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術研究情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國外研究情況
國外對于目標教學法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目標分類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最為廣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熟知的有: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加涅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和安德森知識分類理論。他們的研究成果為目標教學法奠定了理論依據。
1.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1948年在波士頓召開的美國心理學年會上,首次提出了對于教育目標分類體系的設想,1956年布盧姆等人在出版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一書中提出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他們把教育目標分成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強調了對教學過程的指導和對教學結果的評價,突出了目標對于教學的重要意義。
2.加涅學習結果分類理論
1977年,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提出了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他對學習結果進行五種劃分,即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對教學目標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對于學習結果的分類,有利于確定達到目標所需要的學習條件,而且從學習條件中還可以派生出教學事件,告訴教師應該做什么。教學目標即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因此這一劃分對于教師教學目標的確定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
3.安德森知識分類理論
安德森基于對“知識”這一概念的研究,從認識的本質出發,對知識進行了兩種劃分,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他認為,陳述性知識應該作為程序性知識的起點和基礎,知識應該轉化成為指導學生行動的指南。其理論體現了知識是評價和衡量教學目標的唯一標準和載體。
以上三種分類理論,既體現了學習的結果,又突出了學習的過程,反映出知識與能力、能力與情感、情感與知識的內在聯系,凸顯目標對于知識、能力、情感的重要作用。
二、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對于目標教學法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教學研究。1986年9月,布盧姆應邀來華進行講學時,將其理論引入國內。從此,在國內掀起了對于目標教學理論、評價理論、教學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熱潮,從而促進了目標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孫淑霞、鄭宏、朱紅培等研究者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研究、分析了目標教學法的一系列特點和優勢。他們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1)目標教學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則。(2)目標教學法的本質及特征。(3)目標教學法的運用條件。(4)目標教學法的一般步驟及注意的問題。(5)目標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
現代教育觀點普遍認為,教學應以激發學生的潛能為本,強調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學習。教師的主動性應體現在課堂活動設計上,而不是在課堂上如何控制學生,教學與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此觀點正好與目標教學法的思想契合。深入了解目標教學法的研究背景,能夠為有效地指導教學模式設計而服務。
參考文獻:
[1]Airasian,P.M.,Miranda,H.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the Revised Taxonomy[M].Theory into practice,2002:36-43.
[2]何研.目標教學模式在茂名學院網球普修課中的實驗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9(04).
[3]孫淑霞,張建成.布盧姆目標教學法的靈活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40-41.
數學的學習一門偏向理論的知識內容體系,在小學課堂中應用數學思想教育,可以從認識數學思想、解讀數學思想、運用數學思想開始。對于數學思想的應用可以通過收集整理、合理呈現、多重滲透、編制課程等多重模式。
1課堂教學中數學思想式微現象明顯
對于獲取和創造知識的問題,最受推崇的方法是與斯賓塞思維方法相反的歸納法。利用歸納法時會發現,具有一定抽象性和統整性的思想性知識價值更大,更具有啟發性和延展性,更具有普遍意義,能夠以一馭多、融會貫通多科知識,是活躍在多個學科領域中的靈魂知識。
圖1: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解決問題
的策略”內容截圖
圖1是筆者參與的某市小學數學優質課競賽中的一個截圖,是一節課的學習重點。但是,讓筆者頗為詫異的是,參與比賽的五位教師(“同課異構”模式)都沒有把這個知識點講透。他們僅是在方法層面上對“轉化法”做了說明,并且都僅僅介紹了如圖所示的一種轉化模式。這樣的教學狀況是存在較大“疏漏的”:第一,都沒有把本應是“知識總結與提升模塊”的知識提高到思想高度;第二,都不約而同地“疏忽”了“變形思想”和“區間思想”。引入這兩種思想不僅能夠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層次,增加數學思想的厚度和靈活性,而且如此傳授知識更具有啟發意義,能夠使學生的思維眼界開闊起來,思維路徑暢通起來,思維模式活潑起來。
2數學思想對數學教學的重要作用
(1)知識統領作用。數學思想具有統領作用,只要教師站在思想的高度把一種問題講透,學生借助思想這個有力武器把一種問題吃透,就可以掌握一個問題域,以一馭多,以少量的練習領會與之相關的大量知識。例如,數列問題就是利用推理思想找到了通項公式,然后化繁為簡,觸類旁通。
(2)知識貫通作用。思想也是知識,但其是高階知識,是經過抽象提煉后的精華知識,具有貫通相關數學知識的超強作用。貫通的第一步是形成良好的數感和數覺,第二步融匯多個知識模塊(數域),第三步整合多個知識板塊(數系)。
(3)知識創生作用。知識創生的路?酵?往不是直線前進的,而是思想引導下的靈感頓生。也即,在知識創生的過程中,思想的激發、催化不可或缺。換言之,思想是創生的高臺,只有“跳出廬山看廬山”,才能把廬山看清楚,若一直在簡單知識的泥沼中游弋,只能是坐井觀天。
(4)方法活化作用。方法是工具性知識,如果靠從一般知識中歸納提取方法,那要比從高階知識中演繹析出方法要增加多倍的工作量。例如,代換思想就涵蓋了替換法、換元法、消元法等多種方法,從思想的高地去掌握這些方法將會更加快速、便捷。
(5)學習增效作用。思想是學習中更高級、更重要的工具,它對學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兩方面都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從智力因素來看,相對于一般知識和方法,思想更凝練、更簡約、更到位、更透徹,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也更能激發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想象;從非智力因素來看,思想具有引領性、愿景性、統括性特征,更能開啟學習心智,激活學習動機,激發探究興趣,激起成就愿望,如此能夠讓學生以更積極的心態、更寬闊的視野、更興奮的動力去學習。
3數學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形式探究
(1)收集整理。對于收集工作,有經驗的教師可以直接通過分析教材來獲得數學思想,為了更好地獲得,在多積累、多實踐、多反思和多內化的同時還要多參與、多觀摩、多聆聽、多請教和多拜訪名家。整理的過程是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加工的過程,有的資料比較粗糙,需要仔細地打磨;有的資料是其他學段的,需要良好地接地;有的資料存在漏洞,需要進一步地分析論證。
(2)合理呈現。對于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健全的小學生來說思想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小貼士”形式和“地圖”形式是兩種比較好的展示形式。“小貼士”形式是總結各章節的數學思想,并以與練習結合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做練習來品味數學思想,并把用數學思想分析、解決問題作為一種學習習慣。“小貼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編制成口訣式、詩歌式、短文式等多種形式。“地圖”的形式就是把多種數學思想繪制成“知識地圖”,如此類似于地理中的國家地圖、化學中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歷史中的歷史朝代順序表一樣。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工作;綜述研究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后學生入學高職院校,相較于80后而言,90后高職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人生觀、價值觀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也給高校輔導員、班主任、政治思想課程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而本文的研究,希望通過綜述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文獻的策略,給國內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者一些啟示。
一、國外研究現狀綜述
國外高校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與國內大不一樣,所關注的教育焦點主要集中在對學生的日常想想行為事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管理等方面,相關的研究文獻綜述也十分有限,通過對萬方、知網等文獻查閱數據庫進行搜索后,僅找到為數不多的關于國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文獻,現列舉如下:
1.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研究
受風俗、法律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也呈現不同的態勢,整體而言,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有完善的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整套環境體系。例如,在美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定義為“公民教育”,政府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打造一體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日本,早在1947年,政府就頒布了《學校教育法》和《基本教育法》,并制訂了“以培養完美人格為目的,尊重個人價值,注重勞動與責任”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體系,各級高校也以此為標準,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國外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有著鮮明的國家特色。例如,在美國,高校主要采用“區分化”的教育方法,在具體的實踐中,將學生的日常學習、思想動態分開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并構建績效考核制度,對學生的思想工作進行定量化考核。在英國,所有的高校則采用導師制的模式,由一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專職對4~5名大學生進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并定期對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進行評估。在新加坡,各級高校打造了“社會工作+思想工作”一體化教育體系,將社會工作的理念滲透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的教育管理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二、國內研究現狀綜述
關于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十分廣泛,切入點和研究焦點也十分眾多。通過調研相關的研究文獻發現,國內學者對于該課題的研究范圍主要分布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的界定、制約高職院校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90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方式方法等幾個方面。
1.關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界定的研究
劉書林等人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為:平時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實踐應用中的可行性以及應用效果的良好可靠性。古人伏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出發,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為:教育者通過德育思想教育過程對接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所產生的效應,而這種教育的最終效果會反映在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中。張文凱則認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有效性是同一個概念,是指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的實際運作對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即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能效屬性。
2.關于制約高職院校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素的研究
我國學者唐凌將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歸咎為社會、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學生個體差異等幾方面。而學者甄勇指出:90后高職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教育環境較80后大學生而言,都有了很多不同的地方,這使得他們的人生觀、思想觀也發生了很多改變,倘若高職院校輔導員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把握上述因素,便會給教育有效性帶來負面影響。
3.關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對策研究
陶樂以教育內容為出發點,提出了五種措施:第一,弘揚歷史文化;第二,構造人文教育環境;第三,開展層次教育活動;第四,優化教育內容和教育體系;第五,將法律道德理念融入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中。劉清林探討了新時期“90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第一,不斷優化輔導員隊伍的綜合素質;第二,輔導員應完善課堂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實踐能力;第三,輔導員應不斷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三、研究評述
通過對國外研究現狀的綜述和總結,不難發現,由于社會體制、國情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不小差異,國外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較為稀缺,僅有的研究成果也有濃重的本國、本地域色彩,因此,對我國同類課題的借鑒性和價值并不大。而國內學者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研究成果則較為豐富,主要從理論概念、影響因素和教育策略三個方面出發,給出了詳盡的研究結論。然而,通過研究也發現,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鮮少有學者采用實證法、調查法等策略,展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進行和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實踐性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稀缺,這也給同類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創新之處。
參考文獻:
[1]MaxAzicri.Cuba Today and Tomorrow,Reinventing Socialism[M]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0:285
[2]古人伏著.德育實效性研究與實踐[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對策
素質教育提倡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且明確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這樣課堂提問便變得尤為重要。有位教育家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足以見提問對于數學課堂的重要性。好的提問,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開啟通向智慧的大門。但是按照目前的現狀來看,小學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技能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對課堂提問這樣一項重要技能的重視程度不夠;第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設問技能比較欠缺;第三,教師在課堂上的發問技能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一、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技能的現狀
1.教師的提問觀念缺乏,重視程度不夠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之下,教師們為了片面追求學生的成績,都習慣了用簡單粗暴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再輔以高溫高壓,至于說是通過課堂提問等其他一些比較科學的手段,被他們視為是徒勞無功、浪費時間的做法。這種模式,最終也確實讓學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長期發展,除了給孩子們帶來一個相對不錯的成績之外,對孩子思維能力等的發展起到的作用極其微小。尤其是對于小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來講,他們身心還處在比較稚嫩的階段,這種教育方法難免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甚至會引起厭學情緒。還好素質教育的及時提出將他們解救了出來,讓他們能夠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學習。但是,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在老師們身上打下了很深的印記,在短期內他們還沒有完成觀念上的轉變,他們雖然也已經意識到了提問在數學教學上的重要性但還沒有從內心深處徹底接納,導致了在實際教學中沒有給與課堂提問足夠高的重視。
2.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設問技能欠缺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上提出問題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在課前備課中對課堂提問的計劃和設計。調查顯示,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前準備問題的時間較少,而且許多設計好的問題到了實際課堂上用不上,只有一小部分才能成為有效問題,大多數問題都是教師未經過深思熟慮在上課過程中臨時想的。而且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太過復雜,過于深奧,讓學生無法理解,更別說能起到啟迪智慧的作用了;有時有太過簡單,學生不加思考就能答上來,雖說是起到了調動學生思維,增大了他們對課堂的參與度,但是對于整個教學進程來說,沒有起到一個推動與促進的作用。以上幾點,足以見其設問技能的欠缺。
3.教師在課堂上的發問技能有待提高
發問技能可以說是提問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了。他是教師提問技能最集中的體現。一個好的發問,能夠彌補在準備問題過程中的不足,而且會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實際中,小學數學教師在發問技能上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沒有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我們知道,提問在課堂上屬于引導學生學習的外部因素,我們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就要能在最佳時機拋出問題。雖然提問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都存在,但在不同階段總會在某一刻需要一個問題來推動課堂的進程。第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教師的提問方式太過單一,語氣平緩且其格式都差不多是固定的。這讓一個本來很好地提問顯得很乏味。
二、提高小學數學教師提問技能的對策
1.避免課堂提問的形式化,加強對教師觀念的轉變
要想表面課堂提問的形式化,學校需要有所為。課堂提問形式化,其根本還在于教師的觀念問題。這就需要學校積極倡導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而不是僅僅喊幾句推進素質教育的口號。學校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措施,比如說通過組織聽課讓老師觀摩提問技能在實際中的運用或者是通過引進一些在課堂提問方面有建樹的老師,這樣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讓老師在潛移默化中越來越重視課堂提問,從內心深處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
2.教師應加強對備課工作的重視,并提高O問技能
首先,教師要明確對于備課工作的態度,把它認定為自己工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次,教師們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上要多花一點心思,所做一點工作,盡量提高設計提問在備課中所占的比重。其次,教師應該在提高自身素質上多下點功夫,不斷提高自己設計課堂問題的水平。只有提高自己設計問題的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課堂提問技能地下的問題。
3.老師要研透課本,創新課堂學習之風
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作用非常大,因此,老師也有很大責任教導孩子正確在數學課堂上提問和學習。首先,老師要做的便是研透課本。雖然老師有教學經驗,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單純的教學生,而不是引導學生,因此,老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研究透課本,更好的執行老師的職能。
關鍵詞:決策樹算法;預測;熵;信息增益比例;規則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1-2489-03
每年的英語四級考試不僅是高校學生關心的事,也是各院校關心的大事。如何提升學生的英語四級通過率成了各院校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這個通過率是否與學生的平時英語成績有一定的關系,能不能從平時成績中預測出每位學生的四級通過情況呢。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可從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大量數據中挖掘出隱含的、未了解的、用戶感興趣的并能為決策提供潛在價值的知識和規則。數據挖掘要經過一系列如數據采集、預處理、數據分析、結果表示等過程。其使用的算法主要有:關聯規則、決策樹方法、人工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粗糙集方法、模糊論方法、貝葉斯模型等等。[1] 該文將采用分類決策樹算法對高職學生在校英語平均成績進行分析挖掘,找出有效的分類規則預測學生在英語四級考試中通過情況。
1 決策樹算法
決策樹能以一組沒有任何次序規則的數據記錄為基礎,從中推理出以決策樹表示形式的分類規則。決策樹方法采用自頂向下的遞歸方式,在決策樹內部結點進行屬性值的比較,并根據不同的屬性值判斷出向下的分支,在決策樹的葉結點得到結論。決策樹的每個結點代表一個屬性,每個分支代表該屬性取值的判斷條件。
決策樹以及決策樹規則屬于輸出的分類方法,主要針對解決分類和預測問題。此算法最關鍵的地方是決策樹的構建。而一個有效的決策樹的建立需要包括建樹和剪枝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利用訓練集建立一棵決策樹,建立決策樹模型規則;第二步是利用生成完畢的決策樹對輸入數據進行分類。對輸入的記錄,從根節點依次測試記錄的屬性值,直到到達某個葉子節點,從而找到該記錄所在的類。在決策樹的生成階段要對決策樹進行必要的修剪。剪枝的目的是降低由于訓練集存在噪聲而產生的起伏。我們常用的修剪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預修剪,另一種是后修剪。決策樹停止分割的條件有:一個節點上的數據都是屬于同一個類別;沒有屬性可以再用于對數據進行分割。[2]
決策樹算法主要解決三個最優化問題:生成最少的葉子;生成的每個葉子的深度最小;生成的決策樹葉子最少且每個葉子的深度最小。[3]
2 決策樹構建算法
輸入:訓練樣本S,均由離散值屬性表示;候選屬性的集合
A_L輸出:一棵決策樹
處理流程:
l)創建一個結點N;2)If S都在同一個類 d then;3)返回N作為葉結點,以類d標記;4)IF A_L為空,then;5)返回N作為葉結點,標記為該結點所含樣本中類別個數最多的類別;6)選擇A_L中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屬性T_A7)標記結點N為T_A;8)for each T_A中的己知值ai;9)由節點N長出一個條件為T_A=ai的分枝;10)設Si是S中T_A=ai的樣本的集合;11)If Si為空 then;12)將相應葉結點標記為該結點所含樣本中類別個數最多的類別;13) else將葉結點標記為Generate_decision_tree(Si,A_L,T_A)。這是基本的ID3算法,它采用自頂而下,分而治之的遞歸方法來構造一個決策樹。[1]
3 高職學生英語四級通過情況預測模塊的工作步驟
1)通過高職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信息的樣本數據,采用決策樹算法,計算出與預測最為相關的屬性(即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屬性)作為決策樹的根結點,然后再采用遞歸的方法將其他屬性進行分類,構造出一個有效的分類預測決策樹。
2)利用決策樹形成的分類模型,形成IF一THEN分類規則。
4 高職學生英語四級通過情況預測模塊中決策樹構建的具體實現
提取畢業生的在校英語成績采用ID3算法進行挖掘,預測學生在英語四級考試的通過情況。畢業生的成績庫的實驗樣本數據(如表1),里面的數據經過屬性歸納后,除去無關屬性后將性別、班級類別、專業、在校英語平均成績等屬性作為構造決策樹的條件屬性結點。然后把其中的連續屬性在校英語平均成績經過分類轉換為離散屬性:S1[80-100];S2[70-79];S3[60-69];S4[0-59]。
4.1 利用信息增益比例構造決策樹
在這個實驗樣本中需要分類的屬性是“英語四級通過結果”。四級通過情況的屬性只有兩個值:通過和未通過。而在樣本數據中通過的有10個,未通過的有5個。則英語四級通過情況的期望信息如下:
I(s1,s2)=I(10,5)= -10/15log(10/15)-5/15log(5/15)=0.917(s1代表通過人數,s2代表未通過人數,以下相同)
然后再計算每一個屬性的熵:
1)先從性別開始,對于女生:I(s1,s2)=I(7,1)=0.544;對于男生:I(s1,s2)=I(3,4)= 0.925
按性別來分,對應的熵:E=0.544*8/15+0.925*7/15=0.722;SplitI= -8/15log(8/15)-7/15log(7/15)=0.977;Gain=0.917-0.722=0.195
得到信息增益比例:GainRatio(性別)= Gain/ SplitI=0.200
2)再從專業開始,專業有網絡,應用,軟件。對于網絡專業,I(s1,s2)=I(4,1)= = 0.722;對于應用專業,I(s1,s2)=I(2,3)= 0.971;對于軟件專業,I(s1,s2)=I(4,1)= = 0.722
按專業來分,對應的熵:E=0.722*5/15+0.971*5/15+0.722*5/15=0.805;SplitI= -5/15log(5/15)-5/15log(5/15) -5/15log(5/15)= 1.585;Gain=0.917-0.805=0.112
得到信息增益比例:GainRatio(專業)= Gain/ SplitI=0.071
3)從班級類別開始,班級類別有高考,單招。對于高考類:I(s1,s2)=I(9,1) = 0.469;對于單招類,I(s1,s2)=I(1,4)=0.722;
按班級類別來分,對應的熵:
E=0.469*10/15+0.722*5/15=0.554;SplitI= -10/15log(10/15)-5/15log(5/15)= 0.918
Gain)=0.917-0.554=0.363
得到信息增益比例:GainRatio(班級類別)= Gain/ SplitI=0.395
4)最后從在校英語平均成績開始,在校英語平均成績有四類值:S1[80-100];S2[70-79];S3[60-69];S4[0-59]。
對于成績S1,I(s1,s2)=I(3,0)= 0;對于成績S2,I(s1,s2)=I(3,0)= 0;對于成績S3,I(s1,s2)=I(4,1)=0.722;對于成績S4,I(s1,s2)=I(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