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安全風險分級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進一步實現綠色安全生產的管理目標,依據國家安全生產方針及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范,上級公司規定,結合我項目部實際,全面體現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思想,實現對風險的超前預控,持續排查和消除安全隱患,特制訂本制度。
第二條
安全隱患與安全風險的區別,本制度所稱安全隱患,是指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可能導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就會導致事故的發生;而安全風險是指某一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的組合,它是通過評估手段進行分級管控,使生產經營活動中風險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條
各分包單位要把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作為安全生產基礎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建檔監控等制度,逐級建立并落實從主要負責人到每位員工的隱患排查治理、風險預控和監控責任制。
第四條
實施安全隱患和風險預控分級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對安全隱患和風險要分類定級,制定措施,落實責任,落實到人,限時整改或預控,使隱患整改和風險預控做到“責任、措施、資金、時間、預案”五落實。
第五條
實施安全隱患和風險預控閉環管理,建立完善的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工作機制,落實隱患排查、建檔、評估、整改、驗收閉環管理,對重大安全隱患實行掛牌督辦、跟蹤治理、逐項銷項制度;落實危險源辯識、風險評估、分級、分責、監控、預警、預報制度。
第六條
對于新開工工程、新工藝、新設備、新設施的投入或生產安全環境有變化時,未進行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或未對風險、隱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險作業和施工。
第七條
安全隱患治理應堅持“及時有效、先急后緩、先重點后一般、先安全后生產”的原則,風險預控應做到使安全風險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則,做到不安全不生產,安全風險不掌握不生產。
第二章
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與風險預控職責
第八條
項目部及各所屬分包單位是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管理的責任主體。
第九條
項目經理是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風險預控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生產副經理,對分管范圍內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管理過程負領導責任;項目總工程師負責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進行評審,確定安全隱患級別,并對分管范圍內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以及風險預控管理負技術領導責任;安全員對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管理負監督管理責任。
第十條
項目名業務口對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以及風險預控管理負管控責任;安全員對安全隱患治理以及風險預控管理負監督、巡查、歸檔責任。
第十一條
各分包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安全員對安全隱患的排查治理、復查及風險管控負監督檢查責任;分管負責人(工長、班組長)對分管范圍內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管理負領導責任,負責組織制定分管范圍內安全隱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是分管范圍內高級風險的管理責任人;項目、分包單位總工程師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和辨識出的風險負責組織評審分級,確定治理措施,并將評審結果落實到各責任人;安全員對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安全隱患排查和風險辨識及其治理負監督管理責任;對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以及風險預控管理負有監督、歸檔、分析和上報的責任;分包單位負責人,對班組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以及風險預控管理負全面責任;分包單位技術負責人,對本分包單位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負技術管理責任,負責制定整改的安全技術措施,指導安全技術措施的實施;班組長,對本班組生產作業場所存在的安全隱患的排查治理及風險預控負直接責任;職工個人對本崗位作業場所存在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及風險預控負直接責任。
第十一條
項目部,各分包單位應保證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及風險預控所需的資金,安全費用應優先用于安全隱患的治理與風險的控制。
第十二條
分包單位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應承租單位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并在協議中明確各方對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的管理職責。項目部對承包、承租單位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預控負有統一協調和監督管理的職責。
第三章
隱患排查治理
第一節
隱患分級分類
第十三條
根據安全隱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難度大小,安全隱患分為一般安全隱患和重大安全隱患。
一般安全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發現后能夠立即整改排除的隱患。
重大安全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大,應當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經過一定時間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隱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致使項目部自身難以排除的隱患。
第十四條
對查出的安全隱患要及時梳理出一般安全隱患和重大安全隱患,落實隱患治理責任人。按照安全隱患的嚴重程度分為重大安全隱患和一般安全隱患,按照解決的難易程度分為A、B、C、D四個等級。
A級:難度很大,項目部解決不了,須由公司或屬地政府主管部門協調解決的安全隱患。
B級:難度較大,項目部解決不了,須由公司協調解決的安全隱患。
C級:難度大,分包單位解決不了,須由項目部解決的安全隱患。
D級:班組、項目部安全部門能夠自行解決的安全隱患。
第十五條
對安全隱患應及時梳理分類,匯總分析。從生產(管理)部門和專業角度對安全隱患進行分類。施工安全隱患分類:管理、臨邊、洞口、機電、腳手架、消防、作業平臺,其它安全隱患分類由各分包單位確定。
第二節
安全隱患的排查治理辦法
第十六條
安全隱患排查分四級:分包單位、班組、職能科室、項目部。
事故隱患排查流程圖
班組排查
職能科室
項目職能部門排查
項目部排查
項目部技術評審定級
項目經理確認
ABC級事故隱患上報公司
公司安全、行保部排查
事故隱患治理流程圖
事故隱患檔案
一般事故隱患中的A級
一般事故隱患中的B級
一般事故隱患中的C、D級
重大事故隱患
治理的時限和要求,應急預案
治理目標和任務,采取的方法與措施
進行整改落實
項目部制定整改計劃和方案
項目部組織驗收,合格與不合格
隱患整改復查
銷檔
第十七條
各分包單位應結合實際和專業特點,從人、機、環、管四方編制隱患排查表,避免隱患排查治事理過程中的人為失誤。
第十八條
項目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隱患;項目部各業務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隱患并檢查治理情況;分包單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隱患并將排查治理情況報項目部安全部門備查。
第十九條
對嚴重違章行為、習慣性違章現象和重復發生的隱患作為安全隱患一并排查治理。
第二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任何時間發現安全隱患,均有權有責任有義務向項目部安全部門匯報。
第二十一條
分包單位對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隱患必須堅持“誰主管、誰治理,誰驗收、誰負責”原則,確定責任人、隱患等級、治理措施,進行登記,上報項目部安全部門。
第二十二條
班組排查出的安全隱患必須當班整改消除,并做好記錄。當班確實解決不了的安全隱患應及時向項目部安安全部門匯報,并制定具體措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組織生產。
第二十三條
一般安全隱患中的C級和D級由本單位按照“五落實”即:落實整改目標、落實整改措施、落實整改時限、落實整改責任、落實整改資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計劃和方案,責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達整改通知書。對限期整改的隱患,及時建檔編號,由整改責任人負責監督檢查和整改驗收,驗收合格后報本項目部主要負責人審核簽字、銷項,安全員對C、D級安全隱患的整改驗收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
第二十四條
項目部各專業部室要經常了解各分包單位施工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并督促整改。對安全隱患項目部按相關要求實行掛牌跟蹤管理,由專人監督落實。A級隱患上報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B級隱患由公司分管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負責落實,明確整改負責人,各分包單位根據主管部室處理意見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和措施報相關部室,由相關部室組織審批確定后按照“五落實”即:落實整改目標、落實整改措施、落實整改時限、落實整改責任、落實整改資金的要求進行整改,由項目部首先對整改情況組織驗收,合格后報請公司相關部室組織驗收。對隱患進行閉環、銷項,安全部對B級隱患排查治理及整改驗收情況組織檢查;C級隱患由項目經理負責落實,由項目部明確各職能部門整改負責人;D級隱患由各分包單位負責整改落實。
第二十五條
項目部及各分包單位要把安全隱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納入施工管理責任范圍,并根據安全隱患治理要求,由各分包負責人負責有關隱患治理措施及落實工作。
第二十六條
重大安全隱患的整改,由公司相關部門組織項目部相關負責人制定并實施安全隱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隱患治理方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治理的目標和任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經費和物資的落實;
(四)負責治理的部門和人員;
(五)治理的時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
第二十七條
對重大安全隱患由公司實行掛牌督辦,項目部負責具體牽頭落實,重大安全隱患整改結束后,由相關專業部室組織驗收、銷項。公司安全部對安全隱患的排查治理工作進行監察、復查。
第二十八條
重大安全隱患治理結束后,項目部與各分包單位應對治理情況進行評估,編寫評估報告,并將評估報告送報公司相關部門及安全部。
第二十九條
對于因自然災害可能導致事故災難的隱患,應及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預防措施,制定應急預案。在接到有關自然災害預報時,應及時發出預警通知;發生自然災害可能危及人員安全的情況時,項目部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及時向公司相關部室報告。
第三十條
在安全隱患治理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發生。安全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員,設置警戒標志,暫時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對暫時難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關施工生產、設施、設備,應制定并落實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第五章
信息報告
第三十一條
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隱患,各相關業務口及分包單位應當及時向項目部安全部門報告。
重大安全隱患報告內容應包括:
(一)隱患的現狀及其產生原因;
(二)隱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難易程度分析;
(三)隱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第三十二條
各分包單位及項目部各業務口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隱患和一般安全隱患中的A、B、C級安全隱患,匯總后于當日報項目部安全部門;各分包單位及專業分包單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隱患和一般安全隱患中的A、B、C級安全隱患應及時向項目部安全部門匯總;各分包單位及專業分包單位上報的安全隱患A、B級隱患及排查出的A、B級隱患和重大安全隱患,于當日項目部安全領導小組長。安全隱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須每日上報,直至安全隱患整改完成。
第三十三條
每周、每月、每季對本單位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分別于第二日前報項目部,由項目部安全部門匯總分析并分別于第二日統計分析送報項目部主要負責人簽字。
第三十四條
項目部成立安全隱患檢查評審組,每月負責對各分包單位上報的重大安全隱患和A級、B級隱患進行最終評審定級。對列入A級安全隱患須由公司協調解決的,由公司以正式文件向項目部提交隱患整改書面通知書。
風險預控管理
各分包單位應建立健全安全風險預控管理制度,從“人、機、環、管”四個方面全面辨識本單位施工生產作業活動中的各種危險源,明確危險源可能產生的風險及其后果,對危險源進行分級、分類、監測、預警、控制,預防事故的發生。
一、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
各分包單位應組織員工對危險源進行全面、全員、全過程的辨識和風險評估,并確保:
1、危險源辨識前要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
2、辨識范圍覆蓋所有施工活動及區域;
3、風險評估采用LEC評價法,從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值),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值),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值),
確定D值即危險程度,D值大于160為高級風險,責任人為分生管施工生產領導,
D值在70~160之間為中級風險,責任人為職能部門負責人,D值小于70為低級風險,責任人分包單位負責人。
4、每季項目部、分包單位根據下季度生產計劃安排從“人、機、環、管”四個方面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制定風險預控措施,項目部編制風險預控手冊,分包單位編制風險預控明細清單,各崗位工種編制風險預控卡,職能業務口管控風險預控手冊,各崗位工種持風險預控卡上崗。
5、每月職能科室對分管分部、分項工程重新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分包單位重新對作業場所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并更新風險預控明細清單。
6、各生產班組每班召開班前講話(教育)會,組織員工進行班前、作業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對風險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對大的風險及時匯報。
7、凡是有新設計、新工藝、新環境、新設備、新設施時,必須要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
8、項目部各分包單位應組織相關專業,班組長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對風險預控手冊進行修訂和完善。
二、危險源監測
項目部各分包單位應采取措施對危險源進行監測,以確定其是否處于受控狀態。
并確保:
1、危險源監測方法適宜,并在風險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確;
2、危險源監測設備(確實需要的情況下)定期檢驗,確保靈敏、可靠;
3、危險源監測信息傳遞暢通、及時,相關信息能及時錄入管理臺帳。
三、風險預警
項目部各分包單位應采取措施對危險源產生的風險進行預警,使項目管理層和責任人能夠及時獲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針對不同級別、類別的危險源和不同程度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預警方法;
(2)建立完備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群),使預警信息傳遞暢通、及時。
四、風險控制
項目部各分包單位應執行政府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中對風險管理的要求,建立風險控制程序,對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1)對危險源及其風險的控制遵循消除、預防、減弱、隔離、聯動、反映、警示的原則;
(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標準與措施制定及隱患消除、控制效果評價等環節符合施工生產的運行模式;
(3)制定年、季、月度生產作業計劃時應以上年、季、月度風險評估報告為依據,充分考慮本年、季、月度計劃實施時潛在風險;
(4)編制《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計劃、方案》、《應急預案》及其它專項安全技術措施應對危險源進行有效控制。
(5)在高級風險范圍內進行作業時,必須編制專門的安全措施,并明確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五、信息與溝通
項目部各分包單位應建立信息溝通程序,以確保員工與相關方能夠及時獲取風險預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溝通、告知,(微信、QQ群),單位應確保:
(1)員工參與風險預控管理和制定、評審;
(2)員工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及風險管控標準、管理措施的制定;
(3)員工了解誰是現場或當班安全風險負責人;
(4)組織員工進行班前、作業前風險評估,并留有記錄(班前教育記錄并簽到)。
六、財政保障
項目部各分包單位應根據存在的風險制定安技措施投入計劃,保障管控風險的投入、降低安全生產風險,并應做到:
(1)建立《事故費用評估報告》及年度《安全生產風險評估報告》并對降低風險的投入進行相關分析;
(2)對單位年度事故損失進行分類統計、分析,記錄齊全;
(3)對單位年度安技措施費用投入計劃、完成情況進行分類統計、對未按計劃完成的投入進行分析,記錄齊全。
七、評審
項目部各分包單位應按規定的時間間隔對風險預控管理進行評審,以確保風險預管理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每年年底總工程師(技術負責人)組織相關人員、工程師對各分包單位辨識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級別、落實責任人、確定預控措施,印發風險預控手冊;
2、每月各分管技術負責人組織相關人員對本施工范圍內的危險源再進行辨識和評估,對新的或升級的風險重新確定風險級別、落實責任人、確定預控措施,如有變化重新修訂風險預控明細清單;
3、每月各職能口,組織相關人員對各分包單位分管范圍內的危險源再進行辨識和評估,對新的或升級的風險重新確定風險級別、落實責任人、確定預控措施,如有變化重新修訂風險預控明細清單;
4、班組每天早班組織員工進行班前、作業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審。
北京城建七
項目部
2018年
月
日
—
關鍵詞:特種機;安全檢測;風險管理
一、特種機電設備的安全檢測現狀
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也在逐步加快。僅電梯的使用數量,在2012年底,保有量就已經突破200萬部。而且,經過這最近幾年的幾何級增長發展,現在的數據,應該更多。隨著我國政府部門對特種設備的重視,尤其是涉及到人民安全的問題,投資更是不斷增加。截止到目前,我國的起重機,已達到180萬臺左右,工業生產總值高達3500億元。
隨著政府對特種機電設備安全的不斷加強重視,現在因特種機電設備帶來的高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但是不可避免的事,重大事故,也時有發生。因特種機電設備的快速增長,而檢測力量的不足的矛盾也逐漸明顯突出。如何實現特種機電設備的安全檢測、如何做好特種機電設備的風險評估、如何提高作業現場的檢測效率、如何加強對設備檢測人員的規范管理等問題,均廣泛存在于現問題中。
光纖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電渦流技術、聲發射技術、基于風險檢驗等手段,為上述困惑提出了有效的解決途徑。下面就以電梯和起重機為例,詳細地講解一下特種機電設備的安全檢測現狀。
(一)電梯的安全檢測現狀
物聯網是繼互聯網、計算機和移動通訊網絡后,全球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它把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各個行業和產業中,并通過安裝在物體上的電子標簽(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二維碼、GPS、激光掃描器等,組成了智能傳感器。其核心就是智能化傳感網技術。物聯網的精髓,就是感知,包括傳感器信號采集、信息服務、智能組網、協同處理,以達到指揮控制的目的。近幾年來,物聯網應用技術迅猛發展,涉及領域不斷擴大。為特種機電設備的安全檢測水平的提升,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物聯網電梯安全檢測技術,已成為新的檢測方式的趨勢。
(二)起重機安全檢測現狀
目前來說,我國起重機的安全檢測現狀,依然是停留在維修單位的“事前保養、事后維修”階段。質量監測部門,也是以定期檢證監督為主。還不具備大型起重機的健康監測和安全預警的技術水平。也沒有對大型起重機的安全運行問題,采取主動和針對性措施?,F在,起重機的安全監測和風險管理,已成為新的研究趨勢。RFID技術、物聯網技術、RBI風險評估技術、人機交互系統、無損傷技術等,現都已在起重機的安全檢測和評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包括起重機的事故仿真技術,都會成為以后起重機檢測技術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特種機電設備的風險管理現狀
在特種機電設備的風險管理方面,相對來說,起步較早的,是西方歐美的一些國家。比如歐盟的SEVESO DIRECTIVE 就曾明確規定,只要是擁有大型危險裝置的公司企業,在向當地政府提交安全報告書時,必須運用風險評估技術,來對本公司企業所持有的危險裝置進行風險評估。而且有一些國家,還給出臺了具體的評估方案或者是規范了風險評估內容。
我國在這方面的風險管理起步較晚。所以體系建立的發展,也很是緩慢。以至于我們目前現在,對于整個特種機電設備的風險管理體系,在認識上,還處于低級階段。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特種設備的廣泛應用,特種設備的風險管理體系,也正在一步步建立并完善起來。截至到目前,風險管理體系在壓力管道、鍋爐等承壓設備中,應用已比較成熟。但是在特種機電設備中,還有等完善。
三、特種機電設備的安全管理措施
(一)定期檢查設備
現在發生的,大部分特種機電設備事故,大多都是由沒能定期檢查或者是安全附件過期失效而引起的。因此,我們應該定期去檢查特種機電設備的各個部件,重點是檢查安全附件的安全隱患問題。如發現損壞或者是失效,必須進行及時更換或維修。才能有效避免掉特種機電設備安全事故的發生。特種設備的檢測部門,也必須要遵循安全檢測操作的規程進行檢測,嚴格檢查。同時,還在順應大時代的快速發展,改進檢測機制,引進檢測技術,提升檢測安全水平。當然,做好定期檢查,還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人員組織到位
使用特種機電設備的單位,應專門建立自檢班組。班組成員應選擇那些工作經驗豐富、并且持有特種設備維修操作合格證的人員。
2.合理安排計劃
結合本單位的特種設備實際情況和設備信息,遵照特種設備的檢驗周期、特種設備閑置率等問題,分類制定檢驗計劃。如果同一時期需要檢測的設備太多,無法按時完成,則可分階段分步驟完成,保證不漏檢、不超期。
3.嚴格自檢自查
在特種設備檢驗之前,企業要先對設備進行自檢自查,設備管理員需提前做好設備注冊情況、是否超期未檢和操作人員證件是否有效等進行確認。并保證在檢驗過程中,檢驗的設備比例、項目和部位都能檢驗到位,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即進行整改。
4.隱患排除處理
如果在自檢自查的過程中,發現了安全隱患,檢查人員應按照國家規定,詳細地說明隱患所在及嚴重性。并責令維修班在指定時間內完成隱患排除工作。
5.問題及時反饋
當整改完成后,自檢人員應到現場進行再次復檢。復檢合格后,方可上報屬地的檢測機構,過來進行設備的定期檢查。
(二)落實管理工作
特種機電設備的檢測,都是需要專業的檢測儀器。如何對這些儀器進行管理,提升檢測效率,是檢驗特種機電設備管理工作基礎條件。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科學配置特種設備檢測儀器
特種設備檢測儀的配置,要系統必須對應檢測要求,并且能保證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科學配置檢測儀器,使其在操作過程中,更簡單方便實用。
2.質檢
對采購儀器,要進行質量檢查后方可入庫,并安排相關專業人員,進行驗收。各方面都符合標準入庫后,要交于專業人員進行保管,并做好期間的各項保養工作。
3.提升檢測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操作水平
對檢測裝備升級,保證檢測質量。種種機電設備的自檢自查,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它需要檢測人員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和豐富工作經驗。而且,還要有專業的資質證書。企業自檢人員,要求能獨立處理復雜的檢測問題,如果企業不具備這種自檢人員,那企業自檢能力就應該多加強。做好自檢人才儲備。保證企業自檢質量。
4.自檢中的安全事項
自檢人員檢驗前,要提前通知現場管理人員。要求先停止對被檢測設備的各項相關操作。如果需要檢測人員爬高處理,檢測人員還要注意高空作業的危險。如發現有零件不牢固問題,應及時解決擰緊,保證操作安全。
5.建立獎勵機制,培養員工重視
為進一步提高檢測質量,加強員工對檢測工作的重視程度,企業還應建立一套完整的獎勵機制。員工可通過獎勵機制,提升檢測意識,提高安全檢測的質量。
結語:
我國的特種機電設備,在使用安全方面,總體還算平穩。但不可避免還有一些安全隱患的存在。為了減少安全事故發生,在特種機電設備的安全管理和風險管理上,企業就要重視自檢隊伍建設,質檢部門也要提升檢測技術和水平,才能保證特種設備的安全運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為加強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安全風險的管控措施,加大隱患排查治理力度,根據上級部門《關于推進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文件精神,在太原市文湃苑小區3#樓項目部施工現場范圍內推行雙重預防機制,現結合太原市文湃苑小區3#樓施工現場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本思路
堅持源頭管控、標本兼治,通過識別風險、控制風險,及時治理風險管控過程出現的缺失、漏洞及失效環節等形成的事故隱患,實現把風險管控在隱患前面、把隱患消除在事故發生前面,有效提升安全生產整體防控能力,夯實遏制較大以上的安全事故的基礎。
二、工作目標
全面推行隱患排查治理、風險分級管控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識別分析生產作業區域的安全風險,落實風險分級管控,加強隱患排查力度,實現雙重預防機制落實到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實現閉環管理,切實加強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工作,提高本質安全水平。
三、實施步驟
(一)
準備階段2020年9月—10月
1、成立雙重預防機制推進小組。
組長:張杰
副組長:林元宏
組員:黃華
周孝富
牟順意
陳德強
劉月娥
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定雙重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實施內容、工作要求及督促各單位建設工作。
小組成員根據自身專業特點,負責對應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
各單位是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具體實施單位,根據總實施方案,牽頭組織開展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由單位負責人督促工作進度
雙重預防機制推進小組成員及職責表
職
務
姓
名
職責分工
聯系電話
組
長
張
杰
主持全面工作,明確工作目標,實施內容,督促各單位建設工作
18281351888
副組長
林元宏
負責牽頭組織開展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督促工作進度
18835124270
組
員
陳德強
負責施工現場生產安全后勤材料保障
13990037422
組
員
黃
華
負責施工現場安全隱患的排查和記錄,落實整改責任人,督促整改
13388336320
組
員
牟順意
施工現場質量巡查監督,并如實記錄
18708303909
組
員
周孝富
施工現場技術指導并監督
18681319060
組
員
劉月娥
現場資料搜集整理
19935142778
2、開展全員培訓。
對全體人員開展關于風險管控和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等內容的培訓,掌握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相關知識、具備參與風險辨識、評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強化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使其具備辨別工作場所的危害與風險、并將相關知識和理念傳播給全體員工的能力,確保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二)風險評估階段2020年9月—12月
1、合理劃分風險單元。
各施工班組根據本班組的生產工藝流程或作業活動、設備設施等劃分風險辨識和評估單元,其中崗位單元是風險評估的最基本單元。在劃分作業活動時,要特別注意設備檢修、調試,作業人員安全防護用品是否按照規定進行操作、佩戴。
2、全面辨識各類風險。
發動全體人員圍繞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作業環境的缺陷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進行全面的安全風險辨識。
3、開展風險評估分級。
在全面辨識安全風險的基礎上,要認真分析風險導致事故的條件、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嚴重程度,采用LEC評價方法,通過定性或定量的風險評估方法確定每一項安全風險的等級。安全風險等級從高到低依次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級風險四級,分別采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識。
4、制定風險管控措施。
針對辨識出的每一項安全風險,從技術、管理、制度、應急等方面綜合考慮,通過消除、終止、替代、隔離等措施消減或采用管理和監控手段管控風險,確保每一項安全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
(三)風險管控階段2020年9月開始
1、實施風險分級管控。
明確各等級風險管控責任人,明確各責任人管理職責。要重點關注和管控較大以上安全風險,確保管控措施落實到位,有效遏制較大事故。
2強化檢查督促落實。
項目部對各單位安全風險管控措施和責任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確保各項風險管控措施落到實處。
3、加強變更風險管控。
凡是生產工藝流程、關鍵設備、設施等出現變化,要重新開展全面的風險辨識,完善風險管控措施。凡是組長機構發生變化,要對風險管控、隱患排查治理等管理制度、責任體系重新制定并完善。凡是發生傷亡事故,一律要對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運行情況重新評估,針對事故原因修訂完善雙重預防機制的各個環節。
4、開展公示教育。
根據風險辨識評估和分級管控情況,建立安全風險清單,繪制安全風險四色圖。進一步修訂完善安全操作規程或作用指導書,加強風險教育和技能培訓,在醒目位置和重點區域設施工安全風險公告欄,公示安全風險分布圖,制作崗位危險因素告知卡,標明崗位安全操作要點、主要安全風險、可能引發的事故類別、管控措施及應急措施等內容,便于施工人員隨時進行安全風險確認,指導員工安全規范操作。
(四)深化隱患排查治理2020年9月開始
1、編制隱患排查清單。
各單位針對每一風險裝訂符合實際的風險防控檢查與隱患排查治理相統一的清單,明確和細化隱患排查的事項、內容。
2實施隱患排查治理。
按照公司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和辦法,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隱患排查治理臺賬,實施隱患排查、登記、評估、治理、驗收等持續改進的閉環管理。
3隱患排查治理公示。
對每次排查出的隱患治理情況進行公示。
四、工作要求
(一)思想高度重視。
項目部將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作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周密安排部署,明確專人負責,確保工作任務落實到位。
(二)強化宣傳培訓。
施工現場管理人員、班組長及員工開展風險管理知識、危險因素辨識方法、風險評估方法等內容培訓,提升風險管控意識和能力。
(三)督促工作進度。
施工現場管理人員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制定工作計劃,明確各項任務負責人,完成期限。
四川明昊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風險因素;安全管理;護理糾紛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6-118-03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and the effect of safety measures
LI Yan
Operating Room, Shandong Energy Zi Mining Group Co., LTD. Central Hospital, Zibo 255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and the effect of safety measures. Methods Selected 120 surgery patients in operating room from November 2010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management methods, 60 cases each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took safety management model,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take safety management model. The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n operating room and quality of car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factors of devices, operating room infec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were respectively 10.00%, 3.33%, 6.67%, 3.33 % and 8.33% in the control group,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1.67%, 0, 1.67%, 0 and 3.33%)(P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 Care risk factors; Safety management; Nursing dispute
手術室是手術治療及搶救患者的重要場所,是醫院的高危科室[1]。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及醫療設備、器械等的迅速發展[2],使得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且隨著法律制度日益完備,患者法律意識也隨之而提升,醫療護理糾紛呈現逐漸上升的發展趨勢[3]。因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術室接受手術治療的1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護理風險因素、安全管理對策的效果進行分析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術室接受手術治療的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71例,女49例;年齡18~80歲,平均(52.1±9.6)歲;普外科手術34例,骨科手術29例,婦產科手術24例,胸外科手術17例,其他20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上35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54例。將本組患者根據管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則采取安全管理模式,包括[4-5]:(1)在接患者實際手術過程中及時地核對患者的身份信息,以免
接錯患者,接送過程中應及時擺好患者的,防止造成接送患者過程中發生意外情況;(2)在患者實際的手術過程中應將器械進行核對,嚴格消毒,避免手術器械傳遞錯誤,嚴格執行手術器械清點制度;(3)手術室用藥管理要認真執行“三查七對”制度[4-5],嚴格遵照醫囑使用藥物,對于術中需要輸注血液制品的患者,應掌握好輸血的操作流程。(4)手術過程中不要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此外還應注意對出現如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的患者積極地溝通,緩解其負性情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出現的手術室護理危險因素及護理質量。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4.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及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現的手術室護理危險因素對比分析
兩組患者在器械因素、手術室感染因素、院內感染因素、技術因素以及管理因素方面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護理質量對比分析
觀察組護理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手術室擔負著對患者實施手術及搶救的重任,是醫院的重要職能部門。手術室護理人員工作上存在責任重、節奏快、搶救急危重癥患者多、精神高度緊張、連續工作時間長等特點。因此,掌握醫療衛生法規,提高醫療安全意識,加強責任心,加強手術室的風險管理對于提高手術室的護理質量至關重要。手術室較為常見的護理風險主要包括 [6]:醫療器械因素、手術室感染因素、院內感染因素、技術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引起上述護理風險因素的原因很多,如護士使用物品消毒操作不規范,且環境潔凈度未達標;未執行復查制度或者護士未口頭進行復述;醫護人員操作不規范、培訓不充分,或者未定期地對平車進行檢查;醫生操作不規范,及護士未做到及時清點等方面的原因[7-8]。因此,對手術室進行實際的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結合上述風險因素,同時將患者置于治療的核心位置,本著一切為患者服務的原則。采取管理措施以及細化管理的相關規定,實現對患者臨床治療的全方位護理,提高醫護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以及風險防范意識[9-10]。本研究表2,3結果證實,觀察組患者在器械因素、手術室感染因素、院內感染因素、技術因素以及管理因素方面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手術室存在的護理風險因素眾多,應采取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劉贊. 安全管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6):49-50.
[2] 滕仁華,閆寧.手術室風險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7):3891-3892.
[3] 黃映嬌.手術室常見風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C):63-64.
[4] 潘星.手術室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66-67.
[5] 蔡紅梅,楊永梅.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防范措施探討[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4):3357.
[6] 王君璐.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中國實用醫刊,2009(18):890.
[7] 梁文仙,孫小晶.安全管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7):1044-1045.
[8] 邱錦芳,鄭靈,鄧小嫡,等.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防范措施探討[J].當代醫學,2010,16(13):109-110.
[9] 王煜娟,李懷娟.定期強化培訓對改善大型綜合性醫院手術室護理風險掌握情況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1):87-88.
[10] 魯昌杰,關平,尤桂芳.手術室護理風險及防范措施體會[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1):70-71.
[11] 林艷,王靜.手術室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華護士雜志,2008,2(11):141-146.
關鍵詞: 坪山新區安全生產分級監管
一、坪山新區安全生產基本情況
坪山新區現有市場主體在冊總量23841戶,其中企業數6262家(來源:市場監管局2011年12月份新區市場主體結構分布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任務艱巨而繁重,管理對象龐大而復雜。 因此,新區因地制宜開始了對各類工礦商貿企業分級管理的積極探索,將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電鍍、家具制造三個行業確定為安全生產分級管理重點行業,將企業安全狀況由好到差分成A、B、C三個等級,目的是區分不同安全狀況的企業來制定巡查檢查計劃,確定巡查檢查頻率,確保在工作人員有限、企業數量龐大的條件下,能夠對安全狀況好、事故隱患較少的企業每年檢查一次,對安全狀況差、存在較大事故隱患的企業每季度檢查一次,進而消除事故隱患,降低事故風險。經過前期的摸底排查,2012年新區確定參與重點行業企業安全生產分級監管的企業共323家,其中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30家,電鍍企業68家,家具制造企業225家。該模式使安監部門對企業的分級管理有了初步的認識,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安監部門的管理難題。
二、什么是重點行業企業安全生產分級監管模式
(一)概念
所謂重點行業企業安全生產分級監管,即是將全區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合法登記的若干行業企業按照其風險控制能力進行分類分級管理。
風險控制能力分級是指依據企業安全管理狀況由好到差,分為a、b、c三個等級。企業安全等級的劃分根據安全生產基礎管理、安全生產現場管理、職業衛生管理三個方面評分確定,重點是企業對事故風險的控制能力。其中,a級為沒有較大安全隱患,且安全管理較好,安全事故風險控制能力較強的企業;b級為沒有較大安全事故隱患,但安全管理現狀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存在一定的事故發生概率的企業;c級為事故隱患嚴重,安全管理差,發生傷亡事故的概率較大,需重點監管或需要引導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安全生產托管或專項服務的企業。
(二)如何確定分級
為了量化企業的安全管理狀況,新區對安全管理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標準進行總結,制定了分級管理的評定標準,也是企業是否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評判標準,并細化到每一項設定分值,總分為1000分,將企業安全狀況由好到差分成A、B、C三個等級,得分大于900分(含900分)且三年內未發生死亡1人(或重傷3人)及其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評定為A級;得分大于600分(含600分)小于900分且一年內未發生死亡1人(或重傷3人)及其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評定為B級;得分低于600分或一年內未發生死亡1人(或重傷3人)及其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社會影響較大事故,評定為C級。
(三)分級監管模式的形成
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對企業的分類分級管理,并配合各種監管方式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實現安全管理達標的動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堅持"突出重點,分類評定,分級管理,全面達標"的管理原則,實現對監管企業分級督導、良性促進的效果,最終全面實現企業的安全管理達標。
三、推行重點行業企業安全生產分級監管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摸清管理對象,夯實基礎性工作的重要途徑
對企業進行分級監管,目的就是進一步把企業的安全管理狀況區分清楚,搞清楚他們的底細,哪些是管得好的,哪些是管得差的,特別是管得差的企業,要搞清楚哪些是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哪些又是需要重點監管的,搞清楚之后,重點針對這些企業加強管理,實現安全生產工作底數清、情況明,全面掌握安全生產整體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對策,加強管理,降壓事故。
(二)是開展專項整治工作的重要決策依據
面對數量眾多的被監管對象,如何才能使監管工作做到更具有針對性,從而達到有的放矢的監管,必須清楚了解整體被監管對象的區域分布、數量多少、規模大小、行業類型、管理狀況、隱患狀況等情況,經過分類統計和分析,形成科學的數據報表,從而為開展各種專項整治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三)是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重要舉措
分級評分標準從安全生產基礎管理、現場管理、職業衛生管理等三個方面做出嚴格的規定,要求企業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安全生產工作,并通過多種配套措施,督促企業持續改善安全管理狀況,使企業保持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時,通過學習分級的評定標準,使企業更加明確自己的安全管理事項,逐步完成自己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