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今日學堂

今日學堂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今日學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日學堂

今日學堂范文第1篇

關鍵詞:日本文學史;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參與;創新思維

日本文學史是高校日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各學校都很重視。但很少有學者歸納總結教學方法,絕大多數學校采取的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參與的機會少,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分析能力。

筆者在大學教授日本文學史,一直以來運用的也是單純講授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少參與其中。筆者把自己準備的講義教案和平時積累的知識拷貝進學生的腦海里,學生只顧做筆記,沒有人提出異議。然而,期末考試的結果并不理想,面對需要自由發揮的小論文題型,學生不知從何處下筆,很多人僅能列舉文學事件,個別學生能夠圍繞題目展開論述評價,但基本上都是在默寫課堂筆記,缺乏獨特的見解,更不用說創新思維了。這種教學模式不可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通過給1990年后出生的學生上課,筆者深感必須要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而且時間非常緊迫。

90后大學生,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沉迷電腦網絡,關心新事物,熱衷于挑戰新領域,有常人看來另類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模式,不愿意走尋常路,并且極力表現自己的個性。因此他們在學術領域的創新是極有可能的,也是值得期待的。作為任課教師就應該盡快幫助學生啟動創新思維,為他們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

此外,未來在日企工作決定了學生要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現階段以及未來日語專業的畢業生在日企長期從事專職翻譯的越來越少,多數人被要求兼做行政、企劃、人事、總務等工作。這就要求畢業生成為一名既懂外語又具備創新思維且能單獨負責一方面工作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根據畢業生的反饋信息,能夠獨立策劃,關鍵時刻還能充當翻譯的職員會獲得更多的晉升機會,企業的領導層會及時放權,給職員施展才能的空間。課堂教學可以借鑒企業管理的經驗,不能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日本文學史正是這樣一門可以自由發揮的課程,學生可以充分展示想象力,在文學的海洋中暢游。

日本大學的國語系同樣開設日本文學史課程,其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借鑒:由導師帶領研究生按照研討會的方式授課,或將講義內容分為若干章節,由學生講解評述,導師補充點評。這就需要學生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如查找資料,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撰寫提綱等。導師的職責是推薦參考文獻,主持研討會,對學生發表的內容進行指導和評價。這樣做可以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由課堂教學的“配角”變身為“主角”,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分析能力以及口才。

筆者所在的廊坊師范學院日語系是一支重視教學并且能兼顧科研的優秀青年團隊,包括筆者在內,專門研究日本文學的教師有兩名,其他教師對日本文學也很精通。所以由筆者擔任項目負責人,同幾位同事組成課題組來進行日本文學史課程的教改。首先課題組重新修訂教學大綱,然后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專題分類,接下來分配各自的工作:項目負責人承擔每一章概況部分的講授任務,并負責課堂錄像,主持研討會和總結評價,課題組成員每人負責指導幾名學生,糾正他們的發音,指導他們查閱資料,組織小規模的發表討論練習,讓學生找感覺,盡快適應新的教學模式。

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近代文學以小說創作為核心,出現了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享譽世界的文學家,所以小說部分的專題講解是日本近代文學史課程的主要任務。把講臺交給學生是本次教改的關鍵,按學生學號順序分配工作,每位學生負責一兩位作家的講解。這種做法可以避免發生誤會,有的教師總是給成績好的學生更多機會,而成績差的學生常被邊緣化,時間久了他們會自暴自棄,對該課程和任課教師產生排斥心理。筆者只是建議學生要擅于運用自己的強項,展示出自己的特色,對講解方式不做要求和限制。筆者對日本近代文學的概況進行了講解和論述后,正式開始以學生為主講人的專題課程,并為他們錄像(錄像既為了保存教改資料,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看回放來糾正自己的儀態和發音)。第一位學生的表現就超出了筆者預想:她負責講解兩位寫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坪內逍遙和二葉亭四迷,幻燈片制作的非常精致,還從網上找到了作家的照片(插入圖片可以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內容很豐富且有條理,主次分明,將重點放在了對二葉亭四迷的介紹上(二葉亭四迷的《浮云》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的出發點),分為簡介、生活經歷、作品介紹等幾部分來講解,然后著重介紹了《浮云》。講解結束后其他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一些學生還指出了主講人的優點和缺點。接下來筆者提出一個問題:“浮云”的象征意義是什么?她回答說,女主人公阿勢思想左右搖擺,就像游弋在其他人物之間的一朵浮云。這是她通過精讀作品得出的結論。筆者提示說,如果再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在明治初期的社會背景下小說中的四個主要人物都像是浮云,只是存在程度上的差異。隨后筆者從《浮云》中選出一些精彩的篇章段落給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品味日本文學的特色,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是有意嘗試將日本文學史課和日本文學選讀課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研究不脫離作品,有助于將來畢業論文的撰寫。幾位學生還談了對《浮云》的看法,有的人欣賞二葉亭四迷的創作風格,覺得寫實性強,但也有人表示作品讀起來很壓抑,不如中國小說看起來爽快。學生們討論得很熱烈,可見大家課前都做了準備,最后筆者對整堂課進行了總結。之后的幾位學生發言各具特色,而且在筆者的引導下,他們越來越重視對作家代表作的分析。其中一個學生在講解尾崎紅葉的《金色夜叉》時,播放了一段視頻:一個美少女伴隨著動聽的音樂講述小說的精彩片段。由此可見90后學生對新媒體的熱衷,這種創新式的做法值得發揚和推廣。學生在論述作家作品時,能夠不循規蹈矩,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有些想法與傳統認識大相徑庭。雖然一些觀點缺乏足夠的依據,但是這種創新思維應該受到鼓勵。該學期的日本文學史課程進行得非常成功,學生普遍認可這種教學模式,評教成績很高。

課題組將這種教學模式命名為“TJXT”,即T團隊合作、J教師主講、X學生課堂發表、T討論及總結。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利于整合教師和學生的智慧,展現團隊精神,培育創新思維。授課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由于時間有限,名作賞析內容所占比例較少;學院圖書館日文版日本近代文學圖書資料偏少;多媒體教室電腦病毒多;學生的詞匯量、語法水平以及閱讀能力有待提高。另外“TJXT”教學模式簡單可行,實用性強,具有極高的推廣價值,可以作為今后全校公選課的授課模式。日本的文學作品是我們了解日本人的重要途徑之一。文學包羅萬象,學習日本文學不僅可以了解日本的文化,而且可以了解日本的政治、經濟、歷史、國民的心理和性格,做到知己知彼,這樣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今日學堂范文第2篇

關鍵詞:張之洞;中體西用;勸學篇

        一、“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

        “中體西用”自“師夷”之風漸露端倪。先進地主階級發展這一風氣,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促進了學西歷史潮流的形成。19 世紀60 年代以后,西學日盛,中學之根本無法撼及,兩者間結合提上議程。1861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說:“以中學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這種思想。1895 年4 月,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次年,孫家鼐在《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至此,“中體西用”漸已成形。1898年4 月,張之洞作《勸學篇》,系統地論述“中體西用”思想。

        二、從《勸學篇》看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

        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在其《勸學篇》得到系統論述,為踐行這一教育思想提供理論支持。面對當時新舊沖突、西學漸盛、頑固勢力抵制西學的局面,他作《勸學篇》“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頑固益深。戊戌春,僉壬伺隙,邪說遂張,乃著《勸學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會通中西,權衡新舊”。但其根本目的還在于維護封建統治。張之洞將“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歸結為“其表在政,其裹在學”,他特別重視教育,在此表現特別突出。他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強調“中學”是主體,是學“西學”的先決條件,在《循序》篇中指出“先入者為主,講西學必先通中學,乃不忘其祖也”。“中學”內容有“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治、地圖”。“四書”、“五經”是“中學”的核心。學習“中學”的要求“今日學者,必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圣先師立教之旨,考史以識我中國歷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 然后擇西學之可以補吾缺者用之, 西政之可以起吾族者取之。斯其有益而無害。”即以“中學”為先導,為本。“西學”是輔助,內容有西政、西藝和西史。書中寫道“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西政也;算、繪、礦、醫、聲、光、化、點,西藝也”。文中還涉及游學、仿西設置學堂、改革學制、廣譯等。他引進西學的原則是:“果其有益于中國、無損于圣教者,雖于古無征,為之固亦不嫌。

”也就是說,只要有益于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和維護封建綱常的“西學”,就可以大膽地引進和學習。即以“西學”為補充,為用。

        在具體實踐中,“中學”與“西學”是如何結合的呢?他指出:“十五歲以前誦《孝經》、四書、五經正文, 隨文解義,并讀史略、天文、地理、歌括、圖式諸書及漢唐宋人明白曉暢文字有益于今日行文者。自十五歲始,以左方之法求之,統經史、諸子、理學、政治、地理、小學各門, 美質五年可通,中材十年可了。若有學堂專師,或以此纂成學堂專書,中材亦五年可了,而以其兼習西文。過此以往,專力講求時政,廣究西法。其有好古研精不騖功名之士愿為專門為學者,此五年以后博觀深造,任自為之。”

        他還強調“會通”即“中體西用”,“今日新學、舊學互相訾謷,若不通其意,則舊學惡新學,姑以為不得已而用之,新學輕舊學,姑以為猝不能盡廢而存之,終古枘鑿,所謂“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而已矣。”在處理“中體西用”關系時,不僅表現了他極力維護封建傳統文化,同時也表現出了他考慮時局,希望通過“換個新裝”達到預期教育目的,造就封建士大夫加會通外事的綜合人才,最終實現保社稷之目的。

      三、對“中體西用”教育思想的評價

        “中體西用”思想體現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幻想性和矛盾性,主張學習西政、西藝、西史,卻要剔除里面關于資產階級的民主與自由成分,主張向西方看齊,卻放不下封建倫理綱常。“中體西用”教育思想是有其積極意義的:(1)打破了頑固派思想禁錮,讓西方先進文化得以傳入,資本主義的“民主”與“自由”思想得以流入,促進人民大眾的思想解放。(2)在當時西學東進情況下,當時許多激進的知識分子主張全盤西化,放棄中國傳統文化,這一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說,保護了中國的傳統文化。(3)“中體西用”思想主張自我改制,而不是依靠外部勢力,體現了“自強”精神。(4)主張廣設學堂、廣泛翻譯、廣泛閱讀,提高了人民大眾的文化素養。“中體西用”思想也有其不足。首先,就其目的而言,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試圖阻礙歷史的進步。其次,對于當時的維新變法造成了很大打擊。另外,后期它成為清統治者對抗資產階級維新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總之,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在試圖阻礙歷史的發展中,反而成了歷史的一部分,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燕.從《勸學篇》看張之洞的教育思想[j].廣西社會科學,2005:183-184.

[2]馬治國.試論張之洞“中體西用”教育思想[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1999:20-23.

[3]王瑞.張之洞“中體西用”教育思想[j].教育時空,2009:176.

今日學堂范文第3篇

正值高校開學季,9月4日于丹發微博,援引光緒皇帝在京師大學堂的“開學講話”,勉勵今年入學的新生。于丹的這條微博,被轉發了4600多次,獲得700多次點贊。

京師大學堂是今日北京大學的前身,確實是經光緒皇帝批準創辦。但這篇“光緒開學講話”在此前多年就已經被證偽多次。據《光緒事典》所記,京師大學堂的開學日是在1898年12月31日,當時光緒早已被軟禁于瀛臺,怎還能出來講話?面對質疑,于丹既不回應,也不認錯,而是刪除微博,關閉評論,而網友們卻停不下來……

無論何處: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于丹老師熬制的這則開學雞湯一如既往地情殷意切,不僅情懷滿滿,而且因語出皇帝而自帶光芒,還有啥說的,來,讓我們大家干了!

王的男人回復無論何處:從當年的“泥馬”到今天的光緒京師大學堂演講,再次證明引用材料的嚴謹性,否則會鬧出大笑話。

阿喀琉斯圍脖:于丹適合了當代中國的主流話語風格:七分鄙俗氣+三分偽常識=十分正能量。

靳暢棟:于丹老師對制作雞湯的“骨頭”向來是很講究的。可這次不一樣了,硬傷太過明顯。在大家的眼里,于丹老師不僅是雞湯界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雞湯界的最高水平。這樣一個著名高校的人文學科教授,一個名滿天下的知名學者,一個擁有300多萬粉絲的大V,人們對她的評價標準自然高于一般雞湯手。

嚴鋒:就是普通讀者也很容易看出這個所謂“光緒講話”是假的,作為中國最高師范學府文史專業的教授,對如此明顯超越時代與人物身份的現代腔竟然毫無辨別能力,太不應該了。

一根筋回復嚴鋒: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靠不住的不是朋友圈的美照,而是度娘。

我是風1277:多看點《甄執》都不至于相信光緒皇帝會說出“正視現實,發奮圖強”這樣的話。于丹老師用血淋淋的經驗告訴我們又一個真理――常年煲雞湯,早晚會上當。

樂云:心靈雞湯毒性大,熬的人很容易誤以為手握真理,導致認知的扭曲;喝的人會以為走上了光明大道,似有正能量不斷升騰。

小熊的樹回復樂云:于丹老師請小心,雞湯有毒!

idlefisher :于丹老師“著名文化學者”的頭銜,一直散發著濃濃的雞湯味。她一會談《論語》,一會談《莊子》,一會談美文,但無論她談論的對象是什么,所談的內容都脫不開地攤勵志書籍的層次。

今日學堂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作品;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235-01

一、音紛髕返拿褡逍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文化本身的要求。從西北花兒、安徽黃梅戲、湖南花鼓戲,到閩西山歌、廣東童謠;從新疆納茲爾庫姆舞、廣西螞拐舞,到云南迎客舞和霸王鞭,都充分展現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豐富與別致。但是,這些具有中國民族民間特色的音樂素材不是全都能直接拿到我們音樂教學中來的,很多音樂素材需要做大量的改編工作,才能適合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生。所以,民族性的音樂作品雖然得到了我國音樂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和重視,但是,就目前來說,與中小學生接受能力相匹配的民族音樂作品太少,挖掘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傳承和發展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是音樂教育工作者永遠的追求,在這方面任重而道遠。

二、音樂作品的傳統性

我國最早的帶有現代意味的音樂課,是由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在1901年開設的“樂歌”課,沈心工老師把唱歌和簡譜學習作為課堂教學內容。在這之前,中國的學堂是以詩詞朗讀為音樂課內容,而教會學校則是以學唱贊美詩為音樂課內容。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這是管理音樂課程的統一章程,并成為我國近代學制的成立標志。但是,《奏定學堂章程》中《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里音樂內容是古代詩歌。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音樂課程及任課教師。1907年《學部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頒布后,形勢有了很大變化,那時興辦新學堂已有十年歷史,在教師發展方面,逐漸出現一批日本留學回國的音樂人和他們培養的學生;在教學內容方面,以在歐美和日本曲調上填詞創造的“樂歌”逐步成集并且出版,沈心工老師創作了三輯《學校唱歌》。可以說,1907年頒布的《學部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成為我國近代音樂教育初創工作的重要標志。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時頒布了《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與《中學校令施行規則》,其中,中學的音樂教學內容在樂歌基礎上,增添了器樂與樂理知識(音樂大要),至此,我國近代的音樂教育內容形成了以唱歌、樂理、器樂為主要內容的基本結構。

我國近代學制產生后的現代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內容完全是西化的產物。直至今日,我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還是以西方古典到浪漫時期的器樂作品與聲樂作品為主。不可否認,音樂作品的大量曲目是西方音樂作品,音樂教師不厭其煩地從不同角度反復挖掘經典。所以,從學校音樂教育產生的淵源看,西方音樂作品是我們音樂教育內容的傳統。只有把音樂作品的民族性充分發揮出來,或許可以改變這種傳統。

三、音樂作品的創作性

作曲家賀綠汀一生創作的鋼琴作品數量不多,但他創作的樂曲卻是我國最早實現中國風格、具有開拓意義的作品。他給當代中國音樂文化乃至中國音樂創作領域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從中國音樂發展史中不難看出,賀綠汀不僅創作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還非常關心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他創作的兩首音樂作品《牧童短笛》和《搖籃曲》,非常適合中小學音樂教學。

總的來說,我國的音樂作品包含了傳統性、民族性、流行性與創造性等文化特性。在保證音樂作品滿足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生的基礎上,對多元的音樂內容進行合理比例安排,盡可能更多地融入民族音樂作品,讓多元的音樂文化本質在音樂教育中體現出來。

中小學音樂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和必修學科,不僅要培養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情操和審美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造就繼承、創新和發展人類文化的人。

參考文獻:

[1]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尹愛青等.外國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黃人頌.學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今日學堂范文第5篇

這并不是我說笑話,今日教育之實情是如此。“人情事理”根本不存在于我們的教育范圍里,倘是有這種方針,那是我沒看見過。我們的目的是教書而不是教人,我們是教人念書,不是教人做人,倘是一個學生于念書之余尚記得做人的道理,那完全用不著我們代他負責。我們聽見過某某學生因為心理學五十九分或是邏輯四十八分而不能畢業(雖然如何斷定一個人的邏輯是四十八分我未明白),然而我們的確未嘗聽見過有某學堂要使學生畢業先考一考“人情事理你懂嗎”。所以如郁達夫先生曾經做文章,勸一位青年別想去進大學,因為恐怕他白費了幾年的光陰及一二千塊錢變出一個當兵無勇氣,做苦力沒禮貌,做鼠竊沒膽量,除去教書外,一技無能軟化了的寒酸窮士,若是出于愛護那位的本心,便是極好的議論,若是要以此責當代之大學教育,那怕就罵得不對勁兒。因為今日的大學教育根本以書為主體,非以人為主體,責之以不能養出社會上活潑有為的人格,豈非等于問和尚借木梳,問尼姑借篦櫛一樣無理的要求嗎?無論如何把一個正經長大的青年送進學堂里頭去十幾年,使他完全與外邊的社會隔開,與天然的人群生活分離,既沒有師長的切磋,又沒有父兄的訓導,只瞎著眼早念書,午念書,晚上又念書,是使此青年不懂人群生活的絕頂妙法的。結果是滿肚子的什么主義,什么派哲學,而做事的經驗閱歷等于零,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不知道母雞不要公雞是否可以生雞子兒。

雖然,不但我們的方針不對,就我們所用的教育方式也很可懷疑。倘是“學問”是我們大學教育的方針,就所以達此方針的教育方式也不可不考量。我們現此之所謂學問有趣極了。不但是有體質的,并且有重量是可以拿稱稱量的。今日談大學教育者之心理,以為若設一種“非八十單位不能畢業”的條例,嚴格的執行,嚴格的考試,絕不通融,絕不寬松,這樣一來,四年級八十單位,每年級二十單位,倘是一學生三學年只得五十八個單位,那么第四年請他補習兩單位,湊成二十二單位,八十單位補足,那他必定逃不了做有學問的人,出去必定是大學的榮耀了。原來掩耳盜鈴的本領并不限于軍閥與官僚。倘是我們的邏輯不錯,有八十二立方寸學問的人,若愿意借兩立方塊學問給他一位只有七十八立方塊學問的同學,我們當然沒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擋這兩人一同畢業(但對這一點,尚不免懷疑,很愿意得各學堂注冊部的聲明,是不是可以借的?)。不但此也,如以上所謂每立方塊的學問每塊里頭的頁數也有一定的,比方近代歷史一立方寸即丁先生講義二百七十五頁,二百七十五頁讀完便是近代歷史的學問一立方寸;文字學學問一立方寸是徐先生講義一百五十三頁(限定一學年讀完,不許早,不要遲,若是徐先生特許八頁免試,便是實數一百四十五頁,一學年分兩學期。每學期十八個星期,通共三十六星期,四三一百二,四六二十四,通共一百四十六,每星期限定念四頁正好,不許多,不許少)。如此積頁數而得幾許立方寸,積立方寸而得一張文憑,雖曰未學,注冊部亦必謂之學矣。原來此種以數頁數及數單位而衡量學問的方法,的確是純由西方發明,于吾國書院制度未之前聞也。記得杜威曾經說過,現代的教育好像農夫要趕鵝到城里去賣,必先飽喂之以谷類,使頸下胸前的食囊高高的凸出來,然后稱稱其輕重,鵝愈重即其價格愈高。其實杜威先生說錯了話,他忘記在本問題上稱者與被稱者原來是同類的動物。

(選自《翦拂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凤山市| 玉门市| 府谷县| 广东省| 胶州市| 英吉沙县| 三明市| 金沙县| 巴林右旗| 文山县| 香河县| 凤台县| 盐边县| 墨玉县| 扎兰屯市| 武安市| 盘锦市| 昌邑市| 酉阳| 长丰县| 通辽市| 海门市| 治县。| 白河县| 唐山市| 安庆市| 邢台市| 绥江县| 和政县| 罗城| 平陆县| 诸暨市| 东阿县| 汤阴县| 项城市| 枝江市| 梧州市| 安化县| 沅江市|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