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文化展廳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縱觀歷史,展示是人類相互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常用途徑。展示藝術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的階段性發展逐漸形成的。展覽是展示的集中載體,是一項藝術活動,它的發展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在不斷發展變化。展覽是指在既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運用藝術設計語言,通過對空間與平面的精心創造,使其產生獨特的空間范圍,此類空間集信息交流、服務娛樂為一體,使觀眾能參與其中,達到完美溝通的目的,它是一個高效空間。
人類歷史源遠流長,而記載傳承這些的不僅僅有文字書卷,還有各型各色的展覽。展覽作為一種為現代人接收的傳播路徑,被廣泛用于商業產品的展示、歷史文化的傳承、藝術文藝的傳播進步等效用。它使文化、文明更耀眼的閃爍在歷史的河流當中,使科技更直觀的呈現在人們眼前,使藝術交流更迭、不斷推陳出新,使優良的文化傳統傳播開來,成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進步的推動力。展示環境分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室內空間是以展品本位為出發點,是展示道具形式作用下的空間形態。在城市化進程迅速的大環境下,人類文明不斷進步,既要發展又要傳播,小型場館展覽成為目前城市發展,信息傳播的即食之法。本文就場地較小的展廳空間中,最大效用的達到展覽目的,處理好“人——展品——環境”之間的關系,即布設恰當、高效的展覽的思路、方法進行探討研究。
一、陳展內容不拘泥于形式,做到材料完備、主次分明
陳列展覽內容的確定應盡量避免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限制,籌備布展的首要任務就是確定展覽內容。其內容的確定應以展覽目的為中心,圍繞展覽目的設置內容,確定環節、章節等。任何浮華虛無或帶有情感的修飾辭藻都避免出現在展覽當中,如需要使用,必須經多次論證,與展出事實情況相符才能被列入陳展內容。
經確定的陳展內容,各版塊之間應銜接自然,重點突出。展覽的重點往往被凸顯于布展中的每一個環節。從籌備展覽基本內容,到隨后的形式設計、資金設備投入等方面往往都被特別對待。這樣能使整個展覽重心明確,看點突出,張弛有序,從而更直接的傳達整個陳展的中心思想。
二、合理運用電子產品,讓展覽信息表達完備
隨著電子科技、信息技術走進我們的生活,展覽也應運邁上電子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運用電子設備進行展示,不僅能節省空間、吸引觀眾、增強觀眾互動情緒,還能起到延長展線,充實展覽內容的功效。針對較小的展廳尤其適用。但電子產品的使用是有節制的,要用的恰到好處,不多不濫,精準的與觀眾互動,傳達展覽要表達的內容。
電子設備在展覽中出現往往是被應用于延伸展示內容、增強視聽互動效果等。往往電子設備的出現地便是展廳內的看點和重點。反之,用電子設備來傳達展覽中的重點內容,是凸顯它的有效方法。
小展廳使用電子設備應注意留予參觀者觀賞或互動距離,所以必須將電子設備的體量考慮在先,避免電子設備與展廳其他展示內容產生干擾。
三、注重視覺引導,拓展展廳空間
小展廳陳列展覽設計應綜合考慮視覺效果,變換靈動的布設陳列展覽,根據參觀人群的流動趨勢,建立展廳內的空間景觀視覺中心,并在展廳內可適當劃分展廳區域,將不大的展覽面積層次化,通過地階及裝飾裝潢材料、色彩,輔助設施、光源等實現空間劃分,用電子設備或雕塑等建立空間景觀視覺中心,將觀眾視覺重心上升,同時使展廳空間由開場式轉變為半閉合式。增強了空間的層次感和神秘感,使觀眾對展覽的好奇心和興趣大幅增加。
展廳內合理規劃觀眾的流向,在設計立面空間造型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多方位的視角,注意展品、造型道具在空間中的角色運用,在動態的流線中注重展覽形象效果。也就是說要注意空間塑造的協調統一、均衡穩定、滲透融合、主次關系、空間順序和空間程序這幾方面,展示空間藝術處理技巧的立足點就在于此。
較小的展廳立面布展時還應講究內容展示“分散”,避免大量的展板或實物過多的組團出現。在小展廳已經被空間劃分后,將展品、展板疏密有致的排列,注重各版塊之間的銜接,使展覽內容連貫、形式整體。
四、增強展廳整體感,色彩選用和諧,符號靈動一致
色彩是藝術設計中最能感染人心理的一種傳達方式,色彩設計師展廳設計的關鍵環節,是展覽成敗的關鍵。選擇展廳的顏色,首先是要與展品聯系起來,主廳的主色調一定是與多數展品的色調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說,展廳的顏色不能與展品脫節,他們之間應該是互搭互配、互相聯系的;其次,展廳的顏色變化要尋在一個至兩個色系中,不能頻繁跳躍的變化展廳主要顏色,否則將使視覺產生嚴重疲勞,較小展廳的展墻顏色應在一個色系中選擇兩至三種顏色進行搭配,同時考慮地面、天花的色彩。
色彩的選擇是有感情傾向的,要與展覽主題吻合,與觀眾心理吻合。在設計行業中對色彩的研究諸多,例如一個歷史性題材的展覽來講,在色彩上應以厚重、沉穩的低調為主,以反映一種滄桑的歷史變遷,傳統文化的凝重。對于一些展銷性質的展覽活動,則總是設計成貼近生活的活躍的高色調,刺激參觀者的消費欲望,熱烈交易氣氛,促進場內交易的發生。一般商業性展覽活動,大多采用中性、柔和、灰性色調,以突出展品,易于取得色彩上的和諧。從展覽時間方面來講,則要充分考慮到季節寒暑,溫度差異性而在色彩設計上有所偏重。
小展廳內符號、標識的設計是整個展覽細膩、出彩之處。小標識往往能給觀眾留下較深的印象。小標識、與展覽相關的元素符號反復出現在展廳中,并通過其傳遞文字信息,觀眾反復識別這些符號,所以形質設計會使觀眾記憶深刻,同時是展覽表現個性的一個傳輸媒介。所以,其設計應與展覽內容相結合,突出展覽的特點特色,并且簡潔、易記。
五、豐富展廳層次感,巧用光源,幻化展廳
光源的選擇和使用對展室內突出展品,增強空間氣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光源分冷暖,分暗亮,分高低,可控性較強。在小展廳里,利用各類各色的燈光打造或磅礴、或愜意的展廳環境是極為經濟奏效的選擇。
對中國傳統紋樣的研究是必要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傳統元素應用的好壞決定著未來展示設計發展的命運。
關鍵詞:
傳統紋樣;展示設計;趨勢
一、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的概述
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的起源。一些有意思,好的,吉祥的語義我們經常用一些諧音往吉祥詞匯方向靠近。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也經常用這種方法。因此紋樣本身的形必須是完整的,不可只出現局部,所以才有了這個稱乎。人們在看到完整的紋樣圖形后第一印象是其諧音所代表的意思,從而得到吉祥的詞匯。例如:荷花與盒子的紋樣出現在同一畫面這就是代表和諧和好的意思。人們對荷花與盒子的諧音,直接反映為荷,合二個字,從而聯想到畫面紋樣本身諧音代表的“和、合”。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取決于紋樣圖形的寓意。比如:石榴內部有很多顆籽,寓意多子多福。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取決于象征,如牡丹象征富等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繼承其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大膽的創新,發展,使中國傳統紋樣在時代的進步,文化的發展中大放異彩,使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位居前列。民族性和藝術性在中國傳統吉祥紋樣中表現的非常突出,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大都表現積極向上的蘊意,這些好的特點的存在故而讓吉祥紋樣受到人們的喜愛,流傳之久。
二、中國傳統紋樣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右圖是一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秀的展廳,我們從這個展廳可以更直觀的看出傳統紋樣和現代展示設計的合理結合。我國明秀之一:魯秀,它在用線方面是比較講究的,用的是比較粗的雙股加捻絲線,大家都稱之為“衣線”,還有的稱它為“衣袖線”。它的用處也是比較廣泛的,不僅能用于做服特色,魯秀通常用比較暗的花色作底襯,用比較鮮亮的色彩去做繡花,它色彩淡,形象逼真,構圖優美,還采用各式各樣的繡針法。在現代展示設計中,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把魯秀文化運用到了設計領域。這個展廳運用了以紅色和金黃色為主的色彩,紅色和黃色是魯秀文化中常用的色彩。是從魯秀中提取出的最常見的兩種色彩。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喜慶,是民間人們所喜愛的色彩,體現了魯秀那種民間的色彩。這種金黃色是蘊含著富麗,華美。紅色和金黃色的運用,在展廳中,既體現了民間的色彩,又體現出了豪華富麗的風格,給人一種親切感,又不失高雅。讓人不禁會感到驚嘆展廳的巧妙。它以線為元素,來編織整個大的展廳。墻面是用線型的細柱組成,來維和成一個三維空間。采用魯秀紋樣的一個文樣“回”字形,裝飾形成一個回字形展廳。內部的墻面上臺架的裝飾——展示道具也是用線形的“回”字形組成。二層墻面上的展示道具——臺架就是用了我們前面論述到的展示道具承載展示信息的基本方法中的墻壁方式,如下圖1,上面放了些展示瓶,大小適中,既安全又漂亮。一層主要是展示區,展示區中間是很多長向屋頂的線條,旁邊有跟人互動的坐凳也是用線做成的。如下圖2,當人們坐在用線編制的休息凳上,就好像在抽出展示區那一捆線中的幾根在那勞作著,也好像是通過他們的勞作,整個展廳就這樣用針給繡出來一樣,是來如此巧妙。這個展示道具從展示道具的組合形式上說是屬于中心圍繞發的。這個道具不僅能讓人觀賞,還有休息的功能。這個展廳是屬于正面接近式通道,目標非常清晰。以展示道具為中心,周邊是參展的路徑,觀眾走在參展路徑上,能夠圍繞展示道具更好的觀察。
三、中國傳統紋樣在未來展示設計中的發展趨勢
我們要丟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中不好的東西,讓好的久遠流傳。現實呼喚著徹底消除各種社會丑惡的現象,呼喚著民族精神的重振,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的文化。既然中國傳統吉祥文化是好的,積極向上的,那么我們就要繼承中國傳統紋樣的吉祥文化。我們決不能放棄它和弘揚它,“吉祥紋樣”它那豐富的內涵在展示設計上的未來發展趨勢美的理想,正是發展我們本族文化的依據。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都離不開這種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人民大眾所喜愛的,在融入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給人們帶去了很多的趣味性。社會在不斷進步,我們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去不斷的創新,中國的傳統吉祥紋樣才能更好的延續和發展,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進步。吉祥紋樣生命力是異常頑強的,從古至今,它經歷過朝代的更替,經歷過對文化的吹殘等等,至今它依然牢牢的活在21世紀的今天。令中華民族倍感自豪和驕傲的是它的光輝仍然在映照著今天的生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離不開它傳統文化中好的東西,所以離不開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它是我們東方所特有的個性所在。中國的展示設計的發展要想走出自己的特點,走向國際,走向時代的前列,必然要建立在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基礎之上,建設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展示設計發展領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逐步挖掘與探索,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讓東方這道亮麗的風景線展現于世界,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的生命力那么頑強,它永遠用它的精神財富給養著人們的精神追求,永不停息。因而,它總是給我們以寬慰,給予我們積極向上的精神支柱。世間變幻無常,但它會穩穩的留在大家的心中,因為它經過了歷史的洗禮和見證。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思想,傳統道德的載體集中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史中,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有著引導民眾走向正確的方向,去加強民族的大團結,所以我們要承擔起繼承與弘揚中國傳統的吉祥藝術的神圣使命。今天對于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化的這種作用也不可低估和忽視,我們要認真的去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認識繼承與弘揚它對于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并堅強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意義,從而增強民族藝術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要以愛國的精神熱愛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一切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變革,包括對國外優秀藝術的吸收和借鑒,其出發點歸根結底是為了壯大和豐富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增強其生命力,使之在現在和未來得以發揚光大。
四、結語
《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展》(下文統稱青銅藝術展)是新國博開館推出的重要專題展覽之一,其中的展品皆堪稱稀世珍品。其中有被譽為“中華第一鼎”的“后母戊鼎”,有商代最大的圓鼎“子龍鼎”,有西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等共計103件。展覽通過“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的青銅器在器型、紋飾、器物組合以及銘文書法上的變化脈絡來展現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青銅藝術的發展歷程”。作為展覽的形式設計人員,以下將就展覽空間布局的規劃來簡單闡述此展覽的設計特點。
一般來講,任何博物館展覽都是是以展品本位為立足點,在展陳道具形式作用下的空間形態。無論從博物館展陳設計的本質與特征,還是其設計范疇以及設計程序中,我們都可以發現,“空間”這個概念是貫穿始終的。因此,博物館展覽本身就是一種空間藝術,是設計者對空間組織利用的藝術創造活動,屬于一種人為環境。因此,空間規劃就成為博物館展覽形式設計中的核心要素。設計心理學表明,不同的空間形態和布局方式都會給觀眾以不同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在設計中,應當利用人的這一心理特性,根據相應的展覽內容和思想主題對展覽的空間布局進行巧妙合理的規劃,去創造一種“合理”的,“美”的空間語言,從而更好的表達展覽的思想主題訴求,同時也使觀眾在文化品位與精神層面得到更高的享受。
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青銅藝術展》并非是全面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綜合展覽,而是以藝術展現為目的的精品藝術展。去掉了青銅器制作工藝方面的相關內容,同時人為淡化歷史信息,重點突出青銅器的藝術性、觀賞性和文化內涵。因此,空間語言的運用要與該展覽的內在特點、展陳目的相協調,并且有力地烘托主題。在對展覽空間的設計解讀中,試圖營造出一種文化背景的暗喻,從而使得青銅藝術與文化相得益彰,互為表里。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此次展覽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青銅藝術展》與另外一個專題《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下文統稱為《佛造像藝術展》)共處于新國家博物館大樓三層的中央大廳內。并由貫穿大廳南北出入口所形成的通道分割為東西兩個面積相等的區域。西側為《青銅藝術展》,東側為《佛造像藝術展》。整個中央展廳內部建筑長度47米,寬度42米,高度6.5米,面積將近2000平方米。屬于一個規則的開闊且高大的方形建筑空間。
在展覽前期的空間規劃階段,根據兩個展覽的內容,曾經構思用隔斷體將《青銅藝術展》與《佛造像》的展陳區域都圍合成各自完全封閉的空間,使其成為兩個互不干擾的獨立展廳。通過對展廳建筑的實地考察后,發現這樣的分割實際上使整個中央大廳形成三個封閉式的狹長空間(《青銅藝術展》空間、《佛造像藝術展》空間、展廳通道空間)。這種空間特點是密閉性強,可以形成不受外界干擾的獨立環境,但同時會給人一種視覺壓迫感。特別是狹長性的還容易造成空間張力不足。當然,創造何種形式的展陳空間必須要結合展品以及展覽的思想主題訴求來決定,簡單說,就是要根據具體需求來設計,只有“合適’的才是好的。那么,就兩個展覽中的重點展品來看,諸如《青銅藝術展》中的后母戊鼎,子龍鼎,大盂鼎,還有《佛造像藝術展》中的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彩繪木雕觀音頭像、彩雕貼金石佛菩薩三尊像等一些文物都是外觀碩大,體量十足,極具張力,它們身上所蘊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是無可估量的。對于這些文物的展示,就需要一個具有足夠視覺張力的展陳空間作為載體。同時,在一個更高的思想層面去解讀展覽,應該說《青銅藝術展》和《佛造像藝術展》中的文物展品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與藝術的的最高成就,它們不僅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象征,也是中華文明的一種象征,是一座座不朽的歷史豐碑。從這個角度去看,展覽中所有的文物都已超越了自身的含義。我們應該讓兩個展覽中的“珍品”交相輝映,形成滿目琳瑯之勢。試想,人們身處在一個殿堂式的空間氛圍之中,將這些象征中華文明的“不朽杰作”盡收眼底,從中感受一份“震撼”,一份“擁有”,一份“驕傲”,這將會是一種更大的心里觸動。我想這也是展覽最深層的思想主題訴求。
[關鍵詞]書法創作;審美形式;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2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6-0083-02
現在的書畫已經成為人們視覺觀賞的享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書法的走向形式,從閱讀交流到展覽形式的視覺觀賞,有一個變化過程的。
一、書法是閱讀而不是審美
從古到今,書法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本質上并不是視覺觀賞而是被閱讀的,因為書法也稱之為寫字,寫字是為了意義的傳遞、思想認識的記錄、為一切文字的功用而不是審美的功用而發的。不為審美而發,并不等于沒有審美因素,常會有人評說,誰寫的字很好看,誰寫的字像鬼畫符,這就反映出寫字本身就存在著審美因子,只是它的目的不在審美而已。即使是注重書寫的工整與線條美,也只是為用文字傳播交流的實用目的。工整美或線條美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這是無可非議的歷史事實。歐陽修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于古法帖名跡有過十分到位的解說:“所謂法帖者,其事率吊哀病、敘暌離,通訊問,施于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余興、淋漓揮灑……”書法作品引發審美聯想,在展覽中得到美的欣賞,并不意味著它原來就是為藝術創作而存在,也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藝術品。
書法的初衷不是藝術品,那么就不必考慮以其展覽形式為首要。“吊哀病、敘暌離,通訊問”是旨在意義上的傳達,傳達到位,所寫的字功能用途即告完成。當然因為有的書法寫得很好,因此也有人把已沒有了功用的手札收藏起來。書寫形式之美有之,措辭之美有之,書寫形式是視覺的,措辭是文意的。
收藏名家手跡,是出于審美目的,但它不會專注于視覺形式。一則收藏是以單件論,每件都有它的獨特的文化品位,收藏目的是多樣化的,既有對作品精美的贊嘆與喜愛,又有對人物品德的敬仰與佩服,也有時對其文辭內容解讀感興趣的,所以它不一定是視覺意義上的觀賞。有些收藏家遇到一件珍貴或名人手跡,這是出于大學者、大作家、政治家、大領導、杰出人物,字跡實在拙劣,他會因字跡的劣而不顧嗎?從收藏家的立場看,其文物價值,遠遠大于它作為一件美術品價值之所在。從嚴格上說,這是收藏與賞玩,但不是作為藝術美的作品欣賞。
二、書法活動方式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轉化
近現代書法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革產生了變化,文字功用與書法功用的改變、文字藝術基礎的改變,造成了近現代書法在的前提與條件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書法內部:包括書法家、書法作品生存方式和行為的實施方式、書法群體與流派的組成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書法作品的生存方式
過去的書法作品,是生存在文人的書齋環境之中,雅士墨客,二三同好、同窗好友圍爐品茗,焚香暖閣,壁上懸掛對聯條幅,隨意交談,有了興致,潑墨染翰,互相贈譽。也有與知己同游于戈壁巖洞,聚傾經倫,撥墨壁上,刻于摩崖。此類書法,云浮地區就有石麟山、魁巖、九星巖等多處,這是一代代被輾轉承接著。自從西方藝術中的美術展覽廳、博物館、美術館的展示方式被引進中國后,書法便毅然地融進這些美術展廳,成為供審美的美術作品。
(二)書法家們的生存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書齋中,景點里三兩知己聚在一起切磋探討藝事,是明清時期以來書法家們的基本活動方式。當代,由于社會文化披上了政治色彩和社會發展對藝術信息傳播交流的實際需要,發展群眾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從國家到地方都成立的書法家協會,有組織、有宗旨、有目標地開展活動,書法活動方式有了質的變化。
(三)古典式的書齋文學藝術交流是以口耳相傳方式作為交流的一般途徑,是書齋文化
自近代以來,公共場所如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以及企業文化、老干活動中心、工會職工之家、少年宮書法培訓等都是群體交流的場所,所以徹底改變了古典式的藝術氛圍,并從單一的交流轉化成為交流與審美共存的方式。
三、書法的近代轉型――從閱讀走向欣賞
書法(寫字)從書齋進入展廳后,這意味著書法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美的欣賞和文化藝術的交流的道路。在展覽廳里,所有對名人事跡的緬懷、對文辭內容的咀嚼,都被對視覺形式的感受所代替。一個展廳的作品不會是每件都有文人故事可說,可供觀眾探尋。而且在展廳中欣賞的心態決不會像在書齋里那么悠閑輕雅;而數百、數千并列的現象必然促進觀眾在潛意識里自然而然地產生比較的欲望,文章開頭所說的觀眾在文化館展廳的議論得以證實;作品展出后,由同行們點評優劣。這樣比較的依據就是作品的視覺形式,以及視覺認識的各種組成元素,比如筆法、結構、紙色等。沒有任何一個觀眾會先了解書法家的生平經歷再來展廳參觀欣賞作品的。一切都十分簡明扼要――沒有視覺形式之美,就沒有作品的價值,包括藝術價值、欣賞價值、經濟價值。
文化工作者在展廳里為書法展品提供與規定了特定的欣賞方式 ,自然也會影響著書法家們的創作方式。書法創作從過去的文人墨戲變成了今天在展廳里的競爭,沒有一個書法家愿意自己的展品灰頭土臉,被人鄙棄,倘若那樣,還不如不去參展。很明了,為了在展廳中爭得一席之地,為人所關注,書寫時必須認真對待自己作品的形式塑造,整體形式的氛圍、視覺的震撼力,引起觀眾視覺的愉悅程度等。
強調書法藝術形式的重要性,其原因是書法藝術作品的生存環境,從書齋走向了美術展廳。書法藝術作品在展廳展出,就必須遵循所有的視覺藝術共能規則。凡是以眼睛來觀賞的各種藝術形式,都應該在同一個起點上思考問題:繪畫當然是主導,攝影、雕塑、設計,都極其注重視覺形式,視之為藝術生命維系。書法定位于展廳,卻對視覺形式有意輕視,還以古典傳統為借口來搪塞,這顯然是矛盾的。那么在今天,在書法的未來,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對書法作品的形式塑造。區別在于繪畫、攝影、雕塑、設計,用它們各自的獨特表現手法來塑造視覺形式,而書法則立足于本位:以漢字作為形式結構的承載體,以書寫作為形式塑造的主要手段,以筆墨技巧作為形式語匯的表現內容,以這些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形式要素來組合,創作出屬于書法自身的形式之美。
四、在展覽中書法藝術是審美的載體
書法家在書寫行為過程中,首先是將其看成一個傳播文化知識的過程,其次才是進行藝術創新,而不是作為一個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創作行為來對待。這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以文字書寫為手段,去達到一個綜合的文化發展為目的;后者則是以文字書寫本身為目的,除此以外并沒有其他目的了。在文化目的的籠罩下,文字書寫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那么只要目的達到,文字書寫自身不需要處心積慮、嘔心瀝血,形式的變化更是可有可無之事。而作為一個自身的目的,文字書寫本身就必須刻意求工求新,必須依靠自身的魅力來打動觀眾。因此,風格、形式、流派、技巧就不再是陪襯內容,而是成為一個主要的、主導性很強的目的。
泥的尺度
如果有時間,你真應該去798看看這個每天要噴水、用塑料布包起來保濕的展覽。梁碩用5周的時間在空間站的展廳中現場營造了“女媧創業園”中的每一個細節。從展覽開始女媧像身體的光滑質地,到前方麥種的自由生長,到水火二神廝打的場景,再到展覽最后用泥漿涂抹的遠山,整個展覽用不同狀態的“泥”塑造了一整套園區景觀。梁碩在泥的可能性上大做討論,除了常見的可塑性表達,展廳中隨意播撒的麥粒在作品中發芽、成長,還原了泥土的原始功能,最后泥漿的涂繪更是延展了其在平面表達上的可能性。包括展廳內臨時圈做的小池塘,也要把握其底部泥土的夯實程度,池塘過兩三天要抽干里面的水,讓下面的泥干一些再重新放水――要不就會滲到下面破壞作品。
因地制宜是梁碩創作的基本思路。《臨時結構》、《費特(Fit)》等作品明確地呼應著這個思路。此次展覽同樣是沒有預設的創作,跟著神話故事的發展,梁碩讓整個作品“自己生發出來”。沿著展覽設計的小泥路走一圈,圓雕、浮雕、支架、潑灑、涂抹的各種形式和質地令人激動。在移步換景的過程中,觀眾幾乎會忘卻自己置身熙熙攘攘的798藝術區,回歸自然的材料令人感到親切。
看“好技術”
不是所有的當代藝術都是看起來輕松愉快的現成品。梁碩作品的上一次亮相是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展區。他的作品《費特8號》占據了展廳的一個角落。奇特的思路和精美的形式組成一組無厘頭的裝置,而墻上一本正經繪制的安裝圖卻讓人感受到藝術家的嚴肅態度。而此次展覽卻不同,一進《女媧創業園》的展廳就給人帶來一種遠古、宏大、嚴肅的感受。2000年起,梁碩的雕塑農民工系列引起廣泛關注,其扎實的寫實功底為人稱道。此次展覽的主要看點雖不在雕塑技術本身,而其對大型人體的精雕細琢,對小型人物的寫意造型,對山水內容的浮雕處理以及展覽結尾處泥漿抹就的遠山,體現出藝術家對雕塑藝術和材料本身理解的深度。
展廳中女媧造人、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等場景極其精美,人物形象逼真,動作樸實,表情生動,在798沿街瀏覽過各路低技術雕塑作品之后,“女媧創業園”絕對會令你驚喜。空間站陳羽豐介紹說:我們正在討論展覽結束后如何處置這些雕塑作品。也許翻模是唯一能留住這些精美泥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