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誦讀經典,感悟成長,感恩,那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我心小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拖
冬天的太陽像月亮一樣蒼白無力。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拖
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著一顆白亮耀眼如鉆石的星星——啟明星。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點“劈劈啪啪”地敲打著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們村農機隊開拖拉機。他個子高高的!身體很魁梧,黑紅的臉上有一塊塊傷疤,每當我抬起頭看到這些傷疤的時候,腦海里便浮現出了一位拖拉機手給我描述的動人故事……典,感悟成長,感恩,那是一次
校長的一封建議書,紅領巾心向黨,未來的機器人,給老小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期如
驕陽的兩道光柱穿過房間,宛如兩條透明的金帶,內中閃耀著星星點點的塵埃。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期如
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著一顆白亮耀眼如鉆石的星星——啟明星。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雨點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匯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紛紛,染綠了山,;染綠了水,染綠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隊買米。在我前面的是一個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夠健壯的了。圓圓的臉龐上,兩道細眉,一雙大眼睛,配上稍小了點的鼻子,也還算勻稱。就是嘴唇厚了點,像非洲人似的。校,家鄉的變化,感恩父母,我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創業;積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1-0092-02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于2013年5月上映,該電影以新東方的創業故事為主線,俞敏洪和徐小平、王強三個人在新東方的共同奮斗、兄弟情誼為藍本,由黃曉明、鄧超、佟大為主演,講述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三個年輕人從學生時代相遇、相識,懷抱著同樣的夢想一起打拼,創辦英語培訓學校,完成夢想的勵志故事。這部作品講述了三個懷抱著相同夢想的青年自強不息的創業過程:追逐“美國夢”――“美國夢”的破滅――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同時圓了曾經失敗的美國夢。透過“美國夢”的表象,這部電影也從另一個側面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創業的深刻影響。
一、剛強進取的自強精神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本意為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遭遇困難,也不屈不撓。這句話強調的是君子要自我反省并不斷戰勝自我的狀態,強調我們要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頑強的毅力、堅定的信念戰勝生活中的一切艱難險阻。國內一線演員黃曉明飾演的成冬青是導演重墨重彩塑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新東方的創始人,他身上處處體現了自強、上進、奮發、圖強等優良的精神品質,這與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我們所倡導的改變就業觀念、積極創業的精神內涵一致,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面對挫折,要不斷發揮不怕吃苦、永不言敗、積極進取的精神,這一品質是我們創業成功的重要保障,影片《中國合伙人》中“留學教父”成冬青為當今的大學生創業樹立了榜樣。
二、以和為貴的中庸之道
“中”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也是中國哲學的精髓。中庸之道更是儒家學說踐行的處世之道,其實質是把握兩級之間平衡的智慧,強調不偏不倚。《中國合伙人》中王陽這一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角色。他為了朋友之間的合作,舍棄了自己的很多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王陽對于成冬青和孟曉俊的包容,沒有他在成東青和孟曉俊之間的協調、溝通,就沒有新希望公司在美國的上市,更談不上實現共同的美國夢。是什么原因讓王陽一直在舍棄自己的個性而包容成冬青和孟曉俊呢?甚至在婚禮上說出了令眾人驚奇的話:“朋友之間不要合伙開公司。”而這原本是他們的創業目標――共同的夢想。毋庸置疑,王陽的中庸之道對于處理成冬青和孟曉俊之間的爭端和化解他們的矛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對于剛踏入社會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創業過程中普遍存在創業經驗不足,市場規律把握不準,資金不充分等等,面對眾多的矛盾和問題,如何在創業過程中逐步完善并解決這些問題,既要充分發揮創業團體各成員之間的潛在能力,又要去同存異,以集體利益為重發揚以和為貴的精神。所以中庸之道有利于和諧的創業團體的構建,對于大學生成功創業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禍福相依的處世哲學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三個家庭出身截然不同而性格各異的年輕人成冬青、孟曉俊和王陽相遇于中國最高學府――燕京大學,懷抱著一個共同的夢想“美國夢”。但事與愿違,申請美國簽證的結果:兩位好兄弟孟曉俊和王陽簽證成功、成冬青被拒。美國夢破碎,成冬青留在燕大任教,失望透頂。然而他沒想到,被他認為是人生中最失敗的挫折――拒簽,卻是成就他人生中最成功的契機。為了生計,萬般無奈下他在肯德基偷偷辦補習班為他以后創辦新夢想奠定了基礎;命運的第二次重要轉折發生在:隨著新夢想的規模再度擴大,成冬青從“土鱉”中發生蛻變,被媒體冠以“留學教父”的稱號后散發出成功者的光芒,孟曉俊自以為傲的優越感在慢慢退卻,心理逐漸不平衡,兩人開始貌合神離,至此三個人的友情卻面臨重重考驗,最后的結局是孟曉駿遠走沈陽,創業團隊出現裂痕。然而社會大環境發生了變化--1999年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被北約軍機轟炸,一部分中國人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發出抵制新夢想的怒吼,新夢想的創始人成冬青被推上了輿論的風頭浪尖。禍不單行,ETS美國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夢想侵犯版權,他們共同創立的事業新夢想集團岌岌可危,三個人的友情在事業面臨重創時經受住了考驗,成冬青、孟曉俊與王陽三人再次凝聚起來,面對新夢想的困境共同奮斗。
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此典故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指同心協力的兩個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比喻只要兩個人一條心,就能發揮出很大的力量。《中國合伙人》英文名字《American Dreamsin China》,影片講述的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即三十年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土”、“海龜”和“憤青”三個歷史小人物為改變自身命運,白手起家成功創業的故事。最終新夢想公司成功在美國上市,是他們三個非一般的中國人團結合作的結果。他們的創業大致經歷這樣的過程:1.新夢想學校的正式開辦:成冬青攜手王陽共同創辦,同時邀請美國的孟曉俊回國強勢加盟;2.利用團隊協作優勢,新夢想獲得空前發展:成東青的自嘲式幽默教學法,孟曉駿的美國經驗和簽證技巧,以及王陽的創新電影教學;3.規模擴大,內部出現矛盾:孟曉俊不滿成冬青被媒體和青年塑造為留學教父,兩人貌合神離;企業管理模式的分歧成為兩個的導火線,矛盾升級;4.發揮團隊精神,創業成功:三個人齊心協力去美國解決版權問題,最終新夢想在美國成功上市。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新夢想集團最終能夠在美國成功上市的秘訣在于:創業團隊成員之間必須學會包容對方,吸取優點,以大局、長遠的利益為重。
電影《中國合伙人》是部關于年輕人攜手奮斗、追逐夢想、共同創業的青春勵志影片。透過影片苦學英語、美國夢的實現、股份制公司上市等片段,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學對當今大學生創業的積極影響,我們應該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鼓勵大學生改變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創業、能創業、就創業”的就業理念,培養大學生在創業中發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強調以和為貴在和諧的環境中發展創業事業;禍福相依,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對待創業發展途中所遭遇的困難;發揚團隊合作精神,當創業中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秉持集體利于高于一切的精神,促使創業者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努力提升自我,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許寧.從《與夢相約》談中國傳統文化對青年就業的影響[J].影視教育,2011(9).
[2]張挺.從《中國合伙人》看大學生就業觀教育[J].中國電影評論,2014(6).
[3]孫文新.試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創業的關系[J].吉林工程技術學院學報,2014(2).
[4]俞鵬.淺議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就業觀[J].科教縱橫,2009(6).
[5]董亮.論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科技創業月刊,2007(9).
[6]劉結實.論我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影響[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S1).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生教育 教育管理 學困生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063-01
大學中的學困生依然是教育和管理的重點。雖然通過多種措施的應用,學困生的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質量得到了改善,但是其依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結合傳統文化對大學中的學困生進行管理和教育是近些年來所提出的新的應用措施,其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培養,真正改善學困生的教育管理質量。因此,探究更好的應用傳統文化進行學困生教育管理的措施,讓學困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和優化就顯得非常重要。
1 傳統文化對“學困生”的促進作用
1.1 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致
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在古代與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可見一斑。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在大學的歷史、語文和技術課本上,加入了許多傳統文化知識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國及國外悠久歷史時,能夠被其中的傳統文化魅力所深深折服,在學習生動、有趣、有故事意義的歷史時,產生更強的代入感。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學習投入更大的熱情,從而讓學生成績更上一層樓。
1.2 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人文素養有所提高
讓一個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深化對每個科目的認識,而諸如語文、歷史、數學等等而這些科目都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關。我們當前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對于高素養高水平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用人單位不再單單追求“高成績”和“高分數”人才,而是更加追求多方面,具有綜合性的人才,更加看重的是學生工作能力之外的人文素養。學好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豐富,還可以更加快速的為學生人文素養提高提供有力的基礎,培養出當前社會所需要的、高人文素養的社會需求型人才。
因此,在“學困生”的教育上需要注入傳統文化,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全面,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現有的高度,讓學生的綜合能力、人文素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讓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
2 結合傳統文化優化大學學困生的教育管理措施
2.1 和課文內容的歷史背景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應用到大學學困生教育管理中同樣受用。學生對一門課程的興趣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最終成績,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在教育大學“學困生”時,激發其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育的時候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運用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提升。比如,筆者在進行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教學時,會將楊貴妃、李林甫、安祿山的人物關系和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作為小故事給同學進行解說,并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同學們展示相關人物的視頻、圖片,或者制作成為ppt進行播放,讓同學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們進一步探索其內容的興致得到激發。只有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得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更好,學習的熱情才會更高。
2.2 傳統文化和當下社會熱點相結合
教育不能脫離現實社會單獨存在,其必須與時代接軌,將時下的熱點問題予以深入其中。否則對于學生的教育管理就是落后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在進行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注重將其與當下社會的熱點問題予以結合,讓學困生能夠在其影響下既感受到魍澄幕的巨大力量,也感受到現代社會對教育的巨大影響。比如,筆者給學生們傳授《論語》的相關內涵時候,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到《論語》對于當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筆者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純文章講述的方式,而是將我們當前社會中的誠信問題與之相結合,并運用視頻素材將當前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展現,讓學生們思索我們應當如何做才是正確的,這反映了《論語》中的何種思想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折射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傳統文化,也讓學困生的學習予以深化.
2.3 傳統文化在學生生活中的滲透
學習中滲透傳統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則是讓傳統文化逐漸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傳統文化真正成為學困生生活中的指南針,讓學生能夠通過傳統文化的蔓延逐漸感受到其所具有的巨大能量,真正通過傳統文化獲得正確的生活觀、世界觀、人生觀。因此,教師要注重讓傳統文化走下講臺,通過更加有趣味、有意義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生活中。首先,教師要具有傳統文化的生活觀念,注重在生活中發現具有傳統文化的事件,并將其予以“伸展”,通過“一滴水”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陽光”的存在。其次,教師要注重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通過活動的形式感受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內涵。第三,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思想、生活予以深入觀察,通過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傳統文化深入的學生的腦海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地作用。
3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將其融入到大學教育中,幫助學困生優化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則是其他教學方法所無法取代的。教師還要對其予以深入研究,結合傳統文化改善學困生的教育管理現狀。
參考文獻:
[1] 楊凱伶. 大學英語學困生心理特征及對策研究[J]. 凱里學院學報,2011,02:183-186.
[2] 張啟錢,王小青,談靜艷. 我國高校“學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基于對“學習困難”定義回歸解讀的視角[J]. 高等理科教育,2011,02:77-82.
[3] 包艷,金越. 大數據時代高校學困生教育工作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134-138.
本框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內容。
二、設計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題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圍繞“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分析什么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繼承的具體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傳統文化有什么特點,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這課與生活實際聯系非常密切。在教學時,主要運用多媒體上課,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擁有一定生活體驗,具備一定歸納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能夠自主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為。本框題的內容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平時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對研究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狀況這一課題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參與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文化的繼承性。
分析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
2、能力目標
探究傳統文化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嘗試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 、學習 、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傳統文化的特點及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教學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五、教學方法
1、多媒體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豐富的圖片和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師生共同探究中構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課堂小辯論。通過針對傳統文化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展開課堂小辯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態度的認知能力。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七、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及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讓學生課前預習教材并發現問題,搜集有關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和文化的由來及特點的相關資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動”。
(二)導入新課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關于文化傳播的相關內容,了解到文化傳播在促進中外文化繼承與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將一起繼續學習第四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第一個框題――傳統文化的繼承。在進入新課之前我們先看看本節課的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及問題探究。
情境導入:多媒體展示圖片
觀看圖片思考:1、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中秋節的由來呢?(學生發言)
知識拓展: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節。時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與元宵節、端午節并稱三大傳統佳節。兩漢時已具雛形,時在立秋日。唐朝時出現觀月、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八月是作物收獲季節,慶豐收、賀團圓,“花好月圓人壽”便成了中秋節的主題。中秋節闔家團圓,月亮升起時,獻月餅、瓜果以祭月,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2、你能說說中秋賞月的習俗為什么能夠保留至今嗎?(學生討論)
通過大家的探討和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兩點。
第一,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第二,傳統習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習俗具有相對穩定性;習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識歸納: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1、傳統文化的形成(含義)
2、傳統文化的特點:繼承性、歷史性、民族性、時代性等
(過渡)既然傳統文化存在于現實中,那么,今天的傳統文化是怎樣的呢?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對媒體展示圖片:
探究活動:你知道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打上了哪些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烙印嗎?這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會徽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誠信;
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印章、篆刻與書法;
中國的傳統習俗:用紅色表達著強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著喜慶、熱烈與祥和。傳統文化體現在會徽上,這說明了:會徽從傳統思想、文學藝術和習俗的角度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知識歸納:1、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探究活動:你能說說“和諧社會”的思想與傳統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樣的關系嗎?(學生討論)
學生探討后,教師歸納:
“和諧社會”中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將“和”、“合”思想順應社會生活的變化,去掉其將天神化的糟粕的內容,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知識歸納: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與時俱進)
順應社會發展的傳統文化,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積極作用);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會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的發展(消極作用)。
(過渡)既然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既可能起積極作用,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呢?如何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組織課堂小辯論: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正方觀點“傳統文化是財富”,反方觀點“傳統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組討論,準備辯論的事例和觀點。選出4位學生進行現場辯論,在允許的情況下,其他同學可以進行場外的提示。
知識歸納: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必要性;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九、課堂小結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1、傳統文化的形成(含義);2、傳統文化的特點:歷史性、繼承性、時代性、民族性等。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1、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應與時俱進)。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必要性;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十、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