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防治水規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條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建設發展,必須保護好飲用水水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全國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飲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條按照不同的水質標準和防護要求分級劃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般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增設準保護區。各級保護區應有明確的地理界線。
第四條飲用水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均應規定明確的水質標準并限期達標。
第五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和污染防治應納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绲貐^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和污染防治應納入有關流域、區域、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
第六條跨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輸水渠道,其上游地區不得影響下游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水質標準的要求。
第二章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和防護
第七條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陸域,其范圍應按照不同水域特點進行水質定量預測并考慮當地具體條件加以確定,保證在規劃設計的水文條件和污染負荷下,供應規劃用水量時,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相應的標準。
第八條飲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劃定一定的水域和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并須符合國家規定的《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
第九條在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外劃定一定的水域和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應保證一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準。
第十條根據需要可在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外劃定一定的水域及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準保護區。準保護區的水質標準應保證二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標準。
第十一條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均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二、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它廢棄物。
三、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事先申請并經有關部門批準、登記并設置防滲、防溢、防漏設施。
四、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藥、捕殺魚類。
第十二條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必須分別遵守下列規定:
一、一級保護區內
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設置的排污口必須拆除;
不得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看?;
禁止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設置油庫;
禁止從事種植、放養禽畜,嚴格控制網箱養殖活動;
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動和其他活動。
二、二級保護區內
不準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改建項目必須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原有排污口必須削減污水排放量,保證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規定的水質標準;
禁止設立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三、準保護區內
直接或間接向水域排放廢水,必須符合國家及地方規定的廢水排放標準。當排放總量不能保證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規定的標準時,必須削減排污負荷。
第三章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和防護
第十三條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應根據飲用水水源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質條件、供水的數量、開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劃定。
第十四條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的水質均應達到國家規定的《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各級地下水源保護區的范圍應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確定,并保證開采規劃水量時能達到所要求的水質標準。
第十五條飲用水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位于開采井的周圍,其作用是保證集水有一定滯后時間,以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直接影響開采井水質的補給區地段,必要時也可劃為一級保護區。
第十六條飲用水地下水源二級保護區位于飲用水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外,其作用是保證集水有足夠的滯后時間,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它污染。
第十七條飲用水地下水源準保護區位于飲用水地下水源二級保護區外的主要補給區,其作用是保護水源地的補給水源水量和水質。
第十八條飲用水地下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均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利用滲坑、滲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廢棄物。
二、禁止利用透水層孔隙、裂隙、溶洞及廢棄礦坑儲存石油、天然氣、放射性物質、有毒有害化工原料、農藥等。
三、實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時不得污染當地地下水源。
第十九條飲用水地下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一級保護區內
禁止建設與取水設施無關的建筑物;
禁止從事農牧業活動;
禁止傾倒、堆放工業廢渣及城市垃圾、糞便和其它有害廢棄物;
禁止輸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輸油管道通過本區;
禁止建設油庫;
禁止建立基地。
二、二級保護區內
(一)對于潛水含水層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建設化工、電鍍、皮革、造紙、制漿、冶煉、放射性、印染、染料、煉焦、煉油及其它有嚴重污染的企業,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轉產或搬遷;
禁止設置城市垃圾、糞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廢棄物堆放場和轉運站,已有的上述場站要限期搬遷;
禁止利用未經凈化的污水灌溉農田,已有的污灌農田要限期改用清水灌溉;
化工原料、礦物油類及有毒有害礦產品的堆放場所必須有防雨、防滲措施。
(二)對于承壓含水層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承壓水和潛水的混合開采,作好潛水的止水措施。
三、準保護區內
禁止建設城市垃圾、糞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廢棄物的堆放場站,因特殊需要設立轉運站的,必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并采取防滲漏措施;
當補給源為地表水體時,該地表水體水質不應低于《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
不得使用不符合《GB5084-85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污水進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保護水源林,禁止毀林開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
第四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第二十條各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做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污染防治工作并根據當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和頒布地方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
第二十一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由地方環境保護部門會同水利、地質礦產、衛生、建設等有關部門共同劃定,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缡?、市、縣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其位置劃定和管理辦法,由保護區范圍內的各級人民政府共同商定并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
第二十二條環境保護、水利、地質礦產、衛生、建設等部門應結合各自的職責,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因突發性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飲用水水源污染時,事故責任者應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報告當地城市供水、衛生防疫、環境保護、水利、地質礦產等部門和本單位主管部門。由環境保護部門根據當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組織有關部門調查處理,必要時經當地人民政府批準后采取強制性措施以減輕損失。
第五章獎勵與懲罰
一、《水污染防治法》對“漁業水體”的相關規定。
《水污染防治法》有關“漁業水體”的表述有三處:
一是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對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劃定保護區,并采取措施,保證保護區的水質符合規定用途的水質標準?!备鶕@條規定,漁業水體可以劃分為重要漁業水體和次要漁業水體,對重要漁業水體應當劃定保護區,給予特別保護。
二是第二十七條“在生活飲用水源地、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的保護區內,不得新建排污口。在保護區附近新建排污口,必須保證保護區水體不受污染。”這條是對重要水體(包括重要漁業水體)保護區及保護區附近新建排污口的禁止性和限制性規定,目的是為了“保證保護區水體不受污染。”
三是第六十條“本法下列用語的含義是:……(五)‘漁業水體’是指劃定的魚蝦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回游通道和魚蝦貝藻類的養殖場。”這是對“漁業水體”含義的解釋。
以上三處有關漁業水體的表述,并沒有污染了漁業水體該如何處理(處罰)的內容。
二、適用《水污染防治法》有關規定的誤解。
漁政監督管理機構在依法行使漁業污損案件的調查處理權,尤其是相對管理人不服漁業污損行政處罰提起的行政訴訟案中,通常遇到的異議,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是是否為“漁業水體”的異議。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條(五)項的解釋,“漁業水體”應當是“劃定的”,沒有劃定的就不是漁業水體。二是是否歸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管理的異議。即:漁業污染損害事故就是發生在“漁業水體”中的水污染損害事故,由漁政監督管理機構調查處理;不是發生在“漁業水體”中的水污染損害事故就不是漁業污染損害事故,漁政監督管理機構就無權調查處理。筆者認為:這是對《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誤解。主要理由是:
1、如前“一”所述,分析《水污染防治法》有關“漁業水體”的三處表述,并沒有污染造成“漁業水體”的漁業損害該如何處理(處罰)的規定。
2、《水污染防治法》其他條款沒有關于造成第六十條(五)項解釋以外的水體(即非劃定的魚蝦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回游通道和魚蝦貝藻類的養殖場)水污染漁業損失不要承擔法律責任.不能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
3、《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是漁政監督管理機構處理漁業污損事故的法定依據。①《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是國家環境保護局批準,“由各級漁政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監督與實施”的國家標準,自一九九O年三月一日起實施,其法律地位勿容置疑。②《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制訂目的是“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漁業法》,防止和控制漁業水域水質污染,保證魚、蝦、貝、藻正常生長、繁殖和水產品質量,特制訂本標準?!雹邸稘O業水質標準》(GB11607-89)“適用于魚蝦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回游通道和水產增養殖區等海、淡水的漁業水域?!笨梢?,其適用的范圍并非《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條(五)項解釋的“漁業水體”,而是上述闡明的“漁業水域”。
***煤電集團公司礦區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水害類型繁多,現10對生產礦井中有4對屬于復雜以上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存在突水威脅。為此,集團公司不斷強化防治水基礎工作,落實各項治理措施,嚴格各項管理制度,堅持“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原則,做好各類水害的超前治理工作。防治水工作做到全員重視,協同防范,有效地遏制了水害事故的發生。
1、企業基本情況
***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以采掘業為基礎,以煤電化、煤炭物流、非金屬材料開發為支撐的大型國有能源企業,是中國企業500強、***省屬12戶重點企業集團之一。前身是***礦務局,1984年5月經***省委、省政府批準成立,1998年9月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總部位于宿州市。
集團現擁有17個子公司,其中控股的恒源煤電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8月在A股上市(股票代碼600971),成為***煤炭第一股,2009年底實現了集團煤業資產整體上市,總股本3.94億股。煤炭主業在兩淮礦區下轄11對礦井,其中10對生產礦井,1對***朱集西在建礦井。2010年生產原煤161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利稅11.5億元,公司總資產330億元,煤業員工3萬人,人均收入5.5萬元,全省工業50強第13位,全國工業500強第73位。
2、礦區概況
***礦區座落在全國13個億噸級煤炭基地之一的兩淮基地(***煤田、***煤田),縱跨***、宿州、亳州、***、阜陽五市,開采華北型石炭、二疊紀煤巖系地層中的煤層。兩淮煤田煤炭資源豐富,僅集團公司擁有資源儲量25.5億噸;煤種齊全,主要有貧瘦煤、1/3焦煤、氣煤、無煙煤、主焦煤等,其中1/3焦煤、無煙煤是華東地區稀缺煤種;煤炭產品主要有混煤、洗末煤、冶煉精煤等;煤炭質量優良,低硫、低磷、低灰、高發熱量,發熱量平均在22.87MJ/KG,有“綠色環?!蹦茉吹拿婪Q,廣泛應用于電力、冶金、石化、建材、煉焦、高爐噴吹、民用等領域,是理想的動力用煤和生活用煤。
目前集團公司在兩淮礦區下轄11對礦井,其中10礦井坐落于***煤田,1對在建礦井坐落于***煤田,設計(核定)原煤年生產能力1800萬噸。具體礦井如下:***煤田孟莊煤礦(20萬t/a)、劉橋一礦(140萬t/a)、恒源煤礦(200萬t/a)、前嶺煤礦(30萬t/a)、臥龍湖煤礦(90萬t/a)、百善煤礦(50萬t/a)、五溝煤礦(150萬t/a)、任樓煤礦(280萬t/a)、祁東煤礦(240萬t/a)、錢營孜煤礦(240萬t/a);***煤田朱集西煤礦(400萬t/a)。
3、礦區水文地質條件
3.1、氣候、地形、地表水系
礦區地處***平原西部,除東北隅有部分低山、殘丘(海拔+180.00~+350.00m)以外,絕大部分地段地形平坦,地面自然標高一般在+20.00~+40.00m。
礦區內河流均屬淮河水系,主要有閘河、岱河、濉河、新汴河、沱河、澮河、澥河、渦河和淝河,流向均自西北而東南,大部分匯于淮河后東入洪澤湖。
礦區所在地屬季風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熱。該地區年均氣溫14.9℃,極端最高氣溫40.9℃,極端最低氣溫-18.7℃;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或東北偏東風,夏季為東風至東北風,平均風速2.5m/s,極端最大風速22.5m/s;年均降雨841.8mm,最大1460.2mm,且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最大積雪厚度28cm;最大凍土深度為15cm。
3.2、礦區地層、地質構造、水文地質
地跨***、***二煤田的***礦區,基巖均為新生界松散層覆蓋,鉆探所及地層由老到新依次有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新生界。
礦區煤系地層經歷了印支、燕山兩期構造運動變化,其中***煤田印支期構造表現明顯,燕山期次子;***煤田燕山期構造表現明顯,印支期次子。***煤田為徐宿弧形構造的主體區,煤田在東西向印支期構造的基礎上又強烈發育一系列北東、北北東、北北西向燕山期構造,巖漿巖多分布于宿北斷裂以北,巖漿侵入對煤的變質程度、煤層結構和煤層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可見,***煤田的總體構造復雜程度介于中等~復雜之間。
***煤田朱集礦井總體形態為一軸向北西西的背斜;地層傾角淺部陡(一般30°~50°,局部達70°),深部緩(一般5°~20°);共發現斷層近10條;斷層的展布方向以近東西向為主,其它方向較少;東部伴有巖漿侵入;該區構造復雜程度為中等。
礦區新生界松散層厚度介于20.30~573.00m之間,其中濉肖區在20.30~320.00m,宿縣區在124.60~453.00m,臨渙區在222.00~386.00m,渦陽區在400.00m左右,朱集在416.20~573.00m。按照沉積物的組合特征和含、隔水情況,可將新生界松散層自上而下大致分為一含、一隔、二含、二隔、三含、三隔和四含計4個含水層(組)和3個隔水層(組)。其中三隔除濉肖區和臨渙區局部缺失以外,一般厚度較大,分布較穩定,隔水性能較好,基本可以有效地阻止上覆一、二、三含水及地表水向下潰漏。四含總體分布不穩定,厚度變化較大,富水性較弱(局部地區如祁東、五溝四含為中等富水性),且直覆于基巖各含水層與煤層的隱伏露頭之上,雖與上覆地表水和一、二、三含水無水力聯系,但卻是下伏煤系地層的間接充水含水層。
礦區內二疊紀煤系砂巖裂隙含水層(組)位于可采煤層與泥巖之間,巖性、厚度變化均比較大,分布不穩定,多以中、細砂巖為主,局部為粗砂巖和石英砂巖,富水性不均一,一般較弱,且以儲存量為主,補給水源不足,是礦井開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石炭系太灰巖溶裂隙含水組主要由灰巖與泥巖、粉砂巖和薄煤層相間組成,其中灰巖巖溶裂隙發育不均,富水性弱~中等,局部較強。該含水組上距10煤層一般在50m左右,是該煤層在中深部開采時的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層。
礦區內奧陶系以白云質灰巖為主,巖性致密,淺部巖溶裂隙較發育,含水較豐富,間夾泥巖及粉砂巖薄層。因其上距煤層較遠,除發育含、導水陷落柱或通過大型斷層拉近煤層外,正常情況下對礦床開采無影響,但可能成為太灰的重要補給水源。
礦區內斷層破碎帶多為泥質和巖屑充填,一般情況下富水性弱,導水性差,但有可能存在極少數導水性較好、富水性較強的斷層或受采動影響而活化的斷層,從而成為礦井突水的重要途徑。
在***礦區,任樓煤礦、劉橋一礦、恒源煤礦和祁東煤礦已發現陷落柱。劉一、恒源已發現的陷落柱含水性弱,基本不導水;任樓已發現的陷落柱含導水,1996年發現的首個陷落柱發生突水淹井事故。由于陷落柱的存在使得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
3.3、所屬礦井水文地質類型
根據《***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總報告》(2010年7月),按照《煤礦防治水規定》的分類依據,***礦區各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為四種類型:
(1)極復雜型:任樓煤礦;
(2)復雜型:劉橋一礦、恒源煤礦以及祁東煤礦;
(3)中等型:孟莊煤礦、前嶺煤礦、五溝煤礦、臥龍湖煤礦、百善煤礦以及錢營孜煤礦;
(4)簡單型:朱集西煤礦。
4、公司防治水隊伍與制度建設
***煤電集團公司建立了以董事長為組長,總工程師為副組長的防治水領導小組,成立了通防地測部。各礦也相應成立了防治水領導小組,礦長、總工程師分別為正副組長,配備了地測防治水副總工程師,在生產技術部設置地質水文組。劉一、恒源、五溝、任樓、祁東、臥龍湖、孟莊、前嶺、錢營孜煤礦建成了井下鉆探專業化隊伍,探放水鉆探工全部培訓合格,劉一、恒源、五溝煤礦還建立了地面注漿站,任樓煤礦還成立了專業化物探隊伍一支。集團公司專職或兼職從事防治水人員約1000人。
集團公司以及所屬各礦均按《煤礦防治水規定》的要求,建立健全了水害防治崗位責任制、水害防治技術管理制度、水害預測預報制定和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定;編制了礦區、礦井防治水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其中集團公司編制的防治水相關制度有:“地測防治水技術管理規定”、“.地測防治水審批制度”、“.加強地測防治水管理工作的十項規定”、“井下鉆探管理辦法”、“防治水工程管理辦法”等。
集團公司恒源煤電2011年以4號文的形式下發了《關于加強“一通三防”及地測防治水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各級管理者的責任,確保責任落實到人。同時根據集團公司防治水工作的實際,及時修訂了《地測防治水工作管理規定》,具體明確了2011年的月度隱患排查制度、水情預報制度、防治水設計措施會審審批制度、防治水工程過程管理及驗收評價制度、防治水工作考評獎懲制度。切實使防治水工作具有了制度上的保證,各項防治水工作、工程的開展遵循制度,落實責任,有序開展。
5、公司礦井水文地質工作開展及防治水基礎資料管理
蓮山 課件 w ww.5 y
k j.co
m 4
煤礦防汛工作匯報材料
一、全市地方煤礦基本情況
截至目前,煤礦企業兼并領導組辦公室批復我市保留礦井數量為129座,規劃產能規模為11230萬噸/年.其中省屬x煤集團、省煤炭運銷集團、x煤炭進出口集團辦礦62座,規劃能力4890萬噸/年,分別占48%和44%,地方及省外主體企業辦礦67座,規劃能力6340萬噸/年,分別占52%和56%.
按照省政府辦公廳x政辦發[2010]8號文件精神,我市目前監管的整合保留礦井數為67座,其中原有x煤集團(省煤炭資產經營公司)重組的3座保留礦井雖經省領導組會議決定由蘭花集團為主體,但現未正式行文批復.
地方監管的重組整合保留67礦中,按屬地分:市直10座,能力1525萬噸/年;xx6座,xx720萬噸/年;xx16座,能力1485萬噸/年;xx17座,能力5萬噸/年;xx11座,能力900萬噸/年;xx7座,能力375萬噸/年.按主體企業分:xx集團14座,產能1530萬噸/年;xx天泰5座,產能420萬噸/年; xx13座,產能1215萬噸/年; xx12座,產能930萬噸/年;xx能源8座,產能675萬噸/年; xx7座,產能375萬噸/年; xx4座,產能315萬噸/年; xx1座,產能300萬噸/年; xx集團1座,產能90萬噸/年;xx集團1座,產能90萬噸/年;xx1座,產能400萬噸/年.
二、防治水工作開展情況
近幾年,在防治水方面主要抓了四個體系的落實:
(一)、構建防治水責任落實體系
1、落實安全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年初市煤炭局與蘭花公司市直各礦、各縣(市、區)煤炭管理部門簽訂了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重點加強安全目標責任考核,細化、分解和落實防治水工作的領導責任、技術責任、監督責任和現場管理責任;安全考核 “一票否決”制.
2、落實煤礦防治水工作兩個主體責任.逐礦落實了我市境內各類煤礦的政府、部門安全監管責任人,強化對煤礦防治水工作監管責任落實;明確了煤礦企業是防治水工作責任主體,礦長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總工程師是第一技術責任人,分管礦長是監督落實責任人,同時明確了防治水副總、科室、區隊、班組和井下各個崗位的責任.
3、突出加強對雨季“三防”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完善防汛責任體系和防汛指揮運行機制,層層落實防汛崗位責任制,切實做到職責、思想、指揮到位.防汛重點工程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落實了行政、技術和搶險責任人,并公諸于眾,接受監督.我局以晉市煤局字〔2010〕222號文轉發了省煤炭廳《關于做好全省煤礦防汛工作的通知》,以晉市煤局字〔2010〕241號文將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三個文件《關于印發山西省防汛檢查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晉市汛 [2010]1號)、《關于切實做好2010年防汛準備工作的通知》(晉市汛 [2010]2號)、《關于開展汛前安全檢查工作的通知》(晉市汛 [2010]3號)全文轉發給各縣(市)煤炭工業局和市直各煤礦,成立了以局長趙晚疇為總指揮、副局長崔晉寧為副總指揮的全市地方煤礦防汛抗旱指揮部,同時提出了明確要求,各部門各單位均成立了專門的雨季“三防”工作領導小組,嚴格落實雨季期間安全生產責任制,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保證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到位.
(二)、構建防治水技術管理體系
1、明確防治水技術管理體系.認真執行“煤礦防治水管理規定”等制度規范,明確煤礦企業必須建立健全礦井防治水管理機構,配備足夠數量的地質及水文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及以上的煤礦企業必須設置防治水專門機構,配備滿足正常生產安全的防治水隊伍及設備.
2、嚴格落實防治水技術措施.嚴格落實“防、堵、疏、排、截”五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抓好地表水害、老空水害和底板承壓水害的防治,嚴防潰水、透水、突水事故的發生.嚴格執行探放水制度,切實做到有疑必探、不探不掘、不治不采;對未采取全方位、全過程探放水措施的,堅決停產整頓.
3、用事故教訓推動工作.多次召開全市煤礦事故案例剖析會、重大災害預防技術研討會等會議,剖析近幾年來全國及我省發生的重大(僥幸)水害事故案例,邀請知名院校專家教授作水害防治技術講座,舉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訓,切實加強煤礦水害防治技術工作.
(三)、構建防治水隱患排查體系
1、堅持水害隱患專項檢查和安全大檢查相結合.在開展各項安全檢查中把防治水列入頭等隱患排查范圍,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逐礦進行防治水分析論證活動,逐礦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形成了重大問題專家把關、疑難問題專家集中會診制度.突出抓了地表與老空水害、大礦周邊小煤礦、資源枯竭礦井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督查中發現的重大隱患,直接下達整改指令,對落實不力的,當作事故查處.
2、重點時期時段抓好重大水害隱患的排查整改.汛期前后,重點圍繞地表水、老空水、承壓水及上覆巖層水、相鄰礦井及已關閉礦井水害,組織進行全面、細致、深入的水情水害排查分析,明確防治水工作的重點、難點和薄弱點.對排查確認的各類水害隱患,制定整改計劃,切實做到治理責任、措施、資金、期限和應急預案“五落實”.
3、落實雨季“三防”工程計劃.超前部署煤礦雨季“三防”工作,組織編制和實施雨季“三防”工程計劃,嚴格各項工程的檢查驗收,確保礦井排水、供電設施和各項防治水安全設施完好、可靠.
(四)、構建防治水應急處置體系
1、健全完善災害天氣預報預警預防處置機制.加強與氣象、防汛等部門的溝通聯系,建立了市、縣、礦三級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預防工作機制,采取發手機短信、聯系和傳真通知等方式,嚴格落實災害性天氣停產撤人的規定.凡該停產撤人而未停產撤人的,當作事故來對待,形成“逢大暴雨必須停產撤人”的規矩和習慣.
2、加強應急預案編制與演練.制定了《晉城市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各級各煤礦企業編制了應急預案,建立健全了應急預案體系.組織編制全市煤礦應急預案演練計劃,加強調度和現場督導,汛期前對部分生產礦井進行了停產撤人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健全應急處置機構.我市煤礦安全生產調度指揮信息中心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發生水害險情立即報告,及時處理,建立了煤礦安全生產信息快速響應、反應機制.我市的兩支礦山軍事化救護隊共購置水泵21 臺,裝備排水能力達4000立方米/小時,大大提高了水害事故的搶險救援能力,同時我們定期對搶險隊機械設備進行清查,對常備的防汛專用物資逐項進行盤點,仔細檢查質量,逐級把關通過,采取“一查、二看、三通過”的措施,確保防汛專用物資真正落實到位,不誤搶險急需.
今年以來,全市地方煤礦未發生水害事故,未收到煤礦水害險情報告,防汛工作有條不紊,我們將繼續一如既往抓好防汛日常管理,確保防汛工作縝密落實,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堅持局領導帶班制度,對突況、重大汛情、災情即發即報,及時科學調度,確保萬無一失.
文章來源
蓮山 課件 w ww.5 y
山東省共有7個省屬煤炭企業,10個產煤市,至**年底共有生產礦井220處,生產原煤1.35億噸,煤礦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省內肥城礦區是全國有名的大水礦區,龍口礦區已進入海下采煤,*、*、*、*、*及*礦區開發歷史悠久,古井、古空多,且地面河流多,開采過程中水害威脅比較嚴重。建國以來,共發生3人及以上的水害死亡事故61起,死亡752人。面對復雜的防治水形勢,近年來,全省煤炭系統始終堅持安全發展理念,以人為本,全面加強安全基礎管理,著力構建防治水工作體系,狠抓技術措施落實,煤礦安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省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已連續五年控制在0.3左右,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年為0.09,比全國平均水平的1.182低92.4%;今年1-4月份,全省共發生3起死亡事故,死亡3人,百萬噸死亡率0.07,再創山東省歷史最好水平;有效杜絕了水害事故的發生。近幾年,在防治水方面主要抓了五個體系的落實:
一、構建防治水責任落實體
1、落實安全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年初省煤炭局與各礦業集團公司、各市煤炭管理部門簽訂了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重點加強安全目標責任考核,細化、分解和落實防治水工作的領導責任、技術責任、監督責任和現場管理責任;安全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
2、落實煤礦防治水工作兩個主體責任。逐礦落實了我省境內各類煤礦的政府、部門安全監管責任人,強化對煤礦防治水工作監管責任落實;明確了煤礦企業是防治水工作責任主體,礦長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總工程師是第一技術責任人,分管礦長是監督落實責任人,同時明確了防治水副總、科室、區隊、班組和井下各個崗位的責任。
3、突出加強對雨季“三防”工作的組織領導。各部門各單位均成立了專門的雨季“三防”工作領導小組,嚴格落實雨季期間安全生產責任制,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保證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到位。
二、構建防治水技術管理體系
1、明確防治水技術管理體系。編制了《山東省煤礦防治水管理規定》(試行)等制度規范,明確煤礦企業必須建立健全礦井防治水管理機構,配備足夠數量的地質及水文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及以上的煤礦企業必須設置防治水專門機構,配備專職防治水副總工程師,配備滿足正常生產安全的防治水隊伍及設備。專業技術人員的配置:水文地質類型簡單的礦井不少于1人,中等的不少于2人,復雜及以上的不少于3人。
2、嚴格落實防治水技術措施。嚴格落實“防、堵、疏、排、截”五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抓好地表水害、老空水害和底板承壓水害的防治,嚴防潰水、透水、突水事故的發生。嚴格執行探放水制度,切實做到有疑必探、不探不掘、不治不采;對未采取全方位、全過程探放水措施的,堅決停產整頓。
3、用事故教訓推動工作。多次召開全省煤礦事故案例剖析會、重大災害預防技術研討會等會議,制定出臺《山東省關于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剖析近幾年來我省發生的重大(僥幸)水害事故案例,邀請知名院校專家教授作水害防治技術講座,舉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訓,切實加強煤礦水害防治技術工作。
三、構建防治水隱患排查體系
1、堅持專家查隱患制度。定期組織專家逐礦進行防治水分析論證活動,逐礦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形成了重大問題專家把關、疑難問題專家集中會診制度。突出抓了地表與老空水害、大礦周邊小煤礦、資源枯竭礦井、采深超過800米礦井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督查中發現的重大隱患,直接下達整改指令,對落實不力的,當作事故查處。
2、抓好重大水害隱患的排查整改。汛期前后,重點圍繞地表水、老空水、承壓水及上覆巖層水、相鄰礦井及已關閉礦井水害,尤其是**年上半年審查確認的39項a級水害隱患,組織進行全面、細致、深入的水情水害排查分析,明確防治水工作的重點、難點和薄弱點。對排查確認的各類水害隱患,制定整改計劃,切實做到治理責任、措施、資金、期限和應急預案“五落實”。
3、落實雨季“三防”工程計劃。超前部署煤礦雨季“三防”工作,組織編制和實施雨季“三防”工程計劃,嚴格各項工程的檢查驗收,確保礦井排水、供電設施和各項防治水安全設施完好、可靠。**年全省計劃雨季“三防”工程2578項,其中重點工程156項,計劃資金11326萬元,于6月20日前全部完工。
四、構建防治水科技保障體系
1、加大防治水工作安全投入。根據《煤炭生產安全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結合企業實際,建立了煤礦防治水工作強制性安全投入制度,足額提取,科學使用,確保煤礦防治水工作需要。其中水文地質類型復雜及以上的噸煤提取不少于2.0元,水文地質類型中等的不少于1.0元,水文地質類型簡單的不少于0.6元。**年全省煤礦防治水工作累計投入安全資金29788萬元,落實技措項目1878項。
2、提高礦井防治水技術裝備水平。加大礦井機電、排水等主要設備的技術升級和更新改造力度,大力推廣安全先進適應技術,實現井下涌水量、水壓、井下突(出)水點、擋水墻、水閘門等監測的自動化管理和無人值守,強制推廣應用安全監測監控、無線通訊、人員定位、大水礦井井下泵房建立遠程監控集控系統等。目前,全省煤礦聯網礦井達85%,年內力爭實現全省煤礦安全監測監控聯網。
3、加強煤礦防治水重大課題和關鍵性技術難題技術攻關。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重點抓好高承壓巖溶水突水機理研究、奧灰水突水機理和防治措施研究項目等重大課題的技術攻關,對90處受地表水、老空水、底板承壓水威脅的礦井逐一組織了技術會診,落實防治措施。
五、構建防治水應急處置體系
1、健全完善災害天氣預報預警預防處置機制。加強與氣象、防汛等部門的溝通聯系,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預防工作機制,采取發手機短信、電話聯系和傳真通知等方式,嚴格落實災害性天氣停產撤人的規定。凡該停產撤人而沒有停產撤人的,當作事故來對待,形成“逢大暴雨必須停產撤人”的規矩和習慣。**年全省煤礦累計停產撤人158礦次,撤人1840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