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鄉規劃案例分析

城鄉規劃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規劃案例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鄉規劃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ng in Planning Ecology Curriculum

Zeng Liqun Zhu Peng fei

(School of Planning and Ecology,Beihai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Beihai Guangxi,536000,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Planning Ecology"curriculum’s teaching status,it was proposed this curriculum’s case investigating,arrangement desig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better sound effect.Problems during the curriculum’s case teaching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ain more effectiveness.It w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 curriculum’s teaching.

Key Words:Planning ecology;Case-based teaching;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1 《規劃生態學》課程教學現狀

《規劃生態學》課程介紹生態學和規劃學科的相關理論、方法、技術等內容,強調以生態學理論來指導規劃,[1]是我校城鄉規劃專業三年級學生的專業理論課程,是我校城鄉規劃特色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廣西區城鄉規劃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的特色課程之一。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該生態學與規劃的理論知識、方法體系和研究步驟,能夠將生態學和城鄉規劃結合起來應用到城鄉規劃案例分析和編制工作中。近年來,《規劃生態學》的教學以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掌握所學的課程知識,但學生的參與度、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都不高,不能很好的進行知識應用,未能取得良好的預期教學效果,影響了城鄉規劃特色專業特色的體現,因此,需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

2 《規劃生態學》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案例教學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哈弗商學院倡導應用真實的案例,吸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激發和培養學生互動性,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一種獨特教學方法。[2]發展至今其內容、方法、經驗已日趨完善。[3]為了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具有生態學背景和特色的城鄉規劃專業特色人才,在《規劃生態學》課程的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

2.1 案例選取

適當的教學案例可以讓學生印象深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作為當事人參與到教學中,對案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激發學生的思維與創新。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選取適當的案例,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案例分析中,引發學生對案例的思考,并應用已學的生態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優化和完善。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理論和分析應用兩大板塊,基礎理論板塊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分析應用板塊采用案例教學為主傳統教學為輔的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取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的正面或反面教學案例,以達到案例式教學的效果。

2.2 設計編排

傳統的理論教學進度主要由教師來控制,而案例式教學的課程進度在案例引入、學生參與討論、分析的過程中不容易控制,需要仔細安排好案例式課程的進度。需要教師對討論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引導學生討論的內容和方向,避免交流時間太長、研討范圍漫無目的和一些不相關內容介入而影響課程的教學進度。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選取適當的案例,理清教學思路,合理進行教學過程安排設計,形成教學方案。該課程案例教學分為:案例引入――分組討論分析――總結評價三個環節來展開,以控制好課程教學的進度(如表1課堂進度安排表,以1次課2學時計算)。

2.3 教學實施

案例教學根據教學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對案例開展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總結交流等,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技術方法及其應用的理解和掌握。[4]該課程教學的實施,根據課程的內容特點,采用傳統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相結合的形式(如表2)。

為了能夠保證案例教學的順利開展,達到教學目標。案例課程教學之前需要學生利用課程知識、圖書館資源和網絡資源對類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保證學生分組討論教學環節的質量。例如在規劃案例生態分析的案例教學中,需要學生課前了解生態分析的步驟、內容和方法,以保證學生對課堂教學案例能夠有話可說;而在生態規劃與設計的案例教學中,需要學生課前收集一些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優秀作品,保證學生在課堂給定的設計條件下,對給定區域的生態規劃與設計能夠有一定的思路。

案例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圍繞教學的主題和內容展開討論,以避免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的引導包括案例的介紹和問題的提出兩大方面。在案例介紹時要為之后的分組討論埋下伏筆,而在分組討論中又需要提出一些關鍵且具有引導性的問題,確保學生能夠圍繞主題展開討論,而不是漫無目的浪費時間的閑談。例如在第6章規劃生態分析課堂教學中,選擇學生熟悉的教學基地廣西欽州大蘆村為例,進行案例式課堂教學(如表3)。

3 《規劃生態學》案例式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3.1 先修課程的要求

《規劃生態學》課程注重學生對規劃案例的生態分析和規劃項目生態規劃的編制能力的培養兩大方面,要求學生此前具備一定的生態學和城鄉規劃的基礎理論。因此,在課程開設之前需要先修生態學基礎課程和城鄉規劃基礎課程。生態學基礎課程包括:生態學原理、城市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園林植物學和生態學原理教學實習;城鄉規劃基礎課程有: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規劃設計、場地設計和專業認知實踐。

3.2 案例選取應有針對性和啟發性

好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學成功開展的有利保障,城鄉規劃的案例很多,但如何能夠選擇具有啟發性、難易適中、重點突出的案例需要教師不斷揣摩和設計。[5]作為校級精品課程和城鄉規劃特色專業與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的特色課程,案例選取以突出城鄉規劃專業的生態學特色為主。

3.3 案例和教材相結合

規劃生態學課程案例教學,需要案例和教材相結合。教材側重系統的理論知識,而案例來源于實踐,其蘊含的知識點不能脫離教材。因此,在案例選擇時要以課程知識點為導向,選擇合適的案例,以案例為載體,按照培養能力和課程教學的要求來設計案例,組織教學內容和梳理知識點,使知識案例化、實踐化。

3.4 提高師資力量

案例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課程所需的生態學和城鄉規劃相關知識,而且需要具有敏捷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此外,教師最好能夠是雙師型的,能夠利用城鄉規劃工作中的經驗積累,編寫教案、劃出重點、難點,將教學的內容和案例融會貫通,更有利于案例教學的開展,保證良好的案例教學效果。

城鄉規劃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建筑學 城鄉規劃 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程興國(1980- ),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城市規劃設計及理論研究;高華麗(1980- ),女,河南周口人,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建筑歷史及理論研究;李慧勇(1977- ),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理論研究。(山東 聊城 252000)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152-02

一、引言

當前中國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時期,城鄉建設中的土地集約利用、環境保護、住宅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等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尖銳,城鄉建設變得高度復雜化與綜合化,城鄉建設急需從粗放的規模擴張向精細的內涵質量提升轉變,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從城鄉的發展趨勢、城市的整體性、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在更高的視角、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定義建筑在城鄉中的角色,使之和周圍環境和諧共生。然而,一些工作內容和建設任務遠非建筑學專業所能包容和解決,于是,2011年,城鄉規劃學從建筑學分離出來,成為與建筑學并列的一級學科,其研究領域不斷擴展,研究內容越來越龐雜,因而,建筑學本科城鄉規劃教學內容有待優化。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正式施行,意味著傳統城鄉規劃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將不斷更新,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意味著建筑學本科城鄉規劃教學內容要有所更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對傳統的建筑學專業城鄉規劃課程進行變革。

二、建筑學本科城鄉規劃課程教學現狀

1.學生學習城鄉規劃課程積極性不高。首先,建筑學本科學生大都認為建筑學專業應重點把建筑設計學好,城鄉規劃知識對做建筑設計影響不大,學習積極性較差。其次,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與管理的依據,具有極強的政策性、規范性和實踐性,因此,理性思考、系統解決城鄉建設中的問題是城鄉規劃類課程教學重點強調的,當學生做設計時,就會感到約束條件太多,自己發揮的余地太小,無法體會在遵守剛性約束下進行創新設計、巧妙解決建設問題的樂趣。最后,在教學目標設置上,對知識目標要求較高,對能力目標要求較低。如“城市規劃原理”,當前大多數學校對該課程檢驗知識目標的方式是閉卷考試,而學生對考試要背誦的枯燥理論不感興趣,甚至把它當作建筑學課程里“最乏味的課”。

2.思維模式跨度大,學生產生困惑與迷茫。目前多數院校建筑學本科教學是以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為核心展開的,其主線基本是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建筑單體設計到群體組合,因此,建筑設計教學一般從一年級的構成角度的一個方盒子開始空間設計,然后到二年級的工作室、幼兒園、別墅等小型建筑,再到三年級的展覽館、圖書館、體育館、辦公樓等復雜的建筑,最后到四年級,建筑設計課程轉向以城鄉規劃課程為主的住區規劃設計和城市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一到三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十分強調從構成角度進行建筑設計,設計題目的基地條件十分簡化,對設計限定條件沒有明確要求,甚至可以根據構思的需要假想基地條件。這就造成建筑設計中對建設環境的綜合分析與利用方面的訓練比較薄弱,一些學生形成了把配景當環境、就建筑論建筑的建筑觀,沒有建立起建筑設計應從建設環境分析開始的環境觀、城市觀。而四年級的城鄉規劃類課程強調系統分析、理性、科學決策,其設計過程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往復循環優化的過程,與建筑單體設計理論偏重藝術差別巨大,學生在進入城鄉規劃理論課程的學習時,由于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內容較粗,理解規劃理論較淺,很難在理論知識與設計實踐之間快速建構起聯系。當設計題目需要考慮的設計要素從單一的建筑要素發展到政策性、綜合性極強的城市空間、建筑群體及其他各種相關要素時,學生往往理不出頭緒,設計思路很不清晰。

3.知識銜接不順暢,教學標準無據可循。建筑學本科城鄉規劃系列主干課程有城市規劃原理、住區規劃設計、城市設計、中國古典園林分析等。這些課多安排在四年級,各課程之間時間間隔較短,或者知識教授次序顛倒,造成理論學習與設計實踐的嚴重脫節,一些重要理論還沒有來得及消化理解和運用到設計課的訓練當中,建筑學四年級的設計課業就已結束,造成學生的理論基礎匱乏,設計實踐能力不高,大大削弱了城鄉規劃課程教學的意義。如“城市規劃原理”課既要講授城市規劃基本知識,又要重點講授住區規劃設計原理,作為后續的“住區規劃設計”課的理論基礎,理論和實踐結合不緊密。

目前各院校按“專指委”的導向性要求都基本上制定了一套有關城鄉規劃教學的課程體系,但“專指委”對具體課程無具體的要求,“培養目標”“畢業生基本規格”和“培養方案”都是指導意見,這就造成了各校在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材選用、教學重點、培養方式以及師資配備等方面的差異。目前,除“城市規劃原理”課有材外,其他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不同院校、不同教師的授課內容和側重點差別很大,最終,很難衡量畢業生的實際城鄉規劃方面的知識構成是否達到“專指委”的“培養目標”要求。

三、建筑學本科城鄉規劃課程教學探索

針對建筑學本科城鄉規劃課程教學現狀,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城鄉規劃課教學團隊以適應新形勢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導向,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選用、考核方式選擇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改進措施。

1.激發學習興趣――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設計實踐要求和社會熱點。目前除2010 年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厚達712頁的《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版)教材外,其他城鄉規劃類課程教材內容更新較慢,與實際聯系不緊密。如住區規劃設計教材,目前從大城市到小城鎮的住區建設以小高層、高層為主,而教材卻還以底層、多層為主來講解,理論落后于實踐,和實踐應用脫節,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著重講解高密度住區規劃設計中的設計思路與手法。另外,針對“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目標重知識、輕能力,導致學生對枯燥理論不感興趣的問題,我們采用加強實踐教學的措施,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以專業角度去解決問題。為保證教學質量,城鄉規劃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內容和課時數都納入到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城市規劃原理”采用理論講授與學生調研、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在“住區規劃設計”課中,住宅類型與居住區布局、環境調研分析作為一個重要教學環節,讓學生深入了解實際需求,探尋解決之道,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拓展設計方案構思深度。在教學內容選擇上,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如結合國家創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將和諧社區、青少年創業住宅區、廉租房住區等納入教學。

2.培養價值觀念、培育思考理性――系列設計課中全程融入建筑價值觀、城市觀、環境觀、技術觀。城鄉規劃類課程培育的設計思維模式與工作方法是系統性分析影響要素,理性、科學判斷與設計目標的主要矛盾所在,進而在設計中巧妙地把矛盾化解,是一個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逐漸向設計目標邁進的過程,它強調系統分析、理性決策、從宏觀到微觀逐層深入的思維模式,而這恰和目前缺失明確城市、環境限定條件及建筑價值觀的建筑學前三年建筑教育中設計思維模式與工作方法相反。為了融合這兩種思維模式,縮小思維跨度,我們采取把城鄉規劃知識向前滲透和融入,積極參與到前三年的建筑設計教學中去,從建筑設計基礎階段開始,將建筑價值觀、城市與環境觀念逐步引入,建筑設計與限定條件關聯度逐步拓展。在建筑設計入門階段,主要側重于自然地理條件、四鄰建筑和景觀要素的限定;在基礎加強階段,主要側重于地域環境特征、歷史、文化要素以及既定地段環境空間對建筑的制約性;在綜合提高階段,則側重于建筑價值觀、城市群體建筑環境、基地自身地形條件以及規劃控制條件的加強。

建筑學本科到四年級已開設了十分全面的建筑技術類課程,為此,在四年級我們也十分重視對技術理性的培育,主要在城鄉規劃課程中加強了設計軟件的應用,培養學生綜合思考、科學驗證的習慣,使設計方案更加合理可行。如“住區規劃設計”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天正、草圖大師、3DMAX等實用性設計軟件對住宅日照分析、建筑形體、外部空間及景觀豎向等進行研究。

3.形成教學體系――以實踐素質能力為導向,創新教學模式,建立有效銜接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我們建立了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立足實踐,而又不受限于實際,不滿足于用一般的設計原理進行教學和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而是引導學生對某一課題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尋找出有效解決問題的著力點、突破點,進行設計創新,使學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擴充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強化思維邏輯,逐步建立研究型設計的一般步驟。教學目標上著重強化能力目標要求,從側重掌握知識改為提高設計實踐能力。

城鄉規劃研究型實踐教學課程包含“城市規劃原理”“住區規劃設計”“城市設計”三門課。其中,“城市規劃原理”48個學時,是建筑學專業基礎課。“住區規劃設計”56個學時、“城市設計”64個學時,都是建筑學專業必修課。三門課程均在四年級開設。“城市規劃原理”和“住區規劃設計”在第七學期開設,“城市規劃原理”在前半學期、“住區規劃設計”在后半學期,使得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城市設計”在第八學期開設,以形成較好知識銜接。每門課都包含基礎理論知識概論和設計實踐兩部分,對重要理論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也能將知識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使得城鄉規劃類知識和建筑類知識有機融合,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水平。

三門課教學實踐措施如下:(1)“城市規劃原理”堅持精講基礎理論知識,然后把學生分組進行專題研究,到實地進行調研并總結,課上專題匯報交流內容,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深入研究某些問題,提高參與度,也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城市的形成、發展規律與理論,城市的用地分類與用地構成,城市的規模、功能、結構與形態,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城市豎向規劃,居住區規劃,城市公共空間,城市歷史街區,古建筑保護和城市更新等知識。另外增加了城市綜合體、注冊城市規劃師案例分析等內容,引導學生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研究方法,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考核方式從原來的閉卷考試變為專題研究評分。(2)“住區規劃設計”緊密聯系當前房地產市場實際,選擇學校所在城市的實際案例,模擬設計院工作場景,“真題假作”。課程增設了社區調研分析、房地產項目策劃和概念構思的學習階段,培養學生系統的、綜合的詳細規劃研究能力。選擇經濟適用房社區、住區交流空間、住區道路交通系統等方向進行專題研究,使學生在掌握基本住區環境理論的基礎上,設計更具深度。教學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住宅群布局、公共設施布局、綠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統組織等基本知識,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一套住區規劃設計圖。考核成績中設調研報告、專項研究成績,占總分數的30%。(3) “城市設計”課的題目選擇教研室實際設計項目,增加了虛擬實際設計過程環節,組織模擬方案投標評審會,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匯報方案并回答教師、同學的問題,增強學生對方案的總結歸納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評判能力。教學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城市設計的階段、城市設計分析的理論知識,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一套城市設計圖。考核成績中設調研報告、專項研究成績,占總分數的30%。

四、結語

建筑學專業的城鄉規劃課程的教學核心目標在于使建筑學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城鄉建設,從更多的視角、更高的視野去研究建筑。建筑學學科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隨著社會及城鄉規劃理論的不斷發展,對建筑學專業城鄉規劃教育的研究也將不斷深化。我們應積極探索不同時期的教學特點,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鴻雁.非城市規劃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實踐與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2]高等學校土建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建筑學專業[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城鄉規劃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北京市朝陽區城市管理監察大隊接到規劃部門2011年北京市第三次衛星遙感監測違法建設的案件,其中一處位于金盞鄉沙窩村朝陽農場院內,于是立案調查,經查建筑物系北京觀唐假日休閑運動俱樂部有限公司建設的,經規劃部門認定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城管執法機關依據城鄉規劃法律法規,分別于2012年1月4日和2月25日向該單位制發了《限期拆除通知書》和《限期拆除決定書》,責令其限期拆除。

2012年3月底,北京觀唐假日休閑運動俱樂部有限公司提出陳述申辯意見,稱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已就其建設上述房屋占用國有林業用地問題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并已申請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2012年4月,經與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朝陽分局調查了解,北京觀唐假日休閑運動俱樂部有限公司建設的上述房屋確系占用國有林業用地,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屬于非法占地行為。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已于2011年4月27日做出了(京國土朝陽分局罰字【2011】第07、08號)《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該單位退還非法占用的土地,自接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30日內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設的建筑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由于北京觀唐假日休閑運動俱樂部有限公司逾期未履行該處罰決定,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已向朝陽區人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申請,法院已于2011年11月18日做出了((2011)朝執他字第12158、12159號)《行政裁定書》,準予強制執行。

存在問題:國土部門已對非法占地的違法建設作出了拆除決定,并已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城管執法機關是否繼續履行執法程序報請區政府責成。

案例分析:

一、從《土地管理法》和《城鄉規劃法》的管理制度上分析

憲法規范無疑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憲法總綱第十條專門規定了土地的利用和使用。《物權法》和《土地管理法》應當被認為是根據憲法制定的基本法律,而《城鄉規劃法》則是具有一般法律的效力。《城鄉規劃法》主要是將城鄉規劃作為一種公共政策加以規定,是一種“政府主導,專家領銜,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技術方案;規劃法處理違反規劃而進行建設的基本方法是技術整改,只有嚴重影響規劃實施才予以拆除或者沒收。憲法和《物權法》將土地所有權作為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范疇加以規定;《土地管理法》規定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也表明土地管理法具有嚴格約束城鄉規劃的效力。土地管理法的基礎和核心是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物權制度;土地管理法處理侵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基本方法是排除侵害。

本案中,違法建設單位建造違法建筑,既存在非法占用土地的情形,又存在違法建設的行為,從違法行為影響和后果而言,非法占用土地更為嚴重,因此由國土部門執法并無不妥。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建立制止和查處違法用地違法建設聯動工作機制意見的通知》(京政發【2010】15號)第二十條針對此類情況規定了牽頭協調負責制,凡涉及違法用地行為的,由市國土局牽頭協調;不涉及違法用地,而涉及違法建設行為的,由市規劃委牽頭協調。本案涉及違法用地,國土部門依法查處,作出處罰決定并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符合牽頭負責制的規定,其他執法部門應當按照此規定尊重國土部門的執法行為。

二、從行政權與司法權的目的上分析

第一,行政執法主體是以法律為依據,行政執法權力具有法律的從屬性,是具體實施法律,執行法律的權力。司法權通過執掌法律,實現訴訟目標,司法權有“執掌、操控” 法律的能力。行政執法權力運行的最終目的是維護正常的社會管理秩序。司法權力運行的最終目的不在于維護社會管理秩序,而在于公平解決爭議,實現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和正義。第二,行政執法權力的過程重在行政執法的效率,在這個前提下,兼顧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司法權力運行的過程重在程序,以程序公正保障實體的公正。因此,法院對國土部門申請強制執行的處罰決定進行審查并裁定準予執行,表明應經認定該處罰決定合法有效,予以支持,下一步將強制執行。

三、從執法資源上分析

城鄉規劃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一、導論

 

從一個案例談起,上訴人何某因與被上訴人某行政執法局(下稱某城管局),被上訴人章某某、何某丙、何某丁訴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履行規劃行政強制法定職責一案,不服某民法院某行政判決,向市中級人民院提起上訴。市中院于2012年9月4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并于2012年9月1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原審法院認定:原告與何某乙(已病故)房屋相鄰,第三人均系何某乙的法定繼承人。自2011年10月中旬,何某乙在定海區白泉鎮繁強村中竹下12號地塊進行房屋建設,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變更《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與房屋審批圖紙的規定內容進行建設。原告以侵害其相鄰權為由,于2011年12月11日向被告投訴舉報,要求依法查處,被告執法人員于當日到現場勘查確認:該房屋許可的西側墻體南北長為9.0米,東側墻體南北長9.92米。

 

經勘察,房屋向東整體移位1.4米,向南整體移位0.4米,西側墻體南北長9.5米,東側墻體南北長10米,現場勘查時,一、二層結構已經完成,二層頂部模板已包,正在施工。被告在現場勘查后,當場送達了《責令停止違法建設行為通知書》。被告于同年12月19日決定立案調查,12月20日向何某乙發出了《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告知擬給予限期改正違法行為,罰款人民幣1萬元的行政處罰。

 

期間,因何某乙患肺癌一直在上海住院治療,其家屬均在醫院陪伴,被告以無法直接送達為由,對聽證告知書采用公告方式送達。2012年2月24日,被告就何某乙違法建設給原告復函,表示將依照《城鄉規劃法》的有關規定,征求規劃部門意見,能否變更規劃許可內容,依法進行處罰。2012年3月10日,何某乙因病情惡化死亡。

 

同年3月21日,被告作出《行政處罰中止決定書》,該決定書載明:“當事人何某乙因涉嫌違法建設一案,本局在處理過程中,當事人何某乙因病不治身亡,本局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精神,參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第51條的規定,決定本案中止處理。”為此,原告起訴要求被告履行行政處罰法定職責,拆除違章建筑部分。

 

原審審理期間,被告于2012年7月19日以何某乙妻子即第三人章某某為處罰相對人,作出某《行政處罰決定書》,決定沒收該超建部分違法建筑物;罰款人民幣2.5萬元。同時,對沒收的違法建筑物以租賃形式出租給第三人。原審法院于同年7月20日通知原告到庭,就被告上述處罰決定進行告知,并征求意見是否同意撤訴。原告認為,原告起訴要求拆除違法建筑部分,該行政處罰未涉及拆除內容,故不同意撤訴。

 

原審法院認為:對違反《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進行建設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是被告的法定職責。本案中,在接到原告舉報投訴后,被告行政執法人員當即到現場進行過勘查,發現該建筑物主體結構已經完成。

 

在確認違法事實后,當場送達了《責令停止違法建設行為通知書》,后又決定立案查處,向何某乙發出了《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亦即履行了前期處罰程序。但被告以何某因病不治身亡為理由,決定本案中止審理的做法是不對的,本院不予支持。因而決定判決被告繼續履行行政職責,拆除違法建筑。

 

原審法院的判決認定是否正確,我們將援引行政法基本原則中的比例原則予以分析。

 

二、比例原則的基本內容

 

(一)比例原則之淵源

 

現行行政法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國家權力的行駛保持在適度和必要的限度之內,如何才能保證裁量的適度,不會使得政府權力過于膨脹。這項任務就是通過行政法里的比例原則來實現的。所謂比例原則,就是對行政手段與行政目的之間的關系進行衡量比較,權衡之后來保證行政行為是恰當的,擇優的。

 

這種合乎比例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國的“自由大”中關于犯罪與處罰應當具有衡平性之規定。在之后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中逐漸提煉出比較客觀規范的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目前在西方,比例原則不僅具有規范執法的重要意義,更是司法裁量中據以審判的重要證據,其在行政法基本原則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比例原則兼具了原則和規則的功能,不僅在理念上體現了其對平等、正義、人性關懷等價值的追求,且為法律制度的運行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標準和衡量尺度。將其界定為一種法律制度選擇和設計的工具或技術均不為過。

 

(二)比例原則的特征

 

比例原則首先要滿足適當性特征,在行政法上,行政機關為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做出行政行為前要進行目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結合當時周圍環境,對手段的使用以及是否同相關法律沖突進行判斷。這時我們就用到比例原則,看看此行政行為是否為適當的,妥當的。作出選擇判斷我們本著不能超出法律規定,不能與目的背道而馳。

 

其次,比例原則須符合必要性的特征,很多學者也稱為最少侵害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行為前,只有認為該行政行為對于達到行政目的是必要的情況下,才可以實施,尤其是在實施對行政相對人權益不利的行政行為下更是要貫徹落實。

 

最后比例原則應當遵循最小損害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其行政目的與行政手段必須相互適應匹配,必須在眾多方案中選擇對于行政相對人損害最小的方案。

 

(三)比例原則的功效

 

比例原則涉及到行政目的和行政手段的考量,即為達到某一項行政目的,行政機關需要對于適用哪種行政手段最優作出選擇衡量,需要在行政目的范圍內作出判斷。比例原則使得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的權利利益,能夠更好的協調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沖突。尋找兩種利益的制衡點,保護了公民的私人權益不受行政機關的忽視。

 

我們說比例原則對我國的行政法建設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應當從立法、司法和執法三個方面進行認識。從立法角度而言,遵循比例原則能夠防止不合理現象的出現。如果立法在配置資源時不符合比例原則,則將浪費法律資源;如果配置公民權利時不遵守比例原則,則會使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不相稱,使公民的權利得不到切實的保護。

 

對于行政執法和司法而言,遵守比例原則能夠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防止裁量不當的情況發生,因此,遵守比例原則是控制行政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的重要方法,使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更趨合理化,有助于推進行政執法的良性發展,切實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案例分析

 

依據上述的理論鋪墊,我們再來看導論總的案例,從行政法的比例原則來進行分析,那么我們認為一審法院的判決是不恰當的。當然被告城鄉規劃局主管部門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確實是不應當將違法建筑進行拆除,但理由不能是因為何某因病醫治無效死亡所以對行政處罰的執行進行中止。法院判決繼續履行行政處罰的決定,拆除違法建筑我們認為也是不恰當的。

 

因為依據案例的情況房屋向東整體移位1.4米,向南整體移位0.4米,西側墻體南北長9.5米,東側墻體南北長10米,現場勘查時,一、二層結構已經完成,二層頂部模板已包,正在施工。也就是說此建筑已經基本建成了,所以如果此時裁判拆除建筑那么成本是比不拆除建筑而是完工高很多的。我們依據行政法的比例原則,擇優選擇。

 

因此就如二審法院判決中闡述的一樣,首先確認違法違章建筑的違法性;但是依據比例原則拆除違法建筑又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因為建筑已經基本完工,那么對于原告提出的請求,只能要求第三人另外賠償原告,賠償金額依照多出違法建筑的面積結合當地的地價計算。對于被告城鄉規劃局的決定應當予以確認違法,責令其撤銷該決定,按照法院的判決進行執行,不需將建筑拆除。

 

比例原則不是萬金油,擦到哪里,以及什么時候擦都可以。由于其是一個法律原則,既有法律原則本身適用的限制,也有歸結于其自身的一些因素的限制。主要體現為比例原則富于彈性變化,具有主觀性、概括性和消極性。由于比例原則自身的限制性因素給其帶來了適用上存在的一定的風險,但不應因噎廢食,這恰為一個原則所具備的共有的問題。正確的解決之道毋寧是看清積極因素的作用,正視消極性。

城鄉規劃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字:農村;移民居民點;公共設施配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configuration based on case analysis, the proposed the immigrant settlements Public facilities to configure the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configuration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layout, services radius configuration items and configuration scale explore suitable for the immigrant settlements public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standards.Keywords: rural; immigrant settlements; public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前言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目前,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高低是衡量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移民居民點大多位于農村地區,做為農村地區的一部分,也應該致力于提升其公共服務水平。健全和完善移民居民點公共設施配置,滿足移民基本生活需求,這不僅能保障庫區移民得到妥當安置,使移民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關系到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協調發展。

1.2研究對象界定

結合《鎮規劃標準》,村莊規模分為四個等級,人口規模在1-1000之間。由于村莊公共設施配置標準的缺失,同時移民居民點項目人口規模也多小于1000人。根據《水電工程農村移民安置規劃設計規范》(DL / T 5378 ― 2007)“集中安置是集中建立移民居民點和居住點,統一布局的搬遷安置方式,一般指移民人數在100人以上的居民點。”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移民居民點指人口規模在100-1000人的村莊。規模大于1000人的居民點,按集鎮規劃標準進行建設。

2公共設施執行標準不明確、層次不清

公共設施執行標準不明確、層次不清。在居民點規劃設計過程中,具體配置哪些公共設施項目,用地規模和建設規模配置多大沒有可參考的依據和標準。

在公共設施規劃層面,由于城鄉的地區差異和面臨問題的不同,在城鄉規劃中對于農村地區的公共設施配置標準也有所差異,需要制定適宜農村地區特點的公共設施配置標準。

3公共設施配置依據及案例分析

3. 1相關規范標準

3.1.1城鄉規劃體系技術標準

目前適用的有關移民居民點公共設施配置的國家標準主要包括《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一93)第六章和《鎮規劃標準》(GB 50188-2007)第七章。這兩套標準分別針對居住區和村鎮地區公共設施的項目內容、建筑面積和用地面積規模、設置標準進行了規定。前者針對城市居住區、小區和組團,將公共服務設施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體科技、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八類;后者按照中心鎮、一般鎮來配置六類公共設施,即行政管理、教育機構、文體科技、醫療保健、商業金融和集貿市場。

《鎮規劃標準》中規定了中心鎮和一般鎮公共設施的配置項目,在移民居民點公共設施配置規劃工作中,對于移民集鎮公共設施配置有一定可參照性,而對居民點公共設施的配置沒有相關規定。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對城市居住區、小區和組團公共設施的配置項目及控制指標做了相關規定。移民居民點人口規模為100-1000人,接近居住組團規模。因此,結合移民居民點實際需求,其公共設施的配置項目及指標則參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進行。

3.1.2服務設施專項標準

移民居民點公共設施較為具體,指標需要落實在項目的用地規模和建筑規模上,而《鎮規劃標準》中對具體項目。如中學、小學、衛生院等設施的具體用地規模和建筑規模沒有做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公共設施配置中,需要參照服務設施的專項標準,如:《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城市幼兒園建筑面積定額(試行)》、《鄉鎮集貿市場規劃設計標準》等。

3.1.3公共設施復建項目要求

公共設施配置在用地允許的前提下,根據需要適當增加公共設施項目;在總用地規模不足的情況下,應該優先考慮居民點的復建項目。

3.2典型案例研究-某移民居民點公共設施配置

《鎮規劃標準》將公共設施分為行政管理、教育機構、文體科技、醫療保健、商業金融和集貿市場六類。結合實際案例,對不同等級人口規模移民居民點的公共設施進行分類配置研究。

3.2.1人口規模

該居民點規劃水平年人口規模為524人,根據《鎮規劃標準》人口在201-600人之間,屬于中小型村莊。

3.2.2區位條件

該居民點位于對坪鎮鎮區。對坪鎮為建制鎮,是鎮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區基礎設施較完善,有中小學校、衛生院、信用社會、派出所、法庭、稅務所等公共設施,商貿教發達,經濟發展水平好,是金陽縣南側的經濟文化中心。

3.2. 3布置位置

考慮到公共設施的承接以及方便居民的使用,將公共設施布置在鎮區與居民點的結合部位,位于居民點中部主要道路入口廣場處(圖1)。公共設施服務半徑小于300米,能就近滿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

圖1 居民點一公共設施位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3.2.4配置項目

由于居民點位于集鎮鎮區內,集鎮現狀公共設施配置已經較為完善。因此,在公共設施配置時注重考慮對集鎮現有公共設施的共享,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浪費。

居民點公共設施采用集中布置的形式,公共設施項目配置主要社區管理類、以及有服務半徑要求的設施,包括社區管理用房、活動室、醫療室、便民店等,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配置。

3.2.5配置規模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規定的居住組團千人指標,居住組團公共建筑用地面積指標為488-1058m2/千人,建筑面積指標為362-856m2/千人。該居民點人口規模為524人,規劃公建用地面積為600m2,建筑面積為400m2。

4移民居民點公共設施配置標準探討

4.1公共設施的分類

根據《鎮規劃標準》公共設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機構、醫療保健、文體科技、商業金融和集貿市場六類設施。

4.2規模等級劃分建議

結合移民居民點的特點,按人口規模將居民點分為三個級別(表2)。

表2公共設施規模等級劃分

人口規模 設施配置要求 設施空間布局

移民居民點 100-600人 部分設置 須集中配置

600-1000人 設施配置比較齊全 須集中配置

≥1000人 參照集鎮標準設置 參照集鎮標準設置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4.3公共設施的布置方式

公共設施布局的位置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設施功能的發揮和合理性,關系著設施利用的便捷性,信息傳遞的可達性以及設施發揮的效用。公共設施布局應結合移民居民點人口規模、地形條件以及規劃用地和周邊的交通以及建筑的環境。

公共設施的布局采用三種形式:位于主要出入口、位于居民點中部,可以結合步行道路設置、位于新建居民點與現狀建成區域結合部等。具體采用何種方式,要結合居民點的具體情況而定。

4.4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

多數公共設施都有一定的服務半徑,服務半徑內的人口數量決定了公共設施的規模大小。設置合理的服務半徑,一方面應考慮居民利用設施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應考慮設施運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5公共設施的配置項目

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主要從人口規模來考慮設置公共服務設施的種類數量和規模大小,并結合移民居民點的實際情況,項目具體應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機構、醫療保健、文體科技、商業金融以及集貿市場設施等內容。

4.6配置規模

居民點各項公共設施用地及建筑面積配置規模應參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千人指標計算,人口規模小于3000人的居民點按組團千人指標進行配置,千人指標算下來不滿足《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規定的下限值,即建筑面積362m2,用地面積488m2,應按下限值控制。人口規模大于3000人的居民點按照小區千人指標進行配置。

5結語

本文對移民居民點公共設施的相關配置標準進行分析并探討,以期為移民集中居民點公共設施配置規劃提供借鑒。同時,居民點公共設施的建設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居民點民主建設和居民行為文明逐步提升的過程,應通過村民參與、村規約束、村委監督等環節促進居民點設施與村民社區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白玉县| 马尔康县| 德惠市| 柳河县| 葫芦岛市| 图木舒克市| 成武县| 聂拉木县| 九江县| 清远市| 乌拉特前旗| 井冈山市| 溧阳市| 迁安市| 竹溪县| 扬州市| 滦平县| 天长市| 泰州市| 琼中| 北京市| 连平县| 乐清市| 牙克石市| 博湖县| 娱乐| 湘潭市| 无棣县| 梁河县| 油尖旺区| 区。| 衡阳市| 汝州市| 泗水县| 内黄县| 威信县| 喀喇沁旗| 武穴市| 驻马店市|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