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詞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創設意境,讓學生感悟體驗
朱光潛先生給“意境”下過定義:“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既然注重表現意境,文學的鑒賞當然也應該力求感知和進入意境。把握意境需要的不是感知而是感悟,是運用想象力和聯想力自由和諧活動所形成的審美直覺,透過詩歌形象的“形”見出“神”,透過“境”見出“情”,進而把握宇宙人生的無限意味。比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一個秋天的月夜,一位女子久久地站在庭院的臺階上,被露水打濕了羅襪。這是詩歌形象的“形”,見到這一層,還無深意可言。透過第一層形象,去靜觀景物的內在境象:潔白的玉石,清潤的露珠,玲瓏的晶簾,明凈的月夜。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月夜,普通的庭院,卻是詩人靈想獨辟構造出來的一個晶瑩剔透的世界,一個詩意的創造性空間。穿過幻妙的境象,再去展開新的想象與體驗,能夠久久地沉浸在這樣潔靜美好的世界里的女子,她的心地也定然一樣的潔凈美好。然而,在這樣空靈曠遠超脫的環境里,她卻長久佇立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當我們超越一位思婦幽怨,從審美的角度去審視這整體畫境,反思普遍人生機緣的時候,自己心中是不是領悟到一些不能一語道破的人生真意呢?因此,詩的意境,能啟示人們超越具體意象而飛躍到幻妙的藝術空間去馳騁想象,醉心領悟韻外之致。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設各種生活情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和感受,使古典詩詞中的語言美、畫面美、意境美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反復誦讀,讓學生積累感悟
古典詩詞,精煉含蓄,跳躍性強,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去補充、拓展、豐富詩歌的意境。要想真正欣賞古詩詞,就要加強誦讀,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誦讀中理解詩意,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即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通過朗讀、吟讀、說讀等各種誦讀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感受詩歌意境之后,讓學生自己朗讀,強調用普通話,清晰響亮地把詩讀出來。必要時,老師可范讀或放錄音,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感知,然后吟讀,強調讀出詩味,聲音洪亮、舒緩,講究抑揚頓挫,咬準韻腳,甚至可以讓學生搖頭晃腦。然后進行說讀。如說讀《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煞渡江人”兩句,教師示范為:揚子江畔,春風吹拂,微波蕩漾,桃花盛開,楊柳依依。面對如此美好的景色,詩人啊,你都無法欣賞,因為你就要和朋友永別了。看著飄飄揚揚的柳絮,你不禁想到了自己即將漂泊天涯的身世,于是你不禁長嘆一聲,愁上加愁。之后讓學生自己說讀,說出自己對詩意的理解,補充詩詞的意境,感悟體驗詩詞所蘊含的情感,最后讓學生自然成誦。
三.聯想想象,拓展思維能力
詩歌表現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語言,語言沒有視覺的形象性,它不過是一群聲音符號的組合。這些聲音符號本身并沒有形象,但詩的語言卻能在讀者頭腦里構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這就靠讀者的聯想。所以,好詩一定能夠喚起讀者的聯想,善于鑒賞的讀者也一定富于想象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活》中用晏殊、柳永和辛棄疾詞中所創造的三種新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一種對學問、對事業的企望和追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種對學問和事業執著專一的追求和獻身精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一種在事業學問追求中理想實現時的喜悅和歡樂。
有了聯想與想象,詩才不致于窒息在狹窄的空間和局促的時間里,而能由當下時間入手,展現詩人身處的非當下空間。如杜甫《夜月》:“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此詩描寫杜甫困隱長安時,日夜思念~州家小的心情。先從當下時間“今夜”切入,而展現的空間卻是~州,并非詩人所處的當下空間――長安。這樣,詩人將自己的月夜思家的心情寄托于家小思念自己的想象,極其含蓄,卻感人之至,從而形成前人所謂的“詩思從對面飛來”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 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華,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初中學生求知欲望強烈,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古詩詞,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誦讀――加強學生的主觀感受
古詩詞講究形式美、節奏感和韻律感,結合漢語言文字特點,誦讀起來抑揚頓挫,既可以讓學生以美的體驗,又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加強學生的主觀感受。例如反復誦讀古詩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以《天凈沙?秋思》為例,全詩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兩句開篇,營造了冷落暗淡的環境氛圍,使人既心生蒼涼惆悵之感,又有清新幽靜的體會。緊接著“古道西風瘦馬”將秋風蕭瑟、蒼涼悵然的意味進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詩人心中的無限愁思產生強烈的共鳴,而枯、老、昏、瘦等字對事物的細致刻畫,以詩人的視角給其蒙上了凄涼愁苦的色彩,更是詩人心緒不佳的間接體現。最后,全詩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收篇,以點睛之筆,直抒詩人心意,將詩人懷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
誦讀是學生學習古詩詞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剛開始誦讀的時候,可以先整體感受詩詞的優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復的誦讀中,細細品味作品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詞的精妙之處,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進而強化自己的主觀感受,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作品的透徹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鑒賞――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學生要想通過古詩詞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文化修養,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體驗,不僅需要對古詩詞作品進行大量的誦讀,更需要了解與古詩詞相關的知識,掌握鑒賞的正確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的基本知識,如古詩詞的體裁、題材和藝術風格流派等。以李清照的《醉花陰》為例,其體裁為發展于晚唐,成就于宋代的詞,在題材內容中屬于記事詠懷之作,表達自己重陽佳節,思念親人而心生百無聊賴質感的傷懷之情。李清照的詞作大多文筆委婉,感情細膩,多為抒情敘事之作,如《如夢令》、《武陵春》、《一剪梅》等,因此世人常將其劃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中常見的藝術手法,如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用典故等。以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其中有“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兩句,詩中的“子規”即是借用蜀王杜宇禪位臣子,死后化為杜鵑而啼聲凄切的典故。詩人李白借用典故,描寫了朋友落難后,自己的滿懷憂憤,以及自己與朋友患難中的真情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詩人靈活應用典故,既可以增加詩詞表達的含蓄性,又可以增強作品的渲染力。而學生對典故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幫助更好地鑒賞作品,更好的體會作品中的深意。
三、積累――強化學生記憶能力
初中古詩詞數量多,學生很容易出現記憶錯誤或混淆的情況,因此提高學生記憶能力,使之正確的理解古詩詞、背誦古詩詞非常重要。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加強詩詞彼此之間的聯系,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積累和記憶古詩詞。教師在運用歸納總結方法的時候,可以以古詩詞的某一特征將其歸為一類,以利于記憶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以古詩詞中常見的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將相似的詩詞歸納總結在一起,以利于學生記憶: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上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劉長卿《送靈澈上人》)等等。
教師將古詩詞以不同的特征歸納總結在一起,當學生想起這些特征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曾經學過的詩句,既可以準確把握詩詞的特征,也利于學生背誦記憶,從而為更好地理解鑒賞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品味語言,整體感知
詩歌講究“煉字”,古有“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之說,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美談,都說明遣詞煉句的講究和艱難。
講授詩歌要注重品味語言,賞析詩句,整體把握。如“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有三層境界,“孤帆”一層,“運影”一層,“碧空盡”又一層。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漸漸地,連他的船也望不見了,只能望見孤帆一片,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見了,只看見隱隱約約的帆影,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③最后連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還在岸上望著,只看見長江默默無語地在天邊流著。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煉字用詞要有選擇地講一講,因為有利于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古詩詞在這方面很講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春江水暖鴨先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等,其中加點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一、由誦入詩,培養學生的語言感覺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詞的學習離不開大量的背誦和記憶,誦讀古詩詞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學生語感最基本的途徑,新課標也規定,學生須背誦優秀古詩文240篇(段)。當然,我們強調背誦古詩詞,應該采用多種方法,例如一些簡單的、瑯瑯上口的古詩詞,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誦讀和品味古詩詞的美;若是遇到晦澀難懂的古詩詞,教師在學生背誦前,可以指導學生對古詩詞中的疑難詞句進行適當的解讀,即從理解古詩詞著手,切記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不可取。
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曾經說過:“大抵觀書先須熟讀臾,使其言皆若處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即是說學生在熟讀古詩詞的同時,還要認真思考感悟其中的內涵,心口一致,才能領會到古詩詞中的神韻,才會有所收獲。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尤其重視學生對經典的誦讀,不僅要求出口成誦,還要對其加以理解。比如,在講授《詩經?蒹葭》這一課時,我在班里組織了一次朗誦比賽,鼓勵學生采用多種展現方式。在比賽時,有的學生自行用多媒體播放器放了背景音樂,伴隨著音樂聲、淙淙的流水聲、詩人的洞簫聲等大自然的聲音,學生緩緩地展開了誦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為。所謂伊人,在水之湄……”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不自覺地在口中吟唱著,眼里陶醉著,腦海中仿佛真地浮現了一幅蘆花飄蕩,伊人悠悠地劃著小船,似近似遠,一片水波蕩漾之景。學生們仿佛也聽懂了詩人對伊人呼喚中的無奈、急切與悵惘。
古詩詞以其凝練的文字,獨特的文學魅力一次又一次讓人折服,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語感也會越來越精到,伴隨著大量古詩詞的誦讀,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也會潛移默化地提升。
二、由畫入景,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又有人說,詩與畫本就是一體的,詩是一種時間藝術,畫是一種空間藝術,詩借助語言文字間接表達畫意,畫借助線條色彩等要素展示靜物,促使人有表達的欲望。雖然并不是所有詩都可以用畫表現出來,但是毫無疑問,詩畫是互補的,是相輔相成的。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畫入景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例如,在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詩中描述了一幅生動的早春西湖的明媚景色,尤其是其中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為了使學生更直接的體會到詩人所展示的早春西湖美景,我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邊畫邊想:一場春雨剛過,在一個明媚的春日里,想象自己信馬來到錢塘湖畔,呼吸著草木發出的清香,眼見湖上云氣氤氳成一片,像是要貼近水面,與岸平齊,遠近處幾只黃鶯叫聲婉轉,爭搶著飛上向陽的枝頭,北歸的燕子也開始銜拾起泥土做巢,沿途的花兒一叢叢、一簇簇讓人眼花繚亂,煞是好看,路邊的春草剛剛鉆出土來,剛好能夠淹沒馬蹄,尤其是湖東一帶,綠樹成蔭,在這里欣賞玩耍,悠閑自在,都要流連忘返了。隨著想象的推進,學生畫筆下黃鶯、燕子、綠樹、淺草、鮮花等一系列景象一一呈現在畫紙上,那美麗的湖色春光也映在了學生的心里,通過詩畫的結合,學生對詩人融情于景的喜悅心情理解得也更加深刻到位。
抽象的詩和直觀的畫充分釋放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使詩歌的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三、由情入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通常教會學生各種答題技巧,讓學生利用萬能公式,即使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詩詞也可以生搬硬造,長此以往,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情趣就會降低,學生就容易將品讀古詩詞當作是一個差事,一個公式化的程序,體會不到古詩詞的內在美、意蘊美,學生的文學素養就很難得到提升。因此,我們強調古詩詞教學一定要從理解詩人的情感出發,引導學生引感共鳴,加深學生對詩人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有的學生不能理解為什么杜甫自己已經自身難保,住破舊的草房,被孩童欺凌,卻還要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呢?于是我向學生詳細地講解了杜甫的人生經歷和理想抱負,讓學生理解杜甫不屈的意志和高潔的品質,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紛紛表示杜甫可真是一位可敬的愛國志士。
由情入境,講得是情,通過情來促使學生的古詩詞審美的提升,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關鍵詞:初中 古詩詞 教學
在我國燦爛的歷史長河中,古詩詞作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古詩詞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急功近利的社會文化,學生浮躁的學習心態以及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古詩詞教學成為了語文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其固有不變的講讀背誦,再輔之以白話文教學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激發學習興趣。盡管教師針對古詩詞教學策略也進行幾番修整,但是,“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并沒有顯著提高,縱向相比,反而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退步”。基于此,對古詩詞教學改革思路進行探索,通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重塑古詩詞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受古典文化熏陶,傳承民族文化和精神成為了教育人士亟待解決的問題。
1.初中古詩詞教學研究的意義
1.1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師通過古詩詞的教學,對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顯著的效果。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和學國優秀的文化,不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多彩的人生,更能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這些不僅加強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而且對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1.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認識過程。”在欣賞古詩詞作品時,教師可以通過探尋作者形象化的思維活動過程,把握作者的聯想、想象來引導學生的形象思維,感受作品的意蘊、作者的情感,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2.古詩詞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國家對教育改革中傳統文化的逐步重視。但古詩詞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學生雖然默寫部分得分率較高,但是詩詞鑒賞部分卻不盡人意,尤其對課外詩詞理解學生更是無從下手。根據調查報告,初中古詩詞教學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
2.1學生普遍缺少對古詩詞學習興趣
除了在教材中出現或要求背誦的篇目外,很少有學生會主動涉獵課外相關的古典詩詞。當最純最美的詩詞語言變成了書面作業和考試題目,古詩詞學習變成了字、詞、句的練習,應付考試往往成了學生們學習古詩詞的全部動因,少了誦讀,沒了感悟,少了欣賞,缺了品味。學生原本僅有的一點審美情趣,最后也會被枯燥的練習消耗得興趣索然。在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疲于應付,收效甚微,詩歌賞析題成了學生的老大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成為了廣大教師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2.2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方法失當
由于古詩詞在試卷中所占比重的關系,教師往往在實際教學中過于簡單處理古詩詞,存在以下不當的教學方法:
(1)重背誦默寫,輕誦讀賞析
考試中古詩詞默寫的分值遠高于詩詞鑒賞的分數,因此不少教師為保證試卷得分率,就是要求學生背誦默寫,而忽視了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體味以及賞析。急功近利的古詩詞教學讓一首首優美的古詩詞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試題,當教師不再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領悟古詩詞中的情感與美好時,屬于詩詞的那些特質被一個個晦澀難懂的問題所替代,對詩詞的美感體驗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2)重一元解讀,輕多元品讀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針對初中階段學生提出“能欣賞優秀的古詩詞的意境,清楚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每個學生有著獨特的閱歷和情感,完全可以從自己的經歷經驗去理解古詩詞。然而教師往往依據參考書,向學生灌輸標準答案,用獨斷專行的一元解讀代替了學生的多元品讀,使得古詩詞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導致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日漸低下。
3.改進初中古詩詞教學若干建議
3.1重視誦讀,體會詩詞情感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上,學生具有濃厚的興趣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古詩詞方面,對提高教學效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詩詞鑒賞是一個人文熏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能讓學生品賞優美詩句,還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其語文知識。所以,針對當前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缺乏興趣的現象,教師應充分利用多種有效途徑,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水調歌頭》該首詞時,在導入新課時可用電腦播放這首歌曲,營造一種愉悅、舒適的氛圍。學生在欣賞音樂時,被歌曲的旋律深深吸引,感受到音樂中體現出的情感,逐漸被帶入到詞的意境中,期待教師的講解。此時教師可逐漸過渡到課本中古詩詞的講解中。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古詩詞知識。
二、注重古詩詞誦讀
古詩詞言簡意賅,是詩人逐字逐句經過推敲形成的作品。學習古詩詞,需要對詩詞反復誦讀、揣摩,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誦讀古詩詞,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領悟古詩詞的魅力。
例如,在學習《虞美人》這首詞時,有兩句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在誦讀的過程中,可通過音調轉換體會到作者內心中的凄苦之情。又如,在誦讀辛棄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時,詞中較經典的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可感受到作者內心的一種慷慨情懷,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引導學生領會古詩詞美感
古詩詞的一大特點是語言精煉。雖詞句簡短,卻蘊含了作者內心豐富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通過“咬文嚼字”,使其能夠感受語言的魅力,并對生活產生自己的感悟,不斷提升自身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
例如,在學習《關雎》《蒹葭》時,詩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通過描寫美麗的畫面,寄托了對美好女子的愛慕。這兩首詩語言朗朗上口,詩歌中也描述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如,《關雎》中出現了雎鳩、溪流、荇菜等植物與動物,《蒹葭》中出現了蒹葭、白露、水中b等,給人營造出一種唯美的意境,讓人神往。通過品讀詩歌,有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具有積極作用。
四、實施意境滲透教學
我國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當中包含大量的文學理念、文學典故及文學修養,更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價值觀等內容。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還是采用已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則很難培養起學生的文學素養,甚至可能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所以,教師應意識到營造良好的教學意境的重要性,通過再現古詩詞意境美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受詩詞意境,領悟其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其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比如,在學習《使至塞上》這首詩時,該詩講述的是詩人王維在奉命去邊疆途中的所見所聞,包括出使塞上的旅程及旅程中看到的塞外風光。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其中的名句,這兩句也是語言美與意境美完美結合的體現。“圓、直”這兩個詞,將大漠的空闊、荒涼及黃河的蒼茫與悲壯勾勒了出來,是線條美的典型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中想象這一畫面,若時間允許,還可讓學生邊想邊畫。
五、采用情境演繹教學
初中生大多未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與文化素質,對古詩詞歷史文化的了解較欠缺。若教師直接切入主題,學生可能無法體會到古詩詞中的意境與內涵。為此,教師可考慮采用情境演繹教學的方法,先幫助學生對古詩詞作者或創作背景等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逐漸過渡到古詩詞的主題,增加學生對古詩詞文化內涵的理解,對詩人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領悟與共鳴。
例如,在學習《過故人莊》這首詩時,教師可以詩中內容為劇本,在班上找幾位學生現場演繹。人物構成有:兩位故人,可創意性增加一至兩位仆從。演繹內容:兩位故人相遇、相聊甚歡的場面。為了演好扮演的角色,學生需私下去搜集資料,了解詩中的典故與文化背景,明確詩中的、重陽、話桑麻等代表的內涵。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較直觀地感受到古代友人間的熱情與待客之道,對古詩詞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樣也有利于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
六、注重對學生思維的拓展
學習古詩詞,需要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散思維、展開想象。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與修辭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讓學生體會到詩詞中省略的內容,并運用自己的思維去填補當中的空白。
例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有一句詩為“日照香爐生紫煙”。其中,香爐為香爐峰的縮寫,省略了“峰”,若缺乏這一了解,則會誤認為是太陽照著香爐,香爐生出紫煙,鬧出笑話。又如《天凈沙?秋思》這一首詞,整首詞的結構主要是名詞結構,如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都是一些孤立的意象,需要讀者聯想與判斷并用線將它們聯系起來,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內涵及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采用這樣的方法,可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拓展其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