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語文教學園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地方課程資源;應用;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6-0018-01
語文教學在高中階段的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強化對學生的人文熏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更加全面的審美理念和思考方式。另外,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還可積極利用地方課程資源。這些資源的利用不僅使語文教學的內容更加生動化,而且語文教學也會更加貼近生活,進而使學生的語文抽象感進一步減弱。簡而言之,就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意義顯著。
一、地方課程資源的應用豐富了教學內容
1. 使課程內容更加多樣化
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實現了課程內容的多樣化。在原來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因為教材具有統一性,所以教學內容相對較為固定,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掌握范圍也比較有限。在應用了地區課程資源之后,課程內容的豐富性有了顯著的增加。比如鹽城地區的地方課程資源,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可以用淮劇、民俗等內容和課本內容對照進行深入教學,并利用對比教學使學生們的認知寬度得到拓展。通過這樣的教學,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得到了提升。
2. 使課程內容有了生活化的特色
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使教學具有了生活化的特色。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內容圍繞教材進行,學生們的理解和認知也大都停留在書本的層面,而實際感知和生活化體悟相對較弱。鹽城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資源,將這些資源融入到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們會真切感受到原來語文就在身邊。由于地區課程資源的介入,學生們感受教學內容會變得更加真實,內心體悟也會更加深刻。凡此種種,都是在強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特色。
二、地方課程資源的應用拉近了語文教學和生活的距離
1. 實現了語文生活化教學
地方課程資源的應用拉近了語文教學和生活的距離。原本的語文教學停留在書本的層面,教學內容的選取存在著多樣性,學生對其的感受比較模糊。但是地區課程資源不一樣,因為地區課程資源扎根于地區客觀基礎之上,所以學生對其的感知更加真實。比如文化習俗的學習,課本上的文化習俗因為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所以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度不夠。但是鹽城地區的文化習俗、語言習慣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時時刻刻的,將這些內容融入到教學中的時候,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走向了生活。通過這樣的資源融入,生活化教學得以實現,學生的學習環境更加廣闊。
2. 增加了語文學習的真實感
地方課程資源的應用,使得語文學習的真實感有了顯著的增加。例如,在四大名著的學習中,了解作者是必要的內容。但是因為具有歷史空間的隔閡作用,所以學生對于作者的了解會存在偏差。《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地地道道的鹽城地區人,無論是他的思維方式還是語言習慣都具有濃厚的鹽城特色。因為文化具有傳承性,所以鹽城地區的學生對施耐庵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都會有更加真實的感受。在統一的文化氛圍中,這種文化造就的語文真實感,使得語文的魅力大大提升。
三、地方課程資源的應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1. 區域魅力在教學中得到深化
地方課程資源的應用對于學生學習信心的提升也有著較大的幫助。首先表現為區域魅力在教學中的深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于江南的描寫與贊美不在少數。從教材的描寫中,學生們會對江南心生向往,因此會多了一份憧憬之情。由于這份情懷的放大,自身區域的魅力便會出現相對的降低。鹽城地區本身就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區域,通過地方課程資源的應用,學生們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所在區域的文化內涵,從而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的產生,使得區域魅力在學生的心中有了更加深刻的烙印。
2. 地區自豪感使得學生的自信心高漲
地方課程資源的應用使得區域魅力在學生的心中有了進一步的提升,而在這種魅力提升的基礎上,文化認同感的加強會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換言之,就是地區自豪感可以使學生的自信心高漲。鹽城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百河之城”“魚米之鄉”“東方濕地之都”等標簽都使得這塊土地熠熠生輝。在強大的地區魅力感染下,學生的自信心空前高漲,學習興趣有了顯著的提升,學習效果也得到進一步強化。
四、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積極融入地方課程資源,不僅會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會使語文教學向生活化發展。同時,在語文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隨著教學資源和基礎的擴大,區域特色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使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強化。而在學生自信心提高的基礎上,學習的效率也會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改 完善 鉆研 素養
新課程改革是知識信息時代的需要,是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也是培養人材適應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新課改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讓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較大轉變,教師的專業素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語文教師更要具備學習與鉆研能力,盡快適應全新的教育理念,快速轉變教學方法,形成完善的專業素養,不斷引進時代活水,讓干枯的語文教學園地里永遠生機勃勃。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不斷完善自己呢?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談:
一、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古人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先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深厚的學業水平,清晰的思路和簡潔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要有文廣泛的興趣愛好,涉獵許多邊緣學科知識。語文是百科之母,語文老師不僅要在本學科的領域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對學生的其他學科有相應的幫助和指導。當然并不是要求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成為全才,可以勝任每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而是要求語文教師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和發展自己的知識體系,做一個學習鉆研型語文老師,能夠在信息儲備、思維方法、問題解決等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詣,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提升綜合素養,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每門學科之間都有著天然的聯系,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著工作效果,根據木桶理論,教師的綜合素養取決于最為欠缺的一部分,而不是最擅長的領域。比如,在講《琵琶行》與《李憑箜篌引》時,都關聯到音樂知識,樂器的高低快慢緩急聲音不同。如果老師能對琵琶與箜篌這兩種樂器簡單作一下介紹,不需要多么專業,只需要了解一些就可,這樣不僅讓學生對這兩首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對音樂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學習彈奏這樣的樂器。其實學習語文不僅僅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大而化之,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讓語文課堂成為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樂土。
高中語文課堂不僅是語言文字使用技巧的訓練場所,還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教師的專業素養決定著工作的成績,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要想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二、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教育基本理念第一條就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人材塑造與培養方面,教師的人格與品質直接影響著學生世界觀的形成與提升。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擔負著傳授知識與陶冶情操、提升審美等多重任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自己擁有一眼泉水,才能不斷給學生輸送股股清泉。另外語文素養的提升還影響到教師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標準等。與同事的合作探究學習,也是教師素養的一個方面。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人際交往。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時時為學生起著示范作用,無論言行舉止還是思維方式,都要求教師不能隨隨便便,要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為學生起好表率作用。
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把提高語文成績作為重要目標,每天忙著應付各種考試,分數是衡量學生的唯一尺度,根本顧及不到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當前的語文新課改把語文素養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課標意提到,“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裝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語文老師首先要做到這些,還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才能很好地成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
三、要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師工作的指南針和路標,指引著教師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新課改中,把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感悟作為首要目標,培養學生發現文學美、感悟文學美、創造文學美的能力。讓語文教學成為學生文學素養提升的載體和途徑。傳統教育觀下基礎知識同樣需要重視,但不再是唯一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師不僅要改變教育理念,還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探索和交流,對語文學科的發展形成清醒的認識,從宏觀上把握培養學生的方向,并掌握一些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語文教師還要時該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有明確有努力方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四、要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教學相長也。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這就提醒我們語文老師要做一個鉆研型、學者型教師。并不是說每一個教師去研究教育,而是要求語文老師必需有實踐教學、鉆研教學、總結教學的能力。對所教學科的內容有清晰全面的認識與把握,對教育對象心理有基本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學工作。
首先,要有探究教學的意識。很多語文老師認為語文課就是讀讀背背,古人讀《三字經》、《千字文》照樣學好語文。這樣語文課就有很大伸縮性,讀讀背背一堂,討論探究也是一堂。但前者已不適應當前改革的需要,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可以通過組成研究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研究,也可以選取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教師作為帶頭人,引導大家集思廣益各盡所能。通過交流、討論、思辨、得出共識和結論,并將結論進行實驗和推廣。
其次,還要深入教學實踐。一線教學工作中接觸的實際情況是最真實、直觀、形象的研究材料,高中語文教師進行科研的最大優勢就是擁有真實、穩定、豐富、直觀的研究信息,利用教學工作中的各種資源,把實際工作遇到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是最為有效的科研途徑之一。高中學生大多青年時期,身體發育很快,但心理極不成熟,對很多事情認識表面化,但又很希望老師與家長把他當作大人對待,心里渴望獨立,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這就需要老師能夠把握學生的心理,有的放矢地進行疏導教育。無形中高中語文老師不僅需要做好教學工作,還要有一套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方法。由于語文學科自身特點,學生容易與語文老師交流,大多學生也愿意與語文老師交流,并且交流的方式很多,作文、日記、心得體會、書信等都是溝通交流的渠道。這為語文老師研究教學總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語文老師要善于把工作中發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尋找現象背后的規律,為教學工作提供參考和幫助。
Study Abroad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abroad has flourished. Thousands of schloars and students have gone to foreign countries to study. Many people are sparing no effort in applying for going abroad.
Attending schools abroad has many advantages. In the first place, students who have studied abroad can act as mediators between peopl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Secondly, we can learn much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irdly, we can enjoy the contact with new and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our own culture. Fourthly, we can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more quickly.
However, studying abroad may have disadvantages such as language barrier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r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efore getting a scholarship. In spite of these, the advantages greatly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t is advisable to attend schools abroad
關鍵詞: 口語交際 訓練 策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三大素質:會生存、會學習、會交際。這種要求增強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口語交際是“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對提高民族素質負有十分重要的責任。而高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思維、能力全面高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成形且準確定位。為適應未來人才素質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口語交際教學,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而且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運行方式的轉變,使得社會交際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生活化,而口語交際作為社會交際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理應日益受到重視,口語交際能力也就成為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它甚至比寫更重要、更實際,更為人們所迫切需要。
現代語言學認為,口語交際是雙方為了特定的目的,運用口頭語言和適當的表達方式進行信息傳遞和思想感情交流的活動。現行語文新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恰當機敏地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新編教材編排體例上的一大特點,就是把口語交際教學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并列。語文教學應重視口語交際教學,這已成為語文教改的趨勢,也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認同。
而且從實際看來高中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施并不理想。很多學校把它當成教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項內容,導致目前高中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普遍較低。這種現狀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很不相稱。因此在明了了這些意義后,本文就高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這一時代課題作些深入的思考,針對高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及口語交際的特點,對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方法進行研究和探討,提出了高中語文口語交際訓練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高中口語交際訓練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口語交際?現代語言學認為,口語交際就是交際雙方為了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環境里,運用口頭語言和適當的表達方式進行思想感情的雙向互動的一種語言活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都分別界定了口語交際的概念,即“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它們對口語交際的表述形式不同,但其中蘊含的內涵卻是一致的。
口語交際時,交際者出于某種交流需要,運用連貫標準的有聲語言傳遞信息、表情達意。口語交際作為一種有目的的語言活動,是在動態的語境中接收對方的信息同時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傳遞給對方的過程,高中階段口語交際更是如此,因為交際對象思維能力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占有的交際材料也日漸豐富,對交際場景和情境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應對能力。因此高中口語交際的交際性、實用性、及時性、流動性、現場性、綜合性等特征表現得越發鮮明。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有關口語交際的陳述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現行語文教學大綱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要求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高中大綱進一步提出高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和要求,一是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二是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恰當機敏地進行口語交際交流。(包括交談、發言、演講、討論、辯論等)應該說語文課程標準與語文教學大綱是確立口語交際教學目標體系的基礎,當然目標體系的建立是在素質教育這個大前提制約下擬定的。我們把高中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高中生口語交際教學的總目標。它是口語交際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二、高中口語交際訓練的教學現狀
雖然高中口語交際的重要性在我國課程標準中有所體現,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一方面:部分地區的學校和老師視口語交際教學可有可無,并沒有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的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點:(一)口語交際考試中不體現;(二)口語交際課學生積極性不夠,興趣不大,教學效果不理想。口語交際教學本身薄弱,在教學中學生就沒有多少機會去闡述自己的意見,做口語交際的訓練,加上新課改至今仍有很多老師固步自封地在實施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偏重教師的講授,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學生養成“聽課”習慣,不愿積極發言。(三)高中口語交際評價在語文學業評價中的缺損導致口語交際教學目標模糊不清。學生交際能力是通過動態的口語交際過程表現出來的,評價標準難以操作。(四)教學資源的缺乏。要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的訓練,教師必須有大量的錄音甚至影視教材,相對而言,讀寫教材比較容易獲得.而這些聽說訓練的教學資源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設計搜集、整合,需要學校在教室內播放條件的投資,這些現實的問題都影響著口語交際教學。說到底根本原因就在于語文教學置語文教改于不顧,依樣畫葫蘆——“重文輕語”(重視書面語,輕視口語)。而且口語交際教學缺少必要的教學保障機制,高中基本不會拿出課時來做這樣的訓練,即使有這個訓練也往往安插在課前5分鐘,訓練的學生面過窄,學生不可能全員參與,而且活動不充分甚至很多時候被閱讀寫作課占用。
另一方面:隨著新課程的深入人心,廣大語文教師也在積極地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精神,但高中口語交際教學研究嚴重滯后。有一部分教師已開始重視口語交際教學,但是由于長期忽視,經驗不足,教師口語交際教學的經驗體系未形成,加之可供指導的理論文章很少,口語交際教學理論的科學建構尚未完成,而基礎教育階段正是語言形成的關鍵期,尤其是口頭語言,一般在12歲之前就已定型,一旦錯過無法彌補。如何構筑口語交際教學的“生態鏈條”,完成口語交際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科學體系的建構,的確是迫在眉睫。到中學后冠之以“介紹”、“討論”“采訪”、“辯論”等的口語交際課所著眼的也往往是“一次活動”,在這一次活動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這種“活動”無法全面鍛煉學生在交際中的實踐能力,學生在“活動”中沒有主動的參與意識,也沒有真正意義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這也是需要我們迫切改變的現狀。
三、高中口語交際訓練現狀的原因分析
口語交際教學一直是我國中學語文教學被忽視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內容,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我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考試指揮棒的影響。
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只考書面語言,不考口頭表達能力。這就致使許多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考什么講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講,忽略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陳舊。
不少教師仍沒有確立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學仍陷在繁瑣分析、滿堂灌、形式主義的泥潭中,教學內容單一、氣氛沉悶。課堂上,學生很少有發言的機會。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閃光點常常缺乏應有的熱情和肯定,不能及時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而一味按照自己預設好的內容與過程在實施,有時甚至扼制學生表達的欲望,使學生產生“厭說”的心理。
(三)口頭表達交際氛圍的匱乏。
學生口語交際的最佳氛圍是“輕松、活潑、融洽、自然”,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和考試的壓力,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幾乎被取消,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文藝活動、辯論比賽、演講比賽、班會、團隊活動等幾乎被擠出校門,“口語交際”的權利大部分被剝奪,學生缺乏良好的口語交際氛圍,缺乏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環境。
(四)學生心理因素的影響。
學生進入中學,心理發生了許多變化,害羞之心隨之產生,不愿當眾發言;或者有的學生逐漸構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想過多地與外界進行互動式溝通,以葆有自己的個性、思想與自由,于是“怕說”成為普遍現象,他們的話語刀鋒在“不愿說”的外衣掩蓋下逐漸磨鈍,無形中很多學生錯過了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
上述四個方面,使得高中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成為語文教學的冷點、盲點。
四、高中口語交際訓練的策略研究及實施
要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其實,在高考中語言文字表達題即是對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教師要解放思想,大膽放開手腳,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自主表達自己的見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1.確保口語交際訓練的時間;
2.分階段進行;
3.結合教材,立足生活,選擇形式多樣的問題進行訓練;
4.嚴格訓練的紀律;
5.隨時展示成果,給學生以激勵和動力;
6.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交際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生活化,而口語交際作為社會交際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視,成了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比寫更重要、更實際、更為人們迫切需要。因此,口語交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便日漸重要。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為落實新課程標準均安排了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并反復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落實新課程標準。我認為要上好口語交際課,要落實新課程標準,關鍵落實在“實踐”二字。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口語交際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靠實踐訓練,口語知識教學應當直接服務于口語交際的訓練。為此,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激發興趣,正確引導。
激發學生興趣,“燃起學生的渴望和熱情”(夸美紐斯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只要掌握好教育方法,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講究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能達到預期效果。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口語交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些人與人交往時,談吐優雅,語言得體,左右逢源,很容易博得別人的好感,對事業的成功幫助很大。要教育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對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有著直接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興趣,引導他們自覺地說好普通話,自覺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培養信心,給足機會。
我們應該對學生上臺講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指點和引導,對他們的思維結果有切中肯綮的梳理與評點。
(三)明確目標,精心設計。
老師們不但要注重情境的設計,還要注重氛圍的營造。只有生動、逼真的極富感染力的情境,才能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發展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達到口語交際訓練的要求。
(四)優化結構,創新教法。
1.在上每一節語文課前,利用2-5分鐘的時間安排1-2名學生上臺進行說話訓練。按照讓我說—該我說—我要說“三部曲”進行。
2.讓閱讀教學園地成為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肥沃土壤。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復述故事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第二,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聆聽教師的講解、朗讀或者同學朗讀之后,按要求進行說的活動,或者在聆聽、觀看有關課文之后進行口頭的評述。
第三,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通過創設情境來培養學生口語交際中的應對能力,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培養學生用詞用語的能力。
(五)注重互動,及時評價。
加強評價,建立多邊信息交流網,是促進互動的有效手段。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有時往往是個別或少數人的發言,是點上的活動,為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每人說完,都要進行一定的評價。
首先,讓學生主動參與評價。
其次,擴展評價的范圍,進行鼓勵性的評價。
最后,及時反饋評價的信息。
我們知道,“互動”是口語交際的主要特點。因此,口語交際中的傾聽、表達和應對,只有通過雙方或多方互動的方式才能實現,這是不同于以往聽或說訓練的一個顯著特征。口語交際課上的互動方式應力求多層次,例如:
師生互動。它要求教師轉換角色,與學生平等交流,決不能以自己的權威抑制學生表達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也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方式以指導和示范的方式強加給學生。
生生互動。它是同桌之間、前后座位之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交流溝通的方式,在編排組合時要考慮兩者之間的合理搭配。
群體互動。這是小組與小組之間或全班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方式。當然教師在其中要做好協調、指導工作,以利交流朝著既定方向發展。
(六)創造環境,鼓勵鍛煉。
創造大語文環境,指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之外學習口語交際,是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做法是:
1.取得各方面力量的廣泛配合。比如,其他各科教師、學生家長、校外輔導員等。向他們宣傳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要意義,宣傳學生口語交際的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爭取他們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情境,提供口語交際鍛煉機會。
2.因材施教做好口語交際實踐指導。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基礎,指導他們分別有目的、有重點地參加不同話題的口語交際實踐鍛煉,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3.精心策劃,具體組織一些課外口語交際實踐活動。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話題,創造性使用教材,采取多種方式,組織活動給學生增添交際實踐的機會。如自編課本劇表演。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按興趣分組,利用課余時間排練,嘗試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把生活情景搬上“舞臺”。從中體會不同的場合、角色及其語調,體會朗讀與口語的不同,最后讓各組評議自己的成果“演員們”精心的準備過程,演出和同學們的評議過程,都是學生語言積累、體驗與提高的過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晏子使楚》《皇帝的新裝》等課文是課本劇表演的好素材。此外,辯論會、演講會、每學期初的班干部競選演講,社會調查、情境模擬對話等都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形式。
4.學校開通校園廣播站,經常播放一些美文、相聲、小品的錄音,或播送校園新聞、優秀習作等為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營造良好的氛圍。總之,口語交際訓練是一種全新的課題,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新時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口語交際能力要在教師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課前的有意識訓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合作互動,課外的實踐活動,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并非一蹴而就。
當然,口語交際課教學的方法途徑肯定有多種多樣,我在這里僅僅總結了我的一些做法,今后還需要在實踐中學習、總結以便能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實踐體系。
參考文獻:
[1]戴永壽,主編.語文教學的原理與藝術[M].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8,第1版.
[2]張鴻苓.中國當代聽說理論與聽說教學[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9,第1版.
[3]宋其蕤,馮顯燦.教學言語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7,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