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風貌規劃設計導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煙臺市;歷史文化核心地段;文脈傳承;活力營造;創新發展
1.項目概述
1.1 項目緣起
煙臺市歷史文化悠久,“山、海、島、城”城市空間特色明顯,但是近年來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張,城市肌理被逐步破壞,特有的城市風貌正在逐漸喪失。為了維護和延續煙臺城市特有風貌,規劃對歷史遺存豐厚的煙臺山至塔山區域進行歷史文化核心地段城市設計,以期傳承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激發老城活力。
1.2 項目特點
(1)項目位于城市中心區,是城市歷史文化核心承載地
規劃基地位于煙臺城區的中心位置,東、西邊界分別為解放路和勝利路,北起煙臺山,南至塔山,總規劃面積3.23平方公里。規劃基地是城市歷史文化積淀最為厚重的區域,區域內集中了2個國家級歷史街區,分別為煙臺山-朝陽街歷史街區和所稱里歷史街區。基地內歷史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整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同時,基地周邊也存在多處城市級文化設施,主要有張裕酒文化博物館、文化廣場和科技廣場等。
(2)是“山、海、城”景觀地位顯要的標志性地段
基地北端煙臺山燈塔是城市地標,南端塔山三合塔是城市的制高點,項目基地是煙臺“山、海、城”特色的集中體現區。同時,從城市發展脈絡和空間演變來看,基地內形成了從城市起源到開埠通商一直到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風貌和空間格局。
1.3 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歷史街區保護力度不夠,原有城市文脈割裂
總體來講,規劃范圍內兩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力度不夠。歷史建筑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兩個歷史街區周邊的城市開發,也沒有很好的考慮在功能和空間上與兩個歷史街區進行有效的協調和銜接。空間和功能上的割裂,使得城市文脈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承和延續。
(2)片區活力不足,功能有待優化
項目區域位于城市中心區段,是城市歷史文化核心承載地,現狀旅游服務、特色商業和文化休閑功能缺乏,嚴重制約了歷史街區和煙臺濱海景區旅游業的發展,導致此區域整體缺乏活力。近現代住區現狀公共設施、公共開放空間和綠地較為缺乏,難以滿足居民日常游樂休閑的需要,導致住區日常生活活力不足。
(3)城市風貌有待進一步強化
基地內城市風貌特色正逐漸淡化,歷史街區周邊建筑風格、色彩、體量不協調,特色不夠明顯。特別是1990年代中期以來,新建建筑正逐漸蠶食朝陽街歷史街區的歷史風貌,街區的風貌完整性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害。
1.4 規劃目標與重點
(1)改善和提升舊城區的城市空間環境質量;
(2)明晰和凸顯城市整體空間發展脈絡,增強和擴大城市中心地區的城市承載力、吸引力及凝聚力;
(3)保護和傳承煙臺城市特有文脈,留住煙臺城市的記憶;
(4)通過有機更新,創新發展,打造和培育 “形象突出,特色鮮明,文化厚重,富有活力”的城市歷史文化核心地段。
2.歷史街區文脈保護和傳承的設計策略
2.1 強化歷史街區保護
加強朝陽街、所城歷史街區的保護,傳承城市文脈、延續城市肌理;對待歷史街區,不搞推倒重來的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通過功能梳理、建筑質量評價,實施重點改造,整合資源,體現特色、注入功能、完善設施、改善環境;使保護與發展協調互動。
朝陽街歷史街區以“全面保護街區歷史風貌、再造海港開埠文化氛圍”為目標,突出各歷史時期的近代開埠建筑風貌特色和街巷廣場格局特征。所城里歷史街區以“全面保護古城風貌、傳承膠東民俗文化、延續傳統生活氣息”為目標,突出奇山所城明代海防城堡的街巷格局和膠東傳統民居的建筑風貌特征。
2.2 打造富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景觀軸
(1)更新改造向善街街區,實現三個街區的融合銜接
規劃分析借鑒了朝陽街歷史街區、所城里歷史街區特色空間組織模式,對向善街街區進行了更新改造,將其打造成為“院落式情景消費街區”和“以文化休閑為主題的新都市客廳”。規劃通過小街區密路網、主題合院、折坡屋頂等規劃設計手法的運用,在空間組織模式、路網組織模式、空間尺度、建筑高度、建筑風貌、建筑色彩等多個方面南北兩端的歷史街區進行了協調和銜接,充分體現城市了肌理的傳承,歷史文脈的延續,風貌特色的融合,并通過歷史文化軸線的規劃,將三個街區有機串聯融為一體(圖1-3)。
(2)形成延續的歷史文化景觀軸
規劃歷史文化景觀軸線北起煙臺山,空間上與煙臺塔相對應;南至體育公園,空間上與塔山三合塔相呼應。作為歷史文化核心地段的統領,整個歷史文化景觀軸南北串聯創意商業街區、奇山所城歷史街區、體育公園和軍事文化教育設施,形成以文化、旅游、商業、娛樂、運動休閑功能為主,尺度宜人、空間開合有序的反應不同時期城市建設和建筑景觀風貌的活力軸線。在歷史文化景觀軸的打造中,規劃充分挖掘街區歷史文化價值,恢復傳統街區風貌,保留街區傳統民俗風情和原生態生活方式,進行現狀業態的調整和升級,并注入文化與商業有機結合的新功能。
2.3 傳承文脈,塑造“歷史畫卷、文化長廊”
從城市文脈傳承的角度考慮,規劃提出了打造“歷史畫卷、文化長廊”的整體構想,以實現和強化城市肌理的南北延續和城市文脈的古今傳承。
(1)歷史畫卷
充分體現規劃地段不同區段發展建設、土地使用、景觀風貌的不同側重,協調歷史街區與城市更新區,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的關系,以奇山所城城市發源地為基點,南北展開,形成反映不同時期城市發展建設風貌特色的“歷史畫卷”。
(2)文化長廊
深入挖掘煙有的歷史記憶,整合、延續城市的空間肌理和歷史文脈,以人為本,加強地段內文化項目的策劃,以文化為魂,貫穿整條發展帶,使規劃地段成為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城市發展,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長廊”。
3.街區活力激發和改善的設計策略
3.1 完善功能設置,激發城市整體活力
針對街區整體活力不足的現狀,本次規劃從城市整體角度出發對該區域的功能定位進行了梳理和界定,確定商業商務、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生活居住為該區域的主導功能。
規劃強調更新區段與周邊功能的充分銜接,合理確定各類用地規模和不同功能用地的構成比例。通過對街區現有功能的置換、提升,特色服務、文化創意以及旅游休閑功能的植入等措施,增強了街區功能的多樣性;設置混合用地,體現功能復合。街區功能的完善和多樣復合設置,使得更新街區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能夠保持活力以適應新的發展。
3.2 加強項目策劃,催生市場活力
為了確保城市更新項目適應市場需求,更好的溝通開發者與規劃設計者、規劃管理部門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是為了提高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對城市建設項目的操控能力,需要將項目策劃的方法引入城市更新規劃中,以滿足城市更新規劃復雜性、投資渠道多樣化以及城市規劃自身完善和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1]。
因此,項目重點加強了業態和項目策劃的內容,以期在保證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的同時,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市場活力,更好的推進城市更新的健康推進。
3.3 構建慢行綠地開放空間體系,承載日常活力
為激發和承載居民日常活力,規劃結合整合改造,沿福來里街規劃設置休閑綠道,串聯體育公園、居住社區綠地、山體綠化;通過東西向綠化,增強與周邊南山公園、文化廣場等開敞空間的聯系。結合綠地開放空間系統的營造,規劃注重打造該區域的慢行交通系統,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活動的需求。
4.創新發展的規劃建議
4.1 延續、創新住區組織模式
規劃通過對現狀住區空間組織模式的研究,在延續現有住區模式的基礎上,針對性的提出了提升宜居性的住區空間模式創新建議[2]:
(1)在現有的干路網框架下深化城市支路網,形成大開放、小封閉的住區結構;
(2)有效銜接住區道路與城市道路,構筑開放道路網絡,緩解交通擁堵;
(3)公共服務設施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沿支路形成生活次街,加強與城市互動;
(4)形成點、線、面協調布置的綠地開放空間系統,注重院落綠地開放空間和活動場地的營造,形成確保住區安全的“監視網絡”。
4.2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更新設計導則
規劃將城市設計導則與法定控規圖則有機結合、銜接一致,對各地塊進行二維量化控制、三維設計引導和公共空間設計控制,既突出了城市設計的重點和特點,又做實了控規的內容,增強了規劃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4.3 構建時序控制的規劃建設引導
保護更新項目不同于新建項目,應突破過去只管結果的思維定勢,構建時序控制的規劃引導,使規劃轉到既管結果又管過程的動態規劃方向來[3]。作為一種動態的規劃手段,把城市更新空間開發的諸多要素如政策、市場推動和時間序列結合,在正視城市的現實狀況、科學預測未來城市發展規模和定位的基礎上,確定不同時間階段對應的城市空間開發的區位、規模和類別,是一種按照時間序列所作出的城市空間全面開發的規劃[4],將以往規劃中終點的合理變成過程的合理。規劃按照“突出重點、先易后難、有序改造”的原則,合理安排了開發和改造時序。
4.4 選擇合理的建設模式
(1)漸次的小規模開發、重建、改建和調整
城市保護更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避免傳統的大拆大建模式,提倡漸次的小規模開發、重建、改建和調整。不間斷的小規模改建是有生命力的,這種改造的實質是通過街區有機的自發性與指導性相結合的小規模更新,實現新的具有傳承的生活秩序。
(2)提倡原著民參與,擴大參與者范圍
在政府的鼓勵下,積極引進官方與民間資本,引導原著居民主動更新維護,既延續他們在那里的生活,又適度進行商業開發運作,實現街區的自我保護更新。
(3)采用“捆綁式”開發模式,吸引企業參與
歷史文化核心地段的保護更新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地區的城市建設,其建筑高度、開發強度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其經濟效益有限,甚至虧損。在這類地區可采取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城市局部地塊開發相捆綁的模式,通過新地塊高強度的開發彌補開發企業更新保護的經濟利益,以激發開發企業保護更新參與力度。
5.結語
本文以煙臺市歷史文化核心地段城市設計項目為例,結合規劃設計需重點關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對城市設計策略進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在“新常態”背景下,探索出一條更加優化的保護更新道路,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和空間品質,實現城市有機、和諧和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宣艷.項目策劃方法在城市更新規劃中的運用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3:23-24.
[2] 楊建輝.無錫市住區空間模式特征及規劃策略研究[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2―居住區規劃)[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4:19.
[3] 段瑩.武漢市舊城更新過程特征及時序控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69.
[4] 夏南凱主編,張林兵、王耀武、魯賽參編.城市經濟與城市開發[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293.
關鍵詞:光 照明 照明規劃亮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lighting brought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lighting projects the requirements, overcome the brightness of control, the culture grade is not high,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disorder, promoting urban lighting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lighting management work there, make perfect feasible, science city lighting planning method for the present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lighting.
Keywords: lighting lighting planning lighting
中圖分類號: TU113.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國外城市照明的發展概況
1.1 國外城市照明發展時間歷程
國外城市照明的發展也是歷經了一個外延不斷擴展、內涵不斷豐富、規模不斷增加的逐漸加速過程。以歐洲為例,其城市照明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0世紀初,城市照明僅限于功能性照明,主要目的是滿足機動車駕駛的視覺辨識愉悅;20世紀50年代,de Boer首先提出在道路照明中應增加考慮視覺舒適性,但直到70年代末,城市照明似乎只是交通照明的衍生物;
20世紀80年,Caminada和 Bommel最早提出了對居民、步行者要進行系統研究,并強調人身安全和社會治安;
20世紀90年代,城市美化(City Beautification),特指以城市照明為手段,提升城市形象運動成為潮流;
到21世紀初,城市照明對人情感的影響及和生活的互動成為城市照明的重點。隨著世界各國對城市照明的日益關注,照明規劃與設計作為一種專業日趨成熟,國外已有許多城市開展了城市照明總體或區域性規劃或策略方面的工作。如里昂、莫斯科、伊斯坦布爾、橫濱、首爾、新加坡等城市;
進入21世紀后,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美國的丹佛、鹽湖城、圣澤西等城市更進一步制定了城市照明的具體發展對策或實施規范、導則,以指導城市照明建設。
1.2北美城市照明規劃特點
北美城市照明規劃重點在于能源與安全,幾乎不涉及美學方面的考慮。似乎可以對應規劃發展史上的功能主義階段。照明規劃主要關注的對象是道路、停車場和公園,并分類提出照明要求。規劃極為重視可實施性,并有完善的審查制度支撐。
1.3歐洲城市照明規劃特點
歐洲城市照明規劃具有以下特點:規劃的重點在于“物”,力圖提升城市視覺形象。對要素的選擇與排序,對秩序和形式美的追求是核心內容。其理論重點為形式美學。可以與規劃發展史上的形式主義階段對應。例如羅馬,照明規劃由規劃師與照明設計師緊密合作完成,注重人的使用功能和感性的心理需求。
1.4亞洲城市照明規劃特點
以首爾為代表的亞洲照明規劃具有以下特點:規劃考慮了與人互動的關系,將人對物的感知作為照明對象選擇排序的考慮因素。較多地考慮了實施保障層面的問題。與城市建設的契合、與城市管理體制的結合、資金的募集、政府的鼓勵措施都有較為詳盡的條文。仔細挑選能展現城市特色的區域給與照明,對這些區域給出控制性規劃內容。
1.5 啟發與思考
綜上世界各國的照明特點,對我國照明規劃具有特殊的參考意義。在經歷了功能主導的亮化過程后,轉入人本理念為核心的人文時代。規劃語言與結構清晰,邏輯性極強。通過對規劃對象的全覆蓋,有利于政府管理。便捷的照明分類方法以及相應的控制策略易于操作,便于管理,對我們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2、國內照明存在的問題
較之國外較長的發展歷程,我國的照明規劃僅在最近10年才逐漸提升到景觀照明的層面,因此在亮化美化的過程還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2.1規劃、管理的力度不足
整體規劃滯后,沒有規劃或不按規劃進行夜景照明設施建設,出現無秩序無控制地讓城市亮起來的現象。大多數城市的夜景缺乏統一規劃,或規劃深度、控制力不足。除一些重點景點、景區外,多數建筑物、街區、景點的照明是政府號召,業主自決,導致自發行事,各不相關。好的單體作品并未形成好的群體效果。商業形象上的競爭導致景觀照明的亮度、彩色等的攀比,“亮度攀比”,現象嚴重,對城市夜景規劃帶來了諸如眩光、光污染等不利的影響。
2.2照明規劃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
目前我國尚無夜景照明的國家標準,這使得夜景的規劃、管理、設計無據可依,導致對景觀質量、環境影響等的效果無法控制。現有的一些技術規范,也大都僅對照明技術進行限定,缺少對景觀、環境的指導與限定。
2.3盲目抄襲模仿,缺少文化品位
城市燈光夜景是城市品位的展示,也是城市魅力的體現,而每座城市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歷史文化、發展定位、社會功能和城市風貌等特點。有些城市在夜景照明過程中,不顧城市自身的特點和歷史文化特色以及自身財力情況,盲目學習其它城市燈光建設的特點,簡單模仿導致相互雷同,“千城一面”的失敗格局。
2.4急功近利,忽視照明安全
重視節日或重大政治活動時的夜景照明,無可厚非,但城市夜景照明絕不是僅僅為幾個節日建設的,節日燈火輝煌,過后暗淡無光,不是城市夜景照明的目的,與“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相違背。
有些夜景照明晚上是效果很美,但白天一看既不美觀又與周圍的環境很不協調,并且有安全的隱患。甚至對天文觀測產生了較為顯著的影響。
小結
在建設部、發改委以及照明行業機構的推動下,我國目前對城市照明規劃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迄今為止,我國對城市照明規劃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城市照明規劃主旨、內容、深度、格式參差不齊。規劃成了照明手冊,將照明對象做泛泛分類,然后給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照明導則,毫無規劃設計可言。規劃設計成了概念設計,效果圖很多,有針對的設計很少,可實施性差。
3、我國城市照明規劃方法初探
3.1 理性認知,準確定位
照明環境是由受光物、人和光源三部分構成。城市照明環境的營造必須根據其構成要素的特性進行科學規劃。一是物態特征的認知:要明確城市功能定位與特色、城市空間形態與構成要素、建筑表面材質與色彩等。二是視覺特點的運用:要按照視覺原理設計視點、視距、視角、視線軌跡、視覺中心等。三是光學特性的表現:要根據環境氛圍的要求,選擇光源、光色、照度、投光方式、燈具等。
3.2 依托總規,統籌安排
總體規劃是對城市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進行深入解析和安置的過程,照明規劃應在仔細研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提出城市照明構成的框架和重點,重要區域、道路和景觀節點的照明技術要求和藝術構想,擬定城市照明建設和改造的分期計劃。制定城市照明的總體規劃,克服自發、盲目、無序的狀態,以城市照明總體規劃指導城市照明建設。
結合城市的景觀構架,以及城市近期建設重點,對城市照明規劃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在照明規劃中應結合城市自身特點凸顯城市的特點,并形成特色。避免各自為“亮”的無序規劃及建設。
3.3 合理選擇,科學設計
在照明規劃中,對照明對象的選擇要科學合理。經過選擇和規劃的城市照明景觀應是層次分明、亮暗合理、張弛有度的夜色景觀。他不僅滿足功能的照度需求,而且還應進一步滿足人的精神追求。
在選擇的過程中,對于城市風貌現狀要給予足夠的尊重。日景是夜景的基礎、載體,借助景觀照明可以對日景進行重構,但絕不應歪曲、破壞日景。科學設計人工光,合理利用天然光。通過科學設計,發揮人工照明的優勢創造夜景。
3.4雕琢光影,調和色彩
針對不同的建筑形體,利用光與影、明與暗的相互依存、彼此襯托的關系,來重新雕琢空間效果。將光的強弱、明暗層次、光影分布、光色氛圍全面立體的展示在夜色中。
不同光色,對氛圍的營造具有不同的效果,有明顯的心理誘導作用。對光的色彩的運用,要針對建筑的功能以及照明總體規劃的考慮,合理應用,避免產生過于斑斕的低俗效果。彩光對被照物有染色效果,會使人和物的真實色彩發生重大變異,不宜大面積采用。與交通信號顏色混淆以及頻繁閃跳的彩光應當禁用。
3.5 制定分區,擬定分期
制定照明分區策略。綜合考慮城市區城的功能屬性、環境特征和景觀資源,分層次、分對象確定照明要求。
擬定分期建設計劃。建立照明效果的評價方法。同時考慮經濟條件與可實施性,進行有序建設,有效管理與維護。
3.6節約能源,綠色低碳
在照明規劃設計階段要注意選擇節能產品,因地制宜的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減少城市照明的能源消耗,為構建綠色低碳城市貢獻力量,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燈光夜景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必須和城市特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營造出優美和諧的照明環境,為城市夜景增添光彩。
參考文獻
【1】榮浩磊,城市照明專項規劃方法探索 [J],城市環境設計,2008,03,P110-112
【2】馬劍,王立雄,城市夜景發展中的探討與反思[J],城市規劃,1999 06,P44-46
【關鍵詞】城市建筑;建筑設計;景觀方法
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觀的組成單元,是城市風貌的藝術寫照,不僅記錄著城市的地域特色、經濟文化、民風民俗,而且也是城市歷史文明的積淀和傳承,是城市性格、思想和技術水平的歷史表達。既是城市居民學習、辦公、居家的場所,也是現代城市旅游、休閑的重要內容。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建筑形式與風格。
現代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范圍包括城市規劃、社區規劃、道路規劃、建筑物和構筑物、室外環境設計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定位常常被弄錯。
以國內房地產開發建設為例,通常的程序是--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道路、市政設施施工--景觀規劃設計,其結果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被破壞后,再用景觀規劃設計(通常被理解為綠化和美化)來彌補。事實上,景觀規劃設計應貫穿于開發建設的始終。從場地選址、場地規劃、場地設計、到建筑設計等等都要體現景觀規劃設計思想,才能發揮景觀規劃設計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1,2]。要把城市作為景觀規劃的對象,具體到以人類的視角來把握建筑,整合周邊的環境,塑造整體意象。在城市中景觀是舞臺,而建筑就是舞臺中的主角。兩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容。建筑要與景觀相和諧,但不是絕對地服從;景觀需要建筑的畫龍點睛,但不是一味地放縱。建筑與景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參照、相互協調,以實現建筑組群、建筑單體與景觀、環境的共生和融合。
1 城市建筑設計的景觀思想
當代城市建筑設計不僅要完成自身主體設計,對環境、景觀的理解和把握更應先于建筑設計。目前的設計程序中景觀設計往往滯后,環境和景觀被作為城市設計或者建筑設計的附屬品。導致城市中景觀形態的支離破碎。場地的景現環境,應當作為建筑設計的限制性、前提性條件,使建筑成為景觀設計的一個因素,這樣,設計才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1.1 整體設計思想
廣義上來說,整體設計,就是把城市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一個局部和另一個局部是相互依存而發揮作用的;狹義上來說,建筑整體設計思想,就是全面地考慮與建筑相關的各個元素--外部環境、建筑構造、技術裝備等等,以及他們之間的協同關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構成的主體,也是城市單元的一部分,從時間上說,它是變化過程中的一個斷面。因此,建筑設計應注重城市空間的整體效果,考慮對選址地塊有影響的城市景觀要素,如面寬、輪廓線、相鄰建筑造型等,不能因為過分強調自我表現而與城市景觀相沖突,應該保持建筑與景觀的有機整合。
芬蘭裔建筑師伊利爾?沙里曾經對此作過深刻描述。“如果把建筑史上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物重新修建起來,放在同一條街道上,如果只是靠漂亮的建筑就能組成美麗的街景,那么這條街將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街道。可是實際上卻絕不是這樣,因為這條街道將成為許多互不相關的房屋所組成的太雜燴。”就像在北京修建的中國國家大劇院,雖然她獨立起來看,是完美的也是功能卓著的,但是和周圍的環境是那樣的格格不入,到今天還沒有被人們普遍接受。
1.2 建筑完善景觀環境的積極策略
建筑存在于環境之中,相對成為環境中的主角.它決定了環境的表情、控制著景觀中的重音。目前,在中國城市建造中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慮景觀環境的美化;另一種是在已有的環境中增添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和擴建。前者占了絕大多數,導致建筑的獨立性非常強;而滯后的景觀設計往往成為分崩離析的碎片,很難形成整體的景觀形象。
當代建筑師有責任在進行建筑單體設計的同時,對整體的建筑環境提出設計導則。摒棄個人的、極端的單體形態的創作模式,分析基地環境、周邊環境、地域環境等因索,并且提出系統的設計導則。導則內容應該包括具體的風格、主色調、環境鋪裝、景觀設施等設計建議,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內產生輻射式、制約式的影響,并確保建筑與環境的和諧關系。無論是新銳建筑師的實驗建筑,還是建筑大師的設計作品;無論是在歐洲傳統城鎮,還是在亞洲現代都市,我們均能發現這種傾向―城市建筑景觀化。這類建筑的共同特點,都是將景觀作為建筑設計的要素--或是材料或是形態、或環境效應等,將景觀設計領域的方法、技術、工藝融入到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中去,并進行全方位的空間整合。如世界級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封山之作--蘇州博物新館,他在作了全方位調查并廣泛征求當地人們的意見后,用中國建筑的元素完成了這一空前成功的杰出作品,既承載蘇州2500年厚重文化又具有現代感。建筑本身與周圍景觀的和諧統一,最終達到了震撼心靈的完美效果。
2 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建筑思想
現代城市景觀是一個系統,是由非物質性要素(文化要素、氣候特點和經濟條件等)和物質性要素(構成景觀的實體),經過特定關聯而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2.1 以科學的理性控制景觀生成過程
景觀生成過程是對景觀設計的科學性進行論證與實施的過程,是景觀理性途徑的應用,如 “千層餅”模式、公眾參與途徑、生態學途徑等。科學的景觀生成過程應該是對其功能、經濟、生態、效應、技術等因素進行嚴謹的邏輯分析及推理;對景觀場地內的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生物、地下埋藏物等進行“千層餅”模式的垂直分析;對區域內的“斑塊--廊道--基質”進行水平式的分析;對場地適應性區域功能進行定位。以上論證得出的結論,作為景觀設計的科學性依據,給景觀設計決策提供參考。
2.2 運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觀設計深度
我國景觀設計的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學科發展不夠系統和完善;理念還停留在表層美化的層面,設計水準良莠不齊;盲目抄襲現象嚴重。以建筑的理念對待景觀設計問題,或許可以成為現階段可取的方式,它使景觀設計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飾、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對漏洞的簡單的遮蓋,而是用建筑分析、決策、設計的方法來造就景觀美學。
2.3 以建筑手段實現造景創意
在景觀創造的過程中,復雜性與技術性往往制約著造景創意,現代城市中視覺景致的實現同樣依靠建筑的支撐以及技術的輔助。與傳統植物造景不同,現代的城市景觀更重視用技術來實現科學藝術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因此,技術手段成為景觀實現的關鍵。倫敦西部帕丁頓地區的巷曲步行橋,在技術的支撐下成為可動的景觀,橋時而是收起的圓,時而是打開的弧,時而是放下的直線跨越水面,讓人們領略了技術的魅力。
3 結束語
城市中的建筑與景觀往往要面對許多制約,包括場地的限制、經濟的限制等等。在設計過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維方式可以解決很多限制性問題,比如城市中的夾縫地帶,無法實現模式化的城市造景;或在不具備植物條件,或無法實現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間中,可以借鑒建筑思維中的分析研究的,選擇最經濟適用的方法,來解決景觀設計中的限制性問題與復雜棘手的難題。最終實現城市建筑與環境景觀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West8”; 空間尺度; 立面色彩
Abstract:In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cale and the housing facade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Free Housing Group of Borneo Island in Amsterdam, which is designed by "West 8"Architect.It seeks that how to create diverse and harmonious residential areas under the real circumstance of high density.
Key words:West 8; spatial scale; colour of facades
中圖分類號:TU2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05-0080-04
1背景與花絮
Borneo-Sporenburg島的濱水居住區,作為阿姆斯特丹東部港區第3次城市擴建的一部分,是荷蘭當代城市設計的一個典型案例(圖1、2)。該項目的規劃目標是以低層高密度住宅的方式,實現一個每公頃容納100戶的高密度城市居住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Borneo島南岸的自由住宅群的開發與設計,該住宅群的總體設計由來自鹿特丹的“West8”事務所負責。他們從傳統中尋找靈感,以阿姆斯特丹老城運河邊的Row House為原型,著重關注住宅與水體的關系,致力于在高密度的都市環境中,重新詮釋“阿姆斯特丹立面”,創造了豐富的現代居住新模式(圖3、4)。
Borneo島南岸的自由住宅群通過抽簽的方式被賣給業主,這些業主從“West8”給出的建筑師清單中自由選擇建筑師,由建筑師根據“West8”事先制定的城市設計導則進行具體的單體設計,力求每一座住宅獨一無二①。這其中包括了MVRDV、OMA、Kloosterbore、Velsen以及Hertzberger等眾多著名建筑師。這些狹長的臨水住宅用地在導演“West8”的精心策劃下,在運河邊聯立形成了雙層通高的連續界面,共同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
從1995年開始設計到1999年最終被實現,這種宣揚個性的開發模式成為當代荷蘭城市開發策略的原型之一。此后幾乎在荷蘭每一個新的住區規劃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自由區塊”這一開發新模式。
2絕妙的舞臺布景
在Borneo-Sporenburg島總體設計中,“West8”規定住宅為三層,平均5m面寬,15m以上進深②,通過類似兵營的聯排方式形成大面積的“地毯式”住宅群。“West8”沒有采用通常具有前后開放式花園的聯排式住宅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類似于安藤忠雄“住吉長屋”的庭院式住宅模式③,并且與水面取得良好的聯系。這樣的平面不僅能夠很好地滿足小面寬、大進深住宅采光和通風的需要,并能最大限度地為住戶提供個性化的私密空間(圖5)。正是這種特殊的內院式住宅原型和四面臨水的環境,保證“West8”能夠創造一個與這場盛大的視覺盛宴相匹配的巨型舞臺。
在這個巨型舞臺的一側是阿姆斯特丹壯闊的運河,另一側是一條尺度最小化的街道。這條街道僅12m寬,由兩條3m寬的人行道、一條3m寬的單行車道和3m寬的停車空間(為對面的住宅群服務)組成,并被兩側的連續界面所限定(圖6)。在近320m的線性空間中,僅在中部被步行橋打斷了一次,形成了一個小尺度的、具有阿姆斯特丹老城街道特征的線型空間。在這條被最小化的街道中行走,人們會有一種在中世紀城市中漫步的愉快體驗。
為了突出演出主題,“West8”為這場盛大的視覺盛宴精心打造了以低純度的紅色為基調、整體有序的舞臺布景(圖7):自由住宅群兩側建筑立面的主要材料一律采用低純度深紅色面磚,室外公共區域的鋪地統一為低純度的紅色荷蘭磚和大塊灰色的混凝土側石。
3盛大的視覺盛宴
自由住宅群由60個面寬為4.5m~7m,高度為9m~11m,進深約為16m的住宅單元緊密拼接而成。在長度與寬度的巨大差異之下,空間的三維特征被消解為近似于一維的線性特征。我們知道人的最佳水平視域為60°,因此,在這樣一個緊湊連續的特殊空間中,人在人行道上觀察建筑立面的最佳水平視域僅為10m,還不到兩個單元的面寬。于是,人對于自由住宅群外立面的感知就以一種片斷化的方式水平疊加而成。不難想象,面對這種超長的線性空間,導演如果采用常規的策略:先設計標準單元立面,再大量簡單復制,無異于炮制一場內容乏味、情節拖沓的廣播操表演。事實上,Borneo-Sporenburg島上除自由住宅群以外的“地毯式”住宅群,雖然也是由OMA、Miralles等諸多大師操刀,但受限于開發方式,不得不采用傳統的單元復制模式,其結果在總體上還是讓人覺得單調乏味(圖8)。這也從側面證明,最初“West8”在總體設計時,全盤使用這種多樣化策略的有效性。
片斷化的線性空間特征,使得“拼貼”成為最有效的演出手段。60個地塊單元,產生了59個完全不同的單元(其中有一戶占用了兩個單元地塊),也就是說每個單元都是唯一的,在空間中以獨立的姿態呈現,且同一單元的前后立面完全不同的也不在少數(圖9)。在臨街一側,這些獨立單元的立面之間沒有采用通常設計立面時所謂的“控制線”進行調節,也不刻意尋求相互之間的協調有序(圖10、11)。對于立面材料的選擇更是五花八門(見表1),根據統計自由住宅群的立面總共使用了33大類色彩不同的建筑材料,而這些材料在色彩的明度和純度上依然有巨大的差異。
由于運河兩岸的建筑間距約為33m,因此人在對岸觀察自由住宅群時的最佳視域范圍也相應增大。對此,“West8”對“拼貼”手法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以應對不同的空間尺度。“片斷”的概念從尺度上被擴大為“組群”,幾個相鄰的單元之間取得了一定的聯系,強化了起居空間雙層通高的特征,并以此作為聯系單元的媒介,從而保證了最終的“片斷”對場地、尺度的尊重(圖12、13)。也正是基于對尺度的敏感,使得“West8”放棄了傳統建筑美學中對統一整體的追求,轉而選擇“拼貼”這種極具彈性的表現策略,從而在較短的建設周期內實現了其追求多樣、個性的居住環境的理想。
通過色彩研究發現,自由住宅群外立面的材料也是有選擇性的(表2),超過一半的單元立面采用的與背景色接近的各種面磚作為主要材料,而其中與背景色為同一色相的中明度紅色面磚更是所有主要材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占總數的21.31%。在輔助材料和點綴材料中,除了無色相的清水玻璃外,使用頻率最高的幾種材料不是在色相上,就是在明度上與背景色接近(表3、4)。通過對立面色彩具有傾向性的引導,中明度低彩度的紅色成為自由住宅群外部空間的主導色彩,不但實現了主體與背景的和諧統一,而且加強了外部空間緊湊連續的空間特征。
4結語
色彩被稱為城市的“第一視覺”,也是構成城市文化個性的基本條件。城市的色彩關系一個城市的形象,特色和品位。伊利爾•沙里寧曾經說過:“看看城市的色彩,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這句話的深層內涵是:因為每一種色彩都可以代表一個豐富的含意,而城市的色彩更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魅力,一個民族的審美智慧、藝術和技術水平。
城市色彩•概念
20世紀70年代法國色彩學家讓•菲利普•朗克洛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學”的概念,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了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建筑色彩。因而,城市色彩選擷的原則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
所謂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物體外部被感知的色彩總和。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兩部分構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樹木、河流、海濱以及天空等,所生成的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廣場路面及交通工具、街頭設施等,都是人工產物,所生成的是人工色。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種系統存在。城市色彩的規劃設計,是以城市的建筑、公共設施、景觀小品等重要組成部分為載體,根據城市的發展理念、歷史人文以及自然環境的視覺需求,對所有的城市色彩構成因素統一進行科學、合理的色彩規劃與設計,確定主色系統或輔色系統。然后確定各種建筑物和其他物體的永久固有基準色,再確定包括城市廣告和公交車輛等的流動色。對城市進行色彩規劃,就是要確定城市色彩的基調、主旋律,約定一種主色調,通過色彩規劃重置,改善城市面貌,塑造城市的個性魅力。
城市色彩•意義
國家工程設計師、天津市建筑設計院總建筑師張家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多年來,我們在城市建設中比較注重建筑形體,對色彩的要求沒有標準。由于缺乏相關的控制,許多建筑物都存在著色彩亂用的現象。鋼筋水泥、瓷磚火柴盒式的建筑屢見不鮮。如今,在城市的街道上色彩已不再是一種城市景觀,而形成了新的視覺污染。城市的個性在衰退,市民對于城市的認同感開始減弱,這些對于城市的形象建設、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凝聚力都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系統化、秩序化、高效率是必由之路,城市的色彩設計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能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還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色彩規劃能夠美化城市景觀。城市色彩被稱為人類環境的第二大自然,精心設計的城市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情緒、渲染環境氣氛,為城市景觀增添魅力。改變某些可以改變的城市色彩,規范新建筑的色彩,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修補因城市規劃失控而破壞的城市風貌,營造宜居的城市景觀環境。
城市色彩規劃能夠凸顯城市特色。城市色彩與城市歷史一樣悠久,色彩本身便積淀著城市的歷史。城市的色彩能夠反映出這個城市特定的歷史背景、特定的地方文化、特定的地理環境等,城市色彩就是城市的個性名片。加強對城市色彩的規劃與管理,可以創造易于識別的、個性化的城市形象。
城市色彩規劃能夠促進城市的系統化管理。在視覺兩大構成因素“形”與“色”中,人類對色彩的敏感力為78%,對形狀的敏感力約為22%,城市色彩在城市整體構成中占有重要比重。由于城市功能的細化,城市管理也日益復雜化,為提高管理效率,使用色彩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手段。
城市色彩•實施
記者采訪中發現,專家們有一個共同認識:一般來說,對城市進行色彩定位,絕不僅僅只是一種形式,給城市進行顏色定位,恰恰就是在給其城市規劃帶來新的科學的思路。準確把握城市色彩影響因素。城市主色調不只是視覺感,它與城市文化、歷史、習俗等密切相關。城市色彩具有地域性、民俗性、系統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在確定城市主輔色調時,要充分考慮城市的地理環境、自然山水格局、歷史文脈、功能空間氛圍以及人工環境現狀等諸多因素,并進行系統的調查分析。城市色彩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過往和未來,在城市建設趨同的今天,城市色彩能夠成為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特有名片。
立法推進城市色彩建設。早在1981年日本建設部制定了《城市空間色彩規劃》法案,規定色彩專項設計作為城市規劃或建筑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必須得到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的批準,整個規劃和設計才能生效。2000年,北京了《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潔管理規定》,通過條例形式規范建筑物色彩。石家莊在出臺的《城市主色調規劃方案》中,對主色調控制標準及實施措施進行了明確規定。“建筑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層數6層以上;建筑用地在2000平方米以上,高度在10米以上;70戶以上的集合住宅進行建筑色彩的嚴格控制。”新建及改擴建項目均包含于控制范圍內。此類工程項目業主需向市政府及規劃管理部門提供建筑透視圖和建筑立面的色彩方案圖,獲得批準方可實施,建設完工后,要向規劃部門提供建筑的色彩照片,進行備案。在城市色彩實施過程中,通過控制和引導城市建筑色彩的標準化、規范化和法制化,推進城市色彩建設進程。
城市色彩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總體規劃層次,從總體層面上確定城市基調色。首先,確定主輔色。穩定、整體的城市色彩環境對主輔色等有一定的比例要求,主色調在城市色彩中占有75%的比例才能起到主導色的作用,輔色調可占20%,點綴色只占5%。在確定城市主色調的同時,要進一步明確與主色相搭配的輔色及點綴色。二是詳細規劃層次,在相當獨立的功能區域范圍內,對城市色彩進行具體的分區控制引導。首先,制定區位色彩指引導則。色彩在大旋律大基調中,有各自的取向自由度,不同街區、不同的城市區位,可以制定出相對于各自特點區位的色彩指引導則。
比如中學的顏色體現清新、安靜、嚴肅,大學的色彩冷靜、沉穩、平和;行政辦公類建筑外部色彩以體現敦實、莊重、嚴謹的低彩度的灰色或對比高的中性色調;金融商務類建筑風格嚴謹,體現理智、冷靜、高效率的形象,選用穩重大氣的中性灰色調;工業類建筑體現現代化的高科技色彩景觀,以簡潔、明快的淺色低明度為主;交通樞紐類建筑選用明顯標志性的高明度純調,以展示城市的風格、文化氣質,在行人視線集中的地方增加適當的色彩變化建筑。其次,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色彩控制引導。著重對城市大面積公共空間的固定環境色彩(如鋪地、公共設施等)進行控制引導。公共設施包括在公共露天場所為大眾提供免費服務的各種設施,如座椅、電話亭、垃圾箱、雕塑小品等。街道分為交通與生活街道兩類,它們有不同的場所特征,在道路鋪裝色彩上會有所不同。
中國建筑師學會建筑理論與創作委員會學術委員、高級建筑師布正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了清除城市色彩的視覺污染的措施:面對城市色彩問題,我們不僅要從現代環境藝術理論方面去提高,而且,更應當強化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的務實精神。首先,從視覺心理衛生的高度,下決心去抵制甚至最終禁止那些色澤惡劣的屋頂琉璃瓦、室內外瓷磚、幕墻玻璃、廣場鋪裝等材料的使用和生產。其二,大張旗鼓地整頓雜亂無章的大小廣告、字標和大型電子幕墻,還城市建筑原形、原色以清白。再者,不能讓煙灰、沙塵奪去城市的色彩。
以上三條,都可以通過各個城市自己立法實施監控。如果在重點市區、重點街道和重點建筑的日常管理中照章貫徹,那么不少城市的色彩面貌就自然會從怪艷、拼雜的陰影中顯露出來,我們就會更有信心系統而深入地從民族傳統、地域文化、城市文脈、場所意義以及個性表現
等不同層次和層面上去探索未來城市的色彩創造了。
城市色彩•范例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為了使城市差異化發展,有更加鮮明的獨特個性,許多城市開始探討城市色彩規劃。
北京的城市主色調是以灰色為主的復合色。灰墻、灰瓦和綠樹構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調,透出古都渾厚、樸實、寧靜的文化底蘊,也襯托出紫禁城金碧輝煌的氣派。北京于2002年為城市建筑定下了“外立面主要采用以灰色調為主的復合色”的調子。這實際上是一種延續。在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已經形成了和地域及氣候特點適宜的灰色調。走進北京你會感覺到建筑物、城市基礎設施因為灰的基礎色而顯得高貴、穩重、大氣、素雅、和諧,既映襯著皇城根兒的獨有氣質,又體現著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氣勢。
廣州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2007年公布了《廣州市城市色彩規劃研究》(草案)。專家對廣州的城市色彩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通過多輪的比較、論證、篩選后最終將黃灰色定為廣州城市色彩的主色調。隨后在建設亞運村時充分體現了“廣州顏色”。由于廣州特殊的地理環境、自然山水、文化內涵以及人工環境現狀,決定了廣州城市色彩的復合與多元,也決定了廣州主色調不適宜高純度、低明度的色彩。黃灰色具有悅目宜人、令人放松愉悅的色彩性格,謙遜、平和、不夸張;更重要的是,黃灰色作為主要建筑色彩,既適合老城區的低層建筑,也適宜新城區的高層建筑。西安市于2009年把城市建筑主色調定為土黃色、灰色、赭石色。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周秦漢唐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是人類早期文明中使用礦、植物顏料裝飾美化自己的經典;周代時就已出現磚、瓦,并規定在建筑上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而秦兵俑身上的彩繪則表現張揚了秦人氣吞河山、橫掃六合的英雄氣概;唐代的大小雁塔、明清的碑林、大清真寺、鐘鼓樓等,建筑色彩絢麗燦爛,幾千年來,延綿不絕,形成西安獨特的建筑色彩傳統。西安城市色彩中最變幻無窮的是中間色彩,即灰色系列,這符合中國人的傳統中庸思想。而西安市地處中華黃河文明的中心,皇天厚土,養育了西安人尊崇黃色的習慣,至今仍有繼承和借鑒的意義。
蘇州的城市主色調是黑、白、灰。自古以來,無論是普通民宅還是富家園林,蘇州的城市一直保持著“黑、白、灰”的色調,即黛黑瓦、白粉墻、青石橋以及碧水、綠樹的色彩風格。為了活躍色彩,一些建筑、園林還習慣采用暗淡的絳紅色等來裝飾門窗、廊柱、樓梯等,為素雅淡樸、小巧玲瓏的環境增添了一種濃郁而喜慶的色彩情趣與韻味。整座姑蘇城看上去就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充滿著詩情畫意。
青島的城市主色調是紅色和黃色。
青島素以“紅瓦、黃墻、綠樹、碧海、白云、藍天”聞名國內外。在老青島的色彩格局中,除“紅瓦黃墻”是人工色外,其余城市色彩構成因素都是借助當地特定的自然色彩特性,如海水的碧綠、天空的蔚藍、樹木的翠綠、沙灘的米黃等來展現城市色彩魅力的。目前青島新建的一些小區,也是繼續沿用了“紅瓦黃墻”的傳統風格,并充分利用自然色彩條件進行城市色彩建設。
哈爾濱的城市主色調是米黃、黃白。哈爾濱受西方建筑文化影響,城市的歷史建筑色彩尤以米黃色和黃白相間的暖色調為多。該城市色彩規劃傳承了歷史文脈,城市總體色調以暖色系為主基調,米黃和黃白為城市建筑代表色(嚴格控制在歷史保護街區、城區和歷史商貿區當中),在此基礎上,調整色彩、明度、飽和度,讓哈爾濱形成色彩豐富、統一和諧的城市建筑色調。
大連市在10多年里,有步驟地開展了彩色房屋工程,彩色路面工程,彩色屋面工程,彩色照明工程,彩色公交車和彩色樹工程等,如標志性建筑以白蘭結晶的色彩為標志色,其余建筑色彩為豐富穩定的砂石色的主色調,流行色點綴其中,使大連猶如嵌在環渤海岸邊的璀璨明珠,散發著海岸城市特有的風采。“海浪、沙灘、彩色樹”為城市色彩主題的今日大連讓世界矚目。
石家莊(上圖)的城市主色調主打微紅和米黃。在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中,石家莊注重城市色彩規劃,于2009年5月推出城市主色調,即米黃、微紅為主色調,淺咖啡灰、磚紅為拓展色。從城市自然環境來看,石家莊夏季干熱、冬天寒冷,屬于典型北方城市氣候特征,而米黃、微紅等淺暖色既可以避免夏季過于熱烈的色彩所帶來的燥熱感,也可以緩解冬日的寒冷感。同時屬于紅黃等暖色系的米黃與微紅色彩可以同天空,以及城市中綠色的自然植被形成良好的補色對比構成關系,從而使建筑形象更為鮮明、突出。而對于建筑之間的協調控制,主色調色彩以及拓展色彩之間均具有良好的調和關系。紅黃兩色彰顯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利于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形象。
秦皇島市2011年12月出臺了《秦皇島城市色彩規劃》總譜,3個城市區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定位――暖白色、綠色、青灰色。
秦皇島市依托“背山面海、丘陵起伏”的自然地貌特征,突出“山、海、關、城、港”為一體的濱海城市特色,彰顯“長城雄關、現代港城、浪漫海島”的城市品質。把城市色彩分區規劃,海港區從“明朗、通透的現代化濱海港口城市景觀特色”出發,確定海港區主導色為低純度、高明度的暖白色系,選擇與白色相近的低純度、高明度的淺灰色、赭石色作為輔助色,與主導色一起形成城市色彩基調。
北戴河是由大海、山體和城區綠化構成城區色彩的主體,因此,城區色彩為自然的綠色,建筑等人工設施的顏色在此基礎上與之協調,紅瓦坡屋頂暖黃墻身已經形成了北戴河一大特色,因此,紅色、暖黃色系定為北戴河區輔助色調,其他顏色均可以成為北戴河城區的點綴色,形成“碧海、金沙、綠樹、紅瓦”的色彩特色。
山海關的城區色彩為長城和傳統民居的青灰色,門窗是山海關區的第二主體,因此,輔助色為原木和深紅色,其他顏色均可成為點綴色。“蒼山、碧海、青磚灰瓦”將是山海關區的色彩特色。
紅橙為長沙色;
高級灰為杭州色;
黃、灰色調為武漢色;
紅、灰、墨綠為天津色;
乳白、淺黃是深圳色;
乳白、米黃是昆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