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傾聽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虛擬現實 情境化教學 英語聽說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050-02
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關鍵和難點[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我國高校現行的英語聽說教學模式,往往受到班級學生人數多、教學課時緊張、教學資源不足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并受到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主觀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學效果欠佳。此外,聽說課程教學過程中還缺乏有效、真實的英語聽說環境。學生學習過程中仍需要依靠傳統“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使得在某些情況下出現了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熱情不高、學習參與性不強,甚至不愿學習的問題[2]。
語言應用的情境背景對于聽說能力的訓練非常重要。由于受到語言環境的制約,使用英語交流的機會不多,雖然“英語角、專題討論、互動式教學方法”[3]等交流形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英語交流的平臺,但是由于缺乏真實的語境氛圍,學生在上述場合交流的過程中仍普遍存在“中式英語”泛濫和語法錯誤缺乏糾正等問題。近年來,視聽說逐漸成為英語聽說學習的主流方法。該方法將字幕、語音、圖像、影像等多種資料融合,促進了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4]。然而該類方法仍存在學生參與性不強、缺乏有效的語言應用背景等不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情境化教學方法已經逐漸被應用于教學方法的改革中,王玲[5]、路亞涵[6]、蘇寶華[7]、戴琨[8]、郭萬群[9]、徐艷[10]、仇鑫奕[11]、史志國[12]等人都探索了借助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虛擬教學的基本方法和優勢。但是上述研究均并未描述如何使用相關技術開展教學實踐。本文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和情境化教學方法,提出虛擬情境化輔助英語聽說教學的途徑,試圖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語境難以構建、學生學習興趣不強的問題,為英語聽說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1 基本理論
英語聽說教學應盡量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中自主的學習、認識、掌握英語知識,自主提高實踐中英語應用的能力。然而完全滿足教學課堂內容的語境往往很難構建。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教師大多只能通過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少量的教學道具,激發想象來模擬對應的語境場景,降低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受到極大的影響。虛擬情境化輔助英語聽說教學的核心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英語應用能力,將學生置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真實的情境化語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虛擬現實技術和情境化學習理論是虛擬情境化輔助英語聽說教學開展的基礎和保障。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為基本特征的計算機高級人機界面。該技術綜合利用了計算機圖形學、虛擬仿真、多媒體、人工智能、計算機網絡、多傳感器和人機交互等技術,模擬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功能,使人能夠沉浸在虛擬場景中通過語言、手勢等自然方式進行實時交互,達到真實感體驗的目的[13]。教師通過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快速地構建符合任何課堂教學內容的情境化語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習者在具有參與性、互動性、真實性的虛擬現實環境中自主學習的優勢。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方便快速地模擬適合語言聽說學習的文化背景,促進學習者更好地學習。
虛擬現實技術與建構主義理論緊密相連。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心理學領域中的一個分支,它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構建,進而建立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在知識構建過程中的主動性,強調知識構建過程中的社會性和協作性,強調通過學習者間的相互溝通、交流和探討共同完成知識的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情境性。情境學習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前提,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都必須滿足情境學習,學習者需要在特定的應用情境中學習知識和技能[14]。情境學習理論指出學生是知識構建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是知識構建過程中的促進者,教學條件和方法是知識構建過程中情境環境的構建的工具,因此情境化教學方法的目的是建立適合教學內容的特定情境,提高學生知識構建的深度和廣度。
2 虛擬情境化教學環境的設計
英語聽說課程中虛擬情境化教學環境的設計是情境化教學的關鍵,從技術方法而言需要解決英語聽說課程的情境化數字內容的建模、聽說課程的情境化數字內容的展示、聽說課程的情境化教學效果評估三個問題。
(1)情境化教學環境中數字內容的建模方法。
英語聽說課程的情境化教學環境中的數字內容的建模是情境化教學方法的核心和關鍵,逼真的數字內容可以提高學習環境模擬地模擬程度,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數字內容的建模過程是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設計并創建適合教學內容的數字場景和交互方式。目前常用的交互模式是多人在線方式,即利用3ds Max三維建模軟件建立為每個學習者創建三維數字人物模型,各學習者通過鼠標、鍵盤或者體感類交互設備控制虛擬教學環境中虛擬人物的行為和運動,學習者通過真實的語音輸入實現虛擬人物之間的交互,在數字化虛擬文化背景中完成知識的協同學習和建構。數字場景的建模方法通常是利用3ds Max三維建模軟件和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實現數字內容的三維建模、圖像的真實感處理和紋理貼圖,通過組合數字模型完成數字內容的創建。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引入圖像、視頻等數字資源,通過二維、三維數字資源的融合,提高情境化教學環境的逼真度。
(2)情境化教學環境中數字內容的展示方法。
如何將已經構建的情境化教學環境中的數字內容實時地展示給學習者,對于情境化學習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沉浸感、激發學習者的想象力、提高學習者在虛擬環境中的舒適度,才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Virtools、Torque Game Builder、Dirctor等軟件雖然已經被應用于情境化教學環境中數字內容的展示,但是其軟件成本和技術水平要求高,影響了實際應用的效果。Unity 3D是由Unity Technologies公司開發的一款三維數字資源展示引擎,具有視覺可視化編輯、腳本語言開發、屬性編輯和動態預覽、具有物理引擎、數字資源庫和粒子特效庫、支持圖像、聲音、視頻資源等優勢,能夠滿足普通用戶快速、低成本開發的要求。實際教學環境設計過程中可采用該引擎實現情境化教學環境中數字內容的展示。
(3)情境化教學環境中教學效果的評估方法。
教學效果的評估可以反饋學習者在情境化環境中的學習效果,進而改善情境化教學環境的設計方法。對于英語聽說課程而言,目前可采用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種方法。主觀評價即由各個學習者在情境化環境中以所處的情境為背景進行語言溝通和交流,教師根據學習者間對話過程中的表現,主觀評價學習者的語言應用是否合理、發音是否標準、問題回答是否準確??陀^評價主要是將學習對象的語音與事先預備的標準語音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自動匹配和比較,客觀度量發音和語調的準確性。實際教學英語中可將采用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相互結合的方法,給予學習對象更好的指導。
在具體構建方面,我們以某一英語國家文化為背景,以了解這個國家語言中某一個話題為學習目標,應用3ds Max、Unity 3D、語音輸入等計算機技術,構建了虛擬情境化教學環境。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鍵盤控制虛擬環境中虛擬人物的行為運動,通過語音方式完成虛擬人物間的對話,通過豐富的數字內容和資源增強學習環境的真實感。當情境化學習結束后,通過教師主觀評價和計算機客觀評價結合的方法,實現學習效果的反饋。
3 總結與展望
針對英語聽說課程虛擬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有著諸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缺陷。虛擬情境主要依托人的視覺、聽覺以及一定程度觸覺之外的感覺,不能對氣味和嗅覺等產生作用。并且,對于學習者來說,提供虛擬情境的平臺往往受到計算機的配置和網速的影響,當處理速度不能夠滿足虛擬境的大量數據的實時處理要求,學習效果就會差。
本文結合英語聽說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和情境化教學理論,給出了一種快速建立情境化虛擬教學環境的方法。借助計算機技術構建了特定教學背景下的情境化數字場景,借助數字語音技術實現了學習者與虛擬情境化場景中虛擬人物間的對話,最后將學習者的語音與標準語音進行對比實現了教學效果的客觀評估,為英語聽說課程情境化教學方法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的嘗試。未來將在、教學應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完善和提高情境化教學場景的設計水平,收集整理情境化教學的實際應用效果,為英語聽說課程的改革和實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Gass,S.&C.Madden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Z].Newbury House,1985.
[2] 王玲,凌樂祥.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2010,26(12):112-113.
[3] 呂紅蘭.互動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5(5):91-92.
[4] 馮雅娟.英文電影在大學英語高級視聽教學中的作用―― 運用英語語言和文化輸入優勢以及空間智能存儲激活圖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78(2):58-61.
[5] 王玲,凌樂祥.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252):112-113.
[6] 路亞涵.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情境化外語教學環境[J].甘肅高師學報,2012,17(3):89-91.
[7] 蘇寶華.信息技術環境下目標導向情境化學習的效果研究―― 以漢語聽說課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8,186(10):78-89.
[8] 戴琨.虛擬現實技術在大學英語浸入式教學模式改革中的應用[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0(4):99-102,109.
[9] 郭萬群,楊永林.虛擬環境下的語言教學研究綜述[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5(3):67-72.
[10] 徐艷.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教育創新,2008(7):235.
[11] 仇鑫奕.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06(107):32-36.
[12] 史志國,田秋艷,艾婷.虛擬現實技術的教學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8(1):127.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傾聽能力 培養方法
引言
培養小學生的傾聽能力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思維規律及個體差異性等方面出發,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根據教學內容及課堂情況,隨時鍛煉學生“聽”的能力,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在教師的合理設計和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而然地懂得傾聽、學會傾聽。
1.表達前,強調傾聽什么
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懂得在什么時機,通過什么樣的提問激發學生思考,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做到條理清晰、表述完整,能夠將主要信息傳達出去,并明確提出“注意聽、這個地方很關鍵、看看誰的小耳朵最敏銳”這樣的要求,提醒學生注意聽了,講到重點了。小學生的自律能力差,在樹立傾聽意識的初期,教師可以合理運用自身的威懾力,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進行約束,實際上約束的同時就是在引導,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直截了當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在強調傾聽的同時,教師還需要給出傾聽的信息,也就是明確傾聽的目標,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點上,之后再盡心授課講解,這個時候學生聽課就不單單是一種麻木、機械的行為,他們會逐漸建立起有目的傾聽意識,傾聽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比如,在進行《用心靈去聆聽》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加入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內容。這篇課文是小學課本中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典型素材,文章的本意就是要激發學生傾聽的意識,形成聆聽的美德,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其作用的價值,好好加以利用。首先教師要設計整體的傾聽訓練目標,在閱讀文章之前,直接要求學生“在老師閱讀文章的過程中仔細傾聽,思考文章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種直接切入主體的方式,能夠很好地約束學生的思維,樹立學生傾聽意識,同時強調聽的內容,也就是需要聽什么。在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傾聽意識的同時,無形中規范課堂紀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表達時,提醒怎樣傾聽
在樹立傾聽意識的基礎上,教師下一步就是要教會學生怎么聽,掌握傾聽的方法。在一個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提醒其他學生注意傾聽,觀察他們的表現。如果教師只與發言的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忽視班級中其他正在聽講的學生,就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渙散的現象,這樣就會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影響師生接下來的交流。所以,教師必須在恰當的時機,提醒學生既要傾聽教師授課的內容,又要關注其他學生的發言,并且要一邊傾聽一邊思考,這才是正確的傾聽方式。教師要特別關注班級中不喜歡開口回答問題,不愿意參與提問的學生,要懂得用語言和情感打動學生,建立與他們的聯系,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且能夠在其他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時候仔細傾聽,總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比如:在開展“小導游”活動的時候,學生會輪流扮演小導游的角色,介紹家鄉美麗的風光,這是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和表達能力。但是在這個訓練中,臺下的學生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出笑聲,這使得臺上學生手足無措,也阻礙教學的順利開展。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嚴肅地告訴學生:“懂得傾聽和觀察是對表演者和演說者的尊重,臺上的學生在表演,臺下的學生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解說的內容上?!辈⒁龑麄儯骸拔覀兊膶в蝿倓偵先?,有些不好意思,請游客們多多體諒。請每一個游客都豎起耳朵,注意聽他怎么介紹風光的,好嗎?”學生立刻就安靜下來,發言的學生也鎮定多了,“游客們”都仔細地聽著“導游”介紹的內容。這樣的駕馭使得課堂井然有序,教學效率很高。
3.表達后,評價傾聽效果
在學生表達后,教師及時的激勵性評價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會聽”、“善聽”的閃光點,用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更自主地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比如:一堂語文課上,一個同學在發言中說錯了一個詞,坐在第二排的一個女孩立刻急切地說:“老師,他錯了一個地方!”老師請她站起來,告訴大家發言的同學錯在哪里。這個女生表達得非常準確,老師滿意地把一顆鮮紅的五角星獎給了她,并告訴全班同學:“這一顆星獎勵她認真聽別人的發言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對學生的傾聽進行激勵性評價,并注意及時性、公正性和多元性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養成。
結語
聽,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們常認為它是不需要特意培養的,人人都能聽,還需要什么方法?但是實際上,能聽不等于會聽,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過程中,更多的學者認為培養小學生傾聽能力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內容。中國是禮儀之邦,傾聽既是對說話者的尊重,又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懂得傾聽的學生不僅可以獲取更多有效的課堂信息,而且會擁有更加完整、健康的人格。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語文課堂作為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載體,力圖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提供有益建議。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改;探究學習;數學教師;教材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2-008-01
一、全方位指導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探究學習中學生的自主與教師的指導的關系要處理好。教師的指導要做到適時﹑謹慎﹑有效,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
首先,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控制講話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可給學生30分鐘活動時間。如果教師每個階段講話2—3分鐘,學生每個階段活動探究7—8分鐘,那么,這樣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才算真正擺正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例如:我再講解不等式組2<3X-7<8的整數解時,我提示同學:先把它改寫成不等式組的一般形式,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然后我巡視同學做的情況,并有目的的找兩個同學寫到黑板上,讓學生去討論誰錯誰對,選出正確的讓學生去解每一個不等式并求出它們的解集,然后讓同學們思考我們下面要做什么,并以小組討論出最后結果。
其次,教師在知道哦過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導的時間。如果介入過早(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致阻礙了學生本可以字數發現的機會(“差一點我們就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過晚以致讓學生過久地處如無助狀態。同時,教師在指導時還要注意設計一定的梯度,讓學生循序漸進,不要指導一步到位,要讓學生有思考余地,讓學生能有自我成功的感覺,從而有自信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學習興趣。
再次,我們面對的學生也要因學生的基礎而所教的內容要有所不同,由于有絕大成績優異的學生都到縣城就讀,我們面對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成績和思想素質較低的同學。因此,我們上課要注意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八年級數學上冊因式分解這節中,課本是一課時,而我們將它分為三至四課時講,另外,我們還補充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方法,目的是為了九年級分式約分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傾聽教師”轉位“教師傾聽學生”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使課堂死氣沉沉。新課改強調一種互動的師生關系,即學生傾聽教師”轉位“教師傾聽學生”在學生交流探究過程中,通過傾聽學生,教師更容易的辨別出哪些學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從而判斷學生理解的深度,并決定需要哪些內容。同時通過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及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對教師自己何時參與﹑如何參與做出決策。
三、“教材研究”轉位“教材﹑學生雙研究”
過去的一些老師在備課時,往往只考慮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學生,在上課時,也主要是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去“引導”學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學愿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因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探究﹑領悟和感受的過程。
而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而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豐富和性﹑多變性復雜性。所以,應該更多的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要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固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上課之前,精心研究教材,多設計有一定梯度的問題,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動起來,要讓學生能積極的參與課堂活動,我們是利用教材作為教學的參考,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要學什么,我們就要有目的的教什么,根據學生的需要,我們提出不同的問題來解決,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
四、“面向個體”轉為“面向全體”
傳統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問答或對話形式,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在探究式教學中,并非只有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探究,應該給每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極少發言的學生,應給與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地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研究中來。例如:對于那些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他們平時很少發言,我們教師就應該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其實很簡單,我們教師只要把問題的難度設計的簡單一些,估計這些同學能回答出來,即可。這樣他們在學習中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得他們也能積極參加課堂,活動中來。
關鍵詞:傾聽興趣;傾聽習慣
善于傾聽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它體現了對人起碼的尊重。就學習本身而言,通過傾聽,從別人的成功中學習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應算是學習的一條捷徑。然而,在我們的教學中卻有些這樣的問題。
現象一:一位校長的煩惱:真是煩心??!主動申請教一年級的教師那么少,該怎么安排?
現象二:一位年輕低年級女教師的煩惱:我的嗓子都快喊啞了,可是這些孩子還是不聽!真不想教低年級??!
現象三:一個乖學生的煩惱:我想好好聽講,可是身邊的小朋友經常打擾我;我想積極發言,可是沒多少小朋友聽我的回答,真沒勁!
應該說,以上現象是大多數小學客觀存在的,而仔細究其“煩惱”根源,其實歸根結底,都在低年級學生的“不會傾聽”的問題上。
我們的學生不會傾聽,不善于傾聽,更不樂于傾聽,這是為什么呢?慢慢觀察,細細想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從學生的角度看,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又活潑好動,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但他們又表現欲很強,喜歡別人聽自己說,卻沒有耐心去聽別人說,所以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一些的情況:一個學生正在發言,其他的學生要么覺得別人的回答是否正確與自己無關,自己沒事可做,干脆干點別的事情;要么別人還沒有說完就搶著說,就怕教師沒注意到自己。
2.從教師的角度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許多教師比較關注的是:學生的答案是否與自己的教學設計相一致,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更不大注意引導學生如何聽,如何想。況且我們往往表揚回答精彩的學生,卻很少鄭重其事地表揚那些專心傾聽的學生。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就會因為忽視傾聽的作用,而變得學習態度浮躁,進而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傾聽也是一種學習,它有利于與人的交往,也是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教師不光要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更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能做到專心傾聽,傾聽教師的講話,傾聽學生教師的發言,從而積極地有意義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開啟思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以此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地進行,做到活躍而不失有序。傾聽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而是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提升。那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一、理解傾聽的意義
人與人在交往中,離不開雙方的談與聽,談的好壞可以肯定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聽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格。我認為我們教師,特別是低年級教師,從學生上學的那一刻起,就要讓學生理解傾聽的意義,明白聽別人說話,既能聽明白對方表達的意思,又能從別人的話中了解信息,增長知識,更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小孩子的注意力不是太集中,特別是讓他們坐定聽上40分鐘,那太難了。因此,教師要善于組織好學生,用生動的故事吸引學生、用名人的事跡感動學生、用身邊的事例教育學生,讓孩子們在教師的有序、生動的組織中理解學會傾聽的重要意義。
二、培養傾聽的習慣
現在一般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從小嬌慣,大人的話總是不認真去聽。我的女兒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我每次給她安頓什么事情,她總是不能按要求去做,理由很簡單,就是沒有聽清或是忘了,為此,我不知生了多少次氣,她也挨很多次批評。我總認為是她記性差,學習了新課程的有關資料,我才明白了,原來孩子從小就沒有養成去聽別人說話的習慣,致使自己每次做事丟三落四。為了彌補孩子的不足,我嘗試著給孩子講學會傾聽的重要意義,讓孩子看《新聞聯播》中,各國元首會晤、交談中,雙方的眼神、表情,通過看、聽、學、體驗,女兒認識到了學會傾聽的好處,明白了如何去傾聽他人的談話,正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
(一)在課堂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關鍵取決于會不會聽課。不能只看學生眼睛是否盯著黑板,主要的是學生的心是否在聽,注意力是否集中在課堂上。所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師展開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
在課堂上,讓學生做到用心聽講,并且加以思考,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斷,給予適當的評價。經常讓學生談一談看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有所欠缺,應該作哪些補充。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采取一些語言上的引導,例如:“注意聽他說的和你想的一樣嗎?”“你有不同的意見嗎?”“他哪些地方說得好?你能比他說得更好嗎?”等等。這樣既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
(二)對學生取得的成果要適時地給予表揚
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課時,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表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如“你真了不起,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聽出來了!”“你真厲害,能聽出他的優點!”等等。簡單的一句贊揚,更能激勵學生養成“傾聽”的好習慣。所以,適時地表揚學生,是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催化劑。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認真傾聽的學生給予及時的鼓勵,對不能做到認真傾聽的孩子給予引導。教師用一些激勵性的話語,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教師給評價外,也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同齡人之間談話很容易產生共鳴,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互相傾聽的好習慣。
我個人認為,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如果剛一開始,就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上課不懂得認真聽教師講課,課堂上不善于聽學生的發言,討論中不能聽學生教師們的交流,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到中、高年級要想改掉難之又難。因此,作為低年級教師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如若形成了好的習慣,對孩子的一生是大有裨益的。
三、形成傾聽的良好品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秀之處,作為教師,教書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標。現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以人為本,德育優先的原則,育人就要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孩子呀呀學語時,就是聽大人、聽電視、聽廣播中的話語,自己鸚鵡學舌地跟著說,如果聽得仔細,發的音肯定就準,反之,就會跑調,這就反映出這個孩子的聽的品質,等到稍大些,聽的途徑就更多了,學的機會也不會少,但學與學不一樣,有學得好的,也有學得不好的,這也反映出他聽的品質。在這里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培養孩子注意傾聽的能力。來到學校,各類課程都需要他們去傾聽、感受、體驗來掌握、消化,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傾聽習慣,你想他能學到什么。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哪些沒學懂,沒學會,主要還是上課不去傾聽教師講解,不去傾聽學生回答,做一些小動作,轉移了他的注意力,影響了他的思維,影響了他的判斷。
世界上沒有天才,不是誰一生下來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會做。父母給了我們身體,我們在后天的環境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更新,掌握知識技能,養成良好習慣,形成多種品質,其中傾聽的品質尤為重要,這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的,是獲取知識中不能少的,因此,從小就要使學生形成傾聽的良好品質。
我認為我們低年級教師一定要善于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讓他們在課堂上能坐住,能聽進教師的講解,聽進學生的分析討論,形成善于傾聽的品質,并讓這種良好的品質,伴隨他們成長,將來在家庭、社會、工作中顯現出這種良好品質的巨大魅力??傊?,一個眼神能讓學生明白自己該怎么做,一句話語能讓學生明白教師的用意。只要我們努力去引導學生,我們的課堂就是一個全體學生認真傾聽的課堂,就是一個成效顯著的課堂,國家的棟梁就在這里起航!
參考文獻:
1.張曉雷,《低年級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科學教育家.2008(6)
2.張林,《怎樣培養學生學會傾聽》,時代教育.2008.4
[關鍵詞]“上課+講座” 美術教研 互助式
有什么樣的學科教研內容與方式,就有什么樣的教研成效。精心設計教研內容與合理應用教研活動形式,這將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基層教師對新課程新理念新實踐的領悟力與應用力。
作為一名青年美術教師,筆者對南匯區美術學科教研模式――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模式深受感觸?!吧险n+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有效地幫助基層教師進一步領悟新課程新理念,更好地掌握運用先進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參與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活動的感受,向大家談一下“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的具體操作步驟及其價值趨向。
一、什么是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
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是指學科教研員借助于基層教師在美術新教材教學中所暴露的各種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系統歸類、科學整理,從而獨自設計出具有針對性、攻克性、實效性的教研培訓教材,有機結合學科教研活動,采用研訓一體化的培訓方式,系列性、計劃性、目標性的給基層教師進行上課示范、說課示范,同時,及時收集、傾聽教師的聽課感受、說課感受,將教師的活動感受,作為教研員講座的重要內容依據,從而作解答式、解惑式的講座,從具象的教學實踐和抽象的思想理念上進行演繹與詮釋,使感性化的教學行為條理化、理性化,使理性化的教學思想具象化,這種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研方式,有效促進了基層美術教師對美術新課程新理念新實踐的感悟與應用。
二、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的基本操作步驟
“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教研活動過程,它需要經過如下五個階段。
1.教研員捕捉信息與處理信息
教研員深入基層,親近教師,收集、捕捉教學問題信息,然后,對收集到的問題信息進行理性思考,分析研究,加以歸類、整理,形成問題信息庫。
2.教研員編寫針對性、攻克性的培訓教材
教研員針對不同教學問題的表現特征、形成的根源,編寫攻克性的教材。
3.教研員直觀示范,教師自主感悟
教研員按照教師的認識規律,接受進程,結合研訓一體化的教研活動模式,系列性、階段性、計劃性地由教研員親自給基層教師上課示范,讓教師親臨感受,在自主性、直觀性的聽課中,體驗先進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4.教研員傾聽、整理教師的課后感受信息
教研員要提供教師課后的交流時空,學會傾聽,學會記錄,學會整理歸納,記錄教師對你教學行為的贊賞與批評,理解與困惑,記錄教師談話時的表情、語調。在記錄的基礎上,對教師的真實感受,交流信息加以分析、歸納、梳理,尋找出教師看懂了什么?還看不懂什么?什么教學環節的處理還不會,什么地方還困惑等教師的內在想法和需求。了解教師的真實感受,是教研員作好針對性、解惑式講座的有力依據。
5.教研員作解答式、解惑式講座
教研員以教師的課后感受信息為講座的重要依據,以之進行及時性、針對性的解答式、解惑式的講座。由于這種講座的信息來自于教師的親身感受,因此,教師會主動地聽,主動地記,主動地感悟,主動地反思。
如《我為老師畫個像》是南匯區美術教研員瞿劍宛老師給基層美術教師上的一堂人物畫教學示范課,瞿老師針對中學美術教師畏懼人物畫教學,學生對人物畫寫生不感興趣,害怕自己畫不好,畫不像等教學問題,為了引領教師將“以學生發展為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供學生學習體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的教學思想應用到人物畫教學之中,提高人物畫教學質量。為此,瞿老師認真設計了針對性、攻克性的培訓策略。下面,請大家聽一下我們的聽課感受。
教師A:瞿老師從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降低人物畫的繪畫技能要求,消除了學生害怕心理,培養了學生繪畫興趣,樹立了正確的教材觀,用好“教材”,對原教材《人物寫生》進行二度創造,巧妙地將課題設計為《我為老師畫個像》,使寫實的人物畫學習更具有趣味性、思想性和創造性,將繪畫技能訓練與對學生的人文情感教育、理想教育進行有機融合。
教師B:教師注重學生情感體驗與情感釋放,因此,學生在做喜悅表情、畫自己理想、說自己夢想中,構建了健康向上的心理,升華了思想情感。
教師C:一支粉筆引情趣,一塊黑板見功底。瞿老師沒有其它的教學輔助手段,就憑著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憑著扎實的人物畫速寫基本功,憑著豐富的肢體語言,憑著激情的投入,憑著靈活的教學機智,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創新思維……。
“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教研員在注重親自上課,給基層教師進行直觀演繹的同時,更注重教研員課后的說課,和作釋疑解惑式的講座。
教師D:瞿老師從理念層面和實踐層面教基層教師如何說課,說教材觀、教學觀、學生觀,說三維目標的制定,說教學重難點的設計,說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說本課的教學特色,說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的具體策略。教研員的說課示范,使教師懂得了說課的策略與方法。
教師E:通過教研員說課評課的直觀演示,使基層教師懂得了一堂好課的基本評價標準,好課的基本特點是:清請楚楚一條線;差課的特點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以前我們主要以教師的活動評定課的好壞,而現在,我認為學生在課堂中所呈現的思維行為活動(學生的飽滿情緒、參與程度、參與面、探究體驗、合作交流、舉手發言、遷移應變、生成能力、創作投入、欣賞評議等學習智慧)應該成為評價一堂好課的核心因素。
教研員說課幫助我們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進一步理清了教學設計思路。筆者為了傾聽教師的真實感受,在研討中,善于啟發教師運用多視角觀課方式進行個性化評課,暢談自己的所思所想。筆者針對教師存在的問題或困惑進行及時梳理,為教師作及時性釋疑式、解惑式講座,以之培養基層教師將教學行為、教學細節與教學思想對應掛鉤,讓教師學會揭示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教學原則,從而提高基層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
三、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的價值趨向
“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體現了“按需施教、按需施講”的教研思想,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融合;注重了學科教研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實效性;幫助了教師將抽象的教學思想變為可視性、形象性、生動性,將看似瑣碎的教學行為變得理論性、系統性、條理性。
“上課示范+說課示范+評課研討+講座詮釋”“一條龍式”的活動,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的美術教研活動收到很好的功效,真正實現了:教學―演繹了抽象的教育理念。說課―解讀了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依據。評課―做到了使教師將聽課感受上升到理論高度來認識。講座―幫助教師將先進的教學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行為。學科教研員用自己對新課程的自我解讀,對新理念的獨特感悟,對新教材的創造性理解,對新實踐的自主探索,科學地去引領基層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反思、研究,積極總結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上課+講座”互助式的教研,采用教學行為演繹教學理念,理論講座詮釋教學行為的互補式教研,既促進了基層美術教師對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新學法的理解、掌握、應用,同時,也使教研員在親自上課、親自講座活動中,綜合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