、青島圈、重慶圈、石家莊圈、成都圈、武漢圈、長春圈、汕頭圈、哈爾濱圈、太原圈和西安圈。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學界目前公認的發展較為成熟的都市圈有三個,即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不管采用何種劃分標準,都可以看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我國正在逐步形成一系列都市圈,并且這些都市圈呈現出小都市圈、中等都市圈和大都市圈之間“圈中有圈、圈圈相連”的城市化格局。
與快速推進的城市化相比,我國的政府管理水平已經開始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地方保護主義、產業同構、重復建設、政策壁壘等嚴重阻礙了都市圈一體化進程的順利推進。究其原因,在于傳統的“行政區行政”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行政區行政,是以地方政府明確的單位行政區域域限作為管理出發點的,這種以行政區劃的人為切割來治理國家和地方的權力運行模式是一種“閉合”模式。
然而,都市圈的發展卻使得許多公共問題都具有了“脫域”特征。面對“脫域”問題,單個地方政府往往無能為力。而如果試圖通過調整行政區劃來解決跨界問題,則又會帶來新的跨界問題,因為只要存在行政邊界就難免會出現跨界糾紛。因此,推進都市圈一體化,必須跳出調整行政區劃的思路,從行政區行政走向區域公共管理以區域公共管理創新來推動都市圈的發展。
二、都市圈一體化進程中區域公共管理創新的動力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新的政府工作思想
新時期政府工作改革和創新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進而將科學發展觀的哲學精神與現實的政府工作實踐相結合,形成有中國特色政府工作思想,推動新時期政府工作的改革和創新。
1.樹立“以人為本”重要思想,實現政府工作基本觀念創新
實現新時期政府工作創新涉及多層次、多方面的問題,既涉及到觀念層面,又涉及到政府職能,還涉及到政府與社會關系定位等問題。“以人為本”重要思想的提出為政府工作觀念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重要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社會歷史主體的基本觀點。在當代中國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為本。三中全會要求我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的求真務實精神來落實“以人為本”重要思想,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實現基本觀念創新,從社會的控制者轉變成為社會服務的提供者,從傳統的管理型政府向現代服務型政府轉變。同時,“以人為本”重要思想與新型的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理念相契合。服務型政府服務理念的核心性以及民意的主導性,客觀上規定了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以及服務工作的最終評判標準等基本問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規定了服務型政府的服務主體是各級政府和工作人員,服務對象是公民、組織和社會,服務內容由民意決定,服務工作的最終評判在乎民意。這些問題的科學回答實現了政府工作基本觀念的創新。
2.堅持“全面”、“協調”發展,塑造新時期政府工作的基本特點
科學發展觀提出全面、協調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思想。社會系統的整體性要求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社會系統的系統性要求社會發展的協調性,社會系統的內在結構和機制則展示實現全面協調發展的機制和形式。現代社會是具有嚴密社會分工與合作而連接起來的多要素結合體,社會的各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都空前的重要。要素和要素之間形成了關系復雜、影響強烈的網鏈。各要素之間緊密聯系,任何一個要素出現了反常都會引來相關要素的聯動反應。社會各部門和方面更像是被連接起來的鏈條和鏈網,一個環節出現不良反映,就會帶動一個網絡或是一條鏈條的聯動,就有可能帶來對整個社會體系的風險和沖擊,產生所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是由于現代社會這種多要素聯動的特點,決定了每一個社會要素,每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方面都不能忽略,都需要被納入到社會宏觀管理的體系之內認真考量。然而,20多年來政府工作采取的是一種非均衡發展方式。這使得我們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的問題。新時期,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壓力迫使中國必須堅持“全面”、“協調”的發展方針,實現政府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一方面,要全面履行現代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四大基本職能。另一方面,又必須建立起一個定位科學的“非全能型”而是“有限型的”公共服務型政府。這就要求政府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均衡設置政府功能,全面履行政府職能,以適應新時期政府工作的基本特點。
一、濱州市的公共管理創新實踐
近幾年來,濱州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創業,開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依靠公共管理創新推動區域跨越發展的新路子,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效益好、速度快、后勁足、變化大的良好態勢,初步實現了由欠發達到基本告別欠發達的轉變。故而,對該市的創新實踐進行認真調查梳理,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以解放思想為目標推進理念創新
自2003年以來,該市每年開展一次大規模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2003年,在山東省率先開展“解放思想見行動,更新觀念促發展”大討論;2004年,開展了以“解放思想搶機遇,破‘空’排‘難’快發展”為主題的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討論;2005年,開展以“各地大發展,濱州怎么辦”、“半島城市群,濱州怎么進”、“環渤海經濟圈,濱州怎么入”為主要內容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2006年,開展了“我為濱州發展環境做什么”大討論活動;2007年,開展了“轉變作風清廉實干,創新觀念科學發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2008年,開展了以“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進作風,創新實干,科學發展”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2009年,開展全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2010年,開展了“黃河三角洲大開發,我們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通過開展思想解放大討論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全市加快發展的意識,推動了科學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強了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
2.以實現科學發展為目標推進政策創新
立足本地區的實際努力探索符合濱州的發展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重從以下幾方面推進區域發展政策創新:一是突出工業興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出以紡織、化工、造船、電子信息等十大產業鏈為核心的產業結構發展體系,突出研發、資金、市場、效益等八個環節,做大做強產業,推進產業升級。二是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重點。積極優化發展環境,加大國企招商、鄉鎮招商、民營招商、科技招商、三產招商、資本招商的力度,舍得拿出好企業、好項目、好產品與外商合資合作,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以最大限度吸引市外生產要素。三是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的投入,通過以工興農、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快城鎮建設等有力措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經濟活力。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提升傳統服務業,重點發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詢、會展、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著力培育以信息技術及高科技為先導的新興服務業,深度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業。五是開展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污染的產業,鼓勵生產綠色產品和低公害、無公害產品。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制定了各種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改造高污染行業,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源。同時,加強城鄉的環境治理,推進綠色家園的建設。六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和諧發展。擴大就業渠道,加強就業培訓,建立市縣鄉三級統籌網絡管理的就業體系;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工作體系,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深入實施“科教興濱”戰略,夯實義務教育基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力推進“平安濱州”建設。
公共管理論文 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針對國有企業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著重強調了企業管理要創新。因為國企改革就其微觀來講,轉變機制,三項改革等都有一個加強管理,創新管理的問題。也就是說按照適應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行有效調整,合理配置生產力要素,實現最佳管理。
大家都知道,企業是生產力要素的載體,尤其是國有企業與先進的生產力相聯系,擁有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信息網絡,為國民經濟提供大部分的現代化裝備,它是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因此,國有企業的管理如何,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可是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國現有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大約有90%是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興建起來的,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業也占一半以上。這些企業由于計劃管理體制延續了幾十年,傳統管理模式很難一下子解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行國企改革,但國企管理還沒能按市場經濟來組織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的各個環節,管理跟不上企業的社會化、市場化進程。據有關部門97年對我國2585家虧損企業的抽樣調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虧損達到2112家,占總數的87%,問題非常嚴重的。所以中央特別強調國有企業的管理要創新。
那么管理創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疇呢?根據目前國際企業管理新的趨勢和我國現代企業發展方向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創新。首先,從追求政績的“烏紗帽”轉變為承擔盈虧責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因為未來的企業需要職業化的企業家,不是官員型的企業家,企業家的命運同企業的興衰成敗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其次,從單一生產意識轉為追求經濟效益的市場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效益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來實現生產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尤其是在開發環節中把市場需求的產業和產品作為企業開發和創新的主攻方向,否則企業的效益就無從談起。再次,從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發展到對社會發展、環境的責任和對用戶的責任的經營目標多元化理念的創新。從國際企業發展上看,經營目標多元化已成為趨勢。前不久,在美國國際性評選優秀企業時,采取九項指標,其中企業的創新能力、長期投資價值;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等指標在整個指標中占了相當份量,所以在經營目標上我們要進一步地拓寬思維,超前發展。最后,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從你死我活的競爭理念向競爭與合作和統一的競爭理念的創新。其實,這是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要求。目前,國際上原來競爭對手的企業之間,紛紛掀起合作浪潮。例如:電子產品領域中美國的IBN與日本東芝的聯盟;汽車行業中美國的福特與日本豐田公司的聯盟;電器設備制造業中美國通用電器與歐洲西門子聯盟。當今世界出現的這種競爭與合作相統一的現象,不是個別企業的經營戰術,而是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企業所具有的競爭觀念創新的表現。我國近年來一個突出現象,是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企業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特別是以價格為主的競爭幾乎在所有市場上展開,這種局面很不利于我國企業的成長和創新,特別是不利于要迎接與來自世界跨國公司的競爭。所以建立多樣化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對于今天的國內企業是十分重要的。
二、決策管理的創新。決管管理是關系到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過去企業的決策管理是多靠經驗和主觀判斷,而現在是不同了。面對錯綜復雜,瞬息多變的環境,企業必須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系統,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為信息是現代企業的神精系統,是企業科學決策和及時應變的依據。所以要建立靈活準確的信息系統是企業決策管理創新的主要內容。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也受到了廣泛關注,但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粗放式增長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但是公共管理創新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公共管理主體單一等,所以在協同發展背景下,應該利用有效措施促進公共管理與經濟共同發展。
關鍵詞:公共管理創新;經濟發展;協同發展
一、前言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出現了跨越式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但是,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形勢依然是以粗放式經濟為主,亟需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而公共管理可以有效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因此應該提高對公共管理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重視程度,通過科學策略實現公共管理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二、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概述
(一)公共管理創新的概念。公共管理就是公共事務管理,涉及到城市、行政、政策、發展、經濟、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是針對政府管理的缺陷而產生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是現代管理科學的四大分支之一[1]。20世紀90年代,我國出現了公共管理專業,之后不斷發展并形成了一套較為適用的管理制度,促進了經濟發展。每一個時代對公共管理的要求都不同,所以需要根據公眾的需求對現行的管理制度進行修改與完善,這就屬于公共管理創新。公共管理創新主要包括觀念創新、體制創新以及實踐創新。雖然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但是在經濟增長模式不斷轉變的過程中,原有的公共管理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所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公共管理,使公共管理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