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口腔護理的健康宣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口腔潰瘍是各種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煂е驴谇粷儼l生的高危因素中,小兒口腔潰瘍發生率明顯高于成人。嬰兒期的惡性腫瘤患兒,由于年齡小于1歲,無法正確表達主觀感覺,依從性差,無法自主的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口腔護理,因此化療后一旦發生口腔潰瘍,極容易導致無法控制的口腔感染,增加家屬的焦慮,甚至導致家屬逃避或拖延化療,嚴重影響嬰兒期惡性腫瘤患兒化療效果。我科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間,共有36例嬰兒期惡性腫瘤患兒化療后發生了口腔潰瘍,經過積極的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回顧性的就嬰兒期惡性腫瘤患兒化療后發生口腔潰瘍進行原因分析,總結護理干預措施,為患兒家屬提供專業的健康指導提供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間在我科因化療后發生口腔潰瘍的嬰兒期惡性腫瘤患兒36例,其中急性白血病29例,腎母細胞腫瘤3例,神經母細胞腫瘤2例,肝母細胞腫瘤2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10+1.3)月。家屬資料:祖父母陪伴護理22例,父母陪伴護理11例,其他親屬陪伴護理3例;文化程度:大學及以上7例,高中及以上6例,初中及以上5例,小學文化5例,文盲13例。
1.2方法急性白血病患兒:18例采用HD-MTX方案,7例采用VDLD方案,4例DA方案,18例采用HD-MTX方案患兒在化療后1-3天內發生口腔潰瘍,其余均在化療后3-5天發生口腔潰瘍。腎母細胞腫瘤:采用A+V+D方案,本組3例患兒在化療后3-5天內發生口腔潰瘍。神經母細胞腫瘤:采用CDV方案,本組2例患兒在化療后3-5天發生口腔潰瘍。肝母細胞腫瘤:采用ICE+A(異環磷酰胺+卡鉑+VP-16)方案,本組2例患兒在化療后1-3天內發生了口腔潰瘍。口腔潰瘍使用了WHO 4級評價法,I度:口腔黏膜出現紅斑、疼痛;II度:口腔黏膜出現紅腫潰瘍,但能夠進食;III度:口腔黏膜出現潰瘍,患者能夠進流質飲食;IV度:口腔黏膜出現潰瘍,不能夠進食。
1.3在化療過程中口腔護理原則除采用HD-MTX方案的患兒均在上藥42小時使用亞葉酸鈣靜脈解救時加用稀釋亞葉酸鈣液漱口,其余化療患兒均要求家屬使用1:20稀釋碘伏溶液和口泰完成漱口。護士向患兒家屬講解口腔護理的方法及重要性,每班觀察并記錄患兒口腔黏膜情況。
2嬰幼兒期化療患兒發生口腔潰瘍的原因分析
2.1自身原因
2.1.1 36例嬰兒期惡性腫瘤患兒平均年齡(10+1.3)月,口腔黏膜細胞增殖速度快,致使各種化療藥物對增殖速度快的口腔黏膜細胞破壞較大。嬰兒期患兒具有不能正確表達主觀意愿,無法積極有效的配合口腔護理的特點,一旦家屬對口腔潰瘍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或家屬執行口腔護理的依從性較差,家屬主觀的拖延或逃避執行口腔護理,均可導致預防性的口腔護理執行效果差,與家屬的親疏關系、文化層次并無明顯聯系。
2.1.2 36例嬰兒期惡性腫瘤患兒均為混合喂養,由于化療藥物可能導致嚴重的消化道癥狀,大多直接采用配方奶喂養,很少在化療期間添加固體輔食,加之飲奶后由于漱口液的藥味可能導致患兒嘔吐而沒有及時漱口?;純阂驗槿狈φ]o食的添加而導致缺乏正常的咀嚼鍛煉,口腔內唾液腺分泌較少,唾液腺正常的分泌對口腔有著重要的沖洗作用,而且唾液中含有豐富的殺菌蛋白,再加上各種原發疾病導致患兒各個器官功能低下,一旦缺乏唾液腺的分泌和進食后對口腔的及時清潔,導致發生口腔潰瘍的幾率明顯增高。
2.2化療原因
36例嬰兒期惡性腫瘤患兒在化療方案中,使用了能夠造成口腔潰瘍的細胞毒性藥物如甲氨蝶呤、足葉乙甙、柔紅霉素等等?;瘜W性口腔潰瘍的嚴重程度玩玩取決于所用藥物的用法、計量和周期。大劑量的甲氨蝶呤和足葉乙甙需要長時間的持續緩慢滴注,可以長時間直接或通過唾液的分泌對口腔黏膜上皮細胞造成直接的損害,因此使用了甲氨蝶呤和足葉乙甙的患兒因此發生口腔潰瘍時間較早在1-3天內出現。而柔紅霉素等抗生素類化療藥物,是通過阻止DNA合成而抑制上皮細胞增殖而造成損害,往往在體內代謝物質耗盡,上皮細胞脫落后后表現出毒性反應,因此使用柔紅霉素的患兒的口腔潰瘍高發在3-5天最為明顯。
2.3其他原因
兒科工作中,由于大部分患兒對家屬的依賴及對醫護人員的恐懼心理,會導致臨床很多生活護理和口腔護理均由護理人員指導家屬完成。護士在繁忙的工作中也無暇一直看顧著家屬為患兒漱口是否落實。在此36例患兒中,回顧性的發現,家屬們因為對口腔潰瘍嚴重性認識不足,大多借口因為患兒睡眠、因疼痛而哭鬧、漱口后誘發不適,大多只“蜻蜓點水”式的完成口腔護理,最后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
3 護理對策
3.1 健康宣教在化療前,護理人員應該加強對陪護家屬的健康宣教。根據使用藥物可能導致口腔潰瘍發生的規律,在不同化療階段對患兒家屬實施口腔護理及化療的指導。聯系個案,加深家屬對口腔潰瘍嚴重性的理解,促進家屬執行口腔護理的依從性。
3.2 實施個體化的方案,落實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潰瘍的發生
3.2.1 漱口時保持口腔清潔簡單易行的方法之一。一般建議在非睡眠的狀態下,每WHO評分I度、II度的患者,每2小時漱口1次,III度、IV度的患者,每1小時蘇口1次。對于嬰兒,可以通過喂服溫水來幫助口腔的清潔,從而達到保持清潔舒適、減少刺激損傷的目的。
3.2.2 在預防化療患者口腔潰瘍中應以護理問題為出發點,為患者進行個體化護理,可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生及促進潰瘍的早期愈合。嬰兒期患兒因為年齡幼小,部分漱口液藥味重會引發患兒哭鬧,最后無法完成口腔護理。護理人員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提出解決方案,落實預防口腔潰瘍的措施。嬰兒期患兒會有無選擇性的吞咽動作,可以選擇能夠口服的漱口液如稀釋亞葉酸鈣液、鹽水、康復新口服液來漱口;可以將浸泡了漱口液的無菌紗條讓嬰兒咀嚼來完成漱口的工作。對于一些高危患者,推薦化療期間口含冰塊,以減少化療藥物進入口腔黏膜進而減輕或避免口腔潰瘍的發生。護理人員可以使用冰凍的生理鹽水紗條讓嬰兒吮吸從而預防性的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生。
3.3 口腔潰瘍的護理對策
3.3.1控制疼痛,促進口腔護理的依從性。嬰兒一旦發生口腔潰瘍,常因為口腔疼痛而哭鬧、拒食拒飲,常常導致家屬焦慮、內疚、無助、絕望的心情,最后逃避或拖延、甚至放棄執行口腔護理,甚至終止患兒的化療。因此要采用控制疼痛的方法,促進口腔護理的依從性??梢栽谶M食或進飲前使用局部物利多卡因注射液進行局部口腔潰瘍的涂抹,止痛效果能夠維持在15-30分鐘;還可以在飲食間隔期使用黏膜保護劑如思密達涂抹口腔,通過保護受損的黏膜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3.3.2控制感染口腔潰瘍感染的致病菌以細菌最為常見,其次是霉菌和病毒。此36例嬰兒期化療患者,有22例為厭氧細菌感染,14例白色念珠球菌感染。針對不同的致病菌采取了相應的抗感染治療。22例厭氧菌感染患兒,采用口服抗生素,并配合低流量口腔吸氧20-30分鐘/次,3-5天內口腔潰瘍愈合。14例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患兒,采用2%的稀釋碳酸氫鈉堿化口腔環境,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并使用口服液局部涂抹口腔潰瘍,3-7天內潰瘍明顯好轉。
【關鍵詞】“一口清,一手精” 口腔??谱o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55-02
隨著社會對口腔??谱o士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對口腔專科護士的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具有職業能力、人文素養和創新意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未來口腔??谱o士培養的重點。我校致力于培養出符合國際需求的牙科團隊成員,自2011年開始實施“一口清,一手精”實踐技能教學和文明禮儀訓練相結合的特色實訓教學模式,實踐證明該模式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一 “一口清,一手精”實訓模式的應用
1.實訓要求
該模式實訓教學的要求是學生能夠邊說邊做,理論知識“一口清”,實踐技能“一手精”。通過實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口腔??婆R床技能的操作步驟及技術要領,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實訓方法
選取我校2011級、2012級口腔護理方向的學生,四個班級共204人作為研究對象,對實施“一口清,一手精”實訓模式前后的實驗成績進行對比。在口腔護理學中選出臨床必備的操作技能,為滿足崗位需求,特選定:玻璃離子水門汀調拌、口腔科個人感染防護、淺齲病人的護理、頜面部繃帶包扎的護理等項目,按照規范操作。
3.規范操作
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項目實訓:儀表操作前準備(環境準備)護士準備用物準備具體操作整理用物?!耙豢谇濉闭Z言標準精練,“一手精”動作嫻熟規范。
4.實訓結果
運用“一口清,一手精”實訓模式培訓前后學生實驗成績的對比見表1~4。
二 實訓結論
1.“一口清,一手精”培訓方法提高能力的目標
第一,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具有熟悉準確的專業技巧、嫻熟的技能是建立和維護良好護患關系的重要環節,為培養出高水平的口腔??谱o士,我們注重對其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實訓中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培養探索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耙豢谇?,一手精”的培訓方法應用于課堂后,見表1~4培訓前后技能操作成績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第二,提高語言溝通能力。為了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口腔保健服務,要求口腔護士能夠與患者交流得體,主動關心體貼病人,做出全面的健康指導以及靈活應對突發的復雜情況,樹立護士的職業榮譽感,讓護士以積極、平和、寬容的心態和患者溝通。因此,語言溝通能力在口腔護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一口清,一手精”的實訓過程中,要求每名學生模擬臨床情景,與醫生、患者都有良好的語言交流,見表1~4培訓前后語言溝通成績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第三,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為了促進合作性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理念,“一口清,一手精”實訓中由口腔醫學專業和口腔護理方向兩個專業的學生同時參與同一項目的操作“淺齲病人的護理”,見表3培訓前后團隊合作成績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一口清,一手精”培訓方法增長知識的目標
在“一口清,一手精”實訓項目中要求學生具備完善的理論知識,熟悉疾病的診療程序,能夠做出正確的護理評估,采取合適的護理措施,便于臨床診療過程中與醫生的密切配合,同時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口腔宣教知識,在診療前后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口腔宣教及健康指導,還要具備口腔預防保健相應的知識。熟悉口腔科常用器械和設備的使用注意事項,并具備基本的養護常識。在項目實訓中采用理論實踐理論的過程,使理論知識更加精深,技能操作更加嫻熟,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實訓的過程,不斷完善和鞏固所學知識,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3.“一口清,一手精”培訓方法培養情感的目標
第一,人文素質的提高?!耙豢谇?,一手精”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同時建立高度的責任心和道德觀。見表3~4培訓前后人文關懷成績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第二,護理禮儀水平的提高。護士的禮儀可以體現出內在的修養和素質,儀表修養、言談舉止、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都會對患者產生直接的心理影響,更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為提高醫院的整體形象,提高服務質量,口腔護士在實訓中要做到“微笑在臉上,文明用語在嘴上,嫻熟動作在手上,儀表整潔在身上”。見表1~4培訓前后禮儀儀表成績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一口清,一手精”的實訓模式在口腔??谱o士的培訓中,有利于精深口腔護理的專業知識,規范實踐技能,提高職業素養,為臨床工作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口腔護理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廖林楠、林杰、彭波.“一口清,一手精”特色實訓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4(5):612~613
方法:對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間我科收治的826例手足口病患者,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13例,對照組413例,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護理方法,而實驗組則采取系統的健康知識宣教及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結果:實驗組患兒均不同程度縮短了住院天數2.35天(平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系統的健康知識宣教及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縮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復發率。
關鍵詞:手足口病 病程 復發率 護理干預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32-02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柯薩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和呼吸道傳播,5歲以下兒童多見,四季均可發病,以春夏季節多見。其臨床特征為發熱,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發生散在的水泡、丘疹或斑疹,數目不等,直徑2mm—4mm,膝蓋也可出現若干皮疹,口腔損害表現為咽峽、舌、腭等處水泡,潰瘍,有的患兒兼有口臭,流口水,厭食拒食,煩躁和呼吸道感染,嚴重者可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心力衰竭,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臨床上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只有通過提高患兒的免疫力及對癥治療并且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及衛生宣教從而有效縮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復發率[1]。
1 臨床資料
1.1 對象。選取我科自2010年3月01日—2011年02月28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826例,其中:男489例,女337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8歲。其中4-5歲153例,3歲以下635例,隨機分組,分為實驗組413例,對照組413例即常規護理組。對照組平均住院6.6天,實驗組平均住院4.25天,其中3例轉上級醫院治療,其余患兒均痊愈或好轉出院。無死亡病例,對照組半年內復發76例,復發率18.04%;一年內復發58例,復發率14.04%;實驗組半年內復發21例,復發率5.08%;一年內復發11例,復發率2.66%。兩組病例在年齡,知識結構,城鄉地域及治療方法方面均無差異。
1.2 方法。隨機對病人分組后,分別對對照組病人實行一般的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之外采取系統的健康知識宣教及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即:在剛入院時,就針對患兒及家屬對手足口病及其藥物治療的認識程度、接受知識的能力進行評估。制訂出科學的、個體化護理計劃,并進行有計劃的、有目的、循序漸進的健康教育與護理干預措施
1.3 結果。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觀察對比,表明系統的健康知識宣教及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縮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復發率。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縮短病程2.35天,半年內復發率降低了12.96%,一年內復發率降低了11.30%見表1、表2。
2 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
2.1 護理干預措施。
2.1.1 發熱護理。手足口病多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護理措施: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囑患兒臥床休息,限制活動量;給患兒穿寬松的衣服,鼓勵患兒多飲溫開水,洗溫水浴,如果體溫超過38.5℃,可行物理降溫(溫水擦浴和頭部冷敷及大血管經過的淺表部位置冰袋,1小時更換一次。并觀察記錄降溫效果;遵醫囑給予鋅布顆粒布洛酚口服、小兒退熱栓塞肛等處理;遵醫囑給予0.9%NS5ml+注射用頭孢噻鈉1.0g靜脈滴注及利巴韋林抗病毒等治療;患兒出汗后要及時更換衣服,注意保暖;鼓勵患兒多飲水或選擇喜歡喝的飲料;每4個小時測量體溫、脈搏、和呼吸,體溫突然升高或驟降時,要隨時測量并記錄),對持續高熱的患兒要補足液體量,喝一些淡鹽涼開水。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做好預防措施。指導患兒家屬識別體溫異常的早期表現,注意有無頭痛、脈率加快、煩躁不安,及時觀察并報告醫生及時處理,以免驚厥抽搐發生。
2.1.2 皮膚護理。給患兒選擇棉質的衣服和被褥,衣服要寬大、柔軟,床鋪平整干燥,做到隨臟隨換,盡量減少對皮膚的各種刺激。為患兒修剪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行各種治療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皰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膚可涂抗生素軟膏;臀部有皮疹時,便后用溫水清洗并保持臀部干燥。
2.1.3 口腔護理。患兒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損害,鼓勵患兒多飲水,早晚各行口腔護理一次,每次進食前后,助患兒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漱口,已有潰瘍者,可給予康復新液或西瓜霜噴劑局部噴霧,口腔涂藥后,囑患兒閉口10min,半小時后方可漱口及飲水或進食以保證療效,減輕疼痛,促進潰瘍面愈合。
2.1.4 飲食護理。此病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導致食欲差,不愿進食,飲食應清淡易消化,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如:菜泥稀飯、蒸蛋、牛奶等,禁忌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進食粗纖維菜梗,以免刺激潰瘍面,加重黏膜損傷。
【關鍵詞】
手足口?。徊《拘阅X炎;護理
2008年4~6月,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收治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20例,經過精心的治療,細心的護理,20例患兒全部治愈出院?,F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齡最小的6個月,最大的5.5歲,平均3歲;住院天數最短的8 d,最長的18 d,平均13 d;輕型12例,表現為發熱,體溫在38℃~39℃之間,精神差、煩躁、哭鬧;重型8例,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發熱、嘔吐、抽搐,體溫在39℃~39.5℃。實驗室檢查:WBC升高6例;腦脊液檢查:細胞數升高9例;體格檢查:有陽性體征的10例。經抗炎、抗病毒、鎮靜、營養腦細胞藥物、降顱壓等治療效果滿意。本組患兒入院時皮疹已消退者10例。
2 護理
2.1 消毒隔離 本院成立了手足口病專業病房,實行嚴密隔離。房間每天用紫外線照射1 h;地面、床頭柜、床頭、凳子、患兒的用具、玩具用含氯消毒劑(每升含有效氯500 mg)擦拭;被褥、衣服在陽光下暴曬;患兒的分泌物、嘔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劑(每升含有效氯1000 mg)浸泡消毒半小時后倒掉;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后用液體皂流動水洗手,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2.2 發熱護理 本組病例均屬中樞性發熱,藥物降溫效果不好,均采用物理降溫,用40℃左右的溫水、35%~40%乙醇或冰袋降溫。擦浴時動作輕柔,關心體貼患兒,囑其多飲水。
2.3 抽搐護理 按醫囑給予鎮靜劑,同時備好氧氣、吸痰器及搶救物品,抽搐頻繁時用開口器或紗布包裹的壓舌板放置牙口中間,以防咬傷舌頭。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出痰液及嘔吐物,病室保持安靜,操作要輕柔,以減少刺激。
2.4 皮膚護理 患兒手掌、足掌皰疹因搔抓而繼發感染,一旦抓破,皰疹液會引起病毒擴散,加之高熱、降溫時出汗,嘔吐物易弄臟衣被,因此,應保持皮膚清潔,穿柔軟寬大的衣服,經常更換。洗澡時用溫水,床單要清潔、干燥,勤修剪指甲。臀部有皮疹的患兒隨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2.5 口腔護理和飲食護理 患兒因高熱、口腔潰瘍、疼痛、張口困難而影響食欲,應給予營養豐富的流質、半流質易消化的飲食,以略涼為宜,不能過酸或過咸,以減少對口腔黏膜的刺激,鼓勵患兒多飲水,保持口腔清潔,避免用刺激性溶液漱口,可用棉簽蘸3%碳酸氫鈉溶液擦患兒的口腔,然后在潰瘍面涂錫類散[1]。
2.6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定時測量體溫、呼吸、心率及血壓,特別是體溫、呼吸和心率,觀察抽搐的次數及持續時間,神志、精神的變化。本組患兒神志都是清醒的,但煩躁哭鬧不安的占多數,少數患兒有嗜睡現象;觀察嘔吐物的顏色、性質、量,準確記錄到護理記錄單上;躁動不安時,按醫囑給鎮靜劑,注意觀察藥物的療效及入睡時間;用降顱壓藥物時一定要快速靜脈推注,加壓滴注時護士一定要在一旁看守,確保醫療護理安全和療效。
2.7 靜脈留置針護理 本組患兒均用脫水劑,有時間性。輕型1~2次/d;重型4~6次/d。為減輕患兒痛苦,筆者對本組病例均采用了靜脈留置針,寫上穿刺日期,每班交班并觀察局部有無發紅、腫脹現象,判斷留置針是否脫落和局部是否有感染現象。通過采用靜脈留置針,明顯減輕了患兒因多次靜脈穿刺而帶來的痛苦,有力的配合了對本病的治療。
2.8 心理護理 由于口腔、手足皰疹的疼痛刺激,加之顱壓升高導致頭痛、煩躁、嘔吐,又處于陌生、被隔離的環境中,患兒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用和藹的態度愛護患兒,多鼓勵和夸獎,給患兒講故事保持其情緒穩定,對較大患兒耐心解釋,爭取配合治療。鼓勵多進食,以增強免疫力,爭取早日康復。
2.9 健康教育 教育患兒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喝開水,吃熟食,不要吃生冷食物。囑其在家多通風,勤曬衣被,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介紹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流行特征、預防措施及合并病毒性腦炎的早期表現等知識,要做到對本病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教會家長做好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及飲食護理,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交叉感染。
3 討論
本組病例是手足口病引起的病毒性腦炎。所以,要從預防手足口病做起。手足口病可經呼吸道、消化道傳播,也可經過接觸含病毒的皰疹液傳播,屬局限性疾病,臨床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因此,臨床護理工作及衛生宣教、對癥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治療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的過程中,配合臨床藥物治療,加強了本病的基礎護理和健康教育,引導患兒及家長消除恐懼心理,樹立科學的疾病觀和戰勝疾病的信心,有效地遏制了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進一步發展,使醫務人員和家屬對本病有了新的認識,也提高了護士的業務技術水平,密切了護患關系。
【關鍵詞】 手足口病; 健康教育;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7-0108-02
健康教育是以住院患者及家屬為教育對象,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使患者及家屬了解病因、相應護理措施,飲食調理、消毒隔離、用藥知識、疾病轉歸等。尤其是牧區蒙古族的患兒由于對疾病了解少,容易產生恐懼心理,通過健康教育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兒,給予全程護理干預與健康教育,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60例蒙古族手足口病患兒,其中男112例,女48例,年齡6個月~11歲。所有患兒均有手足口病的典型癥狀與體征,符合第七版《諸福堂實用兒科學》中關于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1]。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手足口病常規護理項目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及宣教,具體項目如下。
1.2.1 入院時的宣教 責任護士在患兒入院時主動熱情接待,根據病情合理安置床位,向患兒及家長介紹病區環境、消毒隔離原則、入院告之書的相關內容、科主任、主治醫生、護士長、責任護士等,并履行簽字。使患兒及家長盡快熟悉醫院的環境,適應住院生活,消除恐懼感。
1.2.2 住院期間的宣教 根據患兒和家長不同文化層次的需求,并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兒和家長講解手足口病的病因、臨床表現、皮疹和口腔的護理、休息及飲食、醫院消毒隔離制度及探視制度等。同時發放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處方,張貼宣傳畫、每月一次集中健康教育課,通過示范授課的形式為患兒及家長解答提出的問題,并教會預防手足口病的措施。
1.2.3 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的宣教 (1)病因: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出疹、發熱性急性傳染病,其型別甚多,主要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腸道病毒對紫外線、含有效氯消毒劑及干燥敏感,甲醛、碘伏也能滅活,病毒在50 ℃可被迅速滅活。本病好發于夏秋季節,常年散發。手足口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傳播。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該病潛伏期一般3~7 d,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2]。(2)臨床表現:起病急,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腔、臀部及肛周出現斑丘疹、皰疹??砂橛锌人?、流涎、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少數患者可并發腦炎、心肌炎、肺水腫等,病情兇險危及生命。具有下列特征的患兒有可能在短期內發展成為重癥病例:年齡
1.2.4 并發癥的處理及宣教 (1)發熱時的護理及宣教 :密切監測體溫變化,臥床休息,多飲水,若體溫超過38.5 ℃,應給與物理降溫,可用溫水擦浴,必要時遵醫囑口服百服寧口服液,出汗后及時更換衣服,防止著涼。(2)皮疹的護理及宣教:患兒衣服、被褥清潔、柔軟,床鋪平整干燥,盡量減少對皮膚的各種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溫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皰疹每日用0.5%的絡合碘消毒兩次;臀部有皮疹時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潔,避免皮疹感染。教會患兒及家長七步洗手法。(3)口腔護理及宣教:保持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護理,每次進食前后協助患兒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漱口,已有潰瘍者,給予西瓜霜噴劑噴涂,以消炎止痛和促進潰瘍面愈合。(4)飲食知識的宣教:給患兒進高蛋白、高營養、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溫涼、無刺激性。禁食冰冷、辛辣、過咸、堅硬等刺激性食物。對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脫水、酸中毒者,要給予補液,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5)心理焦慮護理:由于手足口病患兒年齡小,加之口腔潰瘍、皰疹、疼痛影響進食、懼怕打針等原因,多哭鬧不安,情緒不穩定,護士應根據患兒的不同情況及性格特點,做好心理護理,要用溫和的態度,嫻熟的技術,愛護體貼患兒,取得患兒的信任,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懼感,保證情緒穩定,避免哭鬧,配合治療,早日康復。
1.2.5 出院后指導 向家長及患兒做好宣傳防病知識,指導家長做好嬰幼兒衛生保健,保持病室內衛生清潔,勤為患兒洗手,禁止患兒摳嘴、吸手指,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習慣。由于周邊處于草原地區,農牧民衛生條件差,對疾病認識不夠。出院后告知患者家里要經常通風換氣,勤曬衣被。要喝開水,吃熟食,對玩具、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還要注意孩子的營養、休息,提高機體抵抗力。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及嚴重并發癥發生率,其中嚴重并發癥包括腦膜炎、肺水腫、心肌炎。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試驗組住院時間(6.46±1.54)d短于對照組的(7.56±3.4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出疹、發熱性急性傳染病,其型別甚多,主要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4]。本病好發于夏秋季節,常年散發。由于本市周邊牧民居多,對該病的一般性常識了解少,患者家屬多有焦慮,本研究通過積極的健康宣教,使患兒及家屬了解該病的發生發展,穩定的不安情緒,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及病情的控制。健康教育要把握時機和技巧,例如新入院患兒家長心情比較急躁,應在病情較穩定,心情平和的情況下,護患雙方有供求信息的情況下最好。健康教育的方法應得當,根據針對性強的問題,為家長答疑解難,激發家長及患兒的參與意識,便于溝通和交流。健康教育的語言要標準,恰當的稱呼、親切的態度,語言應富與感情,通俗易懂。健康教育多樣化。編足口病宣傳單,宣傳畫,患兒及家長共同參與,圖文并茂,激發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和宣傳意識。本研究結果提示合理的規范化治療基礎上加上全程護理干預及宣教可以降低手足口病患者的并發癥出現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2-810.
[2]李蘭娟.手足口病[M].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
[3]陳清.手足口病臨時病區醫院感染隱患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