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治理的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的含義
要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的含義,首先必須明了趣味的含義。
1.趣味的含義
人們經常使用趣味一詞,但趣味一詞在不同的具體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對趣味一詞的含義,我們必須結合具體不同的語境來理解。大致地說來,結合具體不同的語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趣味的含義:
第一,從字面的意義、詞源的意義上,從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方面來理解趣味的含義,趣味是指“趣向令人感覺愉悅的味道”。趣味一詞是由“趣”和“味”兩個字構成的。味是人的味覺器官在與外界物的接觸中產生的感覺,如酸、甜、苦、辣、咸等不同的味道。趣的古義有“取”(如“趣舍”)、“赴”(如“趣利”)、“快”(如“趣行”)等等,《說文解字》釋“趣”為“疾也”?!叭ぃ呉玻∫病!盵2]人們的味覺器官在與外界物的接觸中,產生不同的味,人們總是趨向于感覺愉悅的味,避免感覺痛苦的味。趣與味合在一起,構成趣味一詞,所以從字面意思來看,趣味就含有“趨向令人感覺愉悅的味道”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趣味一詞的理解,既不能脫離趣味的主體——人,也不能脫離趣味的客體——物。趣味就是作為主體的人在與作為客體的物相互作用中產生和形成的一種特殊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體由于具有某種趣向,客體由于具有某種屬性,主體趨向客體,客體吸引主體,從而使主體與客體緊密地聯系起來。梁啟超所說的“趣味這件東西,是由內發的情感和外受的環境交媾發生出來”[3],正是這個意義。正是由于趣味一詞既聯結著主體,又聯結著客體,所以人們在使用趣味一詞時,有人從主體的或主觀的方面來理解趣味的含義,有人則從客體或客觀的方面來理解趣味的含義,由此產生了趣味的第二個方面和第三個方面的含義。
第二,從主體的或主觀的方面來理解趣味的含義,趣味是指主體——人的主觀趣向、主觀欲望、追求、興趣、愛好等等。在美學研究中,趣味作為美學范疇形成于17世紀,而趣味理論興盛于18世紀。許多美學家,如休謨、博克、康德、朱光潛等,都對趣味有著較為深刻的論述,[4]盡管這些美學家對趣味的具體界定各不相同,但都是從主體或主觀的方面出發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的趣味存在著個體、個性的差異,“趣味無爭辯”。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梁啟超說:“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5]梁啟超所說的“教育趣味”中的“趣味”一詞,結合其具體論述來看,是指教育者對教育的趣味,即教育者對教育的興趣、愛好、追求、趣向。同時,由于人的趣向、欲望、追求、興趣具有不同的層次,所以,趣味也就具有不同的層次:下等趣味和高等趣味,低級趣味和高級趣味。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典型例子是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的一段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盵6]在這里,為我們指出,一個人一旦具有了像白求恩那樣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可以脫離低級趣味,也即脫離低級的趣向、欲望和追求。
第三,從客體的或客觀的方面來理解趣味的含義,趣味是指客體——物的一種屬性,這種屬性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7]。進一步地說,這種屬性包括三個方面的特性:即使人愉快的特性;使人感到有意思的特性;對人有吸引力的特性。這三個方面的特性本質上是統一的,因為沒有愉快的特性,當然就談不上有意思和吸引力;同樣地,沒有有意思的特性,也談不上愉快和吸引力;沒有吸引力的特性,也就無所謂愉快和有意思。在這個意義上,趣味的含義本身包含著和體現著趣味的意義:趣味使人愉快,趣味使人感到有意思,趣味對人有吸引力。因而,凡是有趣味的事物都是使人愉快的事物,都是使人感到有意思的事物,都是對人有吸引力的事物。因此,我們要使一個事物使人愉快,要使一個事物使人感到有意思,要使一個事物對人有吸引力,就必須使該事物有趣味。換言之,我們要使一個事物有趣味,就必須使該事物讓人愉快,讓人感覺有意思,對人有吸引力。梁啟超所談的“趣味教育”中的趣味一詞,結合其具體論述來看,其含義是指教育的趣味,也即教育使學生愉快、使學生感到有意思、對學生有吸引力的特性,通過趣味教育,使教育對學生來說是愉快的活動,是有意思的活動,是有吸引力的活動,從而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育。在樂于接受教育的情形下,培養學生對于所學課程內容的興趣、愛好,在興趣、愛好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和研究,進而完善自身的發展,有所發明和創新。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的含義
趣味一詞,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根據具體不同的語境,具有具體不同的含義。從美學的觀點看,當學生用有趣味或無趣味來表達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感受時,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既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身客觀存在的性質、情形,另一方面又揭示了這種性質、情形本身在學生內心的反映,揭示了學生以審美主體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審美對象的審視和評價。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主要是在趣味的第三個含義上使用的,即在客體屬性的意義上使用的。同時,結合具體不同的語境,在其他兩個含義上使用趣味一詞。從趣味一詞的第三個含義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的含義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使學生愉快、使學生感到有意思、對學生有吸引力的特性。我們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趣味,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也因此激發學生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自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從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學生對學習是否有興趣,與教學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有著直接的關系。你講的內容符合學生的需求,學生就會有興趣。這就要研究學生的需求是什么,學生對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學生想聽什么、希望知道什么,使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需求相吻合。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各種復雜的現象,學生會有許多的問題和困惑,會有許多需要從思想上理論上搞清楚的問題,這就是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教學方法的研究,就要從這些問題入手去滿足學生的需求?!盵8]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考慮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趣向、欲望、需要、興趣、要求和追求,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同學生的趣向、需要緊密地結合起來,即找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學生需要的最佳結合點。同時,教師通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及思想政治理論的趣味,即通過教學讓學生達到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及思想政治理論“佳妙的了解和愛好”①,從而使學生能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外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論。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的生成
在師生關系中,教師具有“知識的先在性(知識淵博)、閱歷的先在性(經驗豐富)、時間的先在性(年齡大)”[9]的特點,因而,教師成為教育者,學生成為受教育者。任何教學活動一般都是教師主導的活動。教學就是教師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通過一定的過程把一定的知識、思想觀念、技能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傳達給學生的活動。在任何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都離不開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學生這幾個方面的要素,任何具體的教學活動都是這幾個方面要素有機統一構成的整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是這樣。因此,我們所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整體的趣味。同時,因為教學分為若干要素,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可以具體分為如下幾個方面的趣味:教學整體的趣味、教師的趣味、教學過程的趣味、教學內容的趣味、教學語言的趣味、教學方法的趣味。
1.教學整體的趣味
從的精神生產視野來看,教學屬于產品同生產行為不能分離的精神生產。作為精神生產的教學,是教師運用語言、通過一定的過程、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把一定的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由學生品味、消費的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是這樣一種精神生產活動。這樣,教學的趣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趣味首先是一種由各教學要素組合而產生的精神產品的趣味,即教學整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整體的趣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整體的趣味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來保證的。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把教學上升為藝術活動時,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學作為藝術的美妙與美好,因而,也就會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趣味。
2.教師的趣味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是由一定的具體教師主導進行的。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接受所講授的課程,首先得接受這個講授者。如果臺下的學生不了解甚至排斥反感臺上的教師,很難想象其教學會有什么實際效果”[10]。因此,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吸引學生,首先,教師自身必須吸引學生,至少不能讓學生反感排斥教師自身?!耙粋€有人格魅力和教學水平的老師可以讓一門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講得不好就會讓學生對一門課產生厭倦?!苯處煛吧鷦拥闹v課方式、良好的互動能使學生提高對一門課的接受度、認可度和學習興趣”[11]。為此,教師就要全面加強自身的修煉,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質,從而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教師的魅力就是教師的趣味。教師的趣味就是教師對學生有吸引力,讓學生感覺愉快,讓學生感覺有意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趣味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感覺愉快,讓學生感覺有意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趣味可以使教師成為學生所喜歡的“人氣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氣教師”是指“為學生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表現之后發生在心理上的集體默契與贊賞。這些教師……以各具特色的學術涵養、教學風格與個人魅力等吸引與感染學生”[1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趣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3.教學過程的趣味
教學活動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教的活動與學的活動統一于教學過程之中。教學過程是在教師主導下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和全面發展個性的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具體展開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就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有一個從開始課程教學到結束課程教學的過程。就具體的一堂課來說,也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要使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有趣味,就必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有趣味,也即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讓學生感覺愉快、讓學生感覺有意思、對學生有吸引力。要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有趣味,就必須把握教學過程各環節,掌握調整好教學節奏。
4.教學內容的趣味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廣大的教師面臨著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系統性與學生問題針對性的關系問題。進一步說,這個問題在教學中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就可能存在學生問題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追求學生問題針對性,即針對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進行教學,就可能存在理論系統性不強的問題。從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方面考慮,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在于必須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即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思想問題講理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滿足學生對理論的需要,從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強教學的實效性。而對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論系統性不強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督促學生系統地閱讀教材來解決。
5.教學語言的趣味
課堂教學無論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語言。教學必須借助于語言才能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是如此。這里就有一個用什么樣的語言進行教學的問題?!盁o論什么課,學生都希望教師語言生動、風趣幽默。在公共政治理論課上,學生對此有更多的期待。因為學生往往認為理論課比較枯燥,只有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解,才會引起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盵13]“純理論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需要老師用生動的語言把深奧的道理說清楚”[14],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這個問題上,我們主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要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富有趣味。
6.教學方法的趣味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和手段。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法是有趣味的教學法,不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法是沒有趣味的教育法。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方法本身富有趣味。陶行知在談到他的“教學合一”的教育思想時說:“從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凡是學生的才能興味,一概不顧,專門勉強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來先生收效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這都是教學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方面也就能夠樂學了。”[15]就是說,好的教學方法不是由教師的主觀意愿決定的,而是由是否適合于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的。教師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就有趣味,教師的教學就富有成效,反之,就成效較少或沒有成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的,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法的趣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對學生有吸引力的特性。有趣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是符合人的認識、學習規律,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涉及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主體,因此,“改進教學方法應該從兩個方面去努力:一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提高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這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都得到了‘充分發揮’,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才能提高”[16]。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努力,使得教學方法既適合于教師的“教”,同時又適合于學生的“學”。這樣,合適的教學方法本身就會讓學生感覺到教學的趣味。
綜上所述,在認識趣味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趣味含義的基礎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富有趣味,就必須在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趣向等方面的基礎上,努力使教師自身、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語言、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有趣味,從而使教學整體有趣味。這樣的趣味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知識性緊密結合的趣味,而不是相分離的趣味。這樣,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是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教學,讓學生感覺愉快的教學,讓學生感覺有意思的教學,因而,是讓學生“真心喜愛”的教學,同時也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教學。
注 釋
①“佳妙的了解和愛好”是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對趣味的理解。具體請參見:朱光潛.我與文學及其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7.
參考文獻
[1] 房彬,檀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的“三結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55-57.
[2] 鄧牛頓.中華美學感悟錄[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141.
[3] 于民,孫通海.中國古典美學舉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030.
[4]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2-124.
[5] 金雅選編.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梁啟超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8.
[6] 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946.
[8] 顧鈺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
[9] 邵獻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35.
[10][13] 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方法創新研究[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5,9-10.
[11][12][14] 葉天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管理初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56-157,122,170.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河道水生態環境;和諧
水生態環境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環境。共同維系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環境是支撐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1、河道水生態環境及其現狀問題
1、1涵義
水生態環境主要是指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以(陸地)水為核心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有機統一體,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毗鄰的土地、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古跡、人文遺跡、城鄉聚落、人工設施等。這個概念至少有兩層含義:(1)水生態環境以水為核心,包含多種自然和人工的因素;(2)水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自然和人為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影響人類社會的生存與長遠發展。在這兩層含義的基礎上,還可以引申出第三層含義:水的生態、資源和經濟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賴于一個整體和諧、穩定的水生態環境。
1、2問題
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之一,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費嚴重;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協調不夠,用水矛盾尖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機制不完善。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水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水污染形勢嚴峻、水生態環境安全面臨嚴重威脅三大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河道是排洪、引水、灌溉、航運等的綜合設施,是水利工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安全,一直在進行著大小河流的整治。目前人們較為關注的是城市河道的治理建設,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不合理的農田排水,使農村河道成為農田面源污染物的結集地,加上河岸帶的退化和不合理開發利用,降低了面源污染物的吸收和消減能力,造成了河道水環境的不斷惡化。
2、區域經濟發展與水生態環境和諧的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中實現人水和諧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水是維系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因素,也是戰略性經濟資源和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努力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相處,是實施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目標。
如何處理好人水關系,也即處理好人類發展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在充分考慮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實行嚴格的排污控制,維護水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水資源保障,實現人水和諧相處,是正確處理人水關系的必然出路,也是水生態環境保護追求的目標。
3、構建區域經濟發展與水生態環境和諧關系的對策
3、1建立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科學觀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為系統全面理解生態水利的理念和方法,正確把握和確立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需要以相應理念的滲透為前提和基礎,需要明確這個基本原則。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行洪排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效工作時間的縮短和交通手段的改進,使人們的活動空間大大擴展,人與環境的關系更加密切,通過改善環境來提高生活質量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河道治理已經成為人類與自然短兵相接的前線。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科學觀是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根本所在,是人們認識上的回歸。直至現在,人們真正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協調互動關系,主動與自然相適應,以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環境的惡化趨勢求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3、2發展區域經濟要尊重自然和水環境的規律
尊重自然的原則是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對河道進 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盡量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注意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3發展區域經濟要在水生態中合理配置植物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是指在河流生態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 物、 濕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建立起多樣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 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另外,要保證水流多樣化,生態型河道要求在滿足行洪需求的基礎上,宜寬則寬、宜彎 則彎、深淺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樣性。水流的多樣性能夠滿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階段對水流的需要,同時也更具景觀價值。
3、4發展區域經濟要協調統一,營造生態景觀
發揮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在景觀中的作用,將美學融到城市河道生態治理之中。 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形成城市景觀中的一道亮點??梢圆捎每蓾B透型護岸、護底河道的護岸和護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漿砌石結構,可利用卵石、塊石堆體等具有滲透性的材料,不阻斷河道內外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護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實邊坡, 或采用根系發達的喬 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護坡處理。
3、5發展區域經濟要注重發揮河流的社會功能
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 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 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等社會功能。城市河流生態 系統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可親水的休閑娛樂的空間。
總之,水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對水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就越高。解決我國水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保障正是在于不懈推動可持續水利的發展。今后要深入總結水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經驗教訓,做好水利風景區建設、水資源優化配置和調度、區域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等工作,加強理論研究,積極探索完善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政策、體制、機制。要堅定不移地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系,推動自律式發展,不斷把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共同維系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環境。
(一)治理的含義及特點
治理,英文為governance①①也有學者如毛壽龍等,將其譯為“治道”。,是當今流行的一個概念,源于拉丁文,意指“操縱、掌控”,在公域和私域廣泛使用。在傳統政治學、行政學英文文獻中,該詞尤常與統治(government)一詞交替使用,包涵以下幾層涵義:“一是存在著一整套正式的組織機構,它擁有對同一社會中的其他組織和團體的強制性權力,而且,這種強制性權力得到其他組織和團體的承認。在現代社會中,這套組織機構就是政府;二是在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或處理方面,政府擁有最終的決策權,同時也承擔最終的責任;三是雖然政府可以采用不同的行為方式,但這些行為的實質性效力取決于政府強制力的存在,政府活動的過程就是權力的運用過程。將上述涵義落實到公共行政上,公共行政就成了政府機構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壟斷性和強制性的管理活動。”[1]
然而,西方政治學家和行政學家通過二十世紀的發展實踐已經意識到,單純依靠國家和市場手段都無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面對國家和市場機制的雙雙失效,人們開始轉而尋求新的治理手段和方式。于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治理一詞被國際組織、學術團體、民間組織等頻繁使用,并且其涵意已大大超出統治的涵義。正如治理理論的主要創始人詹姆斯N·羅西瑙所言,“治理與政府統治并非同義詞。盡管兩者都涉及目的性行為、目標導向的活動和規則體系的含義,但是政府統治意味著由正式權力和警察力量支持的活動,以保證其適時制定的政策能夠得到執行。治理則是由共同的目標所支持的,這個目標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規定的職責,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強制力量克服挑戰而使別人服從。換句話說,與統治相比,治理是一種內涵更為豐富的現象。它既包括政府機制,同時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機制,隨著治理范圍的擴大,各色人等和各類組織得以借助這些機制滿足各自的需要、并實現各自的愿望”[2]。也就是說,治理不再是統治的同義語,相反它標志著一種不以強制力為依托,強調協商、互信、平等、自主、合作,以政府、企業、社會、個人為共同參與主體的新的管理過程或方式的產生。于是,圍繞治理這一核心詞匯,一種新型公共行政理論——公共治理理論便應運而生。
(二)現代化治理的特征
對于治理的界定,學術界尚難達成一致。然而,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極具權威性和代表性:“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3]
此外,格里·斯托克所提出的五個論點進一步揭示了治理的特征,并且比較完整地概括了目前對治理理論進行研究的各種觀點。
1.治理意味著一系列來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會公共機構和行為者。它對傳統的國家和政府權威提出挑戰,它認為政府并不是國家唯一的權力中心。各式各樣的公共和私人的機構只要行使的權力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就都可能成為在各個不同層面上的權力中心。
2.治理理論明確指出在為社會和經濟問題尋求解答的過程中存在的界限和責任方面的模糊之點。它表明,在現代社會國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獨自承擔的責任轉移給公民社會,即各種私人部門和公民自愿性團體,這樣,國家與社會之間、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界限和責任便日益變得模糊不清。
3.治理明確肯定了在涉及集體行動的各個社會公共機構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進一步說,致力于集體行動的組織必須依靠其他組織;為達到目的,各個組織必須交換資源、談判共同的目標;交換的結果不僅取決于各參與者的資源,而且也取決于游戲規則以及進行交換的環境。
改革論壇每個欄目名稱宋心然:依法治國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幾點思考4.治理意味著參與者最終將形成一個自主的網絡。這一自主的網絡在某個特定的領域中擁有發號施令的權威,它與政府在特定的領域中進行合作,分擔政府的行政管理責任。
5.治理意味著辦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僅限于政府的權力,不限于政府的發號施令或運用權威。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中,還存在著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政府有責任使用這些新的方法和技術來更好地對公共事務進行控制和引導。[4]
關鍵詞:王弼;老子注;崇本息末;社會治理
王弼作為一名哲學家,在《老子注》中不僅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更加表達了他個人對于社會治理的一種看法,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崇本息末”思想?!氨尽?、“末”的概念并不是由王弼所提出的,早在中國秦漢兩朝的典籍中就已經有記載,王弼在《老子注》中將其進行了演繹和提升,將其上升到一個新的哲學高度。本文將從王弼老子注中“本”、“末”的含義出發,探討王弼老子注中“崇本息末”、“崇本舉末”的思想內容。
1 王弼老子注中的“本”與“末”
在王弼之前已經有學者試圖通過“本”、“末”之間的討論來需找一條適合社會發展的治國道路,這一點在漢代古籍中已有記載。例如《潛夫論.務本》中王符提到的“凡為治之大體,莫善于抑末而務本,莫不善于離本而飾末”[1]。在《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中也都是將“本”定義為“自然不求”,將“末”定義為“有意為之”,認為要“務本”而“后末”。綜上所說可以看出,以上的觀點都是將“本”和“末”兩者區別來看的,但是王弼是將“本”、“末”結合來看,并提出“由本其末”的政治哲學觀點。在王弼的觀點中“本”是指宇宙自然的本體,是“以無為本”,這里的“無”并不是說什么都沒有,而是指本來就存在的宇宙萬物。在《老子注》第一章中就有“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2]。而“末”是指法律、教化等人為現象。在《老子注》第五十二章中,他還用母子關系來形容“本”和“末”的關系,“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3]也就說“本”是母親,而“末”是由“本”所孕育的,通過這種母子關系這種形象的比喻,很好的說明了“由本生末”的這種思想內涵,同時也說明了“本”的重要性。
2 王弼老子注中的崇本息末思想
在上文中我們明確了王弼老子注中有關“本”和“末”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從哲學角度來說,王弼認為“無”就是“本”,世界萬物之所以能夠存在,事情之所以能夠發生都是因為有“無”這個“本”存在,因此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本”認為是無形的宇宙。而“末”就是因為“本”的存在而所發生的一些世界萬象。而“崇本息末”中的“崇”是指重視、崇尚,因此“崇本”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是要人們重視和崇尚宇宙、自然,而“息”的意思不是說要去除“末”而是指在“崇本”的基本上讓“末”得以生息。按照王弼對“本”、“末”之間母子關系的比喻來看,“本”是“末”的原體,通過“本”可以統馭“末”。而在《老子注》的第三十八章王弼提到“守母以存子,崇本以舉其末”[4]?!澳浮迸c“子”,“本”與“末”都是非常重要的。從這角度看,王弼提出的“崇本息末”和“崇本舉末”之間并不矛盾,而是一個連貫的過程,通過“息末”來達到“崇本”,而達到“崇本”時候就可以起到“舉末”的效果。簡單來說,“崇本息末”是一種哲學思想,而“崇本舉末”是這種哲學思想在社會治理中的具體運用,通過“崇本息末”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來最終達到“崇本舉末”的社會治理效果。
3 從“崇本息末”到“崇本舉末”的政治哲學
在王弼《老子注》的第57章中提到“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道”來治國的話,是一種“崇本息末”的方法以刑法來治國的話,就是失去了“本”而專注與“末”了。王弼認為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應該“以道治國”,而“以道治國”的具體方法是“崇本息末”,統治者自身要首先自己做到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這樣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引導萬物萬民,讓萬物萬民恢復本真,這樣就會天下無事。統治者要想讓社會穩定不能只是簡單的出臺一些法律政策來杜絕犯罪的發生,而是應該自己首先應該做到簡樸歸真,心懷善念,起到表率的作用。進而通過“舉末”來去除人們心中的邪念,從而最終讓社會達到一個高度文明、自治的境界。而在上文中提到在王弼的“崇本息末”中“末”是指由宇宙自然的“本”而產生的萬物現象。而他提出的“崇本舉末”中的“末”具體的是指社會統治秩序和倫理道德以及統治者采取的有益于社會的必要措施。[5]因此,在“崇本舉末”是指統治者自身應“崇本”要做到“簡樸”,然后遵循社會倫理道德,心存善念的去治理國家,是“以德治國”的一種的體現。而在《老子注》第三十章中提到“言用兵雖趣功濟難,然時故不得已后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為強。”[6]由此可見,王弼同樣認為當面對一些暴行時,統治者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行為的。綜合以上觀點來看,本文認為“崇本息末”這種哲學思想是在國家治理中的具體應用,是要求統治者要“崇本”,自身要簡樸,要心存善念,成為萬民表率,是社會治理中“以德治國”的一種體現。而在其“崇本舉末”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王弼并不反對統治者的“有為”的治理國家,而這里“末”即包含了“德治”的內容,通過也包括了“法治”的內容,但是因為有“崇本”作為前提,因此這里的“法治”是在“德治”的基礎上成立的,它是要求統治者做好自身的“德”,心焉埔獾娜ブ衛砉家,維護社會統治秩序、倫理道德、采取有益于社會的相關措施。而不是監視百姓、不相信百姓,通過嚴峻的法律制度來約束百姓的行為。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弼所提出的“崇本息末”哲學在具體社會治理中要求統治者“以道治國”,因此“以道治國”是“崇本息末”哲學在社會理念中的一種運用,而王弼所認為的“道”即繼承了老子有關“道”的“無為”思想,同時有將其進行了升華,將“道”擴大到“德”的層面,而這種“德”是通過“崇本”來實現的,可以說王弼所提出的“崇本息末”和“崇本舉末”思想是中國社會治理中“以德治國”的一種體現,為中國社會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
4 結論
關于王弼老子注中的“崇本息末”和“崇本舉末”思想,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對于兩者之間“本”、“末”的異同學者們也都有著自己的解釋。本文是基于前人對“崇本息末”中“本”、“末”的概念定義,來闡述“崇本息末”思想的哲學內涵,進而通過這一哲學內涵來分析王弼所提出的“崇本舉末”社會治理理念的真正的含義。在本文看來,“崇本舉末”其真實內涵所體現的是一種“以德治國”的理念,是中國古代在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理論中“德治”的一種體現。“崇本息末”思想中關于“本”、“末”的概念是從哲學角度來提出的,而“崇本舉末”思想是其哲學概念在現實社會中的具體體現,兩者之間不僅并不矛盾,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一種哲學思想指導,而后者是前者具體應用的實際體現。
注釋
[1]王符《潛夫論》電子書 公共版權 務本第二。
[2]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3]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4]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5]劉季冬《王弼“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的思想探微》,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6]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參考文獻
[1]王符《潛夫論》 電子書 公共版權。
【關鍵詞】老子;社會自治;無為而治
一、老子社會自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指導思想之下,社會自治的含義是社會自治組織成員通過民主參與的方式參與國家與社會的管理。從中我們看出,社會自治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政治文明程度,在社會自治的實踐過程中,社會成員能夠切實維護自己的權利以及合理約束政府的權力。然而,老子的社會自治思想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即統治者“無為而治”,要求統治者能少私寡欲、順乎民心、以靜制動。在一定程度上國家的命運就掌握在統治者的手中,所以老子認為統治者需實現“無為而治”,這樣國家才會保持長久。二即百姓自治,要求百姓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百姓作為國家中的生活主體和社會實踐的主體,要想在慌亂的年代生活下去,必須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養活自己。
二、老子社會自治思想的政治哲學基礎—“道”論
老子社會自治思想的政治哲學基礎是“道”論,其一切思想政治主張都是圍繞“道”展開的。
(一)道的含義
“道”是世界的本原。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寞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由此看出,老子把“道”視為萬物的根本。“道”作為萬物的本原,它是看不見聽不到的,但發揮的作用卻是無窮的,正如他所說“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崩献舆€把“道”界定為“無”,如“無,名天地之始。”和“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薄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笨梢?,“道”又是創造萬事萬物的動力,它化生萬物并通過萬物來表現自身。此外,“道”又是世界運動變化的內在規律及其法則。“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奔凑f,只要我們能夠掌握道,把握它的本質及規律,就能夠認識世界上的所有事物。
(二)道的基本特征——“自然無為”
“自然”二字對老子來說,意義非同小可。他說“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ⅰ跋Q宰匀??!薄ⅰ胺蚰W匀??!薄ⅰ耙暂o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笨梢姡白匀弧岸诸l繁的出現,那老子所謂的“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在這五句話中,“自然”有著不一般的含義,或是自然而然,保持事物的本性,這種“自然”觀點是對當時天命決定論的挑戰與否定;或是世界萬物運動的內在規律及其法則,這種“自然”觀點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內在規律而不可違背。正因為老子崇尚自然,“自然“代表著遵循一切規律和法則,所以他強調“道法自然”。道也應該是有規律和法則的,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必須遵守“道”。人們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遵守“道”,以“道”為指導,去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薄盁o為”的字面意思是無所事事,無所作為,但老子的意思卻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萬物萬物的內在規律及其本質,即“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自然就是“無為”。堅持“無為”,世界萬物才能保持其淳樸,才能順利地運動與發展下去。人們往往會忽視“無”的作用,而老子以慧智的眼光看到了“無”的作用,如他所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可見,“無” 看似什么都沒有,但它蘊藏著無窮的動力?!盁o為”不是什么都不為,它其實還是一種“有為”,是通過“有為“來實現“無為”,這種“有為”應是合理正當的。就以統治者來說,“無為”不是說他放任國家不治理,而是要求他能夠以正確的方式與方法來管理國家與社會,這就是合理的“有為”。必須憑借合理的“有為”,才能達到“無為”?!暗婪ㄗ匀弧币彩恰暗馈睙o不為的體現?!盁o不為”以 “無為”為前提條件,而 “無為”的結果就是“無不為”。只有實行“無為”,才能真正地達到“無不為”。“無不為”的狀態,就統治者來說,國家和社會順利發展,不需要他費盡心思與精力去管理。就百姓來說,他們根本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他們都很自覺地遵守國家和社會制度,不做違法的事。
三、老子社會自治思想建立在“道”論基礎之上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永遠順應自然不妄為,就能無所不為?!暗馈钡幕咎卣魇亲匀粺o為。老子認為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也要遵循“道“,這就是要求其實施“無為而治”。老子強調統治者要“無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順應自然的發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統治者實行“無為”,必然會成功,正如老子所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對于統治者如何怎樣實現“無為而治”,老子也給出了具體的做法,即要求統治者要“少私寡欲”、“順乎民心”、“以靜制動”。“道法自然”的準則在政治上的運用,不僅僅是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也要求百姓自治?!暗馈笔前l展的,端正的,滿足的,儉樸的,這就要求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可見,老子社會自治思想是建立在“道“論基礎之上的,統治者只有遵循“道”,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百姓生活的幸福。百姓唯有遵守“道”,才能在貧困潦倒的時代,養活好自己,頑強地生活下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