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1篇

隨著社會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不斷深入,加快了我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國際化發展進程,對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教學發展帶來了很大沖擊,為了增強中國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當前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學習的現狀,認真分析其促成的原因,繼而提出系列改進策略,使學生雙語文化的表達能力得到培養及提升,以滿足新時展的全新要求。

[關鍵詞]

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策略

人類語言是一切文化傳承與發揚的載體,針對語言的學習不僅是抽象符號的掌握,同時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下的社會交際。因此,在語言教學實踐中,文化教學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引起了相關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與深入研究,在語言學習內容中文化學習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針對英語專業學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得到了明確,同時在英語專業教育中,對學生實施文化教學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依舊存在種種不足之處。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文化的失衡,主要體現在文化教學即為目標性的語文化教學的錯誤定位,導致學生對母語文化無法運用英語進行熟練表達。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國際之間的交往活動逐漸頻繁,跨文化之間的交流成為世界各國交往的重要途徑。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與壯大,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攀升,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成功的交際活動不僅需要對對方文化盡力去容忍、理解,同時也需要讓對方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特征給予更多了解,實現中國優秀文化更為廣泛的傳播與發揚。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英語學習人員的作用尤為重要。不僅需要他們對相關國家的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同時也需要具備較強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的能力,準確熟練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深厚豐富的文化素養是決定國際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重大。

二、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實際狀況

受全球化經濟發展的影響,加快了中國國際化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英語專業的學生需要參與的國際交往活動不斷增多,國際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越來越明顯。在當前英語專業的學生所接觸的涉外實踐活動中,多數學生的英語日常交際能力較強,但是在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英語表達則成為薄弱環節,學生對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詞匯翻譯不能完全正確掌握,甚至有多數詞語學生不具備翻譯能力。在具體交談過程中,多數學生不能熟練、清晰地用英語對有關文化內容進行表達,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英語詞匯以及英語表達方式沒有完全掌握。只能運用解釋性的意譯進行部分表達,難以實現有效溝通與交流。這些狀況對以實用、應用英語語言為特色的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成為個人發展潛能及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

三、影響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底蘊豐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在各個社會領域都有滲入,比如哲學、文學、宗教、科學、藝術、飲食、建筑、服飾、運動、技術、教育等方面。其中中國的酒文化、茶文化、中醫、雜技、武術、書法等更是傳統文化之瑰寶。但是在學習活動中,多數英語專業的學生對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了解的不夠深入,特別是掌握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十分有限。

(二)中國傳統文化信息的比例失衡

在英語教學中,教材的作用尤為重要。教材是知識的傳授與獲取的工具及媒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較少,而多數學生又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渴求。出現該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多數英語教材對目的語的文化比較偏重,而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對比較少,一些教材有關這方面的內容甚至缺失。中國傳統文化信息在英語教材中的比例嚴重失衡,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國際化文化交流的需求難以滿足,最終造成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現象發生。

(三)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

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少之又少,只有一門選修的中國文化概論。而該課程設置的目的只是促進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及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解,使學生對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據了解,目前大部分學校都開設有關聯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但是遺憾的是這些課程的內容多為文學作品的閱讀賞析,并且采取漢語授課的方式。這對學生國際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極為不利。

(四)英語測試評價機制不健全

英語專業的四級與八級考試是英語專業的主要考試形式。考試的內容主要有語法、詞匯、聽力、閱讀、翻譯、寫作等。而缺少對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及語言的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測試及衡量的評價體制。并且在各種考試中缺少對學生跨文化的交際及社會文化等能力進行測試的項目。英語測試機制的不健全,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得不到重視,受測試導向的影響,文化教學及培養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將會被教師和學生輕視。

(五)教學大綱的指導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在英語專業教學的大綱明確要求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的重要目標是注重學生對世界文化精華的吸收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向外傳播能力的培養,足以證明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然而在教材、教學、測試等具體實踐中,教學大綱所具備的指導作用沒有得到真正體現。因此教學大綱應當對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進行具體化、細致化改進,使其應有的指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四、提升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習動機

在英語專業的學生看來,評估英語學習的標準則是各類英語能力及資格證書,比如,全國英語的等級證書以及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等,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方面的測試并未列入考試范圍。所以多數學生認為英語專業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獲得相關證書,嚴重缺乏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學習動機。因此應當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思想,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的學習動機,為成長為名副其實的英語專業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二)擴大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所占比例

在英語專業教材或者輔教資料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外文化資料對比的比重,在教材中逐步納入能夠切實反映中國優秀傳統的譯文或者外文文章,確保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能夠真實體會,使學生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在跨文化的交際中得到有效提升。在材料選擇時,不僅要增加英譯的中國題材的內容,比如著名的文學作品、傳統文化,使中國特色得以體現的事物等。而且還應將一些詞語內涵豐富的且具有文化差異的作品,逐漸向具有文化習俗及交際規約的文章過渡,最終上升為具有中外思維方式、思想價值及民族心理的文章。在針對教材的練習中,可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文化討論、人種學的調查以及角色扮演等內容,利于學習效果的增強和學生文化創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應當盡快用英語編制一些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書籍,為外國人或者學習英語的人員的查閱提供便利。對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和日常英語進行統一規范,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些事物。不斷增加對比中外文化及有關于中國文化等有關的英文雜志、書籍及影視節目等,并且提供相應文本獲得的渠道,為英語學習及使用提供便利條件。

(三)英語教學中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解力度

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教師應當與所學語言的文化相結合增加中外文化的對比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解力度。比如,在學習有關于婚姻問題的內容時,可適當加入中國傳統及現代婚俗的講解,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表達的方法,以至于以后遇到類似問題能夠運用英語交流。同時鼓勵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對中西方婚俗習慣進行對比,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得到增強,同時也使教學的實用性得到增加。

(四)完善教學大綱內容及測試評價機制

對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教學大綱應當給予明確要求,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哪部分內容需要學生掌握,掌握到何種程度等。此外,應當將中外文化的相關內容納入各種英語水平測試以及等級考核中;應當加大口語測試的力度,對學生跨文化的交際水平進行考核,不僅能夠提高教師以及學生對該方面英語表達能力的重視程度,同時也為教師授課提供可靠的依據,具有較高的操作性。

(五)增設相關的專業教學課程

在專業英語教學中,可增設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及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專業課程,應當遵循英漢相輔相成、循序漸進的原則,促進學生跨文化的交際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英語的表達水平,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在授課時,教師應當注意提高活動及話題的趣味性,確保學生參與也能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營造能夠進行雙向文化交流的契機與環境,確保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均衡性。

(六)優化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專業英語教學,不僅需要教師語言功底深厚,還應具有良好職業素養以及較高的思想認識。教師自身應當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強化學習與研究,提高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多進行有關中國傳統文化資料的閱讀,引導學生對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充分反映的詞匯、知識背景及表達方法進行積累研究;多為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的良好環境,讓學生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學習動機及學習效率得到強化,促進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鞏固與提高。

五、結語

總而言之,社會環境的國際化發展,為英語專業學生提出了更好要求,不僅要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及應用能力、對外國文化背景進行熟悉了解,同時還需要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用英語進行正確表達,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得以發揚光大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劉思陽 單位: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毛軍社.探究提升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途徑[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4(03):139-141.

[2]滕學明.英語專業美國文學選讀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文教資料,2014(13):29-31.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對外漢語專業 文化類課程 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教學模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對外漢語專業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對其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提出了高標準,因此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類型

目前,各高校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中,文化類課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類課程的開設幾乎覆蓋了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培養的所有階段,其主要包括理論課和技能課。筆者以湖北文理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為例做介紹:

(一)理論課

指涉及文化理論的課程。主要包括:第一類,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等基礎理論課程,此類課程為必修課,在低年級開設,其特點是具有純文化性、基礎性,主要讓學生掌握中西文化的最基本理論;第二類,文化語言學、跨文化交際等專業核心課程,此類課程為必修課,在中高年級開設,其特點是具有專業性、交叉性,是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和文化基礎理論的前提下,進一步教授學生專業理論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課程;第三類,中西文化交流史、國外風俗與禮儀等專業方向課程,此類課程為選修課,在高年級開設,其特點為具有拓展性,主要對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進一步豐富和補充。

(二)技能課

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程,此類課程所占比重較小,主要包括漢字書寫訓練課程。在低年級開設,主要培養學生規范漢字的書寫技能。

二、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

(一)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建構

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建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滿足學生初步從事科學研究以及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在文化類課程的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和提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建立文化類課程的學科體系;引導學生關注學術前沿,邀請專家、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讓學生了解學術發展動態;通過課程論文的寫作讓學生掌握并能熟練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學術論文寫作公開發表。

(二)實踐型教學模式的建構

培養對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全面了解,能夠在漢語教學機構、涉外管理部門、涉外企事業、文化教學傳播機構等單位從事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中外文化交流及漢語國際推廣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是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在文化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應遵循由淺到深,由基礎到綜合的原則,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結果的評價。

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目標是:具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具有較強的文化實踐創新能力,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和文化綜合素養,在教學內容的安排,立足于教學目標,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考核三部分。在教師實施教學活動之前,通過精心策劃把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到相關的章節和作業中。教學組織強調參與、互動,教師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完成實踐內容。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實踐環節一般采取案例分析法或者專題討論法,兼以個人或小組、靜態或動態、課上或課下的形式開展。教學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改變傳統的閉卷考試,采取多樣化的考察方式,既可以個人為單位也可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測評。

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實踐型教學最終的衡量者是社會。根據評價能夠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改變學生學習態度和方法。

(三)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建構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能夠把超文體、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信息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文字、圖像、聲音的一體化能夠使教學內容具體化、直觀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在文化類課程中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類課程具有多樣性、時代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等特征,一些教學內容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得到簡化,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書本、網絡等各種資源,將圖像、音頻與傳統的文字材料更好地加以整合,制作適合本專業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高質量課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供網絡學習資源。對外漢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知識涵蓋量和輻射量較大,對學生的中西文化知識儲備都具有較高的要求,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提供給學生相關課程的精品網站、教學視頻、題庫和專題資料等網絡學習資源,既作為課程預備知識的參考,也作為課程內容的鞏固和擴充;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讓他們能夠結合自我個體情況,在教師總體統籌教學進度的安排下,對自身需要學習的知識靈活安排、合理攝取、高效吸收。

建立共同交流和討論的網上平臺,讓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都能夠針對學習中的問題自由地發表意見,展開討論。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同時教師能夠在討論中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進一步完善教學效果。

在對外漢語文化類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中,教師要把以上三種模式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為補充,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本文為湖北文理學院校級教研項目,項目編號:JY201013。)

參考文獻:

[1]崔軍.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及其教學活動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馮莉.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析——以《新聞采訪與寫作》為例[J].東南傳播,2011,(11).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3篇

一、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譯介狀況

文學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舉辦了多種文學研討活動。2006年中國作家協會啟動“中國當代文學對外譯介工程”,準備依托海外優秀翻譯人員和出版機構,利用3年的時間把中國作家的百余部優秀文學作品譯介到海外,增強和拓展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2010年中國作協又一次舉辦了“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來自英、美、日、韓、法、德等十幾個國家的漢學家、中國作家及譯者齊聚一堂,就“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途徑”“文學翻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主題展開了卓有成效的討論。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已經成為一份實實在在的努力。據作協的統計,迄今為止,被譯介到海外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已達1000余部,被譯介的作家200余人。[1]例如從1981年起中國文學出版社開始出版發行《熊貓叢書》,先后譯介并出版了諸如鐵凝、賈平凹、梁曉聲、張潔、韓少功、張賢亮、池莉等作家的近200部作品。雖然后來因為資金及翻譯人才缺失等原因,中國文學出版社停辦,但在2009年,國家外文局下屬的外文出版社在適當的契機對當時幾近停版的《熊貓叢書》重新編輯整理,相繼翻譯并出版了40余部當代文學作品,譯介工作在歷經磨難之后又一次展露生機。《熊貓叢書》幾乎涵蓋了中國所有近當代作家的優秀作品,成為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重要陣地,在海外影響重大,成為各個國家漢學家研究中國文學時的必備讀物,很多國家把它視為了解中國的一個途徑。作協對中國當代文學外譯的語種及出版時期也進行了統計。作協創作研究部的李朝全對搜集到的870余部譯作的語種進行了詳細的分類,發現涉及的語言多達25種。其中日譯本262部,英譯本166部,德譯本56部,法譯本244部,荷蘭譯本30部,占據譯本語種的大部分份額。[2]同時,李朝全對20世紀50年代后出版的文學譯本進行了統計,得出的結論是50年代出版49部,60年代出版32部,70年代出版28部,80年代147部,90年代230部,進入新世紀以來約390部。[3]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對外翻譯小說迎來了繁榮景象。

二、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困境

實際上,如今每年都有近千種中國文學譯作在國外發行和出版,但與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需求相比,其產生的國際影響并不讓人樂觀。中國當代文學要想在世界文壇占據重要地位,仍然任重道遠,特別是譯介方面存在的問題尤其值得關注。

1.當代文學作品譯入譯出失衡

隨著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深化,大量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通過譯介被引進國門,其新穎的創作思想、別具一格的創作手法使國內讀者耳目一新,對新時期人們解放思想、推動社會變革作用重大。同“譯入”的發展態勢相比,中國文學的“譯出”情況則顯得黯然失色。根據美國史密斯大學的漢學家桑稟華教授的統計數據,2009年,美國翻譯出版的文學圖書有348種,其中僅有8種來自中國文學作品,占美國的外國文學作品出版數量的4%。2011年亞馬遜北美店圖書銷售排行榜顯示:國內著名作家畢飛宇的小說《青衣》排在第288502位,《玉米》第325242位;“先鋒文學”作家余華的《活著》排在第206596位。在北美名列10萬位之后的排名,其圖書銷量及影響極為暗淡,難以進入大眾視野。這些統計數據直觀地反映出:來自中國內地的文學作品,在海外傳播中呈現出一少二低三無名的態勢。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譯入與譯出數量明顯不平衡。近年來中國圖書出版界為改變這一狀況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實施,雖然成績顯著,但是對外推廣資助的項目中文學類作品的比例和種類卻很少,文學類作品譯入與譯出失衡的狀況仍沒有根本扭轉。

2.優秀的文學翻譯人才匱乏

譯者翻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原作的表現水準。莫言作品的譯者葛浩文先生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其譯文地道流暢,充分融合了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審美情趣,同時又非常注重對作品所處的文化、社會及歷史背景的準確把握,他對莫言榮獲諾貝爾獎功不可沒。然而目前國內極度缺乏中譯外的高端翻譯人才,據業內人士估計,國內具有中譯外定稿水平的高級專家數量現今僅有一二百人,人才的匱乏直接導致了譯文質量低劣,特別是近年來粗制濫造現象不斷呈現,對中國文學的跨文化傳播及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建設都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3.出版發行渠道不暢

出版發行渠道的不暢是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最大阻礙。長期以來由于文化差異、社會及歷史等因素形成的障礙,造成西方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閱讀經驗欠缺,消極的認知和判斷長期存在。多數中國當代文學的譯本在國外被歸于學術化、專業化、邊緣化的小眾行列,只通過學術出版機構出版發行。例如當代女作家王安憶的《長恨歌》(TheSongofEverlastingSorrow:ANovelofShanghai)、朱文的《我愛美元》(ILoveDollars)、陳染的《私人生活》(APrivateLife)、韓少功的《馬橋詞典》(ADictionaryofMaqiao)等作品,都是通過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市場反應不容樂觀。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漢學家羅福林觀察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很少有國外的主流出版機構涉及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及推廣,而由美國學術出版機構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在商業市場上基本沒有銷路。[7]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學譯作若想在海外占據一席之地,市場影響因素始終是無法回避的重要環節。此外,中國文學還面臨對外推廣機制的定位問題。英國漢學家杜博妮認為,中國只關注出版商、編輯、審查員、學者之類專業讀者對文學譯本的可接受性,對實際讀者的閱讀及審美需求則重視不足。這種決策性的失誤使譯本在海外的傳播變成一種硬性推銷,難以在目標讀者中流通和接受,中國輸出的文學作品難免在大眾市場上遭受冷遇。

三、中國當代文學海外譯介的措施建議

創建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良好氛圍。在認知形態上,要意識到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是走出去,而不是送出去。在推廣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時,不僅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同時要關注跨文化傳遞的詮釋方式和西方的文化準則,使中國文學具有適于接納的閱讀品質。在語言環境上,全面普及漢語教育,消除西方對中國文化的隔膜與偏見,讓漢語教育與文學和文化的傳播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只有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推進“漢語熱”的傳播,西方在閱讀、理解和評價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時,才不會產生誤讀和歪曲。培養高水平的文學翻譯人才。海外的漢學家及譯者雖然對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面對日益頻繁的中外溝通與交流,培養高水平的譯者隊伍已成為重中之重。中國的本土譯者應能夠以主動的姿態從事高水平的譯介活動,加強與海外譯者群體的合作。政府和民間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舉行形式多樣的交流、培訓、研討、互訪、聯合培養等活動,加強中外譯者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鑒和切磋。例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年來先后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英國文學翻譯中心等機構開展合作;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與企鵝出版集團聯合舉辦中英文學翻譯研討班,邀請海內外著名漢學家、作家及譯者互動交流,通過具體的案例講解提高翻譯水平的方法和手段。這樣的交流和研討可以有效培養本土高水平翻譯人才。暢通文學傳播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文化接受方式。實際上,為了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支持和推廣措施,但仍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同時采取措施促進作家、譯者、版權商、出版機構之間的交流,特別要同海外主流出版機構建立聯系,充分利用其圖書銷售網絡,走聯合出版的道路,實現良性合作。也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設立海外出版發行基地,拓展對外出版和銷售的渠道。另外,積極調動各種媒介手段,發揮廣播、網絡、電影、電視等新技術平臺的助推作用,憑借多種媒介形式的宣傳及傳播效應,營造多樣化的文化接受環境,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產生積極效應。例如中國當代作家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家族》在1987年被張藝謀導演改編并拍攝成電影《紅高粱》,該片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莫言的文學作品隨之也引起了國際視野的廣泛關注。由此可見,媒介手段對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宣傳和推廣作用重大,成為文學傳播的助推先鋒。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4篇

一、五家學術期刊為中心的外國文學話語研究

在中國本國文學研討發展時段,也就是1978年到2010年之間,在中國文明語境下,以五家權威綜合型專業學術期刊《本國文學研討》、《本國文學評論》、《本國文學》、《國外文學》和《現代本國文學》為最重要的考核規模,經過梳理這個時間段實際研討和作家作品進行一定研究,同時對于話語轉型的學術進行一定意義研究,可以看出本國文學研討的話語建構理論運動是非常具有充足視角的。文學研討屬于話語建構和語境理論運動方面問題,學術反思應該充足創建話語視角和常識辦法,經過歷史發展,需要深刻地對于話語熱門問題進行一定剖析,進而對于文學研討中文明主體進行建構,比如對于五四時期文學研討話題形式變更是非常快速的主體,確立也具有非常光鮮的認識形狀特點。論文經過后期爭論和磨合,對于人性主義的話語和古代派系話題也進行一定的主流話語研究工作,實際話語中文學新次序也不斷發展,階層剖析話語形式也不斷淡出,情勢審美研討呼聲也不斷高漲,對于學界東方話語表達也進行一定質疑,作家研討視野上進行不同的分析和深刻研究,主要爭論的問題就是科學困局和研究成績認識問題,歸納綜合實際可以看出文學研討影響整個理論研究。經過對于詳細案例分析和研討話語轉型分析,最初步話語建構價值和進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及時解決。

二、外國文學研究整體現狀分析

中國現代學術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有百年歷程,很多學科中外國文學已經是非常特殊一個部分,百年來外國文學作品和西方文學理論已經翻譯了很多。中國文學界、學術界和非常重要話語資源,不斷推動中國學識和整個文化發展轉型。但是整個體系中對于外國文學進行學術長期研究,不斷進行引進、描述和介紹,都很難超越西方學界研究水平和話語思維模式。各國文學學術中對于歷史學、文藝學、古典文學和現代學科都進行一定全方位和多角度分析,外國文學界腳步卻稍微滯后,經過十年來語境和經典作家學術研究,不斷總外國文學研究中建立中國文化建設學術體系。目前學制中規定外國語言文學是一級學科,是諸個文學的二級學科中比較文學范疇,歷史上外國文學教育實踐也一直是以兩種方式存在,一個是語種文學,另一個是世界文學,后者并不是前者的簡單集合體。

三、階級話語的滯留

話語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新舊話語之間必須是要經過一番斗爭,歷史并沒有因為政局突變而瞬間轉變,意識形態繼續控制著思想文化,舊的文學觀念和批評模式依然非常盛行。話語歷史中文學、學術和藝術是一個整體內容,人道主義討論和現代派文學爭議的共同問題是整個文化問題,在這場討論中外國文學學科具有非常重要意義,外國文學界也經歷兩次討論,和學科相互之間也進行相互融合。人道主義和現代派最初都是通過翻譯進入到中國學界視野,這兩種話語也以不同方式出現,代表著不同時期中國對于世界文化的認知,外國文學界當然不可能只是原封不動地進行話語輸入,更多的是做了某種過濾和想象,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中外文學界對于相應話語不同解釋,都是能夠很好呈現外國文學變化的。通過對于外國文學不斷研究,新世紀學界面臨很多問題,都是沿著一定軌道進行一定發展的,學術評價制度也日益不斷規范化和數字化,導致學術研究生產性不斷增強,外國文學的話語地位也遠遠不及以前,隨著理論熱潮思想轉變已經進入到成熟期,外國文學研究也變得多元化,研究實踐也不斷呈現文化轉向的大趨勢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發展外國文學的理論價值和作用,不斷促進對于中國文學發展起到借鑒作用,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能夠達到中西融合,使得西方優秀的文化能夠很好融入到中國文學創作中,起到一定啟發性作用,更多是為了能夠很好提高對于中西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和平和穩定做出貢獻。

四、結論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文化差異 中巴文化 跨文化交際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maintained good relations of alli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Bu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leading to problem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produced,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is analyzed, and then analyzes its cause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Key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e of China and Pakista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來中國留學的巴基斯坦人數不斷攀升,據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計,2011年來華的巴基斯坦留學生有8516人,之后不斷增加,至2015年,人數達到15654人,居第六位,同時巴基斯坦的孔子學院也在不斷增多,所以中巴兩國的跨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也顯得尤為重要。但由于兩國文化上的差異經常會導致交流受阻或交流失敗,在此我們通過對案例庫的案例進行詳細分析,從而將兩國文化的差異之處進行分類,并深入剖析其產生原因。

1 中巴文化差異現象的體現

1.1 社交問候差異

案例一:李經理去巴基斯坦進行商務考察期間,他對巴基斯坦人的擁抱禮印象深刻。他同隨行翻譯一起參加了一個宴請,主人和翻譯是多年未見的好友。他們見面時擁抱在一起,而且頭部靠左擁抱一次,接著頭部靠右擁抱一次,最后頭部再靠左擁抱一次。但是他們并沒有像中國好友之間擁抱時那樣相互拍拍背部。

中國人初次見面的問候方式是握手,如果兩人是親密的朋友,會進行擁抱并互相拍拍背部以表示好久不見。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人們見面必說“真主保佑你”或“真主賜你平安”等祝福的話語,然后行握手禮或擁抱禮,且男女行禮也不一樣。對久別相逢的朋友、親人等,他們會為其戴上花環,以表達激動的心情。但他們忌諱拍對方背部,因為這被認為是警察拘捕犯人的動作。所以與巴基斯坦人行見面禮時應該多注意這點。

1.2 差異

案例二:某學校,在一次迎接新入學的巴基斯坦學生的聚餐會上,一個對外漢語教師無意中提起自己喜歡吃紅燒豬蹄,令這些學生十分不滿,并且發生了爭執。在接下來的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這些學生與這個老師的關系一直很疏遠冷淡,課程反響也很平淡,師生間互動很少,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這件事這個老師還受到學校的批評,雖然感到很委屈,但這個老師也沒有辦法。

由于巴基斯坦的國教為伊斯蘭教,全國幾乎都是穆斯林教徒,他們信奉和古蘭經。古蘭經中指出豬肉是一種不潔的食物,所以巴基斯坦人不吃豬肉。但豬在中國是一種常見家畜,豬肉也是中國人最普遍食用的肉類,人們并不覺得豬不潔,所以這才造成案例中教師和學生的沖突。

1.3 顏色差異

案例三:在巴基斯坦旅游時,小羅穿的是一件黃色的上衣。他發現當地的人們頻頻注意他的衣服,有些人甚至對他投來不太友善的目光,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對。

在中國黃色被認為是陽光溫暖的顏色,而且在古代,黃色還是帝王之色,只有皇帝才能穿黃色的衣服,以顯示尊貴。但在巴基斯坦婆羅門教僧們所穿的長袍是黃色的,容易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厭惡,所以在巴基斯坦最好不要穿黃色衣服。這也是為什么有人對案例中的小羅頻頻投來不友善目光的原因。綠色對伊斯蘭教是圣潔和莊嚴的顏色,他們的國旗和清真寺的壁磚常飾以綠色,但在中國,人們對綠色避之不及,男人若戴了綠帽子,則意味著太太不貞。

1.4 時間觀念差異

案例四:我們伊斯蘭堡孔院的一位丁老師是新來的外派教師。有一次孔院搞活動,讓他負責M織巴方學校的學生前來彩排中秋節文藝表演。但是巴方的領隊老師帶著學生姍姍來遲,并且遲到了一個多小時,來了也不著急著進入表演狀態。這位丁老師很著急,因為后面的時間他還安排了其他項目。好多個學校的彩排不得不因此拖延至午飯以后。丁老師對于此事非常氣憤和不解,認為巴方老師不講信用,不負責任。

中國人的時間觀很強,若開會要求7點到,人們往往會提前十多分鐘或整點到,避免遲到,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但巴基斯坦人不一樣,他們整個國家的時間觀都很模糊,他們認為遲到是正常的事,這不是不尊重人的表現,而且到了也不會馬上工作,而是談論一些其他事情。由于丁老師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導致彩排拖延,產生矛盾。要是丁老師告訴他們提前到,問題也就解決了。

1.5 其他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點頭表示肯定,搖頭表示否定,但在巴基斯坦卻恰恰相反,他們搖頭表示肯定、贊賞,點頭卻表示否定,所以當巴基斯坦人對你頻頻搖頭時你一定不要感到詫異。在巴基斯坦給人遞東西時千萬不要用左手,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骯臟的,用左手是對他們的極大不尊重,但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概念。在中國當我們看到喜歡的小孩時,我們會不自覺的摸摸他們的頭和臉以表示喜愛,但在巴基斯坦千萬不要摸小孩的頭,因為他們認為頭是人最純潔和高貴的地方,外人摸頭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行為,頭只能被家里的長輩觸摸。在巴基斯坦的婚禮上你會看到新娘全程滿臉愁容,也許你會奇怪新娘為什么不笑,因為巴基斯坦人認為新娘愁容滿面是表示對自己娘家人的戀戀不舍,新娘越哀愁越受到人們的尊重。中國古代婚禮有過哭嫁,但現在新娘都是高高興興地出嫁。而且在巴基斯坦不能隨意戴鼻環,因為這表示已婚。

2 中巴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2.1 社會行為規范影響

由于國別不同,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同,自然社會行為規范也會有所不同,當一個行為在一個國家看似是合理的行為時,在另一個國家也許就是不合理行為甚至非法行為。如朋友見面時拍背,這在中國人看來再平常不過,但在巴基斯坦就被認為是不合理,忌諱的動作。摸小孩頭也是如此。

2.2 影響

歷來是跨文化交際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引起來的文化沖突比比皆是,甚至演變到偏見仇恨,最后彼此互斗殘殺。中國大多數人沒有明確的信仰,所以沒有過多忌諱。但巴基斯坦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你到處都可感受到強烈濃厚的伊斯蘭教氣氛,看到清真寺的尖塔和圓頂,聽到“至大”的呼禮聲,所以他們不吃豬肉,不穿黃衣的習慣都是受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

2.3 價值觀影響

在文化的諸多要素中,價值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最大。Rokeach在1973對價值觀的定義是:價值觀是用來選擇和解決沖突的規則。時間觀也是價值觀的一種體現,人們如何看待和使用時間是在特定文化中慢慢習得的。中國自古就有珍惜時間的諺語,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中國人很珍惜時間,赴約時也很守時。但巴基斯坦人的時間觀念就沒有這么強,在他們的價值觀里,不準時赴約不是什么失禮行為,提前到達反而會讓主人覺得未準備好而措手不及。此外巴基斯坦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性也是受價值觀的影響。

2.4 思維方式影響

思維方式影響著文化,文化反過來也影響著思維方式。中國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委婉的處事風格,是曲線思維,形成了高語境文化,而巴基斯坦人直奔主題,是直線思維,屬于低語境文化。這兩種思維碰撞必然會導致交流的阻斷與不理解,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當你委婉告訴一個巴基斯坦朋友車壞了,今天還要去機場時,他除了表達遺憾之外便無其他表示。

3 建議

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擊對外派教師及常駐人員的沖擊最大,所以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對他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在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方面:我們應該多了解巴基斯坦文化,包括政治、歷史、宗教、教育、風俗習慣等,在堅守本國文化的同時做到尊重對方文化,對不同之處采取寬容的態度,做到,和諧共處的原則。第二,在跨文化意識方面:留心身邊發生的跨文化交際事件,并注意思考這些事件和現象背后的文化原因,做到經常反思自己的跨文化經歷并能分析出不當行為然后馬上進行改正和調整,養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第三,在跨文化交際技巧方面:首先我們要做到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對方、其次做到消除民族歧視、增加自信、提高移情能力,降低以自我為中心等,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進交流的成功。第四,在跨文化交際態度方面:可以以開放積極的心態多參與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活動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學習并建立良好的關系,使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當地文化氛圍中,要避免刻板印象、偏見、歧視等不正確態度,對于不同的文化行為與觀念,我們應該以寬容、包容和尊重的態度來對待。

4 結語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所難免。巴基斯坦作為中國最鐵的盟友,與中國的交流勢必越來越頻繁,但由于兩國文化的差異,又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文化的沖突,如何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流而不至于出現令雙方尷尬的局面,這是我們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中外文化差異案例庫平臺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將中巴兩方的文化差異進行分類,進而對差異a生的原因進行剖析,最后給出相關的建議。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應當以最真誠的心待對方,以寬容理解的態度待不同,那么交際必能成功,“巴鐵”友誼定當遠存。

參考文獻

[1] 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2] 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召县| 宝丰县| 平利县| 两当县| 贡嘎县| 石家庄市| 海林市| 垣曲县| 施秉县| 咸丰县| 峨边| 正定县| 托克托县| 普格县| 抚顺市| 桃园县| 寿阳县| 茌平县| 盐池县| 鱼台县| 常熟市| 长沙市| 噶尔县| 阿拉尔市| 庆云县| 永顺县| 杭州市| 丹巴县| 定陶县| 溆浦县| 平南县| 广河县| 新泰市| 普定县| 长沙市| 巫溪县| 平舆县| 贡觉县| 通辽市| 称多县|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