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滸傳手抄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樂讀;會讀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8-204-01
學生的閱讀包括課內和課外閱讀,課內閱讀即語文閱讀教學,它是培養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但光靠課內學習往往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呂叔湘先生說過:“課外閱讀的指導很重要。”課外閱讀能彌補課內閱讀的不足,它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有利于養成學生獨立讀書的良好習慣,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
那么,怎樣有效、高效地幫助學生走進課外閱讀的殿堂,并使他們心馳神往,樂此不疲呢?
一、激發興趣,使之樂讀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乃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內容的興趣。因此,老師應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活動激發學生讀書興趣,體驗讀書的快樂,形成自覺讀書的氛圍。
1、利用課本所學,拓展延伸
有一段時間,班中興起了玩卡片的游戲。卡片上全是關于梁山好漢的背景資料。一到下課,孩子們就三三兩兩地聚到一起玩起來。正巧我們在學《林沖棒打洪教頭》,課上到尾聲時,我問:“除了林沖,你們還知道《水滸傳》中的哪些人物?”話音剛落,下面小手如林。一個接著一個說,我很清楚,這正是那些卡片起了大作用!于是我利用這一機會讓他們收集資料,準備開展一個課外主題實踐活動。
任務一布置下去,孩子們積極地忙碌起來。交流會以擂臺賽的形式進行,他們對答如流,喝彩聲此起彼伏。小選手們把108個梁山好漢按排名順序一口氣背到底,有些甚至能完整地說出每個好漢的“人物小傳”……接下來的日子,很少再見到他們伏在地上玩卡片,而班級的“圖書角”里則多了一些翻閱圖書的身影。更令人欣慰的是,有十幾個孩子已經捧讀起《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了……
2、選講益智、有趣的故事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中外有許多益智、有趣的故事都符合少年兒童年齡心理發展特點。因此,我常利用班隊活動課或課余時間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我便順勢引導他們自己去看、自己去讀;再組織學生開展故事會,比一比,看誰讀得多、講得好。這樣一來,學生都樂于去讀這一類課外書。
3、樹立榜樣,激發讀的興趣
榜樣能讓學生產生奮發向上的心理,并能讓學生比較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因此,我向學生介紹、、老舍等名人熱愛讀書的事例,使學生以他們的行為為楷模,時時督促自己。在作文訓練時,我還讓寫作水平較好和寫作進步較大的學生談談自己課外閱讀的收獲及取得的效果,借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每周一詩
我們學校根據新大綱的要求,編寫了校本教材《古詩詞誦讀》,要求各年級段學生每周背誦一首古詩詞。于是每天的早自習、下午的課前預備時間,教室里便充滿瑯瑯的讀書聲。每星期抽出一節課舉行詩詞朗誦會,檢查學生背詩的情況,對那些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能簡單介紹詩詞內容、并能說出詩歌的寫作特點的學生加以表揚。長此以往,古詩詞那精練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韻味、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讀詩使人聰慧”,還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培養高雅的情趣。
二、教給方法,使之會讀
1、自由閱讀,做好筆記
我校在每個教室里都建立了書櫥,這里擺放著由學生自己帶的各種各樣的圖書。他們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借閱自己感興趣的圖書。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每周做兩篇讀書筆記,記清所讀的書(文章)名、日期、主要內容,還可以摘錄重要句、段,寫出自己的感悟、聯想,這樣把讀書和生活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多讀、多思。我們為它取了一個名字“采蜜本”。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可以讓他們給文字配上插圖。老師對學生所做的筆記,每周一次進行反饋評價,在學生之間傳閱那些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筆記,借此指導閱讀方法,向學生提出閱讀建議,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影視欣賞,上網瀏覽
現代意義上的閱讀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報刊書籍上,電影、電視、網絡擴大了人們的閱讀空間,因此,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盤,可以迅速增加知識。當然,這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家長的監督。
3、自辦手抄報
【關鍵詞】 讀書指導;激發興趣;言傳身教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2-0-01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7―9年級)的學生閱讀做了具體的要求:“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然而,根據這個標準來衡量現在的初中生,我發覺很多學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大部分學生很少閱讀課外書籍,因為他們缺乏閱讀的興趣。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打開學生課外閱讀心扉的鑰匙。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把課外閱讀的金鑰匙交到學生的手中。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推薦適合的書,使學生愛讀書
初中生年紀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較差,而如今的課外讀物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并不都適合中學生閱讀。作為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向學生推薦一些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讀物。比如七年級學生比較好動,好奇心很強,可以推薦一些通俗易懂,趣味性比較強的讀物,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和一些少年圖書。對于八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所提高了,也不那么好動了,就可以推薦一些有一定知識性、思想性的讀物,如莫言的一些小說,莫言的名人效應會引起學生的關注,有利于普及讀書。而對于九年級的學生,思想各個方面都比較成熟了,就可以推薦閱讀一些歷史名著,如《水滸傳》、《紅樓夢》等。當然,除此以外,我們要把閱讀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輕松自由的閱讀環境。閱讀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因此,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家長和老師要注意觀察、了解和引導,除了需要對真正有害于學生的書刊進行控制外,不應對學生所讀書刊的內容、類型和范圍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
二、加強課外閱讀方法指導,循循善誘,使學生會讀書
初中生的心智還不健全,在課外閱讀的時候,他們往往還不善于思考,讀書過程會比較迷茫,對書籍不能深入閱讀,閱讀完后問他們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只記得故事情節,甚至有些學生可能什么印象都沒有,更不用說看懂了。因此,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正確的方法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說:“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讀書過程摘抄是一個重要環節,讀書要眼到,手到,才能做到心到。手到,就是要求學生摘抄優美的詞語、句子和段落,并寫讀后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精讀和泛讀。秦牧說:“精讀,好像牛吃東西似的。吃了以后再吐出來,慢慢反芻、消化。泛讀,就好像鯨魚張開大口似的把小魚小蝦都吃下去,漏一些也沒關系。”所謂精讀也就是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然于心,以便吸取精華。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泛讀就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也就是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樣也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使學生想讀書
讀書要活,不能死讀書,死讀,只能讓學生感到乏味、疲勞、毫無樂趣可言。因此為了避免死讀書現象,教師就要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巧妙引導學生多讀書,引導他們讀好書,好讀書。我在引導學生讀書時主要采取以下幾種辦法,實踐的結果,成效比較明顯,學生普遍提高了語文成績,培養了課外閱讀興趣。
一是課前三分鐘演講。我堅持每節課上課之前用大概三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上臺,交流課外閱讀中搜集的語言材料,讓大家各展才華可以說一則新聞,或者講一件趣事,或者背一首古詩,甚至可以讀一段好詞好句。普通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學《端午的鴨蛋》后,我說汪真祺的小說語言是這樣的平淡清新而又韻味十足,你還想不想再讀讀他的小說《受戒》?又如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之后,我布置學生去閱讀《城南舊事》,但又擔心他們是否自覺去讀,于是,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欣賞《城南舊事》的電影片段,這樣引起了他們強烈的興趣,下課后他們就會忙著去找這本書來讀……
三是堅持做手抄報。組織學生4人一小組自辦手抄報活動。手抄報的內容豐富多樣:國家大事、校園生活、安全教育、科幻世界等。學生根據需求,收集整理材料,獨立設計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圖。如圍繞學習雷鋒60周年這一內容,學生就辦出了《助人為樂的雷鋒》、《雷鋒在我心中》、《社會上的活雷鋒》……
四是組織競賽活動。我不定期舉行辯論賽、知識競賽、手抄報比賽活動等,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是在教室設置讀書角,隨時推薦好的書目和好的文章給學生,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那么,應該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討。
1.選擇好書,激發閱讀興趣
要讓學生愛上看書,就得讓學生喜歡上這本書。怎樣選擇好書呢?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來選好書,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的,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因此可選取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在教低年級的時候,我向學生推薦過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大林和小林》,孫幼軍的《小布頭奇遇記》,鄭淵潔的《皮皮魯和魯西西》、《開直升飛機的小老鼠》,包蕾的《豬八戒吃西瓜》,等等,深受學生的喜愛。高年級的學生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我在教五年級的時候,向學生推薦了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金斯萊的《水孩子》,王爾德的《快樂生子集》,卡羅爾的《艾麗絲漫游奇境記》,托爾金的《指環王》,等等,學生非常喜歡,看得津津有味。
其次,推選好書的面應該廣泛。魯迅先生曾說:“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還說:“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涂蟲,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來也糊涂。”因此,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要盡量擴大選擇范圍,可以是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
2.傳授讀書方法,讓學生會閱讀
2.1在閱讀中積淀閱讀方法
我們應當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發展多種思維,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2.2.在活動中礪練閱讀品質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地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放任自流。為了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展開各類讀書活動,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薦家”、“我是小小評論家”、“我是小小創作家”,還可以是讀書經驗交流會、與作家面對面等。這樣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閱讀活動中提升閱讀品位,從而形成閱讀的良性循環。
2.3在評價中培養閱讀情感
閱讀到一定的程度,學生就會在日記中有所表達,因此,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積累的語言特別重要。對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教師在修改文章時,可用紅筆標出并加以好的評價,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慢慢體會到正確應用積累的語言的方法。
3.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我們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應授之以“漁”。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到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聽得津津有味。這時候,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如我在給他們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故事內容時,每當講到精彩之處,學生就會露出急切期盼的眼神,恨不得一下了把整本書看完。課后,他們爭先恐后地看這些書,這樣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僅僅靠老師講故事,學生聽故事是遠遠不夠的,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老師講,還可以學生講,也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是培養學生閱讀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而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地講述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魅力,一舉兩得。
4.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望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以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讀比賽、講故事大賽、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如我班開展的“讀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參賽的同學講得滔滔不絕,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課外閱讀的信心和熱情。我們還可以根據學校組織的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辦手抄報和雜志。如這學期,為了解學生課外閱讀情況,我班辦了一期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學生為了辦報,大量閱讀了“怎么樣讀書”的有關知識,然后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還真辦出了有模有樣的報紙。學生辦的報紙無論好壞我都張貼展覽。學生在互相觀摩、互相學習比較中又悟到很多東西。像這樣的活動每學期可以多組織幾次,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5.指導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
老師首先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閱讀計劃。高年級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長篇小說等文學作品及報紙雜志。其次在時間上,平時上課時間緊,安排篇幅小的文章、書報;寒暑假時間長安排篇幅較長讀物。最后,要注意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閱讀計劃。由于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因此,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個性、興趣、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等。
6.開展讀書評比
小學生情趣不穩定。為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課外閱讀的成果,獲得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語文教師 課外閱讀 有效指導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許多語文教師不重視閱讀教學,即使重視,也只是把閱讀教學局限在課本的“基本篇目”之內,忽視課外閱讀,甚至把課外閱讀視為“不務正業”,正是這樣的觀點,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也壓制了學生健康個性的形成。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九年累計400萬字以上的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要達到這一閱讀總量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必須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厚實的基礎。
一、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
1. 陶冶學生情操,對其人生發展作出指導。
對學生而言,閱讀大量健康有益的書籍,可以凈化思想,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等革命文學作品在青少年中廣為流傳,這些作品影響了一代青少年學生,樹立了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讓學生寫讀書心得,其中一個學生讀《美國著名演說集》后寫道:“它使我懂得:追求真理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當一個人舍棄了一切――功名利祿、個人幸福甚至生命時,相信他便獲得了真正可貴的東西:人的精神、人的尊嚴、人的勇氣和力量,那時,真理也就和他同在了。這樣的人,便是我無比崇敬和立志追隨的。”我們都說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其實一本好書也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或者人生的一個階段。
2. 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不斷提高和深刻,需要閱讀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僅靠書本上的知識已很難滿足學生們認識的需要,只有給他們提供豐富的課外閱讀才能跟上時代,獲得最新信息。近幾年的考試內容就注意了這一點,經常會在試卷上出現一些新名詞或和新科技掛鉤的題目,要是能夠注意到這點,就不會因為對題目陌生而束手無策。
閱讀大量健康有益的書籍,對于訓練人的智力因素如言語的組織能力、語言的順暢和識記、推理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閱讀多了,大腦里儲藏的信息也多了,就能產生知識的遷移,產生聯想,分析多部作品的同異,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聚合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比較閱讀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信息論的角度看,閱讀中不可避免地會把新信息和已知的信息結合起來,納入已有的認知體系,并尋找出某些聯系,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信息組合,因而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3.提高學生審美賞析水平,完善人品和人格。
社會文明在不斷進步,文學鑒賞日益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幾年來詩歌鑒賞被引入語文試題,就是一個典型的證明。作品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僅僅局限于課本是不夠的,只有在廣泛的課外閱讀基礎上通過賞析才能完成。優秀的文學作品,無論內容、形式、風格、流派如何,學生通過閱讀,就可以在思想內容方面鑒賞作品所展示的假惡丑和真善美,在藝術方面感受文學作品的修辭藝術、結構藝術……從而受到藝術熏陶,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改善語言的表達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當學生感受到某種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時就能產生某種愉悅之情,從而萌發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養高尚的情操。盡管有些作品是把美毀滅給人看,卻能激發人們對毀滅美的惡勢力的憤怒,產生消滅丑惡、維護美善的思想感情,從而得到審美愉悅和滿足。例如,有的學生對《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和神甫富婁洛進行了人物賞析審美,卡西莫多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以生命維護“美”的代言人――愛斯美娜達;而富婁洛外貌俊美,但心地險惡,極力摧殘美。學生通過閱讀審美,潛移默化地把美的事物化為自己的高尚情操,從而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人格。
二、語文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
1.機動靈活地向學生推薦課外書籍。
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教師不僅要熟知圖書內容,更要加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書時才會游刃有余。當然教師絕不能忽視推薦方式的機動性,推薦方式要靈活,可以推薦書刊,也可推薦篇目,還可介紹內容。例如,我在給學生上課外閱讀的時候,就給他們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故事內容。課后,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看這些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師在他們這個年齡時是如何學習的。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利用時機和學生談談自己兒時的學習,為學生樹立榜樣。
2.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采的讀書活動。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可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我們還可以根據學校組織的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自辦手抄報和手抄小雜志。我為了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專門要求學生辦了一期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學生為了辦報,閱讀了大量怎樣讀書的有關知識,然后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互相觀摩、互相學習,悟到很多東西。這樣的活動每學期可組織多次,使學生在辦報刊的過程中提高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3.指導學生熟讀古詩詞,感悟古詩詞。
古詩詞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齊,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瑯瑯上口,深受人們喜愛。讓學生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有利于發展語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文字鑒賞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平時課外詩歌指導時,安排每周背一詩詞。在每首詩詞拓展引進時,采用“同題異文”、“同人異文”、“同意異文”等途徑擴大古詩文的閱讀量。在進行詩文感悟時,以感受為主,理解為輔。主要以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美讀,去背誦,去想象,讓學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其中“見”、“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現,也是語感的初步生成。這樣積累一多,語感不斷得以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形成。
綜上所述不難得知,我們試圖通過少數課本中經典范文的反復嚼爛,讓學生讀懂天下所有文章的想法是不可取的,課外閱讀是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手段和認識周圍世界的途徑之一。
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健全學生心靈和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指導方法,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只有這樣,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積淀和語文綜合水平才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未來才會更加燦爛和輝煌。
參考文獻:
這種情況的出現,自然是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固有的地理環境的限制,交通不夠便利,信息不夠通暢,經濟不夠寬裕,圖書市場不夠活躍。而《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九年級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7―9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可農村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量遠遠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面對這種現狀,我們農村初中教師應該怎樣應對呢?我覺得,我們可以結合農村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該問題。
一、首先從思想上改變對課外閱讀的偏見
做任何事情,指導思想至關重要,思想轉變了、跟上了,事情也就好辦了。農村初中因受地理環境和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從學生到家長,從老師到學校,在思想上對課外閱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見,一些人的傳統觀念和一些學校近似殺雞取卵的做法,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不應只知埋怨學生的閱讀水平低、讀書少,而應該放眼時代教育的發展,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下對課外閱讀的要求,肩負起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的重任。如果教師自己的思想意識轉變了,就能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影響和帶動學生、家長,通過學校研討會、家長會、告家長書等形式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形成共識,齊抓共促,全面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
二、發揮群體力量,改變無書可讀的現狀
影響農村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無書可讀。大多數農村學校的圖書館藏書很少、書籍陳舊,又受管理因素的影響,學校圖書館不能全面服務于學生,有的農村學校甚至根本不向學生開放圖書館。沒有圖書,學生縱然有再大的閱讀興趣,也無可奈何。
在這種條件有限的農村初中里,學校除了要加緊建設圖書館外,我們師生更要積極行動起來,發揮群體的力量,人人獻出一本書,人人享用60本,建立班級圖書角,號召學生把諸如《紅樓夢》《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等傳統中外名著捐獻出來,也可以建議他們捐獻諸如《讀者》《雜文月刊》《小小說》等一些優秀期刊。因為這些書刊都是不少學生家里有的,也是大家普遍喜歡讀的。這些課外書有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有的可以鍛煉學生的情節構思,好處多多。
同時,教師也可以用自己的私人藏書來豐富班級圖書角,這樣一來,在無形之中能對學生的閱讀起一種導向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三、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因農村學生從小接觸課外讀物的機會相對較少,得來一本課外書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讀起來,所以教師的指導至關重要。傳授課外閱讀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哪些課外讀物要多讀,哪些書該泛讀,哪些書該精讀,不同體裁的書關注點又在哪里等,都需要語文教師幫助學生去靈活掌握。
四、指導學生養成“收倉入庫”的習慣
讀書既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不動筆墨,課外閱讀更是如此。古人讀書“手不停批,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及時做好讀書筆記,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符號系統作好批記、寫好心得體會,并注意將它們分門別類地收倉入庫。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任何時候欣賞品味這些好詞佳句、優美片段、動人情節等“庫存”內容,享受文學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五、在交流中提升課外閱讀質量
農村初中的學生因膽量較小,同學之間缺乏交流,有什么心得體會也不會說出來,各看各的,看完了事。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以多種方式來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可以開展“課前5分鐘演講”(演講可以復述概要、推薦書目、談心得體會等),可以舉辦“我喜歡的一本課外書”征文活動,可以發動學生自己動手創辦班級“手抄報”,也可以在課內留出一定的時間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會”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鍛煉學生交流、發言的膽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六、發揮廣播站的作用,將讀、寫、聽相結合,促進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