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幼兒園小朋友和小學生,如果得到一朵小紅花或者受到老師的表揚,回家后會迫不及待地告訴父母??“今天我幫助小朋友,老師表揚了我,還給我一朵小紅花”,興奮之余還要把它掛在家里最顯眼的地方。而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則不會輕易地把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而是與幾個要好的同學說說心里話,或者寫寫日記向自己傾訴。這些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些現象呢?
我們知道,人進入青春期以后,身體的形態、功能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隨著性器官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現,更會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變化。青少年的閉鎖心理現象就是在這一時期的主要表現之一。
青少年閉鎖心理現象的產生存在著幾方面原因:
首先,這是由于這個階段的青少年生理成熟和心理的成熟的不同步而引起的。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理發育的第二高峰期。生理上的突飛猛進與心理成熟的相對滯后,導致產生種種思想上的煩躁以及行為上的封閉等閉瑣心理的現象。
其次,青少年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熟的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和自我經驗能力的提高,青少年急切需要按照新的觀念來控制自我意識的方向,并在思想和行為上努力改變和塑造自我,使自己具備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或刻意追求的標準。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明顯增強,他們情感的外顯形式與內在的經驗,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不一致的。比如,對某一件事或某一個人明明是厭惡的,但出于禮貌或其他原因,可以表現得不在意,甚至表現得比較熱情。他們對于批評和表揚的體驗是很深刻的,但表面上卻可以裝出若無其事,無動于衷,喜怒不形于色。他們犯了錯誤,內心也是很害怕的,但往往顯出一付無所謂或不在意的神態來。他們會由衷喜愛和尊重自己的老師,卻不肯把這種情感流露出來,表現出明顯的文飾、曲折和內隱的特點。尤其受教育我國“熱水瓶性格”的傳統熏陶,這種特點就更明顯了。
再次,青少年是從兒童期向成人期發展的階段。這一過渡時期,使得他們處于邊緣人的地位(這種人是指那種站在兩個群體之間的邊界的人。他們處于兩個群體之間,哪一個那種群體的正式成員也不是,與兩者都不能安然相處)。當青少年感受到父母、老師和其他人以及同自己結交的朋友對待自己的態度模棱兩可時,他們便對自己的所言所行缺少把握,無所適從,只好以心理的閉瑣取而代之。研究還表明,青少年的閉瑣心理的產生與其個性因素、家庭因素和校舍因素也有一定的關系。
對待青少年的閉瑣心理,我們首先要尊重和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保留秘密的權利,理解他們要求獨立的意向。特別是在我們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家,長者總是把青少年視為孩子,睢不起他們,不尊重他們的人格,不能平等對待,往往用高高在上的長者威嚴使青少年循規蹈矩。對于他們的渴望、呼喚,常常忽視、或者視為幼稚而不予理睬。為此,他們感到不平,采取對抗的態度,更加把自己緊緊地封閉起來了。“閉瑣現象”的的確在青少年身上出現了,但即使具有“閉瑣傾向”的青少年也不是對所有人“閉鎖”的,也有敞開心扉的時候。比如對自己的同齡人、伙伴。青少年渴望理解,希望得到尊重。對于理解、同情和尊重他們的人,他們的心里是敞開的。在自己的摯友面前,他們的內心是完全坦露的。因此,只要成年人平等地對待他們,不自視高明,尊重他們的人格,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和批評合情合理,同時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站出來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青少年的心是敞開著的。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問題;成因;防控措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因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各界一系列因素的刺激,許多問題在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了不良影響,又得不到及時排解,造成近年來青少年出現狂躁、抑郁等的心理問題,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這一問題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加強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控不僅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有效措施。
一、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志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身體健康、認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關系和諧和行為穩定。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礎,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證。除身體條件之外,心理健康還包括認知、感情、人格、人際關系和行為舉止等方面的因素。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包括幾個方面:
1.自身因素。青少年處于年輕好勝的階段,一些青少年剛剛離開父母走向社會,缺少社會歷練,內心承受能力差。在處理事情時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一切事情都是非常簡單的。一旦遇到挫折失敗就會產生沮喪,承受不了挫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導,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想不到的影響。
2.家庭因素。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跟家庭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現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使孩子產生自私等偏激的心理。特別是一些特殊的家庭,如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問題更加嚴重。種種研究顯示,正常的家庭教育給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帶來正確的引導,反之則會引起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
3.家庭遺傳因素。從醫學角度方面產生的心理疾病,即家族遺傳因素。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有精神病史的家庭中,即使自身沒有這種遺傳因素,也經常會因為這一因素的影響,內心產生緊張和過分的焦慮。父母也會因此原因對孩子過分的緊張,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問題都不用正常的方式對待,從而使孩子的內心也產生不良的影響,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的表現,內心很容易產生陰影。
4.社會因素。最后,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社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因素,舉例來說,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家庭中的某人犯了錯誤,周圍人往往會對這個家庭中的青少年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導致青少年在他人的面前抬不起頭,時間長了承受不了壓力,導致心理產生嚴重的自卑和焦慮心率。還有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慣,例“追星族”和網絡上不良內容的傳播等,使青少年產生狂熱、妄想心理等的不健康心理問題。
5.學校因素。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一個重要場所,學校對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因素包括生活環境、學習條件、教育水平、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如果其中一項因素處理不當,那么就很容易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例如,學校過分追求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高頻率的考試與學習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同學關系、師生情感關系處理不合理,也很容易導致青少年出現痛苦、壓抑的情緒,若不及時的進行調整,會致使青少年發生心理障礙。
二、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預防辦法
為了避免青少年產生心理疾病,需要采用針對性的預防辦法:
1.學會自我控制,采用積極的方法來面對問題。因為青少年自身性格的問題,在面對問題發生時容易產生沖動缺乏理智的思想,很容易出現問題。這就需要青少年自身的調節,采用一種合理的解壓方式,讓青少年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面對問題保持冷靜。
2.學會用轉移的方法來處理問題。在出現問題時,一直沉浸在問題之中,會使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這就可以采用轉移的方法來處理,根據自己的喜好比如逛街、打籃球、或找好朋友傾訴來排解內心的苦悶,舒緩苦悶的心情。而教師可以積極應用心理學、醫學、行為科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考慮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心態。并應用集體授課為主、個別咨詢為輔的方式來開展心理咨詢課,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采用自我安慰的方法來排解壓力。在遇到問題時,回想一些好的理由來安慰自己。例如,學習不好,沒有達到理想的成果,可以想想自己其他的特長,來為班級爭光。所以,青少年應當看到自身的不足,用自己的長處來彌補,從而戰勝自己,與大家共同努力。逆境中出人才。俗話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在遇見困難時不要退縮,要積極向前繼續努力。作為教師,要幫助青少年學會釋放內心,不要把事情都埋在心里。
4.采取科學的學校干預。通過優美潔凈的校園環境, 達到有德的氛圍、智的啟迪、體的設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創造一種師生之間友愛團結、同學之間互相關心、老師為人師表、學生好學 上進的和諧生活學習環境, 倡導校園心理學, 包括向老師傳播青少年心理衛生知識, 講究教與學的衛生, 使教師能根據青少年心理發育特點實施教育, 改善一些教師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個性發展的教育方法, 加速校園心理學發展, 以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心理需求。
三、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教育
首先,青少年是在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敏感、沖動。因為青少年必須要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這樣其內心也就容易產生變化,所以需要加強家長、教師及社會的幫助和關愛,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社會的快速發展,也需要青少年快速適應當前的發展。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在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和困擾的影響下,每個人都需要面臨一系列的困難與坎坷,只有具備強大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面對各界帶來的困難。為此,必須要重視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讓青少年可以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總之,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控制主要在于防御,這就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對這一特殊群體心理問題的關注。對青少年要多加關心,尤其是對于內心存在問題的青少年,要及時進行心理上的輔導,耐心聽取孩子的訴說,來排解他們內心的疑惑,減少青少年不安情緒給社會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辛自強,張梅,何琳. 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 心理學報. 2012(05) .
[2] 楊海波. 近10年中國大學新生SCL-90調查結果元分析及其常模確定[J]. 中國學校衛生. 2010(01).
[3] 盧勤,彭丹. 成都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及干預對策[J]. 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7(05) .
關鍵詞: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063-02
社區青少年是指16歲到25歲之間,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沒有進一步就學的青少年。社區青少年群體具有青年群體的普遍特征,但他們由于家庭教育的失當,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教育出現盲區以及社區組織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們不參加全日制學校的學習,沒有固定工作和穩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級組織的管理,游離于學校和工作單位之外[1]。
現階段我國社區工作與管理體系還未建立、完善,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還只是停留在主觀意識的判斷上,很少有過專門針對社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的調查統計,而有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得到解決,將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本課題基于對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關心,及時準確把握青少年心理動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進行了此次的調查研究。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對200名16-25歲的南昌市社區青少年隨機抽樣。共回收有效問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認為樣本在誤差范圍內可以代表總體。
(二)方法
調查過程中采用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桑標編制的《社區青少年心理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緒和行為發展,認知發展,與人交往和行為表現五個部分,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題目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客觀題有單項選擇和不定項選擇。主觀題需要自行填寫。
(三)統計方法
采用Epidata302雙份輸入、糾錯、建立數據庫,進行SPSS160統計分析。
二、結果
(一)人格特征與人格障礙方面
社區青少年所處的環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穩定,其人格特征較一般青少年來說更容易偏離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圍,形成不良的個人傾向和行為反應模式[2]。據上海市一項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社區青少年在敵意,妄想,焦慮,強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嚴重,人格問題較為普遍[3]。
從數據看出社區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問題:1、回避型人格障礙,占所調查人群的1941%。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嚴重;2、依賴性人格障礙:有7859%的人承認自己仍靠家人供養,沒有獨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們雖然渴望能夠獨立出來,但是認為自己沒有自立的能力,還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滿意現在的情況,不愿意參加工作,承擔責任。
(二)情緒和行為發展特征方面
與同齡人相比,情緒困擾從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無助,自卑感,壓抑憂郁,自負,焦慮不安,敵對怨恨和悲觀絕望。
1、自卑:有3541%的人報告自己存在著自卑情緒,尤其為女生。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面臨急劇轉變的關鍵時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極端。
2、孤獨:有477%的社區青少年表示通過網絡交友排解現實生活中的孤獨,他們感覺生活無聊,需要與別人溝通,但是又由于網絡使青少年接觸社會的機會更少,更加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
3、焦慮:有30%的人報告自己因升學,就業感到壓力很大,人際交往,生理方面等問題也是焦慮感的來源。
4、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感是指個體在不斷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的一種心理狀態。數據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習得性無助的感覺。
5、壓抑苦悶:有2340%的人是壓抑苦悶的。對于社區青少年來說,周圍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對處于弱勢,父母不太關注其情緒狀況,對社區青少年的理解和幫助不足,導致社區青少年的壓抑失去最安全的釋放口。
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困擾他們最大的情緒問題主要是挫折無助,但男生與女生困擾不同的地方是,男生為自負情緒所困擾,而女生較多的是自卑情緒,檢出率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317,P=0028)。而隨著學歷的升高,他們在就業,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學歷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壓力也越大,越容易產生挫折感。
(三)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對于青少年來說,父母是他們人際交往的重要對象[4]。報告說有6749%的人認為自己與父親的關系好,8756%的人認為自己與母親的關系好。
較之于家庭關系,同伴關系,社區工作者和青少年的關系更類似于服務與被服務,指導與被指導之間的關系[1]。2536%的人表示與他們的關系好。
網絡人際交往關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對于社區青少年的成長既有正面效應也有一定的負面效應。社區青少年作為一個閑散于社會的未成年人群體,為了減輕心理壓力,需要尋找友誼,尋找心理支持[5]。
(四)行為特征與行為適應問題
在各種壓力源下,青少年出現了一系列的行為問題,最突出的一個就是網絡成癮問題,絕大部分的青少年報告自己曾經去過網吧,有5840%的人報告自己在網吧停留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以上。
社區青少年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強,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監控力弱等特點。另外,由于社區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狀態,極其容易用上網來發放時間,填補空虛的生活。3240%的人說靠玩電子游戲以打發時間,逃避壓力源帶來的壓力。
(五)認知特征與認知偏差
認知方面主要有對自己的認知和對社會的認知。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的社區青少年對自己的評價是正性的,他們在用三個詞來描述自己時,發現使用比較多的有積極,樂觀,自信的人,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憂郁等負性評價。
出現這種評價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歸因偏差。有5551%的認為是事情的成功與否在與運氣,在韋伯的三維度歸因理論中,運氣歸結為不穩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維度,當個體將成功歸因于運氣時,他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著運氣的到來。
三、討論
總體來看,南昌市社區青少年雖然存在不少有關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但是比預期情況要好,而且在與桑標研究的上海市社區青少年心理現狀的對比中發現,南昌市社區青少年的狀況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南昌的經濟發展并不是很發達,所受到的生活壓力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社會上對社區青少年的關注越來越多,無論是從家庭教育方面還是社區工作者方面都社區青少年的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參考文獻:
\[1\]桑標.社區青少年心理研究\[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munityCapacityBuildingandMobilizationinYouthMentalHealthPromotion——TheStoryoftheCommunityofWestCarleton\[J\].TheMinisterofPublicWorksandGovernmentServicesCanada,2003,39(4):23-28.
\[3\]徐靜平,方鵑.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態度及社會支持調查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4.
【關鍵詞】 青少年;心理;分析
青少年是一生中極為特殊的時期,此期青少年生理發育迅速,但他們的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度時期,在人格特點和社會經驗方面十分欠缺,故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心理沖突和矛盾[1],造成心理及行為偏差。
1資料和方法
1.1對象
以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5例患兒,男10例,女5例,年齡11歲~16歲之間。
1.2患兒就診原因
9例以胸悶、氣短待查,4例以暈厥待查,2例頭痛、睡眠障礙待查。
1.3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
所有患兒都進行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除2例CK-MB為36診斷病毒心肌炎,其余病歷檢查結果均為陰性,缺乏相應的器質性基礎病變,僅為軀體癥狀或意識改變。
1.4回顧發病誘因
12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學校恐怖癥,3名初一男孩在休息或放寒假時,均無胸悶氣短,上學時有不同程度胸悶氣短,并且心前區疼痛,大汗淋漓;2名六年級男孩學習成績差,不喜歡學校和老師,被老師批評后,經常煩惱、焦慮、易激惹、禁止別人大聲說話,夜間睡眠障礙;2名初一女孩小學學習優秀,進入初一學習不理想,就逃避上學,恐懼上學而休學;2名初三男孩談什么都可以,就不能談上學,談學習,其中一名男孩寧肯呆在廁所也不愿進教室、另一名提到上學就要拿刀殺人,最終兩人均休學;一名初二女生期中考試排名由20名降為40名,情緒不暢,最終發生癔癥性軀體障礙,持續30分鐘。
1.5家庭情況及經濟狀況
3例為單親家庭,9例為正常家庭,經濟狀況優越4例,經濟狀況一般5例,經濟狀況差3例。
2結果
通過惠誠測試系統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檢測(13歲以上)以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11歲~18歲),(主要測試生活習慣、與老師、同學、父母的關系、不良事件、考試 );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孩子對父母養育方式的評價)。交往失衡5例,內心較為敏感脆弱焦慮7例,考試壓力過大12例,父母的期望值過大要求過嚴6例;對自我認識產生了偏差5例,經過心理治療后,有9例患兒癥狀有所改善,但3例患兒需轉入精神科治療,但家長拒絕。
3討論
在12例患兒當中,誘因大多為學校恐怖癥,輕者經心理咨詢和指導可緩解,重者休學、抑郁和暴力傾向,又以11~16歲居多,男孩多于女孩。研究顯示,我國3~15歲的孩子中,有5%~15%存在著心理疾病,12~15歲的初中生心理異常者超過疾病20%[2]。提示這些分布特點與兒童生理心理的年齡階段與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以分數作為優劣標準有關。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加大,學習任務加重,升學考試的壓力,做作業時間過長,縮短休息和娛樂時間,學習又是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家長的期望又過高,交往障礙,對自我認識產生了偏差,從而導致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的出現,給學校和家庭帶來嚴重困擾。
中小學生可塑性強,中學階段又是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的重要時期和心理素質培養的關鍵期,只有通過老師的引導、社會關心、父母的關愛,教會青少年心理調適的方法,疏導自己,保持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渡過困難時刻,也只有身心健康祖國才有希望。
參考文獻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家庭構成跟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占整個家庭結構的比例越來越高,也導致了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產生,大體來說我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家庭教育方式:
第一種,溺愛型。我國自實施計生政策之后,獨生子女家庭比例急劇上升,產生跟以往家庭不一樣的情形,家庭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于中心地位,父母以及祖父母輩對孩子過于寵愛,甚至于溺愛,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從小嬌生慣養,自私、任性、蠻橫無禮,責任心不強,不懂得尊重、關愛他人,不知道感恩,進而導致很多不良行為的出現,對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種,專制粗暴型。這種家庭中的家長很多也都是受到自己專制型父母的影響,把上一代的教育方式“繼承”下來,繼續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下一代。在這種家庭中,家長處于絕對中心地位,家長權威不容挑戰,家長的意愿就是一切,孩子必須完全服從,否則就會遭到各種嚴厲的處罰,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無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懦弱、孤僻、逆反等不良情緒性格,沒有安全感、歸屬感。
第三種,冷淡放任型。這種家庭中的家長以忙于事業、忙于工作等等為借口,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不管不問,放任自流,導致親子關系冷淡疏遠,甚至惡化。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正確教育引導,沒有從父母身上看到一個為人的楷模,感受不到親情,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走上歪路。
第四種,民主理解型。民主型的家長能夠放下“家長”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以比較平等的地位對待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生長于一種寬容、尊重、理解、信任、溫和的家庭氛圍中。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形成獨立、自尊、自信、性格開朗、意志堅定等良好的品性,能夠更好地融入日后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據一些研究數據表明,目前我國70%的家庭處于前三種家庭教育方式當中,而民主型家庭只占到約30%。當然,我們還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因此,我國絕大部分青少年能夠順利渡過心理躁動期從而健康成長。但是,近些年不斷發生的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極端案例,又無時無刻不在警醒我們認真對待家庭教育。
2改變教育機制、觀念,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首先,應試教育機制要改變。國家要花大力氣普及幼兒、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以舉國之力辦好基礎教育,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打好、夯實人才戰略的穩固基礎,這是一切的根本。不能讓大部分家長、孩子輸在擇校的起跑線上。
其次,家長要轉變觀念。盡管目前家長們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但是攀比、從眾心態嚴重,很多人眼中只有名師、名校,只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視情商教育。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處于轉型關鍵期,家長們人心躁動,都在往前看,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現了許多拔苗助長的現象,嚴重違背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規律,青少年承受了許多本年齡心智階段不應該承受的壓力,自然不利于青少年良好身心品性的培養。
再次,加強家校聯系,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理論指導水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須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應當在家長和學校教師當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理論,從各方面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