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多收了三五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人物舉止 語氣詞 背景資料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一般來說,通過外貌、語言、神態、心理等描法塑造人物形象。讀小說時,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從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時候,我們不妨設計一些有效有趣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度和廣度。
一、增加人物舉止,使形象立體化
上《多收了三五斗》這篇小說時,有這樣一個環節:多收了三五斗本是好事,但因為米價原因,舊氈帽朋友的感情發生了急劇變化,米行先生的語氣也隨著變化,閱讀(1-34)段,完成表格。當學生通過閱讀梳理了舊氈帽朋友的情感和米行先生的語氣變化之后,我設計了分角色朗讀這個活動。在朗讀中,舊氈帽的憤激、無奈與米行先生的蠻橫形成鮮明對比。讀過了,但感覺還不過癮,學生似乎意猶未盡,于是有了下面的活動設計。
師:同學們,大家關注到了嗎?小說的6-9小節是人物的一組對話,你們能不能給這些語言增加一些人物的神態、動作或者心理,讓形象更突出呢?大家體會一下創作的樂趣。
生:好的。
于是,大家忙開了,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只聽得筆尖在書上滑動的沙沙聲。3分鐘過后,學生的手陸續舉了起來,像一面面戰斗勝利的旌旗。
接下來學生的創作交流讓我有種“驚艷”的感覺,學生的想象力真是太豐富了,他們對人物的理解真是入木三分。
生1:我加的是舊氈帽朋友的神態、動作:“其中一個緊握雙拳,拍打著桌面,憤憤不平地說著。”
生2:我加的是米行老板的神態動作:“先生丟過一個不屑的眼神,又低下了頭繼續漫不經心地撥弄著他的算盤?!?/p>
……
這個課堂環節真正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創作熱情空前高漲。既能考驗學生對這兩類不同人物形象的準確理解,又能錘煉他們的創作能力。
二、添加語氣詞,使情感深刻化
《多收了三五斗》這篇小說上完之后,我又設計了另外一個活動。
師:之前我們是給某一個人物添加神態、動作等描寫,感受到了更加鮮活的形象。下面呢,我們再來玩一個游戲:“ ?搖 ?搖,多收了三五斗!”請你在橫線上加一個語氣詞,分別表現糶米前后舊氈帽朋友的心情。
學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已經把手高高舉起,躍躍欲試。
有的建議加一個“啊”表現糶米前激動興奮的心情;有的還有補充,同樣可以加“呀”、“咦”表達驚喜;有的同學建議用“哎”表達糶米之后失望、無奈的心情。不同的語氣詞傳達了前后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情。加一加,讀一讀,自然而然地理解小說的人物形象。
同樣的方法還可以用在小說《變色龍》教學中。給“ ?搖 ?搖,變色龍”加一個恰當的語氣詞,并讀出感情。
學生的答案很豐富,但都能準確把握小說的人物形象和主題。
“喲,變色龍”言語間充滿了嘲諷的意味;“哼,變色龍”憤怒之情不言而喻;“哈,變色龍”看似云淡風輕,實則譏諷……在有感情的朗讀中,一個趨炎附勢、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變色龍”形象鮮明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三、增添背景資料,使主題鮮明化
閱讀小說必須了解其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深刻主題,也就是平常說的“知人論世”。但并不是所有小說中都能找到清晰的提示背景的關鍵點,有的甚至只字不提。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及時為學生提供相關背景材料,為他們解讀小說主題搭建臺階,提供鑰匙。
如小說《在烈日和暴雨下》中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用較少筆墨提到了“坐車人”這個形象,學生通過這個人物能初步理解祥子痛苦的根源。但有的學生還是提問了:祥子可以不拉車啊,可以干點別的啊。
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必要為學生提供小說的創作背景:以20世紀20年代的舊北京為背景,這是一個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國舊社會。祥子,作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代表,無法擺脫像騾馬、落葉一樣的悲慘命運。
另外,老師還可以介紹《駱駝祥子》中相關背景資料,讓學生在把握整體的基礎上理解節選的深刻內涵。如下面這段話能給學生很大啟發:“雨,下給富人,也下給窮人;下給義人,也下給不義的人。其實,雨并不公道,因為下落在一個沒有公道的世界上?!本渲嘘P鍵詞“沒有公道”一語中的地道出了祥子受苦受難的根源。
不過在調研中也不難發現,目前的產業鏈運作也存在致命缺陷。
其一,我們過分迷信技術的力量。不可否認養殖技術的改良曾經是推動過往30年中國農業發展的最核心的要素,水產養殖的產量在飼料配方技術、養殖技術的不斷改進之下大幅提高。但多收了三五斗之后呢?養殖效益的提高是否一定帶來漁民經濟效益的提高?近年的實踐已經證明,技術可以解決生產端難題,卻對銷售端問題無濟于事,而后者恰恰是目前水產業的核心問題。每當大獲豐收的養殖者為存塘魚一籌莫展時,飼料企業此前千方百計幫助養殖者提高產量的各種養殖模式往往成為他們詬病的“口實”,若非產量飛速提高怎會出現供過于求?此種論調固然荒謬,但卻引人深思。
其二,我們過于迷信集約化的力量,似乎實現集約化后,目前管理混亂的局面、周期性賣難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事實證明,這也可能是一廂情愿的期許。從目前中國養殖行業中集約化程度最高的肉雞業、生豬業來看,上述問題遠未解決,甚至愈演愈烈,至少離想象中的目標還有遙遠的距離。
未來的機會和方向在哪里?
正如業界賢達所預想的,行業企業產業鏈的觸角,不僅要觸及養殖者,還要直接面對消費者,打通產業鏈終端將成為決勝關鍵。但目前在這方面并無成功范例。不得不承認,到目前為止,農貿市場模式依舊是我們不得不接受且效率最高的銷售渠道。如何變革與拓展,是挑戰,更是百年一遇的商業機會。
在今年的經濟詞匯中,豬肉無疑是關鍵詞之一。
上半年,豬肉價格一路飚升(當然,其他物品的價格也在上漲,只不過沒有豬肉價格那么大的幅度),引發眾多關于經濟是否過熱的討論。有人戲言:現在的經濟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看豬的臉色行事。
對豬的關心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豬的數量少,價格上漲,物價一路上揚,加息等緊縮政策就會出臺……股民、基民、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都密切關注著豬的有關情況。
前幾天,老家有親戚來北京治病,我照例發揮“駐京辦事處”的功能,接送安排。在飯桌上閑聊時,我才知道:現在一頭生育期的老母豬居然能賣到五六千塊錢!一頭小豬崽能賣到近300塊!
就在親戚動身來北京前,村里剛發生一起盜竊案:某村民家養了3頭老母豬,一天早晨起來發現,竟然被小偷在夜里偷去了兩頭!狡猾可惡的小偷在院墻(用黃土夯制的墻)上掏了一個洞,把老母豬從洞里趕了出去,剩下的這只因為身軀過于肥大無法從洞里出去而“碩果僅存”。一家人坐在豬圈旁抱頭痛哭……
對于從小就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輕人來講,可謂是只吃過豬肉而沒有見過豬跑,對豬在變成紅燒肉之前的生命歷程是沒有感性認識的。對于我們這些從小在農村長大且經歷了困難歲月的人而言,雖然小時候都割過豬草喂過豬,可對今天如此“寶貴”的豬也還是缺乏足夠的認識。
那個時候,牛、馬這樣的生產工具是最值得重視和愛護的,一頭老黃牛幾乎就是一戶農家的半份家業,而且,在長久的田間耕作過程中,主人與它們也會有很深的感情,這些牲口多少也有通人性的表現。至于豬嘛,又臟又懶,從田里回來時給它帶把草,再倒些泔水,到了年底或者是有了紅白喜事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或者增加些收入,給孩子們做身新衣服。
這幾年回老家,曾經感慨地對父親說:見不到牛和馬了。村里的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料理莊稼的方式也變得高度機械化或簡單粗放,沒有人家再喂養牛馬這樣的大牲口,害得我女兒一直對我給她吹噓過的養牛和馬的經歷持懷疑態度,擠兌我說:爸,你只養過豬吧?
我確實也養過豬,但也確實不像今天的養豬人那樣對豬有“感情”。今日之豬已非昨日之豬也。今天的幾頭老母豬就基本算得上家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養豬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養今日之豬。昨日的豬是自然長起來的,養成一頭豬(指的是從小豬崽養到二三百斤左右,因為此后的“成年豬”吃得多而基本不再長肉或長得很慢)大概是10個月左右。那時候很少有人在平常的日子里割肉回家,農民們算計的是春天抓個豬崽養到年底殺掉,除留一點過節改善生活外,其余的到集市上賣掉,或者是根據自己家里的大事需要(兒子結婚等等)而提前計劃安排。沒有人指望著靠養豬發財,養豬的投入也低,沒有人給它買飼料吃(估計當時也沒有賣的),但那時候的豬肉實在是香??!
后來市場經濟發展了,有了養豬專業戶,這個時候的豬快半工業化生產了。在各種飼料的“營養”作用下,生長周期大為縮短,但豬肉的價格一直很平穩,飼料的價格卻總漲,而且這個時候的豬也很嬌貴,動不動還鬧病,許多養豬的人很難賺到錢。再者,由于豬的“生產周期”特點,就是到了一定的時候光吃不長肉了,所以基本無法“庫存”,不像人家蓋樓房的把房子蓋好了等著漲價再賣。聽親戚說,我在老家的一個表哥養了好幾年豬都不賺錢,去年年底的時候終于放棄了,雖然覺得豬肉價格也許會漲了,但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圈里的那些家伙們得好吃好喝地伺候著,天天投入又不長肉,還是全賣了吧……
恰當地使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筆簡潔、精煉,使語言富于變化,并產生幽默感;恰當地使用借代,更可以引起人們的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詩文中這種借代修辭的使用尤其多。假如你不懂得這是借代手法,那也就難以真正地讀懂該詩文。譬如“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賈誼《過秦論》)句中的“鋒”(刀刃),是刀的一部分,用來代指刀;“鏑”(箭頭)是箭的一部分,用來代指箭;合起來用,“鋒鏑”即代指所有的兵器?!斑w客騷人多會于此。”(范仲淹《岳陽樓記》)句中的“騷”,本指《離騷》,此處作了“詩”的通稱。“同舍生皆被綺繡。”(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綺繡”是華麗服裝的材料,這里指代漂亮的衣裳?!褒R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保ā读鶉摗罚百?,即秦始皇嬴政,此處是代指秦國……
經過歸納,詩文中常用的借代方式,大概有以下九種:⑴部分代整體,⑵確數代約數,⑶抽象代具體,⑷具體代抽象,⑸工具代事物,⑹范圍、數量代事物,⑺特征代本體,⑻官職、事物代指人,⑼姓名、產地代本體。
關鍵詞:職高學生;有效提問;問題設計;主觀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G712;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9-0099-01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強調有效提問的重要性,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職高學生相較于普高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在初中階段長期扮演“差生”的角色,缺乏自信心和主動學習的意識。一些教師基于職高學生基礎差的考慮,往往設計一些簡單的“是非問”或“程式問”,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都能齊聲答出“是”或“不是”“對”或“不對”,然而教學效率并不高。因為這些問題無法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更談不上對學生思維和語言的訓練。職高語文教學應該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具體表現在對問題本身的設計和教師的本體行為上。
一、問題設計要有目的、抓典型、有深度
(1)要“有的放矢”。“有的放矢”即應該有重點、有目的地進行提問,而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有位教師在執教《孔乙己》時這樣提問:“孔乙己叫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孔乙己。”教師又問:“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微一沉吟,回答道:“是綽號?!苯處熥穯枺骸翱滓壹鹤x了一輩子的書,為什么連個名字都沒有?”學生面對這個突兀的問題,不禁沉思起來,頭腦的平靜和課堂沉悶氣氛被打破了,思維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從而能夠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在面對職高學生設計提問問題時,要增強問題的針對性,考慮職高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能力,注意低層次與高層次的問題設計相結合,從簡單的低層次“是非問”出發,再提出一些啟發式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要“投石激浪”。“投石激浪”要求教師要善于抓住典型,通過教師點撥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例如,在教授《祝?!愤@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作品反映的僅僅是祥林嫂一個人的遭遇嗎?”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從祥林嫂身上想到了千千萬萬個受壓迫的婦女,想到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使學生運用聯想的方式來進行認知,加深對文章在思想內容上的理解,認識到文學作品塑造典型形象的意義,學會了典型形象的寫作方法,這是一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可以采用這種點撥的提問方式,促使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經過分析得出結論。
(3)要“奇峰突起”?!捌娣逋黄稹币蠼處熢O疑時要善于運用異向思維,從反面入手來切中問題的要害,力求牽一發而動全身。例如,錢夢龍先生在教授《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時,他是這樣設疑的:“有人認為要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生活,寫少收了三五斗不是更好嗎?或者進一步寫一個大災年,顆粒無收,農民賣兒賣女,逃荒要飯,這豈不是更能反映農民生活的悲慘嗎?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這一問題獨特的設計,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們開始積極思考,隨后競相發言,主動參與到討論中,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不斷深入探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
增強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于提問教師本身行為的表現。課堂教學的雙方是教師與學生,教學藝術是通過師情、生情、文情的交融和諧來創造的,教學行為必須做到“目中有人”。如果教師提問時語調親切,面帶微笑,且能做到熱情鼓勵、耐心指導,則學生可以從教師的行為中獲取信息,得到鼓勵和啟發。反之若教師表情嚴厲,急躁不安則會增加學生的緊張感,也抑制甚至破壞師生的情感交流。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在提問時,臉上總是洋溢著和藹可親的微笑,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在經過充分思考準備后站起來答問,由于課堂環境輕松無壓力,學生答題時聲音洪亮,充滿自信。除此之外,教師在問題表達上要清楚明白,采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語言,切忌生硬刻板的表達。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是課堂的行為者,他們在課堂的表現效果是衡量有效提問的標尺,職高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根據職高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教師主體的能動作用,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精心設計,力求提問能做到恰到好處、切中要害。當學生提出質疑時,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耐心鼓勵,積極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獨立自主中獲得知識,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職高語文教師來說,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不僅能促進師生交流,而且對于語文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
三、結束語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藝術,教師上課時合理設計課堂提問,積極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職高語文教師在教學提問的環節中應針對職高學生學習的特點,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要求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要有目的性、抓典型和有深度,還要發揮職高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精心地進行提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