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鼻竇炎手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臨床實施鼻內鏡手術,若術后患者的鼻腔黏膜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現象或者術后填塞不正確,其可能會導致鼻腔內局部組織出現缺氧,同時壓迫鼻腔內的三叉神經末梢,從而引起鼻部疼痛。為了能夠盡快緩解患者的疼痛,一方面可以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李莉等探討音樂療法在鼻內鏡手術中的應用,試驗組接受音樂療法,結果表明接受音樂療法患者的血壓、心率較空白對照組穩定,且疼痛感明顯較對照組為輕,得出結論音樂療法能平穩患者的緊張情緒,減輕患者因手術帶來的疼痛。另一方面則需要全面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之后給予具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黃麗群研究認為,術后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頭頂部或者額前疼痛感且伴有頭暈、耳鳴等癥狀,可能是因為術后鼻腔變大導致大量冷空氣進入鼻腔,刺激鼻腔黏膜而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幾點護理干預措施:①術后叮囑患者保持半臥位;②給予冰塊冷敷鼻部;③在患者鼻前庭塞一個棉球,阻礙大量空氣進入鼻腔;④靜脈滴注腎上腺皮質激素,抑制鼻腔良性炎性反應,緩解鼻腔局部水腫、疼痛感;⑤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分散患者注意力;⑥若上述方法無效或者疼痛感仍強烈,則可給予注射鎮痛劑或者止痛藥物。
2鼻腔針對性護理
鼻內鏡手術的臨床推廣應用促進鼻竇炎疾病治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鼻內鏡手術可實現清晰的手術視野,最大限度消除病灶,術后恢復快,但是手術的成功并不僅靠手術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手術過程是否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徐群等隨機分組研究對象,對比分析減少功能性內窺鏡手術中過多出血的護理措施,研究結果表明在術前3d應用地塞米松、慶大霉素及麻黃素混合溶于生理鹽水,給予患者超聲霧化吸入做術前準備;術后采用高滲鹽水沖洗鼻腔,能明顯減少患者術中出血,從而減少手術進行的時間,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韓杰等整理分析了1556例在鼻內鏡手術采用硅膠管填塞患者的護理過程,總結出了在進行硅膠管填塞時,應選擇好的吸引時機,采用對鼻黏膜損傷較小的吸引方法按需吸引,在吸引的同時采取一定的措施促進患者鼻腔分泌物順利排出。該研究中出現了硅膠管后移、硅膠管堵塞等并發癥,經過采取有效吸引、移動硅膠管等措施后,大部分硅膠管堵塞情況解除,仍有少數幾例患者硅膠管完全被血痂堵塞。說明護理人員仍不能很好地進行硅膠管護理,解決硅膠管堵塞的問題。
3患者的心理護理
為了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筆者認為需要在手術的各個環節(即:術前、術中、術后)給予精心的護理干預。黃翠霞、劉艷平等對115例鼻內鏡手術患者情況進行詳細比較分析,通過在術前、術后給予各類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起到有效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認知程度等作用,從而減少對手術風險的焦慮,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從而提升手術的成功率。唐燕華研究中對92例鼻內鏡下鼻竇開放手術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干預,術前訪視,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熱情接待,并在麻醉誘導階段一直陪在患者身邊,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術后麻醉蘇醒期間陪護在患者身邊,密切觀察其生理指標監測情況直至患者完全蘇醒。通過實施整體性護理干預,不僅構建起良好的護患關系,還提升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4討論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經鼻內窺鏡根治術;護理
經鼻內窺鏡鼻竇炎根治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臨床已廣泛應用。該手術具有視野清晰,患者痛苦小等優點,多數患者都能接受。此項手術不僅需要手術醫生技術嫻熟,而且需要充分的術前準備和嚴密的術后護理。加強術后護理是提高治愈率預防復發的重要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慢性鼻竇炎105例,經鼻內窺鏡根治術54例,術后加強護理,54例均痊愈出院,效果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齡13~60歲,平均年齡36歲。單側鼻竇炎伴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18例,雙側鼻竇炎伴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36例,54例均采用經鼻內窺鏡鼻竇炎根治術,平均住院天數7天。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經CT確診,經充分術前準備后,在局部麻醉下經鼻行鼻竇炎根治術。術中準確、精細操作,病人痛苦小。術后護理要點:①手術后患者采取半坐臥位,鼻腔前庭放置干棉球,防止血性分泌物流出。酌情采用冰塊或冷毛巾冷敷,以減輕術后腫脹反應。密切觀察出血及一般情況。②手術后選用有效抗生素預防感染,連用5~7天。③手術后1~2天酌情抽出鼻腔賭塞紗條,于表面麻醉下清理術腔凝血塊、分泌物及結痂。紗條抽出后每天清理術腔一次,直至出院。④手術后應用皮質類固醇噴鼻,并采用油劑滴鼻,有助于防止復發,有利于鼻腔結痂排出。⑤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重點防止以開放的竇口再次粘連,粘連是導致復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情況不同,患者復診時間為三個月至半年不等。
2結果
本組54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7天,術后隨訪六個月到一年,無1例復發。
3討論
經鼻內窺鏡鼻竇炎根治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臨床已廣泛應用。該手術具有視野清晰,患者痛苦小等優點,多數患者都能接受。此項手術不僅需要手術醫生技術嫻熟,而且需要充分的術前準備和嚴密的術后護理。加強術后護理是提高治愈率預防復發的重要方法。尤其是術后門診復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已開放竇口再次粘連,乃預防復發鞏固療效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手術
鼻竇炎、鼻息肉是北方地區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為了探討該病的有效治療方法,筆者采用鼻內鏡手術對77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7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男45例、女32例,年齡21~70歲。主要癥狀有鼻塞、流膿涕或抽吸性膿痰、頭痛及嗅覺減退等,術前均常規行鼻竇冠狀位CT掃描,必要時加橫斷軸位掃描。按照1997年海口會議的診斷分型標準[1],本組包括I型28例,Ⅱ型33例,Ⅲ型16例。
1.2 手術方法 采用Messerk Linger術式,于中鼻甲前端的鼻腔外側壁自前上向后下呈弧形切開黏骨膜,暴露并切除鉤突,用鼻中隔剝離子沿切口分離中鼻道黏膜暴露篩泡,用直鉗輕壓或咬開篩泡,手術應于中鼻甲附著處外側進行,清理篩頂時應格外仔細、小心,避免篩頂操作引起腦脊液鼻漏。徹底清除前組篩房的病變。清理后組篩房時可用吸引器吸除術腔中的血液,邊吸邊輕輕觸叩,如為篩房間隔即會被觸破,篩房清除徹底,紙樣板和篩頂光滑,出血停止。開放并探查額竇,于額隱窩與前篩頂之間尋找骨隆突,在前方探查擴大額竇開口,清理其內膿性分泌物,開放探查上頜竇,有篩竇炎的患者常常合并有上頜竇自然開口不同程度的狹窄或梗阻,應給予充分的擴大、清理。
1.3 療效評定標準[1] 治愈:癥狀消失,內窺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內窺鏡檢查見竇腔黏膜部分區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癥狀無改善,內窺鏡檢查見術腔粘連,竇口狹窄或閉鎖,息肉形成,有膿性分泌物。
2 結果
術后觀察患者鼻塞、頭痛、鼻腔分泌物、嗅覺的改善等臨床癥狀,內鏡觀察術腔上皮化情況和是否有病變組織存在并按標準判定手術效果。經隨訪6~18個月,本組治愈68例(88.3%),好轉7例(9.1%),無效2例(2.6%),總有效率97.4%。其中并發鼻腔粘連2例,術中出血2例,無其他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鼻內鏡下行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最大優點是在明視下進行手術操作,組織創傷少,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和鼻竇的基本功能。鼻內鏡手術的最終目的在于清除病灶,恢復鼻竇黏膜正常形態和功能,手術僅是達此目的的第一步,上皮再生恢復是黏膜病變徹底清除的關鍵[2]。在處理上頜竇口時,應重點清理阻塞竇口引流的肥厚性黏膜、肉芽組織、息肉、變性的中鼻甲等做膜性擴大。骨性擴大應向下向后擴大,避免損傷鼻淚管,充分解決竇口的引流不暢。鼻中隔偏曲特別是高位偏曲與鼻竇炎的發病密切相關,應給予矯正。對于中鼻甲氣化或息肉樣變用環形鉗將其鉗夾后,使體積縮小,充分暴露中鼻道和嗅裂,游離緣處下垂多余的黏膜可剪除。完整保留中鼻甲黏膜,對于鼻腔生理功能的保護,術腔創面的恢復,防止鼻腔干燥,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鼻內鏡術后,如果術腔內多種不良因素缺乏有效、及時的治療,會影響和延緩鼻竇疾病的治愈過程,導致術后并發癥。因此,術后應根據患者出血情況,24~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之后1周內清理鼻腔1次/d,用吸引器清吸分泌物及凝血塊,開放各竇口;第2~3周每周清理2次;第4周后每周清理1次;2個月后每月復查1次。以后根據個人情況隨時來診。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給予1%麻黃素滴鼻液和1∶4000慶大霉素滴鼻液3次/d滴鼻。第5天沖洗鼻竇腔,并向內注入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的混合溶液。之后將負壓沖洗球交給患者,每天自行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鼻腔,以保證鼻腔清潔通暢,盡量減少分泌物及結痂的形成。出院前再同前沖洗1次,全身給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療,易出血的患者術后3 d內給予止血藥物。經鼻內鏡手術治療后,本組患者治愈68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97.4%。
總之,筆者認為鼻內鏡手術具有直視、準確、徹底、安全等特點,是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鼻咽癌 鼻竇炎 手術治療 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7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75
鼻咽癌目前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癌癥,鼻咽癌的治療通常是放療,但鼻咽癌經過放療后常會發鼻竇炎,據有研究報道93.2%的患者在放療后1年半內并發鼻竇炎,放療后5~10年的患者中鼻竇炎的患病率高達76.9%。鼻竇炎的發病因及檢查:經過放療后,在取得效果的同時身體的一些部位也不同程度的遭到損壞。因此鼻竇炎病因可認為,鼻咽癌經過放療后患者的鼻腔鼻竇黏膜纖毛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一段時間后黏膜纖毛脫落,導致纖毛系統運送功能以及清除功能下降甚至喪失,而且鼻竇引流口周圍的細胞組織的黏連和炎性肉芽組織的阻塞使鼻竇炎長期不愈。由于鼻咽癌經過放療后的鼻竇炎癥狀與普通鼻竇炎相同,所以很多人誤以為是普通鼻竇炎,醫學表明鼻咽癌放療的鼻竇炎出現鼻塞、多膿涕,有時伴有長期低熱和頭部面部疼痛等癥狀,檢查時如果結合影像學改變基本可以準確診斷出。還一個不同之處在于,鼻咽癌放療后引發的鼻竇炎在放療結束后6個月~1年為高峰期。如果及時的發現并用手術治療,鼻竇炎可好轉或治愈。現對手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后復發的鼻竇炎進行如下分析。
鼻咽癌目前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癌癥,鼻咽癌的治療通常是放療,但鼻咽癌經過放療后常會發鼻竇炎,據有研究報道93.2%的患者在放療后1年半內并發鼻竇炎,放療后5~10年的患者中鼻竇炎的患病率高達76.9%。鼻竇炎的發病因及檢查:經過放療后,在取得效果的同時身體的一些部位也不同程度的遭到損壞。因此鼻竇炎病因可認為,鼻咽癌經過放療后患者的鼻腔鼻竇黏膜纖毛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一段時間后黏膜纖毛脫落,導致纖毛系統運送功能以及清除功能下降甚至喪失,而且鼻竇引流口周圍的細胞組織的黏連和炎性肉芽組織的阻塞使鼻竇炎長期不愈。由于鼻咽癌經過放療后的鼻竇炎癥狀與普通鼻竇炎相同,所以很多人誤以為是普通鼻竇炎,醫學表明鼻咽癌放療的鼻竇炎出現鼻塞、多膿涕,有時伴有長期低熱和頭部面部疼痛等癥狀,檢查時如果結合影像學改變基本可以準確診斷出。還一個不同之處在于,鼻咽癌放療后引發的鼻竇炎在放療結束后6個月~1年為高峰期。如果及時的發現并用手術治療,鼻竇炎可好轉或治愈。現對手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后復發的鼻竇炎進行如下分析。
資料與方法
資料與方法
在患者中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65例鼻咽癌經過放療后引發的鼻竇炎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分析報告如下所示:在這65例患者中,男41例,女24例,年齡25~65歲,平均45歲。有醫院證明均是鼻咽癌患者,其中鼻咽鼻咽低分化鱗狀51例,未分化鱗狀細胞癌11例,這些患者在治療鼻咽癌的過程中都采用放療方法進行治療。放射總劑量65~80Gy。其中5例放療2~3年鼻咽癌復發后再進行放療,此次放療劑量55~70Gy,另外60例進行一次性放療,放療結束后所有病例經鼻竇CT檢查證實鼻咽癌經放療后引發為鼻竇炎。進行手術時間為放療后1~10年,5例進行手術治療在再次放療后8個月~3年。
在患者中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65例鼻咽癌經過放療后引發的鼻竇炎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分析報告如下所示:在這65例患者中,男41例,女24例,年齡25~65歲,平均45歲。有醫院證明均是鼻咽癌患者,其中鼻咽鼻咽低分化鱗狀51例,未分化鱗狀細胞癌11例,這些患者在治療鼻咽癌的過程中都采用放療方法進行治療。放射總劑量65~80Gy。其中5例放療2~3年鼻咽癌復發后再進行放療,此次放療劑量55~70Gy,另外60例進行一次性放療,放療結束后所有病例經鼻竇CT檢查證實鼻咽癌經放療后引發為鼻竇炎。進行手術時間為放療后1~10年,5例進行手術治療在再次放療后8個月~3年。
放療后鼻竇炎的診斷:臨床表現為頭痛34例,鼻塞25例,鼻出血5例,流膿涕20例,所有患者鼻咽部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干燥、變窄,但均未見有新生物出現。CT檢查表現為鼻竇及乳突黏膜增厚,竇腔內積累液體形成液氣平面,增強掃描顯示出鼻竇黏膜增厚,乳突氣房消失,密度增大,但竇壁骨質無任何損壞現象。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CT檢查證明均為鼻咽癌經放療治療后引發的鼻竇炎。按1997年海口分期標準將65例鼻竇癌患者分成3組,一組Ⅰ期15例,一組Ⅱ期32例,一組Ⅲ期18例。
放療后鼻竇炎的診斷:臨床表現為頭痛34例,鼻塞25例,鼻出血5例,流膿涕20例,所有患者鼻咽部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干燥、變窄,但均未見有新生物出現。CT檢查表現為鼻竇及乳突黏膜增厚,竇腔內積累液體形成液氣平面,增強掃描顯示出鼻竇黏膜增厚,乳突氣房消失,密度增大,但竇壁骨質無任何損壞現象。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CT檢查證明均為鼻咽癌經放療治療后引發的鼻竇炎。按1997年海口分期標準將65例鼻竇癌患者分成3組,一組Ⅰ期15例,一組Ⅱ期32例,一組Ⅲ期18例。
手術前對患者的癥狀要求:根據病狀,體型特征,CT檢查確認為鼻咽癌經放療后引發的鼻竇炎;放療后鼻竇炎2年以上;所有患者全身體質及狀況良好。
手術前對患者的癥狀要求:根據病狀,體型特征,CT檢查確認為鼻咽癌經放療后引發的鼻竇炎;放療后鼻竇炎2年以上;所有患者全身體質及狀況良好。
手術治療方法:全部患者都必須在注射麻醉之后進行手術,根據病的感染范圍分別采用前篩和后篩切除病變部位手術,上額竇中鼻道開窗術,手術過程中發現10例兼有鼻竇炎改變和鼻咽低骨質損壞,8例低壁損壞并且與鼻咽互相連通,手術中已將壞死的骨質移除。其中有33例竇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水腫,及腔內黏液集聚,5例上顎竇內有潴留囊腫6例蝶竇低骨質壞死,并給予切除,6例中下鼻甲與隔膜粘結在一起,并給予一定的有效處理,但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都未見到鼻竇腔沒有鼻息肉形成。
手術治療方法:全部患者都必須在注射麻醉之后進行手術,根據病的感染范圍分別采用前篩和后篩切除病變部位手術,上額竇中鼻道開窗術,手術過程中發現10例兼有鼻竇炎改變和鼻咽低骨質損壞,8例低壁損壞并且與鼻咽互相連通,手術中已將壞死的骨質移除。其中有33例竇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水腫,及腔內黏液集聚,5例上顎竇內有潴留囊腫6例蝶竇低骨質壞死,并給予切除,6例中下鼻甲與隔膜粘結在一起,并給予一定的有效處理,但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都未見到鼻竇腔沒有鼻息肉形成。
手術后對患者的護理:手術后對所有患者鼻腔內清理并用藥物進行全身護理,如抗厭氧菌類抗生素或者大環內脂類,嚴禁使用任何激素。手術后生理鹽水配合雙氧水每周清洗鼻腔3~5次,連續6個月。以后根據鼻腔情況,并按照醫師的建議決定清洗次數。
手術后對患者的護理:手術后對所有患者鼻腔內清理并用藥物進行全身護理,如抗厭氧菌類抗生素或者大環內脂類,嚴禁使用任何激素。手術后生理鹽水配合雙氧水每周清洗鼻腔3~5次,連續6個月。以后根據鼻腔情況,并按照醫師的建議決定清洗次數。
結 果
結 果
將65例患者不間斷的診斷6~48個月,參照有關鼻竇炎治愈評定標準記錄數據,見表1。
將65例患者不間斷的診斷6~48個月,參照有關鼻竇炎治愈評定標準記錄數據,見表1。
討 論
討 論
鼻咽癌患者放過放療后引發鼻竇炎的原因:鼻咽癌耳前野常規包括鼻腔后1/3~2/3,整個碟竇,鼻前野包括所有的竇口引流區,所有患者經過放射性治療后不可避免的鼻腔及鼻竇黏膜,過放射性治療降低了鼻腔的黏液纖毛的清除速度和效率,然而鼻和鼻竇黏膜的纖毛清除功能對預防鼻竇感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放射性治療還可以引起鼻黏膜腫脹和水腫,如果患者經過放療后沒有給予相應的處理,則會是竇口鼻道復合體的黏膜液黏連或是產生肉芽組織,鼻竇通氣功能受到阻礙,長時間的不予治療,就會產生急慢性鼻竇炎癥;有因為鼻咽癌患者體內的免疫功能降低,而放療有進一步的損害了人體內的免疫功能,對與本來免疫力就很低的鼻咽癌患者來說,抵抗由于放療引發的鼻竇炎免疫功能就很弱了,因此,絕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經過放療后都將會引發鼻竇炎。很低的鼻咽癌患者來說,抵抗由于放療引發的鼻竇炎免疫功能就很弱了,因此,絕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經過放療后都將會引發鼻竇炎。
手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手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與放療后鼻腔、鼻竇黏膜功能將低,且有萎縮性變型傾向有關,所以后期所有病例,均為每個周3~5次堅持6個月以上進行護理。并且特別強調手術術后要經常用溫熱生理鹽水配合雙氧水沖洗鼻腔,對緩解鼻內的臭味和流膿涕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提高手術后治愈鼻竇炎的的重要措施。這主要是由于雖然手術解除了鼻竇的引流問題,但并未使鼻腔內黏膜的纖毛輸送功能得到立即的恢復,膿液及反流的食物殘渣仍需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徹底清洗。總之,如果及時的發現并用手術治療,鼻竇炎可好轉或治愈。
手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手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與放療后鼻腔、鼻竇黏膜功能將低,且有萎縮性變型傾向有關,所以后期所有病例,均為每個周3~5次堅持6個月以上進行護理。并且特別強調手術術后要經常用溫熱生理鹽水配合雙氧水沖洗鼻腔,對緩解鼻內的臭味和流膿涕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提高手術后治愈鼻竇炎的的重要措施。這主要是由于雖然手術解除了鼻竇的引流問題,但并未使鼻腔內黏膜的纖毛輸送功能得到立即的恢復,膿液及反流的食物殘渣仍需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徹底清洗。總之,如果及時的發現并用手術治療,鼻竇炎可好轉或治愈。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李聯忠,張忻宇.CT發現分泌性中耳炎對早期診斷鼻咽癌的價值.中華放射學雜志,1995,29:133-134.
1 李聯忠,張忻宇.CT發現分泌性中耳炎對早期診斷鼻咽癌的價值.中華放射學雜志,1995,29:133-134.
2 黃茂華,鐘誠,陳媛,等.內窺鏡下鼻竇手術術后換藥護理.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5):457-458.
2 黃茂華,鐘誠,陳媛,等.內窺鏡下鼻竇手術術后換藥護理.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5):457-458.
3 王天鐸,樊忠.實用耳鼻咽喉科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90-313.
3 王天鐸,樊忠.實用耳鼻咽喉科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90-313.
4 楊解軍,吳新一,謝民強,等.鼻內鏡手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
[關鍵詞] 鼻竇炎;鼻息肉;鼻竇內窺鏡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65.9[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10(c)-170-02
Efficacy evaluation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PENG Cheng, DING Yueming, GUO Qinghua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College, Yunnan Province,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reciation efficacy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Methods: The follow-up results and treatment effect after one year of 78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were analyzed. Results: 63 cases were cured, 10 cases improved, 5 cases of null and void, and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93.6%.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under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has a good effect, prevention of operational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 depends on rigorous follow-up and endoscopic dressing.
[Key words] Sinusitis; Nasal polyps;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及多發病。近20年來,鼻內窺鏡功能性鼻竇手術的應用,經鼻內鏡手術治療鼻息肉慢性鼻竇炎病雖取得較好的療效,但仍有15%~20%的患者復發[1]。現對本科2008年10月~2009年6月78例鼻竇內窺鏡治療鼻息肉慢性鼻竇炎病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鼻息肉、鼻竇炎患者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齡16~72歲,平均38.5歲,病程3個月~16年。主要表現為反復鼻塞、流膿涕、頭昏頭痛及嗅覺障礙。術前行鼻竇冠狀位或水平位CT掃描。按著1997年海口標準[2]進行分期:Ⅱ型54例,Ⅲ型24例。
1.2 方法
①術前準備:門診診斷為慢性鼻息肉鼻竇炎患者術前7~10 d開始藥物治療,包括抗生素、促黏液排出藥物及類固醇藥物。無禁忌證者術前7 d開始早晨空腹口服潑尼松30 mg/d,1次/d,克拉霉素片0.25 g,2次/d,局部類固醇激素噴鼻2次/d,術前3天始靜滴敏感抗生素。無手術禁忌證可行手術治療。②手術治療:采用表面麻醉加蝶腭神經及篩前神經阻滯麻醉,血壓高的選擇全麻控制性減壓手術。局麻術前給于鹽酸呱替啶50 mg,異丙嗪25 mg強化麻醉。表麻用1%丁卡因20 ml+1‰腎上腺素3 ml棉片收縮麻醉鼻腔黏膜3次,每次5 min。2%利多卡因10 ml+1‰腎上腺素6滴局麻雙側蝶腭神經及篩前神經。參照Messerklinger術式,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CT檢查來設計手術方案,先用吸切器吸切鼻腔的息肉組織,再切除鉤突,開放并擴大上頜竇自然口,行篩泡額隱窩清理術切除病變組織開放額竇和前組篩竇,切除中甲基板下部開放后組篩竇,仔細探查蝶竇前壁并在其下方開放蝶竇。術中盡量保留中鼻甲,鼻中隔偏曲影響手術者行鼻中隔成形術。術后鼻腔用凡士林紗條或者高分子膨脹海綿填塞止血。③術后處理:術后全身應用抗生素、類固醇激素及止血藥物3~5 d。術后48~72 h抽出鼻腔填塞物,并復方薄荷油滴鼻,3次/d。術后5 d開始晨起空服潑尼松30 mg,1次/d,逐減維持25~28 d,并口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2~3個月。術后1周左右未行鼻中隔手術者鼻腔局部使用類固醇激素噴鼻,維持3~6個月,病情嚴重或伴有過敏體質者延長使用時間。術后7~10 d鼻內鏡換藥,第1個月每周1次,清理鼻腔術腔血塊或膿性分泌物,偽膜和血痂不必強行清除,第2~3個月每2周換藥1次,清理鼻腔單發或多發的囊泡,散在和局部的肉芽組織及黏膜水腫,直至術腔上皮化。第4~6個月每月1次,以保證患者癥狀出現之前將其消滅于萌芽狀態。
2 結果
術后回訪1年,根據1997年海口標準[2]進行療效評定,78例患者治愈63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為率93.6%。并發癥鼻腔粘連8例,無其他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及多發病,鼻息肉、鼻竇炎的病因與感染和表態反應有關。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是在消除病灶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的正常黏膜和功能,形成良好的通氣引流。從而達到改善和恢復鼻腔的形態和生理功能的目的。我國目前治療治療鼻息肉、鼻竇炎仍以手術為主,而忽視了對鼻腔黏膜慢性炎癥的綜合治療[3]。由于鼻腔鼻竇的功能和結構的復雜性,要提高手術效果降低病情的復發率,必須術前、術中、術后綜合治療,特別是術后的隨訪的長期性和系統性。
術前行鼻竇CT冠狀位或水平位掃描,可幫助術者對鼻腔結構的分析和定位,判斷病變部位和范圍,來設計手術切除范圍,減少鼻腔不必要的損傷和手術并發癥。而術前1周口服抗生素、促黏液排出藥物和類固醇藥物以及鼻腔局部應用激素可以減輕局部炎癥和變態反應造成的鼻腔黏膜充血和水腫,減少術中術后出血,保證手術視野清晰,徹底清除病灶,減少并發癥發生。
在進行鼻內鏡手術時,筆者強調矯正鼻腔的解剖異常,但盡量維護和保留正常的解剖結構,特別是重要解剖標志的中鼻甲[4]。對中鼻甲息肉樣變、肥大、水腫等明顯者切除中鼻甲外側息肉樣變黏膜,保留中鼻甲內側較正常的黏膜。對于反向的中鼻甲,則將其骨折后向內翻。對于影響中鼻道引流的泡狀中鼻甲,縱行切開中鼻甲,吸切起外側的黏膜和骨質,保留內側面組織,防止中鼻甲漂移和術后鼻腔狹窄。術中盡量精細操作,清除鼻腔鼻竇的病變組織,避免損傷過多的正常黏膜組織,根據病情開放竇口[5]。如果患者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則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或下鼻甲黏膜下肥厚組織吸切術等相關處理。
手術僅僅是整體治療的一部分,術后系統規則的換藥及用藥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復發,提高療效。許庚等[6]認為鼻內鏡術后術腔創面愈合是黏膜轉歸和上皮化發展與病理性改變兩種機制的相互競爭性生長過程,大約需3個月。其隨訪的目的是促使術腔早日清潔;保持鼻道和各竇口的引流通暢;防止術腔粘連和促進鼻黏膜纖毛生理功能的恢復。可以根據患者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術后2周內,及時清理清潔鼻腔,除去位于通氣和引流部位的積血和分泌物,避免過多的鉗取,防止鼻腔軟組織的再度損傷、腫脹。術后給于口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及類固醇激素,鼻腔噴用類固醇藥物,以抑制息肉復發。術后的3~10周是術后的重要階段,此期容易發生術腔粘連、水腫、大量囊泡形成,并可向息肉轉變。必須細致地清理術腔增生組織和囊泡,保持引流通暢,分離粘連的黏膜。此階段的隨訪非常重要,囑患者定期返院內鏡下換藥。本組8例鼻腔粘連者均與術后不定期換藥有關。術后11周~6個月創面上皮化,術腔輪廓清楚,竇口開放,術腔無息肉形成,逐步覆蓋正常的黏膜上皮。
[參考文獻]
[1]李源.慢性鼻-鼻竇炎內鏡鼻竇手術臨床預后因素分析[G].2006年全國慢性鼻-鼻竇炎專題學術會議資料匯編.2006,13-16.
[2]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
[3]韓德民.中國鼻內鏡外科20年發展歷程的思考[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10):721-724.
[4]王榮光.內鏡時代鼻息肉的藥物與手術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7):607-610.
[5]韓德民.鼻內窺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