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梅花的品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風摧雪壓根猶正,空心骨格節節堅。
悠揚的主題曲,寂靜的舞臺,兩個空間中簡潔輕柔的母女對話,瞬間將人帶入那蘊含淡淡憂傷的意境中,似微風中飄來絲絲細雨,如夢如詩如畫……
大型花鼓戲《山竹》打破以往花鼓戲慣用的歌之舞之,熱之鬧之的表現形式,淡淡地走入我的視野,卻鬼使神差般緊緊抓住了我的心。隨著劇情的不斷發展,感嘆、感傷、感動、感悟、震撼在心中不斷翻騰。最終,被山竹等劇中人樸實的情性,天然去雕飾的真、善、美品格所折服。不禁在心中感嘆,如果人世間有更多山竹這樣的人,這個世界該是何等的美好。我想,這不但是劇作者寫這出戲的意愿,也是所有觀眾的意愿啊!
《山竹》是我省青年劇作家鄭玲女士的一部新作。該劇以主人公山竹和丈夫的婚姻為主線展開情節,一邊是貪慕虛榮,進入喧囂都市打工之后,經不起誘惑而拋家棄子的丈夫,一邊是在家矢志堅守,把家庭、丈夫、孩子以及人格、尊嚴看得至高無上的妻子。為了顧全久不歸家的丈夫臉面,為了避免鄰里在背后說長道短,為了女兒小小的心靈不受傷害,她不惜含淚做出丈夫歸家的假象;為了讓女兒有一個完整的家,她苦口婆心勸導、哀求背叛自己的丈夫留下來。當她明白一切挽留都無濟于事時,她一反往日忍辱負重的常態決然簽字,并當著丈夫的面表示,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讓女兒過上好日子。于是,她憑著自己獨有的竹編技術進入竹藝社,和曾經的初戀情人竹雕能手林峰一道帶領鄉親們勤勞致富,開始了自己真正的新生活。
本以為有情人會終成眷屬,然而,劇情并沒有按觀眾的想象往前發展,而是來了個出人意料的陡轉。當經歷離婚陣痛之后,精神面貌發生徹底改變的她,興致勃勃去找林峰參加竹藝社時,偶然得知,林峰拒絕從大城市追隨他而來的校友麗娟的愛是因為還愛著自己時,她驚呆了!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她選擇了把孤獨留給自己,把幸福送給別人,忍痛割愛為二人牽線搭橋;當負心的前夫出車禍無人簽字手術,生命處在旦夕時,她不顧眾人的勸阻,毅然放棄參加“國際民間工藝產品論壇”的機會而執意救人。當看到她最終把近似植物人的前夫帶回家時,我的心在顫抖,無數次為其人其情潸然淚下。這是一個多么能堅忍,多么高潔,多么無私與偉大的女性啊!真所謂:“竹之品性,美的化身”!其閃現著人性光輝的人格魅力令人驚嘆!她所有的舉動并非作者故意拔高,而是從心底流出,是那么的自然,樸實,令人置信。因為,她心中始終裝著母親的教誨:“人生在世,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就要想別人!”就是這么一句話,成了她人生的坐標,做人的準則。她這樣做著,也這樣教育著女兒,影響著身邊的人……
[關鍵詞] 日常生活審美化 品牌審美價值 消費社會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消費觀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商品的需求不僅僅是停留在其使用價值的層面,而會過多地看重其商品所代表的符號價值象征。產生這種現象與日常生活審美化及品牌審美價值有著密切的聯系。想要對這種現象的本質和邏輯有一個系統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從源頭入手,深入分析日常生活審美化及品牌審美價值的概念,理論和現象。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含義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是由后現代主義者提出的“社會審美泛化”的概念演變而來。對于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的概念在西方早有爭論,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這一概念的是英國的社會學家邁克•費瑟斯通。
邁克•費瑟斯通在1988年4月的“大眾文化協會大會”做了名為《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這一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呈現的三種意義。其后在1991年出版的《消費社會與后現代主義》中又系統地分析了這三個層次:“首先,我們指的是那些藝術的亞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戰和本世界二十年代出現的達達主義、歷史先鋒派及超現實主義運動。在這些流派的作品、著作及其活生生的事件中,他們追求的就是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第二,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還指在是將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謀劃。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的第三層意思,是指充斥于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之經緯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之流。”在這本書中的第五章,作者對日常生活審美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就是藝術與生活的互相融合,使藝術生活化,使生活藝術化。并且符號與影像傳播密度的加大,使得現實與影像之間的差別也消失了。多方面的融合,使生活變成了一件藝術品,并且以審美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德國的后現代哲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在《重構美學》中也提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概念。他把日常生活審美泛化分成了淺層去深層兩個層面:“一、淺層的審美化,審美化意味著用審美因素來裝扮現實,用審美眼光來給現實裹上一層糖衣,審美化最明顯地見之于都市空間中,過去的幾年里,城市空間中的幾乎一切都在整容翻新。淺層上的日常審美化具有新享樂主義的文化基因,同時包含著一種經濟策略,二、日常生活審美化還表現在生產過程的美化與通過傳媒對現實的美化這一深層。隨著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和提高以及以大眾文化為代表的消費主義文化的發展,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沃爾夫岡•韋爾施的與邁克•費瑟斯通的理論有眾多的相通之處,其中都提到了傳媒技術的高速發展影像高密度傳播對日常生活的審美泛化起到了核心促進作用。對這一點的表述邁克•費瑟斯通認為它在消費社會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而沃爾夫岡•韋爾施則認為其是深層次的日常審美泛化。足見其重要之處。剖開藝術與生活的互相侵入這一帶有古典意味的觀念,現代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下一部分分析品牌消費與日常生活審美化時的重要切入口。
曾任國際美學學會主席的阿萊斯•艾爾雅維茨說過:“審美泛化無處不在。所謂審美泛化是指對日常環境、器物也包括人對自己的裝飾和美化。美學在當代社會中危機深重,因為審美已經泛濫到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美的藝術過剩,世界被過分美化,日常審美不僅僅是停留在物質層面甚至它也染指到文化精神層面,因此,美學必須重構,必須超越藝術和哲學,涵蓋日常生活、感知態度、傳媒文化等各個領域。”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對日常生活審美泛化的擔憂,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認證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到來,不管人們相不相信,愿不愿意,它已經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也可以說它已經在構筑我們的現代社會。
可以看出西方的學者,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態度是冷靜而理智的。他們為其界定了準確而容易理解的概念,并不斷地針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批判。他們努力研究的成果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理論依據。下一部分,我將借鑒前人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理論,把品牌消費與日常生活審美化進行一定的聯系,深入剖析當今社會品牌消費這一現象。
2.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品牌的關系
要研究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品牌審美價值,我們還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分析消費社會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一些觀點。他在《物體系》書中說到:“從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社會日常生活審美的變化,并將他的日常生活觀點全面運用于對新興的西方消費社會的研究。西方消費社會的出現之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因為消費的地方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他認為審美化在逐漸地滲透日常生活,并且通過商業的手段將審美化轉化成為一種流行商品,這也使得商業社會進一步控制了日常生活的領域。在其20世紀90年代初期所著的《消費社會》一書中,他還特別地關注了商品的符號性質。他認為我們所消費的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產品,而且也是一個象征的符號。這一觀點也是我們理解品牌消費的理論根源。
通過對讓•鮑德里亞觀點的理解加上對社會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已經由生產型轉向了消費型。在消費社會中人們被商品所包圍,在商品的身上又被人為地添加了眾多因素,使其不僅僅具有原本的需求特性和使用價值,而是多了一份人為賦予的審美價值。從某種角度分析,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也可以理解為是在消費社會中的商品的審美化。而且商品具有符號的象征性質,那么品牌就可以說是商品符號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消費社會中審美價值存在的重要載體。
3.深入分析品牌的審美價值
我們已經知道了品牌的獨特性質及作用。在消費社會中人們關注品牌也不僅僅只是關注品牌的使用價值,而會很多的關注其審美價值。分析品牌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識別價值、情感價值、體驗價值,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包含著對審美價值的需求。
(1)識別價值
品牌最表象的價值是品牌的識別價值。每個品牌都有自己一系列的形象定位,最基本的目的當然是與其他產品形成差異化,就像每個人的名字一樣,設立屬于自己的標牌。一方面能鞏固自己的地位起到宣傳的作用,另一方面對品牌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而達到這些目的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讓消費者能夠注意到品牌的存在并記住它。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的了解消費者視覺及感性審美的需求。就像著名運動品牌耐克的標志,一個簡單的對號,簡潔,極具設計感,容易讓人記住,并能夠解讀出獨特的內涵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做到了滿足消費者的視覺及感性審美需求。
(2)情感價值
要讓品牌對消費者產生一定的情感,也就是實現品牌的情感價值也必然要求其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心理方面的審美價值需求。很多品牌的廣告往往會打情感牌,如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如果想要做的成功,就需要深入的剖析消費者真正的心理需求。尋找到能夠真正打動消費者內心的情感點。2003年三菱汽車的一則電視廣告就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廣告的名稱叫回家的路。廣告中展現了小女孩每個成長階段,父親騎著自行車接她放學的畫面,小女孩坐在車子的后座上看著父親彎曲的后背,感受著濃濃的父愛。最后小女孩長大了,在難得的假期開著汽車回家,而父親依舊帶著自行車在村口等她。最后的畫面是父親騎著自行車不時的回望,而女兒則緩緩地開著車子跟隨著,看著父親騎車的身影眼淚已經緩緩地流了下來。廣告語:父愛如山,更如路,永遠指引著我們回家的方向。看到這樣的廣告真的很窩心,因為這樣的情景可能我們每人都曾經歷過的,而隨著我們漸漸長大,很多細節會被我們遺忘,可以說這則廣告捕捉到了我們對親情真摯的心理需求,那么品牌所要構建的情感價值也就水到渠成了。
(3)體驗價值
品牌的體驗價值可以說是審美價值需求的更高層次。這樣的品牌往往想要給消費者營造一種生活狀態,帶給消費者某種精神上的享受,是對精神層面審美價值的需求。把品牌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追求時尚生活的工具。如世界著名時裝品牌阿瑪尼,為消費者營造的是一種在經典高雅和隨意浪漫中徜徉的生活狀態,令眾多消費者趨之若鶩。身上穿著阿瑪尼的衣服,表象上宣揚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對時尚的追求,精神上體悟著理想的生活狀態。
可以說一個成功的品牌,通常都同時具備以上三種價值,滿足著多種審美價值的需求。
三、結語
品牌審美價值對傳統的審美造成了極大的沖擊,19世紀古典美學中對美的定義是:純粹的、無功利的、自由的、開放的。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使品牌帶著欲望,功利等等目的進入了審美的領域。對于這種現象我們應該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只看其表面的現象。
雖然它顛覆了傳統的美學價值,但是它也使審美真正的貼近了生活,融入了社會。人類的審美不應該只停留在精神層面,也應該存在于物質層面。不應該把帶有物質享受的商品和品牌排除在外,因為我們人類本身就是精神與物質共存的產物。對品牌審美價值的追求可以說是對人類本身的追求。
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毫無顧忌,無所節制地追求品牌所附帶的享樂主義等種種弊端。我們應該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品牌所帶給我們的審美價值及享受。健康消費,感悟生活。
注釋:
①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95、96、98.
②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40.
③阿萊斯•艾爾雅維茨.美與作為全球化的美學[J].劉悅笛譯.世界哲學,2006,(6):60.
④尚•布希亞.物體系[M].劉志明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1:226
參考文獻:
[1]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張亮:消費語境下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09
[3]麥振中:消費文化語境中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4
關鍵詞:華裔女性;空間政治;認同;反抗;譚恩美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2-0145-03
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作品研究早已形成了多元化格局,研究角度涉及到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后殖民、敘事學甚至生態批評。引起筆者深入關注的是譚恩美作品中的空間,作者打破了傳統的空間定位,故事時間有跨度,地理空間轉換頻繁,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空間,表現出敘事、想象、文化多重空間結構的并置與演繹。更出彩的是她改變了空間的靜態存在,把虛構的空間分成列斐伏爾視圖的空間三元組,小說中的人物行為活動不再是被動的,因為有著文化和精神的依附,創造了動態的空間,形成突出的政治環境。譚恩美的作品多以華裔女性為主體,作品的空間背景設在20世紀初的中國,20世紀中后期的美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封建革命、民主革命和戰爭不斷,有著發達的經濟,寬松的政治環境的美國就是安寧自由,有夢想就能實現的象征,成了人們移民的首選之地。譚恩美作品的“華裔女性”主要指的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逃離舊社會思想束縛,帶著完美夢想,尋找自我地位而赴美的大陸女性以及她們在美國誕生的女兒們。在當時人們的眼里,美國相當于先進、現代,而中國則代表著落后、傳統,截然不同的空間關系里充斥著意識形態的斗爭和權力關系的糾纏。空間是政治的,所以存在空間政治。居于美國/中國、西方勢力/本土傳統等二元空間夾縫的華裔女性,作為一個邊緣群落突顯在文學創作的邊緣敘述中。美國實際上是一個隱含著國族、階級性別、地域等意識形態范疇的文化空間。譚恩美對華裔女性形象的塑造實際上是表達了以華裔女性作為立場的空間政治學,重點反映了美國的時代背景下空間政治和權力關系。在作者關于華裔女性的敘事實際也隱藏了個體在其中空間位置的思索和立場。
一、族裔空間的沖突,認同重建自我
譚恩美是一個美國華裔女性作家,華裔女性身份的認同在另一個層面上說明譚恩美對于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間的悖論的警覺, 一個國家內部對于女性性別觀念的認知往往在全球的文化政治中成為一個欲望的對象, 那些用于對抗的女性也許就是西方世界補充那些缺乏物資的文化想象。譚恩美的幾部作品或者因為迎合西方讀者,都探討了宿主文化中的母女關系,大多以家為載體,以母女沖突夫妻矛盾為表征,探討華裔女性兩代人在美國空間背景的主流文化中的邊緣化處境。空間的結構關系客觀地域的形式、觀念形態和社會意義的復雜綜合體,充斥著差異政治和身份政治,正像列斐弗爾說的“權力到處都是,它無所不在,充滿、遍布于空間”。譚恩美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了華裔女性的日常生活,而且注重于女性怎樣在一個狹小的密閉空間里尋找屬于自己的地位的思考。
在這個家園環境的母女關系之間譚恩美主要營造了兩個空間范疇,一個是以母親為鏡像的舊中國的生活空間,另外一個是以美國出生的女兒為鏡像的美國的生活空間。一個看似第三世界女性的形象:貧窮、沒有文化、受到傳統束縛的、家庭取向的、沒有權利意識的、信奉宗教的、軟弱無能的等等,與之相對立的則是受過教育的、具有權利意識的、認為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現代的西方女性的形象幻象。這也是當時華裔女性的兩個基本層面,一個是深受封建落后思想影響的以夫為剛的意識形態趨向為基礎的女性,另外一個就是華裔女性關于自主融入美國社會的現代化生活當中的美好愿望。在小小的家園環境下母女的沖突卻實際上映射了兩個空間的沖突,兩種文化的沖突。移民后的母親們身上依然背負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如忠孝觀念,家庭利益和自我尊嚴超過個人滿足,自我犧牲以及含蓄的表達方式等,而女兒們則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一代,有著民主、自由、平等、個人主義,外露的母愛表達方式等美國觀念。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經歷,差異化的價值觀念導致兩代的沖突不斷,碰撞不斷。作為美國移民的母親們尤其是生于美國的女兒,她們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長大,對西方的一切趨之若鶩,對中國的一切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她們認為自己是美國人,極力想擺脫她們的中國身份。《喜福會》的麗娜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想使自己看起來更像歐洲人。吳精美自小不承認自己有中國特征。還有《靈感女孩》的奧利維亞,她們都拒絕說漢語,不喜歡東方文化,在交友、學習、婚姻等各方面都與母親對立而行。母親與女兒的之間的關系類似于一種圖解式的家庭空間政治,可以讓家長實現對家庭的控制愿望,母親能夠體現出自己作為家庭中權力控制者的主動性,而出生在美國的女兒都是體現出一種愿望的需求,努力尋求對自身主體權利的合理擴張。
然而,美國主流社會根本就不會將他們當作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不對等的認同使母親們尤其是美國生長的女兒們受到了欺辱。母親們終于打破沉寂,《喜福會》中的顧瑩瑩、蘇安美等四位母親,《接骨師的女兒》中的茹靈,《灶神之妻》的珍珠母親,她們回憶她們刻骨銘心的經歷,說出“故事中的故事”,幫助女兒找回自信,重建自我,改變或擺脫自身在婚姻愛情等方面的困境或窘境。
譚恩美在小說中反映了華裔女性的空間性身份認同, 于是在家庭這個狹小空間里,母親其實是一種“民族寓言”的形象,女兒們的欲望敘事真實反映了一個美國的社會空間政治,母親就是美國主流上對于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憑空的想象,從表面看她可能是一個母親,在地域空間上她就是中國。如此,中國與美國兩個地域之間進行了跨時空的交流對話,文本中封建的故土、動蕩的戰爭、自我的美國等多重敘事空間的交錯并置,在母親的故事中,華裔女兒探尋移民先輩的艱難足跡,挖掘被壓制的歷史,尋求歷史皈依感,更重要的是借助對祖輩的歷史追憶,她們完成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尋找到文化身份的依托,對抗白人主流文化的殖民壓迫。
薩義德在《東方學》中作為前現代或者傳統的典型空間,中國往往在美國的印象中是“貧窮”、“愚笨”和“不發達”。華裔女性處于中美二元空間裂隙的尷尬處境,是一個漂浮的能指,在美國空間的權力擠壓下不斷被邊緣化,在從封建社會發展變化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被空間位置的“被呈現”和“主體曖昧”所束縛,并且,這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和美國主流的生活在設定中國想象的之間存在著相對錯亂的聯系。作為華裔女作家的譚恩美半自傳式地虛構和想象中國形象,書寫華裔家族興衰和情感經歷,改變華人一直以來被呈現,被書寫的狀況。譚恩美的小說中看似以母親為標志的長輩權力和女兒的反抗貫穿始終,是以尊重個體為前提而進行的母女長輩與晚輩的平權沖突,然而,細細品讀,讀者會發現在母親個人命運的故事里包含著舊中國傳統文化和資本主義美國社會受到沖擊的思想。譚恩美通過故事中的故事投射了一種政治。小說中所塑造的母親們并不是西方女性主義者視野中的如此軟弱、沒有權利意識、甘愿受壓迫的“第三世界婦女”,譚恩美以自我的思想總結了華裔女性的自尊、自愛價值,這些雖然生活在底層的女性沒有一個不具有和龔林達一樣縝密的心思、靈敏的觀察力和自覺力,從匍匐在男權中心下生活到學會吶喊,明辨是非,掙脫壓迫,把握自我命運的蛻變。她們遠渡重洋的距離,毅然決然的說不,鮮明地彰顯了母親打破男權中心的禁錮,追求平等,渴望自由,實現自我價值的女性精神渴求。并且出生在美國的女兒們也未成為自信的,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西方女性,縱使她們認為美國白人的歷史、文化甚至語言優越于自己的母親言行所象征的中國文化,一再試圖與母文化決裂,建構自己美國文化身份,卻依然百般挫折,迷失于婚姻,委屈于男權之下,被主流文化邊緣化。譚恩美的華裔女性文學其實表達了一種強勢文化下反思的精神,深入檢視和反思了中國封建體制的傳統弊端和現代危機。母女之間以尊重個體為前提的平權沖突,是有意為培育與民主觀念奠定基礎,而在婚姻關系中通過抗爭來爭取自己的利益時,也在以平等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中重建自我、民族的認同。譚恩美或者是想通過不同于強勢文學中的文本寫作,在主流文學市場上爭奪一席之地,但同時也為改變西方對華裔女性的偏見和抵制西方文化滲透,體現了華裔女性自我解放、追求獨立、平等、自由的意識提供了反抗的積極言說。
二、性別、種族的空間束縛,覺醒言說反抗
譚恩美或者受后殖民女性主義的影響,結合種族和性別兩種視角,以華裔女性這樣一個文化群體的特殊性話題來彌補西方世界對第三世界的文化想象,同時,自身的自由在男權制與殖民主義話語建構的華裔女性他者對束縛的反抗中獲得認同。
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說,任何由社會生產出來的空間都是由空間的實踐、表征空間、空間表面的特征構成的。譚恩美小說空間同樣呈現了種族空間秩序和性別空間秩序的規劃。譚恩美小說里的主角都是女人:《喜福會》中做了員外家童養媳的林達,嫁了富家花心少爺的鶯鶯,受辱后被迫做了大戶人家四姨太的女兒安美,戰爭動亂中因病被迫舍棄雙胞胎女嬰的素云,《接骨師之女》中有著制墨世家背景的經歷了國仇家難傷痛的茹靈,《灶神之妻》中出生富家,幼年喪母,婚姻不幸,經歷戰亂的溫妮,以及在美國出生的女兒們。幾部作品中的女人都是出身或生活在地位低下、沒有自我的生存空間里,不論是母親回憶故事中的舊中國,還是移民后的現代美國,都是一個邊緣――中心、弱勢女性――強勢男權的空間形式,或者根本就是一個由性別、階級差別構成的空間模型。
小說里舊中國的空間背景中,男性是傳統家庭的主宰者,權力至高而不可違背,母親們即使只是圈制在家這個小空間內,但卻沒有任何權利,她們是男人的私屬品,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被要求必須服從男性。通過母親們的回憶,說故事,譚恩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她的美國移民母親的身份認同,回憶中的黃太太、老祖宗、吳青、少爺、舅舅等表現的是舊的中國除去了自我幻想的形象,而母親的母親、母親、美國生長的女兒則是反映了地緣空間的差異化。在美國,小說中高貴白人區與唐人街華人社區的對立以及男女性別對立等空間結構秩序建立了主體與他者二元對立,得以實現種族和性別主義意識形態。女兒們縱然生長在美國,即使和白人女性一樣,嫁給了白人丈夫,卻身處隱匿的男權社會和種族社會的壓制下,雖然內心有著充沛的生命力,卻在精神上受到壓抑,無從自由發展。母親與女兒處在了男權和種族壓迫的雙重空間,母親們和女兒們在舊中國和美國面臨的生存困境,不僅僅受到主流社會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體系和國族內部傳統對女性的束縛,而且受到美國社會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壓迫。移民后雖生活在美國,母親和女兒們只是游走于郊區之中,小說用流暢的手筆書寫了華裔女性處于無助的邊緣處境。
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階層空間的分割也是一個文化秩序的產物。美國是譚恩美小說中華裔女性心中潛藏的夢想,意味著幻想、希望、偶爾的滿足。美國作為公共政治空間背景的代表,反映了西方文化對華裔思想、生活的無形操控和強大影響,在這個符號空間里,一樣彌散著空間政治與意識形態斗爭。《喜福會》中麗娜和丈夫陰暗、傾斜的房子就是這種狀態的空間寫照。在華裔女性的生活世界,新舊性別、種族壓迫力量影響下的西化空間和受封建權制和尊卑觀念控制的本土空間共同存在,在連接起過去和當下的同時,也構成了共謀性的權力體系并產生了無所不在的社會權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以體制性的強制力量規范并馴服身處其中的個體。小說《喜福會》、《接骨師之女》、《灶神之妻》、《靈感女孩》中,女兒們講述在美國主流環境中生活的艱辛、和美籍丈夫情感的坎坷,影射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之間,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占有/屈從關系。這時,母親終于打破沉默,主動言說,讓女兒們意識到自我身份的不完整,認識到她們應該正視血脈中帶有揮之不去的中國烙印,女兒們正視自己曾經逃避的中國性,挽救了瀕臨危機的婚姻與事業。
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反封建斗爭、、和等實踐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新觀念、新思想,促進了女性在經濟上和思想上的解放。譚恩美顯然意識到階層分化的空間調整給女性追求思想的解放和自身的獨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她的小說以實現底層女性的痛苦與覺醒為一個起點。母女在本土權力空間中的被動隸屬地位也是華裔在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語境及現實語境中的屈從地位的映射,母親們過去在中國的反抗和女兒們在婚姻關系中的覺醒,不僅指弱勢個體對中國男權主義、封建觀念的挑戰也包含著華裔民族身份的重建以抵制西方文化霸權滲透的現實政治策略,而這兩者的共同出發點就是對美國華裔后代的混雜性權利體制和依附性文化觀念的批判和否定。
三、結論
在以華裔女性為中心的階級意識形態的空間想象中,譚恩美將華裔女性的所處的邊緣世界塑構成兩個截然對立的模型:廢墟和烏托邦。舊中國,是母親們有著國仇家難,受欺辱受壓迫的地方,是他們拋棄一切想要離開的廢墟;而美國則成了母親的救贖之地,華裔的烏托邦,為了擺脫處境,找到自我,她們自覺地選擇不惜背井離鄉,遠渡海洋,想在那兒一切重新開始,讓自己的孩子過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希望在那兒沒有人會歧視她,沒有痛苦,這仿佛是華裔女性的集體無意識。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的美國的民族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得到改善,但是種族主義的根深蒂固是美國人仍然難以接受她們,美國社會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種族和民族歧視。作為美國移民的母親們尤其是生于美國的女兒,在離開中國后就不會在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只是他們內心也難以真正融入美國社會,這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兩棲人”。像美國白人一樣平等自由地生活在美國成了華裔女性精神上的烏托邦式的想象。女兒們陷入困境后的覺醒和反抗似乎是母親們昔日在中國反抗壓制的一次文字循環,曾經失望的廢墟,卻經過女兒們正視和認同后成了覺醒和反抗的希望源泉。我們從譚恩美的作品中獲得了反抗、顛覆的精神內涵,它們反映了一個覺醒中的華裔女性特殊群體的空間政治,和諧、平等、自由是她們的空間追求。譚恩美的華裔女性形象就是一個當代華裔女作家對于她們最初的身份以及空間的歷史性認同,通過虛構的“自我”,書寫著自我,實現主流文化中真正的自我。
參考文獻:
〔1〕Entrikin,J.Nicholas et Berdoulay, Vincent.The Pyrenees as place: Lefebvre as guid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5,(2) vol. 29.
〔2〕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3〕愛德華?索亞,陸揚等譯.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像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9.
〔4〕羅鋼,裴亞莉.種族、性別與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義的理論與批評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
〔5〕秦麗霞.譚恩美小說中的空間政治[D].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13
〔6〕孫娜.從后殖民女性主義角度解讀譚恩美的三部作品[D].河北師范大學,2012.
〔7〕譚恩美.喜福會[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8〕譚恩美.灶神之妻[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9〕譚恩美.靈感女孩[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10〕譚恩美.接骨師的女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關鍵詞 廣播媒體;品牌化;經營;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 154-0032-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正處于傳統媒體向新媒體更新換代的階段上。新媒體以一個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著相互博弈,各自憑借其自身的優勢吸引著自己的客戶群。其中,廣播媒體與其他媒體相比,具備著顯著的特點,因此廣播媒體的品牌化經營之路也遭遇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1 品牌的基本內涵及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
品牌這一概念最初出自市場營銷學中,品牌具體指的是用于識別銷售商和銷售群體的各種商品和服務的總和,并且利用商標能夠將其用于其他銷售商進行區分。狹義的品牌就是品牌本身的含義,而廣義的品牌指的是一種載體,品牌建設是主要內容之一。
品牌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品牌建設與品牌消費者是一種協定的關系,如果品牌建設成功的話,消費者在使用該品牌的時候,就會收獲到相應的心理滿足感。其次,一個商品品牌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消費者能夠在很多商品品牌上找到自我形象的投射。再次,品牌可以向消費者展示該產品的特征、使用特性等。通過閱讀品牌內容,消費者可以有效地獲知商品信息,以避免由于使用不當帶來的各種危害。
因此,對一個商品的品牌進行有效的品牌建設,既可以讓商品本身迅速地吸引顧客的眼光,將商品的效益最大化的發揮出來,還能夠讓商品在眾多的商品中憑借品牌脫穎而出,占領市場。
2 我國的廣播媒體品牌化的主要現狀分析
現如今,已經開始越來越多的廣播媒體認識到進行相應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所在。但是比起其他媒體而言,我國的廣播媒體品牌化建設力度還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根據2010年世界品牌實驗室的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0年,世界品牌五百強中,我國能夠上榜的媒體品牌僅有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在這個榜單上,與廣播媒體相關的上榜單位僅僅只有3家,其分別為江蘇廣播電視臺、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從上面的調查數據中,不難看出,在世界范圍內,相比起其他媒體而言,廣播媒體品牌發展經營狀況還處于一個較為弱勢的階段。
3 廣播媒體品牌化經營的具體策略
3.1 制作質量精良的節目
廣播媒體要想贏得市場,且具有品牌價值,其制作節目的質量與素質是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個廣播媒體只有具有了品牌化的節目以后,才能帶動整個廣播媒體實現品牌化戰略。質量好的節目是品牌價值的最主要支撐點,與其他節目相比,其占據著該頻率的大部分市場收聽率。
首先,該頻率應該對自己的聽眾群體進行一個有效地細分,在細分的基礎下,找準定位。因為市場巨大,想利用一檔節目抓住所有聽眾耳朵的想法明顯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找準目標人群,讓一檔節目為一群特定的人員服務,才能讓一個廣播節目更具價值。
其次,制作品牌節目,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是關鍵。例如,吉林新聞綜合廣播《曉聲長談》節目在節目名稱、節目宣傳語等方面下足功夫,想出了一些具有亮點的話語來吸引聽眾的注意。此外,內容別致、風格獨特的節目編排、富有感染力的主持人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主持人鐘曉直言不諱的逆向品評,加以正面的引導,張弛有度,引起聽眾濃厚的收聽興趣。據央視索福瑞數據顯示,再次,良好的市場運作方式也是塑造節目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個新節目創辦起始時期,應該對節目進行科學調研,合理策劃,并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市場上的有效信息。并在推廣的過程中,注意形象宣傳和營銷工作。
3.2 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節目宣傳,讓廣播頻率更加具有品牌性
在現如今新媒體層出不窮發展的今天,各種媒體形式競爭激烈,廣播媒體更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稍加不注意,就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因此,在這樣的狀態下,創造節目的品牌效益,吸引更多的聽眾已經成為廣播媒體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由于廣播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傳播媒體,其只能通過聲音讓觀眾進行對其進行了解。這與其他媒體相比,是廣播媒體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局限性。因此,廣播媒體只有利用自身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一些大型活動進行有效的營銷。這種線下的營銷方式,既能夠擴大廣播頻率與聽眾的接觸面,又能夠展示廣播媒體的形象,并體現其實力。
例如,廣播媒體可以利用其自身的輿論宣傳效果,組織一些愛心捐款等,這樣既能體現廣播頻率的人文關懷情結,又可以擴大廣播頻率的宣傳力度,讓廣播更具有品牌價值和品牌競爭力。總的來說,廣播頻率利用各種活動營銷方式,對于提高電臺收聽率、品牌認知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3.3 持續延展創新品牌內涵,讓品牌更加具有生命力
廣播品牌屬于眾多品牌的一種,具有所有品牌都具有的一個特性就是有一定時間的生命周期性。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廣播品牌都有一個由盛到衰的轉變過程,這是事物發展的趨勢,不可避免。因此,持續不斷的創造新的品牌來替代舊的品牌,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市場競爭的最終結果。
廣播節目要想創新,就必須以節目創新為主要切入點。通過對廣播節目內容進行創新、對節目制作形態進行創新、對制作手段進行創新等來對廣播節目的品牌價值進行有效打造,并通過這些一系列創新舉措的實施,打造廣播媒體的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
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進行十七大專題報道的時候,就采用創新性的手段讓節目換發了新的活力。其主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在中國廣播網上刊發各種關于十七大各種新聞、圖片、視頻等。同時,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化的互動手段,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擴張報道渠道。通過于此來彌補廣播媒體單一傳聲的局限性。
3.4 鞏固廣播媒體間的品牌聯系程度,提升品牌的穩定性
現如今,我國的廣播媒體大都存在著品牌層級多、品牌較為復雜的情況。但是各個品牌之間的相互聯系卻很弱,很多單個的品牌和上級品牌之間不存在相互的關系。因此,這就要求廣播媒體在進行品牌化經營進程中,加強各個品牌之間的聯系程度,形成子品牌與主品牌的聯動效應。這樣既能夠穩定廣播媒體的整個品牌資源,又能夠有效合理利用各種品牌資源,抵御各種傳播風險。
【關鍵詞】白芷 美白化妝品 均勻實驗
【中圖分類號】tq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8-0-02
1 皮膚美白機理
1.1 皮膚黑色素的形成機理
圖1可見減少黑色素產生的必須抑制酪氨酸酶催化作用。
1.2 皮膚黑色素的抑制機理
本文重點介紹的白芷和當歸中主要美白成分阿魏酸。
白芷(angelica dahurica benth. et hook),是中醫上常用的中草藥。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的功效。有抗炎、解熱陣痛、抗菌、抗輻射等作用。
當歸(chinese angelica)也是中醫上的中草藥。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有保肝、抗腫瘤、抗血拴等作用。
阿魏酸的化學名稱為4—羥基—3—甲氧基肉桂酸,異名為咖啡酸3-甲基醚,3-o甲基咖啡酸分子式為c10h10o4,溶點為174℃,溶于熱水、乙醇和乙酸乙酯。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酚酸。
楊柳依等人的研究表明4—羥基—3甲氧基是在酪氨酸酶抑制活力上有重要作用[1]。shirota等人研究4—羥基的芳香肉桂酰和α,β不飽和羥基芳香化合物可能是重要的酪氨酸酶的抑制劑[1]。
2 化妝品配制方法
2.1 白芷、當歸有效成分提取工藝
2.2 微波輔助提取
首先把買完的當歸和白芷先烘干,把中草藥中的水分蒸發,然后分別研磨之粉狀。然后根據舒茂等人的研究結果的條件來選取工藝條件。
當歸和白芷各取一半后,放入總量為藥材的10倍量65%的乙醇里浸泡后,功率調成480w放入微波爐里加熱4分鐘[2]。
3 均勻實驗設計
3.1 挑因素、制定因素水平表
在本次試驗中,根據化妝品的一般配方設計,白芷和當歸為配方的主要原料,它們的質量百分比范圍均參考相關資料的推薦使用量而確定,影響化妝品性能的因素比較多,選取主要的因素,假設其他原料因素不變,首先得出模糊配方。
因素的確定:初步選擇白芷和當歸的提取液、粗提取時間和透明質酸作為影響化妝品美白因素。a白芷和當歸的提取物的溶液的體積,b為粗提取時加熱時間。因素的變化范圍在30-70min。c為透明質酸,質量分數變化從2%-10%
如u5(54)表示要做次5試驗,每個因素有5個水平,該表有4列
3.2 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護膚品的主要包括:外觀評價,香氣評價,使用效果評價等,它存在較多的主觀因素,常會因人而異出現判斷上的誤差,因此,對美白護膚品的性能評價應采用感觀評價與試用測試相結合的方法。而且用打分的方法在綜合評價中,得出總評價分。在根據加權平均法得出總指數[3]。
3.2.1 感官評價
3.2.1.1 外觀評價
取樣品在非陽光直射條件下進行目測,并利用評分法對樣品進行評價。選擇10位同學,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樣品的特性,按照評分標準給每一個樣品的外觀評價并打分,得出分數。
3.2.1.2 色澤評價
此評價方法是指原來的5個試樣某種特性的強弱或嗜好度按順序記下的方法。因此取樣品,讓10位同學在陽光直射條件下進行目測,并對每個樣品按其均勻程度,質地是否細膩,有無結塊或出水等現象進行排序,最后得出5個樣品中色澤效果進行滿分為10分的打分,不扣分的原則。
3.2.1.3 香氣評價
這種方法可以度量試樣之間差異的大小。將已制備的樣品瓶提交給每一位同學,讓他們將瓶打開并用手輕輕扇動,用鼻嗅其氣味。
根據以上標準,分別選擇10位同學分別對5個樣品的外觀、香氣和色澤進行評價并得出評分結果,求出每個樣品各項指標的平均分。
3.2.2 功能性評價
試用性測試。選擇年齡在20-25周歲、皮膚健康無過敏或傷痕、也不涂抹任何外用藥物和化妝品等其它外用制劑的皮膚發黑、發黃的女性10名。在產品試用過程中,要求受試者按正常習慣清潔手部后將試品涂于手部,左右手各涂抹一組。邊涂敷邊按摩3min-5min早晚各一次,兩組樣品試用一周,后停用一周,在試第三、四組樣品,直到結束,連續追蹤5周對比試用樣品前后美白情況,在使用過程中以滿分為10分為標準記錄匯總成表。
通過對樣品的評價,可以得到五組樣品的最后得分分別為:所以第五組樣品最好。
3.3 最佳工藝配方
3.3.1 均勻實驗結果表
y代表最后得出的分值,a白芷和當歸的提取物的溶液的體積(ml),b為粗提取時加熱時間(min),c為透明質酸的質量分數。
實驗的結果分析:實驗結果表明第五組效果最好。根據已得出的實驗數據來判定
3.3.2 建立回歸方程
通過spss統計軟件的對均勻實驗的結果數據進行處理得出:r=1,顯著性水平數值為0.001。這些都表明該模型整體回歸效果好。確定線形函數關系。
得出回歸方程為y=11.947+2.906a+0.376b-274.318c
3.3.3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
查表得f5.1(0.05 ,f5.1(0.01),f5.1(0.001),都小于f值645831.666說明回歸方程相關非常顯著。t檢驗的顯著性水平數值是0.001,回歸模型的回歸系數是顯著的。
又t0.05(1)=12.76,都小于各因素t的絕對值,所以選取的3個因素都是有效的。
標準回歸系數可以得到各影響因素的大小順序為:b>a>c。
3.3.4 求回歸方程最優解
通過上述計算得知,在最優配方中,白芷和當歸的提取液為10ml,粗提取的加熱時間為70min,透明質酸的質量分數為2%時,評價分數最高,樣品綜合效果最佳,估計的評價分數為46.8034
從結果看出大于第5組實驗中的結果,所以按照上述估計的各因素再重復做一次上述評價實驗,最后實際結果得出的分數為40.6,從而達到了實驗優化的目的。
結論最佳配方如3-8:
中草藥粗提取最佳時間為70min。
存在的問題:首先,在實驗設計方法上由于選取了均勻實驗設計,因為實驗次數不足導致,實驗精度上可能有所誤差,在對樣品進行感官評價時,要想保證檢驗結果準確可靠,依據標準應需要一批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良好的評定環境和用專業用語打分。但是我們僅選擇了身邊的同學作為評價員,人為的打分法由于個人的偏好等原因,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而且化妝品安全性的檢驗需要時間的驗證。 整理
參考文獻
[1] 楊柳依.14種中藥提取成分對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 中華皮膚科雜志,2003,4 (5)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