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交禮儀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言語交際是人們社會生活教育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往往滲透著民族的文化精神,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道德價值觀、生活方式等。越南人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講究行為舉止的禮節禮貌。這種長幼尊卑秩序觀念在日常交際語言中體現出來,例如越南人用家族稱謂詞“anh”,“ch?”,“?ng”,“bà”,“c?”,“chú”……做人稱代詞使用隨著身份、地位、情感的變換而變換,而應答允諾詞和語氣詞也會隨著稱呼的變換而做相應的改變。
(一)家族稱謂詞做人稱代詞。把家族稱謂詞社會化是越南傳統交際觀念的一個重要的體現,越南人注重宗族、注重集體,注重維持彼此時間的關系。越南人會把一個陌生人稱呼為“?ng,bà,c?,chú,bác,anh,ch?”,家族稱謂次社會化體現了越南人希望的把家族擴大,血緣不斷延續的傳統價值觀。
(二)應答允諾詞。越南俗語中有這樣囑咐小孩子的話語“B?o v?ng g?i d? con ?i,v?ng l?i sau tr??c con th?i ch? quen”教育小孩子要注意遵循“B?o v?ng g?i d?”的理解,應答長者時要用“d?”,長者有吩咐時要應答“v?ng”,人前人后都不可忘記這一點。現代越南語中,常用的應答允諾詞有四個:v?ng,d?,?,?i。
當別人呼喚,應答別人的時有三個表示應答的詞:d?,?,?i,相當于漢語中的“唉”。當別人吩咐時,表示允諾的詞有三個:v?ng,d?,?,相當于漢語中的“好的”,“是的”。
(三)語氣詞。越南語中的語氣詞也是豐富多樣的,隨著交際對象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變化,體現說話人的語氣和態度。如:à,?,nhé,c?,nh?等。社交中不可隨意使用語氣詞,除了要強調說話人所要表達的語氣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交際的對象。如?用于受尊敬的交際對象,nhé表祈使、命令號召和邀約語氣,但只能用于下級,晚輩或同輩之間。語氣詞雖然沒有實際意思,但是它反映了說話人態度、心境、素質、思維等內心活動,一場成功的交際,與正確得體的語氣詞密不可分。
二、社交禮儀詞所反映的歷史文化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某一語言習慣的形成絕非偶然或隨意,由于民族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觀形成了某一特定的語言習慣,因此,社交禮儀詞的形成與使用,正是越南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發展起來的文化產物,反映了越南人的生活方式、道德理念、思維習慣等。
(一)傳統稻作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稻作業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了整個紅河平原地區的文化發展,古代越南(紅河平原)是稻作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水稻作為經濟基礎,導致了村社的長期存在,同時也鞏固了村社文化。
因此,稻作業在越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決定了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了居民的文化性格,包括內在氣質、思維方式、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語言作為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文化載體,既反應文化,也能反映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社交禮儀語言有長幼尊卑之別,正是稻作文化的長期存在和村社文化共同結合的產物。
越南人在村社中注重血緣,注重宗族的傳統觀念,崇拜英雄,習慣悼念家族祖先,尊重村社里對大家有功的人,因此把表示血緣關系的稱謂詞用作人稱代詞,把家族稱謂詞社會化,反映了越南人在村社集體生活方式下有著注重維護群里關系,重視鄰里感情的思維。因此,越南人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B?o v?ng g?i d?”的交際原則也不足為奇了。
(二)儒學在越南的傳播與發展。越南人自古以因受儒學的影響,特別重視道德教育,他們認為Con ??i cái mang(兒女愚笨,過在父母),因此越南人十分注意孩子的道德培養,要求兒女Tiên h?c l?,h?u h?c v?n(先學禮,后學文)。因此,越南人比較講究行為舉止的禮節禮貌,如果一個人在交際中不懂得使用正確的交際語言,會被看做是沒文化,沒教養,會被罵“?? m?t d?y”(沒教養)。
10世紀以前的越南受中國封建王朝的影響。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開始,越南深受漢文化的影響。10世紀后,越南脫離中國封建王朝,但是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加強了。深受中國儒家學說中的三綱五常、仁義、孝悌、忠恕等倫理觀念影響儒家思想經過不斷的傳播與發展,已深深地扎根于越南社會生活中,對越南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文化1000多年的滲透,已經形成了儒學在越南自上而下的影響,10世紀后,越南封建王朝的統治依然需要儒學思想進行鞏固和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中國儒家學說在越南的廣泛傳播與發展,滲透了儒學忠孝節義觀念。在人們的思維方式、日常生活及風俗習慣中,也無處不體現出儒家思想的影響。
(三)民族精神的延續和發展。“?òmò”的性格體現了越南人注重與他人的交往的性格特征,幾千年的歷史創造了以農業為基礎的越南文化,越南人民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吸取精華,在歷史的發展中塑造了“禮孝為先、團結互助”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越南人觀念認為正是這種正確的價值觀推進了民族進步與發展,因此,即便到了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今天,越南人依舊延續了遵守長幼尊卑秩序的習慣,在交際中謙虛謹慎的性格也體現了越南人注重情感交流的思維方式。
三、結語
語言是表達物質、思維、思想的工具,同時是歷史文化的“挖掘機”,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找回歷史,還原歷史進程中民族的生產、生活與交際方式。家族稱謂詞社會化、應答允諾詞和語氣詞只是解答語言與歷史文化關系的冰山一角。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把語言與文化結合起來,透過語言才能看到光彩奪目的文化內涵。
作者:何艷 來源:亞太教育 2016年20期
[關鍵詞] 禮儀課程;涉外禮儀;職業形象;文化內涵;群體形象
[基金項目] 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課題號:201202017。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2-123-2
一、當代大學生群體形象描繪與分析
歷年來,社會公眾對大學生的印象應該是用這些美好的詞匯:天之驕子,出類拔萃,國之棟梁,志當存高遠,他們應當是心志高潔,追求理想,崇尚科學,革新社會的一批人,他們應該是社會的精英人群,眾人的行為表率。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過硬的專業素質,高潔的道德素質。
然而近幾年來社會各界關于大學生各種事件的曝光使人們對這個群體的印象急轉直下,很多震驚社會大事件如:復旦投毒事件,清華虐熊事件等都發生在大學生群體當中。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禁要問,我們的大學生怎么了?我們有什么能做要做并且必須要做的。據有關網絡媒體調查:76.2%的大學生對自己的作為大學生的自身形象并不滿意,52.3%的大學生對自身社會形象的樹立選擇了迷茫狀態,32.7%的對自身的形象定位模糊。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學生明白社會對自己的形象期待,占調查大學生的37.5%,那么可以知道有62.5%的大學生對此并沒有概念。
還有很多大學畢業生在從事涉外工作的過程中,或者是唯唯諾諾,顯得自慚形穢,或者是在沒有了解國際涉外禮儀通則的情況下,言語不當,影響了自身工作進一步展開,甚至影響了國家形象。
對于自身的身份不認同,人際交往意識差,交際技巧不夠,不能正確看待群體合作和個體價值體現之間的關系,道德價值標準模糊,自私自利,常常與大學生的行為相伴,在某些情況下會觸犯法律,挑戰公眾和社會的道德底線,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群體形象,也影響了國家形象,如若不加以重視引導教育必然也會影響他們自己職業形象的建立和職業前途。
二、對高校禮儀文化課程設置現狀的思考
禮儀是一個國家整體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甚至是物質文化水平在社會交往層面上的顯現。也是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表現。作為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高校,培養注重禮儀,注重自身形象,高道德素質的大學生是責無旁貸的。戴爾?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導出一條公式:個人的成功=15%的人際關系加上85%的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因此,作為大多數即將大學畢業就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來講,參加禮儀教育課程,建立自身形象意識也是走向社會實現職業理想的必經之路。
在禮儀課程的設置方面,各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設置方式,一般采取開設共選課,舉辦講座,班級入學教育的方法,在涉外專業的范疇內設置禮儀專業的必修課等等。但是,這些課程以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實踐操作和行為分析環節。
1895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也就傳布于世。根據該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有意識的層面只是這個冰山的一角, 那是看不見的,但正是這看不見的部分決定其實人的心理行為當中的絕大部分是冰山下面的那個巨大的三角形的底部支撐著人類的行為。因此,高校禮儀的培養應擴充禮儀冰山文化的下層,通過講解,實踐,分析幫助學生了解禮儀的真正內涵,通過實踐之后的理論講解使學生接觸到禮儀文化的冰山下層,使禮儀所附著的文化帶動禮儀素養的提高,讓冰山底層的文化作為禮儀教育強有力的支撐,這包括禮儀文化思想的攝入,禮儀文化認同和文化包容。
從“冰山理論”進行分析,高校的禮儀課程效果不理想,除了非學校所能控制的社會因素以外,不可否認的一些問題依然是存在的。如:高校對禮儀文化教育和其課程設置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所開設的禮儀講座多是隨機性質的。而所開設的課程例如:《社交禮儀》、《公共關系禮儀》多為公選課程,并且課時比較少,大多以理論教學為主,沒有實踐環節。再有,高校對禮儀課程和禮儀教育缺乏客觀理性的思索,涉外專業的學生當然應該在學習好傳統禮儀的同時加入涉外禮儀的諸多內容,然而禮儀課程分類不完善,沒有做到細化到每個涉外專業,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強,效果不好。而且,高校沒有把禮儀教育與學生的素質教育和道德素養的教育這兩個最應該完成的教育目標結合起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使得社交課程變成了學生完成學分目標的任務,教師教授課程時教學手段陳舊落后,學生缺乏學習熱情,而禮儀教育可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職業素養等多種優勢也成為空談。
三、高校在禮儀文化教育實踐方面應做出的改善
(一)高校作為教育的管理者應重新定義禮儀教育的意義和內涵。根據“冰山理論”,個人的禮儀教養只是冰山露在外面的一角,事實上禮儀教養是內在素質及修養的外化反應,其核心是夯實冰山的下部,即強化人的道德修養。因此禮儀教育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應是重中之重,而不是一般的文明禮貌教育。應從培養有理想,對生活有設想,擁有健全人格和正確道德價值觀念的方向努力。從尊重自己到尊重他人,從職業設想出發到達樹立良好職業形象的工作。引導學生理解禮儀文化在中國及其它國家由古到今的歷史,了解禮儀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從而教與學雙方都能真正注重禮儀教育。
(二)高校應系統設置禮儀教育體系。認真系統規劃設置課程,從教學大綱的制定開始,不同年級學生制定不同教學計劃,建立不同專業學生的禮儀課程實習分類。建立社會,學校和家庭三位一體的禮儀教育制度。
高校應該杜絕幾節公外課程和幾次講座就完成大學禮儀教育的做法,把禮儀教育分階段安排到大學的八個學期當中去,如:在大一的兩個學期,可以進行大學校園禮儀,自律禮儀,成人禮儀,道德修養等適合剛剛進入大學且十八九的青年學習的禮儀,而對于大四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應該開設職業形象禮儀,服飾禮儀,社交禮等課程。對于涉外專業的學生,應該把禮儀分為國家禮儀和涉外禮儀兩部分,缺一不可。要根據涉外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把禮儀課程細化分類。
(三)利用高校的多種教學手段,探討禮儀教育課程的實踐化。應該在禮儀課程上打破傳統以教授為主的陳舊模式,結合不同專業的禮儀培養目標,采取授課,講座,座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即使在課堂上也可以進行講授,模擬情景教學,微電影展示,案例討論等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每個人手上的手機拍照功能和大學校園美麗的校園場地設置場景,讓學生從身邊的情景評析禮儀文化現象。
(四)多元化復合式考察禮儀課程的教學效果。禮儀教學效果如何考察,應該不僅僅靠試卷分數或者論文這些單一的方式。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析之外,也要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具體到每學期的禮儀課,要合理解構分數,平時成績必須占相當的比重,包括課堂情景表演,隨堂測驗,討論小組遞交的討論是否具有應用價值和思考價值。每個學期的禮儀課程成績應累計,在大四即畢業前夕。給每一個學生一個綜合評定的分數,最好納入大學生素質拓展體系。
關于教師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手段的評估,應培養在禮儀教學方面有研究并能具備良好禮儀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每個學期中和學期結束前,應通過師生座談,探討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并通過督導教師和學生座談,學生給授課教師量化打分,兩者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反省和提升禮儀教學的教學質量。
大學生的禮儀素養和形象樹立,不僅代表著大學生本人,也代表著他所受的高等教育院校所具備的教育水平,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也是一個社會整體素質水平的展現,更是一個國家形象的展現。因此,高校禮儀教育必須內外兼修,與時俱進,學校社會家庭多方配合,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良好禮儀素養和個人形象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胡清華.跨世紀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J].汕頭大學教育文匯,1994,(2).
[2]林華坤.多途徑進行禮儀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文化素質[J].太原城市事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3]胡芳萍.淺談大學生的禮儀教育[J].黑河學刊,2010,(3).
[論文關鍵詞]外語教育 教育理念 和諧文化建設
和諧文化建設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推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諧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培育人的和諧文化精神、營造社會的和諧文化氛圍,使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教育應重視培育人的和諧思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理念上,要認真研究和諧文化的內涵和意義,重視人文教育、文化建設,切實提升辦學品位。外語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是擺脫了各種功利性目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外語教育應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上突出體現和諧文化的要求,在和諧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外語教育應堅持“和而不同”的教育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而積淀的現代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是包含經過合理揚棄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有別于西方腐朽沒落文化的先進文化。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和而不同”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差別,很早就認為“不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作為一個思想體系,其根本特征就是“和而不同”,即承認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差異,在堅持文化建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追求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達到和諧的統一、全面發展、共同繁榮的目標。
我國高等外語教育要以傳統文化為根本,汲取外來文化的精髓,進而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與和諧發展。借鑒和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要遵循和諧文化的理念,運用“和而不同”的發展策略。將和諧理念運用于外語與外語文化的學習,就是既不丟棄民族文化,也不拒絕外來文化。學習借鑒不是盲目模仿和照搬,更不是以取代本民族文化為代價,而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首先要對自己民族的語言與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要自覺保持我國文化的獨立性,同時,還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學習外國文化,進而促進本民族的文化創新與和諧發展。外語教學要從我國的現實出發,對外來文化做具體分析,大膽學習和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快我國和諧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和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使中華文化不僅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而且能充分汲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精華,不斷繁榮發展。
二、外語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語教育需要培養與經濟建設、和諧社會構建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外語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是溝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橋梁。但是,我國高等外語教育中片面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從根本上削弱了人文主義教育的傾向,結果導致學生的外語語言技能得不到提高,文化素質的淺薄日益顯現。在跨文化交際中,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
教育首先應該是關注人的發展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外語教育應與人文教育相互結合,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2年提出,人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在“身體與靈魂、智力與情感、創造力與敏感性、自主與責任、社會良知與契約以及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等各個方面”。學習者不僅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同時,還要學會與人相處,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因為一個只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而無人文素質的人,就像一個工具,始終還是一個不完整的人。只有具備了必要人文素質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外語教育是一門人文學科,不是純粹的工具課程。外語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上,而要把培養和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放在首要的位置,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人。正如許國璋先生所說:“我教學生從來不以教會學生幾句英語或教會一種本事為目標,而是教會怎樣做人。英語教育是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是英語教學。”因此,外語教育不但要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要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外語教育應樹立文化自覺意識
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費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也可以說,文化自覺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觀的一種具體體現。”我們可以理解為,文化自覺就是深刻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并發展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確認自己文化價值中與他文化共建人類文化。高永晨教授認為,具有文化自覺意識,在認識上主要表現為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正視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能自覺反思和調整民族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之間的差距。因此,外語教育要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要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繼承的基礎上,并且要把追求文化自覺意識,作為外語教育重要的重要價值目標,讓多樣文明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如果沒有這種文化自覺意識,我們就很難完成對外來文化的理解、消化和傳播。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育尤其是外語類大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和教學內容上一直未將本民族文化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沒有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本民族的語言與文化。這使許多青年學生認為“西方文明優于中國文明,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盲目地“與國際接軌”,導致一些青年學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屢屢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實際上,國際化并不是完全西方化,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來思考問題和看待事務,而是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有更深刻的認識,然后才能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否則就會食洋不化。外語課程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自覺性。正如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先生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在多元化環境中,要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保證文化的和諧發展,提高文化自覺意識顯得十分重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語教育,還肩負有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價值觀念不同程度地侵擾、解構我們的國家意識形態、民族認同和價值觀念。外語教育處在文化交流的前沿,要自覺抵制腐朽文化,為我國建設和諧文化把好關。教學中在學習與借鑒外國語言文化的同時,還要引導人們摒棄一切外來的腐朽文化和一切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發展的思想。以文化安全的警覺對待世界文化。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大國奉行文化霸權主義,加緊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尤其是美國運用經濟、文化教育等手段向我國滲透其文化、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等,千方百計地推行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以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我們在學習外語和外來文化的同時,要把確保民族傳統文化擺到重要的位置。在文化交流中始終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則,抵制西方腐朽沒落文化的侵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四、外語教育應樹立平等的語言文化觀
外語教育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文化觀,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各民族的語言與文化。賈玉新教授提出“文化相對主義”,即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作為其他文化的評價參數,一種文化的言行應該按照自己的文化標準來理解和評判。王宗炎先生說:“對自己的文化、語言和人家的文化、語言該怎么看待,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強國或強大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認為人家什么東西都不如自己,這是民族中心主義;弱國或弱小民族自卑,認為人家什么東西都比自己好,這是懼外心理。”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有著自身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它們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優劣之分。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將不同民族的文化看做是人類文化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并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比較和學習。
一、直接推動和參與社會慈善與公益行動
1.每年推動和參與數百個愛心慈善活動
在中國直銷行業推動公益文化與實踐的集體行為中,首先值得我們充分關注和肯定的就是直接推動和參與社會慈善與公益活動。在這些參與的活動中,第一方面就是每年中國直銷行業各個企業都會參與數百個愛心慈善活動。其次,直銷企業涉獵社會公益領域之廣,參與項目之多,在眾多行業中名列前茅,既有常態化的捐建學校、敬老愛幼,也有建立英烈基金、高考交通問題等。再者,更多的直銷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的公益慈善基金,每年對相關公益慈善項目進行投放,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工作流程。總之,在今天中國每一個年度的社會公益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現象,即哪里有公益慈善活動哪里就會有直銷企業和直銷從業人員的身影,直銷與公益事業已經成為每個年度中國公益事業中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線。
2. 每年推動和參與國家重大民生公益項目
根據公眾傳播信息和諸多直銷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每一個年度,許多直銷企業都要參與和推動國家一些重大民生公益項目。在這些重大公益項目中,涉及內容也非常廣泛。其中,如環保公益項目,安利公司十多年始終在該領域內進行公益投入與發展,曾經參與組織的“登峰造極”公益項目在中國環境保護方面就產生了巨大反響;如參與西部救助項目,完美公司多年如一日,始終不遺余力推動“母親水窖”項目,成為西部公益項目中一個標志;如在關注中國農村留守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公益項目中,三生公司、安利公司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積極參與“放心午餐”“安全校車”等專門公益項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們充分展示中國直銷行業參與中國公益活動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3. 自然災害慈善與公益項目的常態明星
在中國直銷行業所直接參與和推動的慈善公益活動中,它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在我國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時,各直銷企業總是行動快捷。不僅企業參與,更加重要的是,每個企業的直銷從業人員都能夠積極跟進。在此過程中,他們或者捐錢,或者捐物,或者自動組成志愿者隊伍深入災區,在一線參與各種救災活動和災后的各種重建工作。在我們關注到的感人事跡里,天獅集團、新時代公司、隆力奇公司每次災后一到兩天裝滿救災物資的專車都是在第一時間到達災區;完美公司、富迪公司、中脈公司的企業負責人胡瑞連、陳懷德、周希儉等每次都是在災后第一時間冒著生命危險趕往災區進行一線慰問。可以說,在每次重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每一個直銷企業的管理總部和全國的分支機構都是捐贈現場,每一個直銷從業人員都是一股救助力量,中國直銷行業整個社會責任的正能量在祖國重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比其他行業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讓人充滿敬意。
二、啟蒙公益思想,培育公益習慣
1. 把愛心教育作為所有從業者的必修課
中國的公益文化大規模啟動比較晚,在走向成年、獨立承擔家庭與生活的壓力時,我們很少有機會接受純凈的“公益與愛心教育”。公益與關愛等崇高思想教育正逐漸被湮滅在高速運轉的現實生活之中。但是,中國直銷行業卻在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在直銷進行的社會化教育中,一直將“關愛他人健康、生命與生活品質”基礎上的愛心教育作為核心內容之一。其次,在所有直銷企業中,它們每年都要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各種公益和愛心實踐活動,直銷企業不僅自己帶頭,更是每次都呼吁、倡導自己的直銷從業人員積極參與。再次,很多直銷企業在企業文化乃至核心價值觀方面都把“愛心奉獻”作為主要內容,這使直銷企業的所有從業人員自然成為這種“愛心與公益文化”的長期接受者和傳播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我們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重大戰略任務,它是涉及我們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團結帶領全體人民開拓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基于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校園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綜述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模式探索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施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基于校園文化建設構架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探討 淺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框架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分析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民族地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依托校園文化平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5]沈壯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著力點[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