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市文化研究

城市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文化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文化研究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文化;《城市畫報》;建構特征

城市雜志是以傳播城市文化為目的,通過展現城市文明變遷和城市文化變動,反映城市和城市人生活狀態、文化個性、物質消費和精神特質的雜志。城市雜志的代表《城市畫報》致力于推廣中國城市新文化的成長,并努力打造一個中國最有活力和前瞻性的跨界創意文化推廣和展示平臺。因此,她以其特有的內容和傳播策略,構建著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一座城市能夠延續下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文化的延續。[1]根據城市文化層面的劃分,城市文化分為表層的物質文化層面、中層的行為制度層面和深層的精神文化層面。

城市文化的建構包括多個層面,一般來說包括物質、行為和精神三個層面,這里我們分別從這三個層面研究《城市畫報》對城市文化建構特征。

一、《城市畫報》的物質文化層面建構

處于城市文化表層的物質文化層,主要是城市直觀形象與景觀特色,如城市特有的建筑設施、街區風貌、歷史遺跡、時代標志等。也包括服飾、飲食、居住等消費生活文化。城市的物質文化層面是城市文化的表層,是城市文化最直觀、最形象和最生動的呈現。城市的物|文化是城市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礎,是城市生產和生活的根基。可以說,城市通過各類基礎設施展示的符號意義遠遠超過人們肉眼所見的表象。正是基于這個意義,凱文?林奇指出,“城市的物質文化,是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媒介,展現著明確的與不明確的符號:旗幟、草地、十字架、標語、彩窗、橙色屋頂、螺旋梯、柱、門廊、生了銹的欄桿,等等?!盵2]這些物質符號告訴我們很多有趣或有用的信息。《城市畫報》對城市表層物質文化層的建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城市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挖掘和重塑

《城市畫報》自從創立、改版,一直到今天都非常重視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報道。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城市的建筑、街巷、旅游資源、歷史遺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依托人的存在,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飲食、風俗、禮儀、藝術等。具體涉及《城市畫報》的欄目有介紹各地主要是廣州等大城市的“味道”欄目、世界各地特色大中小城市的“行走”欄目、發掘城市街巷風景的“搜街”欄目等?!冻鞘挟媹蟆吩谒茉斐鞘形幕倪^程中一直在向歷史傳統和民俗文化靠攏。《城市畫報》特色欄目“城市地理”專注報道城市,對城市變遷中的“建筑”進行了記載和挖掘。中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城市畫報》不遺余力地發掘那些有趣地址以及背后的故事,用獨特的影像記錄下來,在豐富雜志文化內涵的同時為讀者帶來了豐盛的文化饕餮。

(二)對城市時尚文化、新興文化的關注、發掘和建構

城市文化是一個極其龐雜的體系,而時尚文化就是一股推動其不斷地更新前進的新鮮血液。時尚不斷推陳出新,使城市文化中陳舊部分不斷被淘汰,涌現出嶄新的、前沿的、活躍的新文化。時尚文化作為重要的新文化永遠是《城市畫報》之類的城市雜志永恒的主題。

打開《城市畫報》,撲面而來的是大都市齊全的物質、fashion的思想,新奇的符號。時尚通過制造品位、推出偶像、創新概念等方式,挖掘建構出很多時尚文化和新興文化,引領并推動著城市文化的發展。

二、《城市畫報》的行為文化層面建構

除了各種建筑、房屋、街巷這些外在的、物化的表象之外,城市文化更應包括更深層面的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層面。曼紐爾?卡斯特認為:“‘城市文化’隱藏在整個一系列話語之后,這些話語取代了按照西方統治精英的思路對社會進化作出的分析,它因此可以通過大眾媒體及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形態氛圍進行大規模的交流”。[3]也就是說,作為一種對城市文化的構建,更深層面的非物質內容也許更能說明城市文化的特征,具體的體現在城市文化的行為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

城市的行為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包括人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素質、品位,以及城市的民風、教育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蛘哒f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行為文化的存在。作為“新生活”的代言人,《城市畫報》對城市行為文化層面的建構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城市新風俗新事物的報道

城市飛速發展,城市人的生活瞬息萬變。由此出現很多城市新風俗新事物,這些推動著城市文化的發展?!冻鞘挟媹蟆穼Τ鞘行嘛L俗新事物的報道從來是不遺余力,占據很大的篇幅。像2006年第21期報道的“離島生活”,2007年第7期報道的“樂活族有機生活”,2013年第10期報道的“朋克食堂”等。2013年12期報道了“公園相親”這個特殊時期的新興事物?!霸诠珗@,這個城市的公共場域,中國人除了進行散步、健身、約會這些悠閑活動外,也進行相親。近十年來,很多大城市的市民公園出現了‘相親角’,在這里,父母替子女相親?!盵4]不同于其他譬如解讀中國人對婚姻的焦慮,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權力僭越等,《城市畫報》試用三個角度去介入這個“切片”:一位來自臺灣的藝術家,兩位來自歐洲的記者,一位曾在巴黎攻讀博士的社會學教授。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角度的“切片調查者”,跳入這場洶涌的相親市集里,給出自己獨特的解讀。2010年第18期好生活專題 “島生活 鳥日子”報道了一個島主的故事:卡兒哈甘在52歲時辭職做了一名島主。到海島上去做得最多不是練琴和寫歌,而是釣魚和照相,或者去跟島民打漁摸石頭,跑到無人島隱居,一夜之后,回到文明世界??梢哉f,《城市畫報》時刻發掘時下的流行事物,并給予獨特解讀和報道。

(二)對“新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推崇

“新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具體的體現為對返璞歸真的城市觀和適度合理的消費觀的建構?!冻鞘挟媹蟆返男麄骺谔枏囊婚_始的“新生活的傳播者”到后來的“新生活的引領者”無不體現了《城市畫報》對城市“新生活”關注和重視,而這個“新生活”的“新”字最直接的體現在《城市畫報》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推崇上。彰顯個性有趣、返璞歸真的城市生活,探訪各種城市以及城市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成為《城市畫報》最常見的主題。這樣的主題思想可以說是貫穿《城市畫報》所有欄目的內核。而報道方式,多以小見大,常常是從細節,從城市人的生活里獲知故事,獲得充斥著生活的人情人性。正如《城市畫報》總編在一期刊首語中所說:“大多城市,都有其值得重新發現和慢慢欣賞的眾多小區域,而我們的雜志一向致力于此類題材的挖掘推介?!盵5]以廣州為例,廣州是一個新舊生活形態兼容的城市,一面在高速發展,一面仍然保留著傳統文化,但是有很多已經在逐漸消失。廣州老百姓容易滿足的生活態度,廣州多元化的“嘆生活”方式,堅持自己信念的各式傳統行業與老字號店鋪,街頭巷尾的地道小吃……每一個細節都有從別人的生活里獲知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里都充斥著生活的人情人性。在這個城市畫卷里,人生就如舞臺劇,老百姓演繹著各式各樣精彩的生活細節。我們以畫筆把每一幕的風景、人物、琳瑯滿目地鋪在畫紙上,這每一幅畫的縮影,是獨有的城市生活魅力。

除了“報道”、“封面故事”等常設欄目還有關注城市人如何生活的“Cover story”欄目,關心城市人都在忙些什么的“What’s up”欄目,關注城市人中的藝術家們的生活家欄目“Life artist”等不定期小欄目。

《城市畫報》推崇的生活方式,是悠閑而自在,精致而不刻意的。這種“慢而快樂”的人生哲學貫穿整本雜志。慢生活的態度也更接近生活的尺度。而至于生活的秘密,就像所有的秘密那樣,需要我們深入生活中慢慢體會。而《城市畫報》推崇的這種生活態度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它的讀者。

三、《城市畫報》的精神文化層面建構

城市精神文化層面屬于城市的心理觀念文化層,包括像道德觀念、政治觀點、、倫理習性、審美趣味、文化藝術底蘊和城市文化藝術機構等。

獨特的文化個性,不僅可以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更承載著一個城市的精神與靈魂。當城市經濟建設高度繁榮之時,人們將更多地去尋求精神世界的充實與富裕。《城市畫報》對城市深度精神文化層的建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致力于城市文藝的復興與繁榮

與別的大眾生活類期刊不同的是,《城市畫報》非常注重整個雜志的文藝氣質,關注城市文藝的發展和復興,挖掘和推動城市文藝新力量的發展。對創意設計產業、獨立音樂、文學閱讀等文化藝術話題進行持續的報道和關注。注重城市生活文化內涵,啟發讀者在消費中發現文化氣息從而達到引導讀者、促進文化發展的目的,這也是城市雜志區別于時尚雜志的重要地方。

《城市畫報》很早就策劃了“中國城市文藝復興”主題,并且進行不定期連載,以此關注創意文化產業和為此產業辛勤付出的群體。2004年《城市畫報》把焦點轉向報道本土的創意團隊及個人,開創了“創意勢力”欄目。報道城市文化的同時更加關注城市文化中的人,關注城市新興創意文化中具影響力及有藝術原創力的群體。二是獨立音樂。 “找樂”欄目長期關注各處的原創好聲音,關注不被主流娛樂媒體所關注的獨立音樂人和所謂的小眾音樂。2006年第162期“不一樣的聲音――臺灣非主流音樂專題”就對臺灣的非主流的獨立音樂進行了深度報道。無論這些獨立音樂人的音樂形式有何變化,他們彈琴唱歌的態度始終一致――與音樂有關,與娛樂無關。2009年一月刊“獨立音樂時代”用110頁的超大專題對國內獨立音樂發展狀態進行了深度報道。三月刊“獨立音樂的春天”介紹了音樂聯盟評出2008十大華語唱片,上榜多數是冷門,且品位不俗。林海峰、王若琳、謝安琪、左小祖咒、方大同等人都有上榜。三是文學閱讀?!八囄闹尽惫潭谀俊白x來讀往”長期介紹國內外優秀文學作品,開設作家專欄刊載優秀作品,專欄作家有子飛魚、安妮寶貝、連岳等。此外,還創辦了讀者互動閱讀的品牌活動“荒島圖書館”鼓勵讀者讀書行為。

(二)對城市的文化認同和城市人文化身份的認同與構建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媒介文化的意義就在于提供一種個體性的情感記憶和社會認知,由具有心理替代功能的個性敘事去推廣一種有代表性的世俗神話?!盵6]媒體所塑造的城市共同體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它主要是在象征文化領域建構城市文化和社會關系的理想模型。城市雜志建構了一種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城市共同體意識。

城市中,人永遠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記錄城市中形形的人是《城市畫報》的重要任務?!冻鞘挟媹蟆吩趫蟮雷约邯氂械纳罾砟詈蛢r值標準的同時,也在努力ふ易擰叭の豆眾”,從而建構一種具有區域性特征的城市共同體意識。而所謂的“趣味公眾”,甘斯認為,現代社會以不同種類的亞群體或“品味公眾”為特征,它們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偏好或者“趣味文化”。文化并不是強加給公眾的;公眾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受教育程度在一系列可能性之間進行選擇。階級性、族群、宗教、地域和年齡等差異造成各種文化偏好。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受眾,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文化偏好或者“趣味文化”。[7]

《城市畫報》曾經專題對城市群體共同體進行關注,記錄那些人群的跋涉與思考。2001年第2期《從土皮到雅皮》對一批從小鎮來到大城市的人群進行了采訪。這是個特殊的人群,他們從小鎮走向城市,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打拼,在城市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為了城市的時尚先鋒。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個從土皮變雅皮的勵志神話,小鎮青年與縣城青年的精神發育史。這些散發出泥土氣息的非大都市青年,正以其生猛的對人生的進取之力,拓寬了當代城市生活的胸懷,影響著當代城市生活的精神深度,也記錄那個時刻的中國人的城市化路線圖。

2002年10月,《城市畫報》推出“我們生于70年代”特刊。采用最老實的人像攝影紀錄,把鏡頭對準70個生于70年代的普通年輕人,追問他們與生命有關的5條問題,紀念70后的那些青春記憶。無論時代洪流有多洶涌,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十年后,2012年10月,《城市畫報》履行諾言,對當年被采訪的70個青年進行了追尋,記錄十年他們的改變和面貌,并且面向六個城市的超過650位70后完成了一份專業的生活形態報告。

《城市畫報》把焦點對準城市文化和城市普通人的生活,并積極參與城市文化的建構,維系并強化了城市個體對城市的歸屬和文化認同。對于大部分讀者來說,《城市畫報》不但滿足了他們的閱讀要求,更加構筑了他們熟悉的話語環境和文化環境,使得他們有歸屬感。

注釋:

[1]芝福德.城市的形式與功能[A].宋俊嶺等譯,國外城市科學文選[C].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51.

[2]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4.

[3]曼紐爾?卡斯特.城市的意識形態[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64-71.

[4]公園相親[J].城市畫報,2012(12):74.

[5]李暉.交織回憶和創意的地方[J].城市畫報,2008(20).

[6]陳衛星.傳播的觀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3.

[7]Herbert J?Gans,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4, P81.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化資本; 文化旅游; 旅游目的地

收稿日期: 2011-05-04; 修訂日期: 2011-08-10

作者簡介:

宋振春(1963-),男,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旅游與旅游企業管理。李秋(1987-),女,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

城市文化旅游的開展離不開其固有文化土壤的繁榮。近年來許多中外學者的研究深入探討了文化與旅游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這些研究通常是把城市文化作為一種靜態的文化資源來看待,在旅游發展中是開發的客觀對象,是被利用的因素。但從城市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社會文化是不斷積累形成的,并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社會文化不僅是發展的資源,而且因為自身的變化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從歷史發展的縱向脈絡來看,城市文化不斷經歷“堆疊-選擇-整合”(朱炳祥,2009)的傳承創新過程,并形成具有文化和經濟價值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能夠以資本的形式,促進城市內包括旅游、文化產業在內的眾多產業開發,為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城市旅游等產業活動的開展也為城市文化的發展提供創新因素。從“文化資本”的研究視角出發,分析城市文化資本的形成機制及其與文化旅游發展的相互關系問題,將有利于認識和把握旅游發展模式和路徑的基礎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城市旅游發展與目的地建設的整體思路和相關對策。

1 城市文化資本理論研究綜述

資本最初是經濟學領域的術語,后來也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學、文化學等一些其他學科。文化資本的概念最初被布爾迪厄(Bourdieu,1997)以社會學的視角闡釋個體與家庭在文化方面投入及獲得利益的能力差異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文化資本的應用主體范圍也在不斷擴展,“從主體意義上說,文化資本的行動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共同體”(任勇,2010)。更有研究者明確提出了“城市文化資本”的概念(張鴻雁,2002)。

在布爾迪厄觀點的基礎上,索羅斯比(Throsby,2006)認為,文化資本是以有形或無形的財富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的,是可能會引起物品和服務不斷流動的文化價值的積累。他認為,文化資本以有形和無形兩種形式存在;有形的文化資本是指建筑、繪畫、手工藝品等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品,無形的文化資本是指思想、信仰以及音樂、文學等無形的人類文明創造。這些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本會以私人物品或公共物品的形式引起服務流通,它們既可以以最終消費品的形式帶來直接經濟收益,又可以引發或輔助新一輪的包括文化資本在內的文化生產活動,從而帶來更多的經濟和文化增值。

從現有的認識看,文化資源是指人類所創造的具有文化性質的要素總和,是生產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源泉和成果之一,是一種相對原生態的文化事物的存在狀態。文化資本則是一種經過人為進一步改造的動態價值,側重其生產和增值作用,這種增值不僅是指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也可能帶來社會及文化價值的增長。文化資源可以被資本化利用從而轉化成為文化資本,同時文化資本也可以創造出區別以往的新型文化資源。比如《功夫熊貓》、《花木蘭》等美國動畫電影借助早已存在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塑造出了具有美國英雄主義特征的卡通形象,傳播著美國化的核心文化價值,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賺得盆滿缽滿,這種整合了的文化資源就變成了能帶來可觀經濟收益的文化資本;而像麥當勞、迪斯尼這樣承載了大量經濟價值的文化事物也會成為人類所創造出的一種獨特文化資源而載入史冊。有國外學者指出,“文化是制造過程(知識)和產品(設計和款式)的一種橫向表征成分,它為地方和集體身份的概念賦予了內涵;因此文化從經濟、情感和物質上被轉化為一種促進資本流向城市的催化劑”(Jansen-Verbeke,Russo,2010)。文化能夠帶來經濟資本流動并不意味著文化就等同于文化資本,“只有其中經過社會的交易、流通、服務等領域,以轉化的形式即文化產品來滿足和引導人們的需求,從而產生價值增量效應的那部分文化資源才可稱為文化資本”(施炎平,2007)。 “當我們把一種東西作為生產要素來考慮時,就應當說是資本;而當我們把一種東西作為生產的結果、消費的對象以及產生擁有的東西來考慮時,我們就應當說是財富。也就是說,文化財富只有進入產業價值鏈的價值運動,才能成為文化資本,資本的運動性是區分文化資本與文化財富的分水嶺”(王云,龍志和,2009)。實際上,從更廣泛的領域來看,文化資本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是綜合性的,它能夠從整體上促進社會發展。因此,文化資本的構成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系統,涵蓋城市社會文化資源的各個方面。

綜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現狀,總體上對于文化資本的概念及文化資本的作用進行了深入分析,但對于文化資本形成機制的分析不夠深入和具體(牛宏寶,2010),從文化資本角度分析文化與旅游發展關系的研究則更為薄弱。因此,本文的重點是分析文化資本的形成機制,研究城市文化資本及文化旅游之間的構架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從宏觀層面上思考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設方面的問題。

2 城市文化資本的形成機制

布爾迪厄認為,資本就是積累的勞動,衡量文化資本的精確方法莫過于計算耗費在獲得該收益上所花費的時間長短(Bourdieu,2005),這一方法對于從個人到社會的各層次文化資本的計算都適用,只不過具體(個體)文化資本的傳承和獲取是靠習得的(如教育、學習等),會隨著個體的衰落或消亡而失掉資本;而社會化了的文化資本(包括客觀文化資本和制度文化資本)則可以以物質傳遞和社會公認的共同作用方式打破個體傳承的生物局限。這種方式具體到城市文化資本傳承和累積的差異上來講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首先,文化資本基礎的差異,或者也可以將其理解成資本積累起步時間的差異。一個城市所表現出來的文化資本的豐度取決于該城市所擁有的文化資本量的多少。也就是說,那些歷史上擁有豐富文化資本的城市占據了先天優勢:如果一個城市的歷史悠久、文化積累豐富多樣,那么它所擁有和展示出來的文化表現形式就會相對多樣;在同一個時代橫截面上,其文化資本積累所花費的時間和氣力就相對要少。

其次,獲得文化資本能力的差異。布爾迪厄指出,獲取資本是一個延長的時間過程,這里的能力是指在這一延時過程中“所需的特別文化上的要求”(Bourdieu,2005)。而具體到城市來講也就是城市在地緣、交通、資源以及經濟、政治方面的比較優勢會使其獲取文化資本積累的機會較一般城市增加很多。這方面的例子比如上海:對外窗口城市的有利地理位置、廣闊的內陸腹地、近代開埠以來對于西洋文化的率先接觸以及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的經濟水平都為上海形成中西合璧式的海派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礎,并且使之有機會超越一些歷史底蘊悠長的歷史古都(如開封、杭州、洛陽、南京等),成為今天中國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第三,文化資本的保障差異。文化資本的比較優勢除了原始積累和獲取能力的差異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保障這種比較優勢的能力差異。只有持續、不間斷的累積才能保障文化資本的穩定增值和持續鮮活,反之則可能使其所具有的文化資本逐漸消耗殆盡。在這一點上無形文化資本表現得更加突出,比如瑪雅、古埃及等已經“死去”的古代文明,或是已經失傳的藝術技能等。造成保障條件中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自然災害、戰爭動亂、歷史變遷等外部大環境的條件改變,也可能來源于城市內部的政策導向、城市拆遷改造等有意識的人為因素。在這一點上中國同國外特別是歐洲那些歷史久遠的國家相比,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城市發展態度,國外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要較國內嚴格得多,老城區就像一座開放的露天博物館,建筑上所體現出的不同文化風格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與所經歷的世事滄桑;而在國內高低錯落的各式“火柴盒”模樣的建筑,則使人單從建筑式樣上分不清香港、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的差別何在。

結合布爾迪厄對于造成文化資本差異原因的論述以及周云波等人(2009)對于文化資本的評估方法,可將影響城市文化資本差異程度三要素的具體指標概括如下(表1):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文化資本的歷史累積是構成文化資本差異的基礎性因素,而文化資本的獲得能力和保障能力作則構成文化資本差異的后天因素和中堅力量。文化資本基礎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文化資本累積與傳承的起步基點,而獲取能力和保障能力則是實現文化資本累積的持續、加速甚至趕超的決定力量。因此,如果一個城市同時具備了原始積累、獲取能力和保障三方面的比較優勢,那它一定具有強大的文化資本;而雖然基礎欠佳,但兩種后天優勢同時齊備,同樣也可以獲得文化資本潛力的最大發揮。但如果原始條件較好,而獲取能力或保障能力存在欠缺,則資本的開發程度就會大打折扣;最糟糕的狀況是三種能力同時欠缺或只具備一種能力,那么文化資本的持續累積過程就會大受影響,甚至出現倒退的不利情況(見圖1)。

對于不同城市而言,影響城市文化資本差異三要素的重要性排序是不盡相同的。在羅馬、開羅、西安等典型的歷史累積型城市中,先天的文化基礎優勢是構成城市文化資本的最主要因素;而在紐約、洛杉磯、香港等典型的當代都市中,能在時代浪潮中適時地把握住發展機遇,不斷以各種形式獲取文化資本的能力是城市文化發展的決勝關鍵;與此同時,巴黎、倫敦、北京等歷史悠久又保持現代活力的城市則是以保障力的關鍵作用贏得了城市的不斷繁榮。不管哪種力量在城市文化資本的積累與轉化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我們都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三種力量間不能彼此孤立和割裂的相互關系,否則即便城市文化發展取得了一時的繁榮,最終也將難逃衰敗的噩運。

在三者關系中,往往文化資本的獲取能力和保障能力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二者之間既有差別又有聯系。一方面,能力和保障的差異源于城市所處環境的內外部差異,即主觀能動性和客觀條件的差異問題;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時空角度這樣理解,獲取能力是指在同一時間截面,不同城市獲得文化資本的力量差距,而保障差異則是指從時空縱深方向上的資本連貫性的差異問題。當然對于許多城市而言,有時這兩種差異的界限是模糊的,保障環節的缺失會影響到城市對于文化資本的獲取能力,而能力的短板又會造成保障力度難以達到預期要求,繼而造成了文化資本收支不平衡甚至消耗過度出現倒退的危險局面。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如果不繼續維護,(文化資本)就會毀壞甚至消亡;反過來,如果通過新的投資,那么它的價值就會增加”(牛宏寶,2009)。當然,這里的投資不應僅局限于物質資金方面,而且還應該包括為延續和發展文化資本所投入的人力、技術、政策、公眾關注力等一切有形或無形的投入總和。

3 城市文化資本與文化旅游的互動關系

3.1 城市文化資本的價值實現

城市文化資本作為資本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樣具有資本的性質,即能夠增值。Greffe(2010)認為,文化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對當地發展產生影響:傳播有利于各利益相關方協作的信息,促使項目得以實施,創造具有吸引力的環境,為兼具美學與實用價值的創新型產品提供支撐;繼而文化就成為了一種社會資本的投資、媒介和最終的消費品,可以促進當地社會資本的增加,擴大產品、服務乃至文化的出口量。如果說索羅斯比將文化資本劃分為有形與無形的分類方法是從物質形態上對文化資本加以區別的話,那么文化資本的利用和價值實現過程同樣可以基于不同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一方面通過具有符號意義的物化文化產品消費使文化資本直接進入最終消費流通環節,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和文化效益;另一方面非物化的文化資本會以增加環境文化價值含量的方式為社會及文化環境提供附加值,進而為未來城市的文化及其他產業開發提供潛在的文化價值以及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價值。前者多表現為以文化資本為加工原料或價值核心的產業部門,主要是以文化產業以及旅游業為典型代表;后者主要是指由文化資本所在場域所形成的文化環境,這種環境一方面可以作為文化等相關產業的存在或培育的外界條件基礎,另一方面又可以作為城市氛圍的營造者,吸引眾多旅游者以及投資者的到來。

正是因為文化是一種附著在物質符號上的抽象內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它不能完全撇開其生存所依賴的、地域性相對固定的物質載體和時空環境而嫁接在全新且毫無瓜葛的母體之上。因此才會有學者指出旅游發展可能是文化區域在短期內利用遺產獲益的最佳戰略(JansenVerbeke,Russo,2010),旅游業是將文化注入主流商業的最直接方式(Russo,Borg,2010),而事實證明旅游也的確是實現文化向文化資本轉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般而言,文化資源越豐富、市場容量越大的地區,其文化旅游開展情況就越好。當然文化旅游的開展情況并不絕對依賴于已有的文化存量。文化資本是可以創造的,由布爾迪厄、索羅斯比等人的觀點可知,不同的資本形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財力雄厚的城市可以通過消耗大量的經濟資本來轉化、創造和提升文化資本。例如美國,雖然相比歐洲、亞洲等一些國家其建國歷史要短得多,而且還是典型的移民國家,歷史文化底蘊并不豐厚,但是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及科技實力在文化建設方面一樣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并且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各地輸出他們的文化產品。一提到美國,人們立刻可以聯想到好萊塢、奧斯卡、迪斯尼、格萊美等一系列世界知名的文化事物。

3.2 文化旅游與城市文化資本的互動關系

文化旅游與城市文化資本的互動關系,其實反映出了在某一時空截面,城市文化資本其累積與傳承的具體方式方法與路徑問題。文化旅游同城市文化資本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向互動關系(見圖2):一方面,城市文化資本的傳遞與累積為文化旅游的展開提供憑借物和吸引物,促使文化旅游活動的形成;另一方面,文化旅游活動也為城市文化的傳承、保護、活躍以及創新等資本累積與增值過程提供有效的外部刺激。在此過程中,城市文化資本的有形與無形形式共同作用于文化旅游的需求與供給環節,同時文化資本的經濟和文化價值分別刺激著旅游者和旅游供應商參與文化旅游活動的動機和熱情。

在高度發達的商業化社會中,城市文化的發展過程同樣會受到市場規律的篩選:一方面,文化資本的累積及文化創新可以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成為一種關系到城市乃至國家競爭力水平的軟實力;而另一方面,商業化的開發模式也為城市文化的傳承帶來嚴峻挑戰,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商業化所帶來的文化虛假與曲解,而在此過程中那些具有重要社會價值但不具備商業開發條件的文化事物則漸漸被人們遺忘甚至遭到無情的拋棄。

在市場作用機制下,這一循環作用過程會根據系統自身的發展需要而不斷做出選擇,因而會產生一對離心作用力:城市文化旅游的市場化開發將會把不能進行商業化開發的文化吸引物逐漸甩離該循環系統,而城市文化對于城市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正是源于城市文化特色的存在,一旦城市特色消失,其吸引力也將不復存在,因而城市文化旅游會將沒有城市特色的吸引物排除在該循環系統之外。該作用機制可能會導致兩種后果:一種是由于當代大眾文化的世界性趨同,這一雙向選擇過程的理論極化結果會加劇不同城市之間的文化趨同速度,比如存在于世界范圍內的迪斯尼樂園;另一種結果恰與第一種情況相反,這種增強循環會使城市的優勢資源越來越突出,形成城市的文化象征,但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有可能由此帶來“遮蔽效應”使城市形象及職能單一化(如威尼斯),從而為城市發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鑒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公共屬性以及上述市場選擇的消極作用,文化在實現資本化的過程中就更需要包括政府和社會公眾力量等在內的公共調節機制的介入,以此來保障城市文化資本的多樣性和永續性動力。

4 基于文化資本視野的旅游目的地建設

對于城市來說,所具有的文化資本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影響著文化旅游甚至是城市旅游總體發展的特點和水平?;谖幕Y本的角度,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設的措施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應注重提升城市文化資本的獲取和保障能力。從文化資本的視域來看,每個城市都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資本基礎,但文化資本并不能自動或獨立地轉化為文化旅游的競爭優勢。根據文化資本形成機制的相關分析,應當加大對于文化資本開發運營以及維護方面的投入,這種投入不光是經濟上的、更應該是科技、創新、政策等方面上的,以此來提高文化資本的轉化和獲取能力,并保持這種文化資本積累的連續性。

其次,處理好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從城市文化發展的脈絡出發可知,任何文化在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長河中都是變化著的,因此城市的文化發展不應固步自封,對于已有文化資本不應局限和滿足于現有水平,要不斷創新、從形式和內容上提高文化資本的展示種類和參與形式。從文化資本化的路徑上看,我們不僅要關注物化的文化產品的開發,更要注重無形的文化環境的創新和培養,因為文化環境雖然不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卻可以以社會制度和符號化的形式對城市整體產生增值作用。

第三,從城市文化資本的系統性出發建立旅游發展的完整體系??紤]到文化資本的系統性,城市文化旅游的發展需要從產品、產業以及政府產業政策和輔助支持三方面建立完整的體系。在產品方面,無論是有形的商品還是無形的服務和體驗,在廣義的產品框架概念下,產品依然是對直接面向消費終端的供給方式的高度概括。因此,創造顧客價值并使顧客滿意,使產品效能等于甚至大于顧客期望一直是全面質量管理中的不懈追求。從文化旅游的行業供給者來講,城市的公共文化機構是除文化企業外的另一類主要的文化產品供給者,以歷史博物館、科技博物館、美術館、藝術中心等為首的公共文化機構直接為旅游者提供終端文化旅游消費產品;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機構也是城市文化環境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場館的多寡及其利用程度是城市文化發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標之一。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僅要關注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性旅游企業的發展能力,更要關注公共文化機構與城市文化發展的整體配合度。最后在城市管理者的層面上,政府部門要做好各相關方的利益協調工作,要從城市文化資本積累的長遠發展角度制定適應的發展政策。

第四,建立與文化資本特性相符合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文化資本的累積狀況反映了城市的整體特性。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的整體定位必須要考慮文化資本的基礎條件、相對優勢以及發展變化等。由于文化資本積累是不斷變化的過程,面臨旅游競爭與發展的新形勢,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就不斷要有新的發展和超越。

參考文獻:

[1] Bourdieu P.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193.

[2] Bourdieu P.資本的形式[G].武錫申,譯∥薛曉源,曹榮湘.全球化與文化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22.

[3] Greffe X.前言[G].孫業紅,閔慶文,譯∥Jansen-Verbeke M,Priestley G K,Russo A P.旅游文化資源:格局、過程與政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1-3.

[4] Jansen-Verbeke M,Russo A P.文化旅游空間動態的創新性研究[G].孫業紅,閔慶文,譯∥Jansen-Verbeke M,Priestley G K ,Russo A P.旅游文化資源:格局、過程與政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5,13.

[5] Russo A P,Borg J.區域復興和旅游發展:三個歐洲城市案例研究[G].孫業紅,閔慶文,譯∥Jansen-Verbeke M,Priestley G K ,Russo A P.旅游文化資源:格局、過程與政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239-259.

[6] Throsby D.論文化資本[J].王志標,譯.經濟資料譯叢,2006(3):9-15.

[7] 牛宏寶.文化資本與文化(創意)產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1):144-153.

[8] 任勇.國家治理視野中的核心價值:基于文化資本的考察[J].社會科學,2010(3):9-15.

[9] 施炎平.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傳統文化的價值重建與再創[J].探索與爭鳴,2007(6):50-54.

[10] 王云,龍志和.產業價值鏈視角下的文化資本特征與經營模式[J].經濟地理,2009(12):2028-2033.

[11] 張鴻雁.城市文化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中外城市形象比較的社會學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4-5.

[12] 周云波,武鵬,高連水.文化資本的內涵及其估計方案[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8):91-96.

[13] 朱炳祥.社會人類學[M].2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225.

A Research on Urban Cultural Capital an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ONG Zhenchun, LI Qiu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be observed from cultural capital angle,and that is the accumu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and value-adding of the culture.There are thre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urban cultural capital: the differences in primitive accumulation,the ability to obtain and the ability to protect the continuance.These cultural capital factors mixed together decide the quality of urban cultural capital.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will be much better if a city’s cultural capital is strong.Cultural tourism is a specific form to achieve the value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two-way choi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 good use of this will be significant both in accumulating cultural capital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From overall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can be done in these aspects: accumulating cultural capital in a city,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the overall positioning of tourism image.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文化;發展模式;文化產業

一、研究意義

隨著經濟科技文化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國與國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演變成文化競爭,文化成為國家和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對城市品牌的貢獻日漸明顯,城市文化與城市品牌之間已經不可分割,兩者互為依賴,互相促進,文化是城市品牌充滿活力,保持長久生命力的核心。目前,國內城市品牌經營的機構一般是政府的外宣部門,從廣義上講,外宣部門就是負責向外推介城市,符合品牌經營的范疇。但實際上,按照自上而下的機構設置,國內的外宣部門更多的是對國外宣傳,且各項工作任務繁重,品牌經營僅僅是其眾多職能中的一項,沒有專業人員做此項工作。在中國城市發展的現階段,品牌經營的側重點應該是城市內與城市外、國內與國外相兼顧的,二者不可偏廢,外宣部門直接作為城市品牌經營的主導機構是否合理,也是業界人士比較關注的問題。

廊坊建市晚、規模小、底子薄。要想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贏得主動,爭取發展,必須確立特色、找準定位。城市文化發展應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城市文化發展也應該確立特色,找準定位。同時必須按照科學系統的模式加以有效實施。

二、廊坊城市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例不協調

文化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發展城市文化,根本上講要發展城市的第三產業。從現實情況看,每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與空間都直接受其資源擁有量的制約,因此每個城市必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存量,并有意識地培育新的資源優勢,這對一個城市發展具有很大意義。廊坊市有其區位優勢,但是同時相對匱乏的自然資源使得廊坊市在發展第一二三產業的時候,必須注意重點和突破方向。一般認為,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城市化與第三產業之間的合理比率一般應為1.45-2.5、0.8-1.5,就廊坊而言,這兩項比率分別為0.45和0.72,均低于兩者正常比值范圍的下限。這說明廊坊城市化水平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另外也表明,嚴重滯后的城市化發展水平使廊坊的第三產業很難在地方經濟發展中起到支柱性作用。

產業是城市化的基礎。工業化作為城市的第一動力,其功能主要是完成“量上的擴張”,而城市化在“質方面上的進步”,則主要依靠第三產業的后續推力。在內涵豐富的第三產業中,選擇文化產業作為廊坊城市化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是最具生命力、最切合實際的。我國的很多地區以及世界的有很多國家,資源并不豐富,但是其城市文化和文化產業高度發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國內的青島、蘇州等地,都利用了其獨特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了第三產業。因此對廊坊而言,在資源匱乏的背景下,也必須突破這層限制,找準自己的定位。

2.廊坊城市定位缺乏科學論證,隨意性較大

2002年,廊坊市明確了“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的城市定位,確立了“把森林引進城市,把城市建在林中”的建設理念,規劃了把廊坊市建成“科技教育之城、會展旅游之城、生態環保之城”的具體目標,強調在城市文化培育上,要堅持做到“傳統與現代并重,現代為主;事業與產業并興,產業優先;發展與生態并舉,生態第一”,走一條以人為本、獨具特色、現代化、國際化的創新發展之路。但是關于廊坊的定位,幾乎是換一屆政府就要搞一次。幾乎不變的做法是,政府宣傳部門提出方案,確定一位分管市領導牽頭,然后外宣部門就開始召開系列座談會,專家學者座談會、外籍人士座談會、市級相關部門座談會……,最后是動員媒體的力量,在市民中征集討論。一系列活動完了之后,活動的策劃者就請本地的文化人歸納提煉出幾個口號,在本地媒體上大肆宣傳。整個定位過程缺乏系統的科學論證,沒有對定位的可行性、品牌經營的操作性等進行分析、論證。所以大多數定位也就沒有生命力,隨意定位的結果就是頻繁地被。

另外,在城市風格設計上,廊坊市努力營造歐式特點、中國氣派、個性化設計、適宜人居的現代城市風格,注意突出城市整體形象設計,堅持高層點綴、高中低相結合的原則。追求高層注重景觀營造,低層控制建筑密度,使高品位的建筑融藍天、綠地、碧水之中,達到錯落有序、完整協調的視覺效果。那么從歐式風格來看,廊坊周圍的城市如青島、大連、北京、天津等比廊坊更有說服力和理由去追求這些較有特色的文化,因此這種定位值得商榷。

3.政府、企業、市民協調配合不夠,經營管理比較無序

政府、企業、市民作為城市經營的主體,在城市經營中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三種力量缺一不可。在品牌經營中,廊坊市政府一直發揮著較好的主導作用,但在企業和市民參與經營方面,協調和管理的力度還不夠。政府是一個聲音,企業是一個聲音,市民又是另外一種聲音,沒有統一起來形成合力。政府從城市整體發展戰略出發,企業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市民從個體體驗出發,各自站在不同的層面,述說著對城市的感受,雖然都帶著良好的愿望,但由于出發點不同,難免會發生沖突,給外界造成混亂的城市形象。尤其是媒體,只要廊坊市在哪個領域小有成績或榮獲殊榮,就著急忙慌地將其宣傳為廊坊新名片。最頻繁的時候,廊坊某報一個月內就推出了多張名片,如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的城市;京津走廊上的明珠等。雖然項項都是廊坊的驕傲,但直接命名為“名片”是否合適,是否會讓人覺得名片過多過濫?筆者認為,城市名片是一個有特定意義的概念,不是想用在什么地方就用再什么地方,政府一定要對此進行規范,對相關企業要主動協調、加強管理,逐步將城市品牌的資產管理納入有序軌道。

三、發展模式研究及實施對策

1.樹立文化產業的大觀點

我國文化產業的理論研討與歐洲、日本、韓國相比起步并不晚,但由于受計劃經濟下的文化事業體制的影響,在觀念上徘徊多年,造成了實踐上長期猶豫不決的局面。長期以來,文化與經濟兩極對立思維使我們形成了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文化與經濟相互對立、相互沖突,差異鮮明,獨擅一域。實際上,馬克思早就指出,一定的經濟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建立,一定的文化則必然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生成,文化中有經濟、經濟中有文化。那種把文化歸為只有意識形態屬性而看不到其經濟屬性的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文化產業化是健全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促進經濟發展、增強綜合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和有效途徑。廊坊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更應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正確定位,精心布局,整體推進。廊坊市

在此方面比較重視,但是仍需要改進。廊坊市2004年制定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并出臺相應扶持政策,把文化產業作為廊坊的支柱產業來謀劃和推動。但是到2009年,其成果體現并不大,雖位于京津走廊,但并沒有通過城市文化吸引更多的人。

2.完善的政策,健全的法律對城市文化發展的影響

要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支持重點行業指導宏觀運行,同時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以法律手段為主,輔以行政手段,實行依法管理。(1)研究推進機制。黨委政府要將文化產業發展作為議事的重要內容,精心研究、周密部署、定期調度、勤于指導。文化業務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狠抓落實,并及時總結經驗,查找問題,推進工作。(2)資本投入機制。改變“財政支持型”和“社會福利型”兩種運行模式,建立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內資與外資相結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對公益性文化設施,以政府投資為主,其他投資渠道補充,加大密度,完善功能;經營性文化單位,要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主要方向,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真正成為市場主體;鼓勵非國有經濟參與文化建設,提倡社會資本投資興辦文化企業、組織文藝演出等。形成黨委領導、部門負責、社會聯動、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3)監督管理機制。要對文化產業的內容進行嚴格管理,提倡和扶持健康、積極、進步的文化產業。對重大項目,實行聽證制度,聽取各方及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要對文化產品市場準入進行把關,堅持嚴格與靈活相結合,對消極、腐朽的文化產品要堅決予以遏制,流入市場的,堅決取締。

3.政府的引導作用是城市文化發展的核心力量

政府利用規劃來引導產業和資本的流動。根據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發展思路設立城市文化發展之路,引導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此需要建立專業機構,進行科學規劃。目前,廊坊進行品牌經營的機構是市委外宣辦,從它的工作職能來看,城市品牌經營僅是其眾多職能中的一個,而且沒有專業人員,甚至連專職人員都沒有,有這方面工作需要時才臨時派人,工作的重點不突出,對經濟、文化、規劃、城建、旅游等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力度不夠,對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缺乏相應的管理辦法。從品牌經營的長遠角度考慮,成立一個專業機構,不僅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還可以對品牌進行長遠規劃,使經營工作更加規范、有序,有效提高城市競爭力。

4.合理部署經營的戰略戰術

商品經營最大的失敗是商業模式的失敗,城市經營也不例外,城市形象飄忽不定,缺少的就是品牌經營的戰略規劃和戰術研究。由于一直沒有總體戰略規劃,從城市定位到品牌經營成都都顯得過于隨意,造成品牌過多過雜,沒有生命力,沒有持續發展力。城市品牌戰略一定要將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品牌營銷能力與特定的目標市場結合起來。什么時候采取什么經營方式,什么時候采取什么戰術,都要在城市品牌核心價值和應用規范的指引下進行。戰術的使用在品牌經營中十分重要,利用媒體進行宣傳是一種戰術、舉辦各種國際性活動是一種戰術、參與創建國家xx城市也是一種戰術,關鍵是什么時候用效果最好,這就需要我們有關部門從整體全局的高度,精心策劃,合理部署。

5.發揮特色,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是城市文化發展的保障

“唱好地方戲”、“打好特色牌”,充分挖掘文化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

廊坊文化產業發展應充分考慮區位特點、民俗風情和時代要求,堅持傳統文化與時尚風情、高雅藝術與大眾文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和諧統一。

(1)積極發展傳統文化與時尚風情,使他們交相輝映。廊坊毗鄰京津,地處首都圈及環渤海地區核心地帶。獨特的地理區位、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廊坊的地域文化在世代傳承、潛移默化過程中,廣吸博納,融各家之長而獨具特色。發展文化產業,就要總結和挖掘廊坊傳統文化,通過多種形式予以表現,增強市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堅持中西合璧、取長補短,以現代精神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改造和更新。要吸收借鑒國內其他城市和國外大都市的優秀文明成果,建立起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本地特色的現代文化體系,表現前衛、時尚的文化風格。讓更多的人通過廊坊文化而了解廊坊,感受廊坊的獨特魅力,使廊坊文化得以弘揚和發展。

(2)積極發展高雅藝術與大眾文化,使他們水融。首先,通過雕塑、展牌、燈箱及不同風格的城市建筑,寓意和體現廊坊精神。目前,廊坊雖然已零星有一些雕塑,但尚未形成規模,缺乏整體效果。今后,應在廣場、火車站、公園、城區中心、交通要道、標志性建筑設施等地方,精心創作建設一批既有豐富思想內涵、具體象征意義和藝術形式美,又與周圍環境、建筑和諧一致的雕塑精品,展示城市的象征物、歷史名人及事件、民俗風情、吉祥物、圖騰物等。要通過舉辦高雅戲劇演出、理論研討會、高層經濟論壇等活動,營造社會氛圍,提高市民文化水準。其次,要創建以大眾文化為主、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設施和活動載體,突出抓好社區文化、企業文化、學校文化及行業文化。按照“三貼近”的原則,舉辦群眾參與程度高的時尚音樂會、體育賽事、全民健身等文化體育活動。

(3)積極發展特色資源,以旅游促發展。地處京津地帶的廊坊,如果沒有特色的東西是不能吸引游客的,沒有游客,那么城市文化的建立也無從說起。廊坊市有著名的文化古跡,諸如戰國燕南長城、楊六郎拴馬古槐、香河老人不腐之肉身、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文天祥石碑、文安石獅子,有聞名的廊坊特產,比如永清劉街木刻、迎春酒、燕南春酒、香河肉餅、香河家具城、文安熬魚等,對此,在加大對廊坊歷史上涌現的文化名人、重要事件、遺址文物以及非特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保護工作的同時,應該利用各式各樣的文化、娛樂和大型歡慶活動,充分發揮古跡的作用,讓參觀者領略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所產生的無窮魅力,并隆重推出我們的特色產品,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讓文化古跡“活”起來,讓廊坊特產“靚”起來。

6.注重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切實增強市場競爭力是城市文化發展的動力

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積聚機制是城市文化發展的要素。廊坊市需要建立新的人才機制,以優勢產業積聚文化人才,以優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大力培養和引進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等文化產業急需的各類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級人才,實施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戰略。鼓勵支持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以及有條件的綜合性大學,參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積蓄人才資本。

文化產業是投資回報最好的行業之一。當代社會各種產業利潤主要靠領先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實現,而文化產業正是自主創造和技術含量高的一個門類。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場因素的作用,文化產業的資

本盈利率比較高,文化產業方面投資熱將會長期存在。最后從消費角度看,文化產品是與日俱增的消費熱點。要推進高新技術成果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提高文化產業生產和文化服務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文化產業,培植開發新興文化產業。鼓勵引導文化產品生產經營者,采用現代網絡技術、三維動畫制作技術、數碼影音技術、數碼照排技術、寬帶信息媒體傳輸技術等,開發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產品,提高文化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提升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7.建立城市名片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中國古都學。古都是歷史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故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創始人之一的史念海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古都和文化》中提出,該學科“研究我國歷史上所有的都城的形成、發展、蕭條以至于破壞的演變過程”,探明其中的規律。該著作同時指出,中國古都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論證古都興起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指出古都發展的經濟基礎,論述古都的上層建筑,論證古都演變之規律,服務于當前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其中,“論述古都的上層建筑”這項研究內容中涉及了古都文化問題。史念海先生這本著作中還有《中國古都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通》、《中國古都和文化》等論文,可見先生非常重視古都文化研究。城市科學。其有很多分支學科:城市建筑工程學(包括建筑工程技術和建筑設計)、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管理學、城市生態學等,是以現代城市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群。城市建筑設計、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城市管理學的研究中應該包括城市文化,甚至要關注城市歷史文化狀況及演變。城市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城市空間組織規律性的學科,也是研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人文要素與一些自然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內的空間組合及其規律性的學科。城市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之一,主要關注當今城市。該學科的研究內容中雖也涉及文化要素,但卻只是諸多要素之一,并不是主要之要素。

在城市考古學、城市史學、歷史城市地理學等學科之外,還有一個關于城市研究的學科體系———城市學。該學科是在錢學森教授于1985年的倡議下建立的,不過只是作為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礎層次上的學科。他后來又提出“山水城市”這一概念,倡議把中國傳統的山水詩、山水詞、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結合起來。這樣,歷史文化的內容便包涵于城市學理論之中。近年來,我國還出現了以大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的城市學,例如北京學、上海學、香港學、西安學等,這主要是受國外城市研究學術思潮的影響。其中北京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研究北京城市及其環境共同組成的城市綜合體的形成、演化、發展的基礎、規律和特點”,研究目的則是“為北京城市發展戰略和管理決策提供應用理論基礎和實證研究”。學者們還指出,北京學不應僅泛泛論述北京現有市域范圍內有史以來客觀存在的各種事實和現象,同時應“深刻地揭示這些現象和事實形成的原因、發展變化的機制、相互之間的關系、所反映的問題實質,以及對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所產生的影響等”。據此可見,北京學、上海學、香港學、西安學等也包括歷史文化的內容。前所提及的城市考古學、城市史學、歷史城市地理學、城市學等學科的研究內容基本都包含文化要素。然而由于這些學科是與其他相關要素相結合對文化要素進行研究的,所以缺乏對文化要素尤其是歷史文化研究意義和研究目的的具體闡釋。很明顯,這對該領域的深入研究非常不利。為促進對此問題的進一步討論和思考,筆者特對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進行總結,主要包括:1.探明城市歷史文脈,揭示城市文化稟性與精神風貌;2.彰顯城市文化特征,為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借鑒;3.挖掘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推進城市經濟建設、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發展。城市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夠深化對城市以往發展規律和當前城市特征的認識,同時對于城市的和諧與持續發展有所裨益,由此可見,其究任務的繁重和作用的重大。

二、有關“歷史城市”之界定

城市歷史文化的研究對象是以“城市”為依托的,此“城市”不是鄉村聚落,必須是歷史時期形成,具有一定的發展史。這是以往常常使人困惑的難題,也是在城市歷史文化研究中必須首要明確的問題,學術界對于必須是“歷史時期”這一問題已經基本意見一致,不過對于我國城市起源的時間,學者們看法尚存在分歧。有原始社會晚期說,此觀點提出,中國城市的雛形是新石器時代后期龍山文化時期出現的古城[9]。但那時的“城”尚不具備城市的功能,原始先民筑城“所以自守也”,僅是防御性設施?!妒辣?#8226;作篇》記載顓頊時“祝融作市”,顏師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于井邊貨賣,曰市井”??梢姟笆小痹谖覈鴼v史上也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那時的“市”并非穩定的商貿市場,僅是以物易物的場所而已?!读w》曰:“殷君善治宮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不過其中提到的“市”位置是在宮中,顯而易見并不是一般而言的商貿場所,考古學者在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發掘中亦沒有取得城中有“市”的資料和證據?!吨芏Y•考工記》記述了西周都城豐鎬的規制,其中明確提到“前朝后市”。另外,依據《周禮•司市》,周代已有專門管理市場的機構,其職能主要是“去盜”、“止訟”、“除詐”、“均市”、“平市”等?!笆小庇小按笫小?、“朝市”和“夕市”之分:“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揆諸史實,“城市”最早出現于西周。那時,“市”已經是“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這一地理實體能夠容納不同階層人群聚居,是一個地區的核心,具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功能。由于“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者曰都”,所以中國古代的都城比城市出現早。夏朝初年夏禹所建都城陽城是中國古都學界專家論定的最早古都,遺址位于今天河南登封王城崗,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組所公布的研究結果,其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據前述還可概知,在西周初年我國最早的城市—豐鎬出現之前,還存在一個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時期先民們修筑城址(或稱城堡)與夏商奴隸制社會時期建成都邑之漫長發展時期。

以上所述是總體來講我國城市的起源時間,而每座城市的產生年代是各不相同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學術界一般將清朝覄亡的1911年作為歷史城市研究的時間下限,對于大陸城市而言,也可以定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為與當下有關問題直接相銜接,有一些學者把時間下限定在當今亦無不可,這可以根據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具體問題而定。此外,在“歷史城市”的判別標準即“歷史城市”的定義這一問題上,可以借鑒現代城市科學的一些內容。城市科學、城市地理學都明確論述了現代城市的定義和現代城鄉界限的劃分問題。城市科學關于“城市”的主要觀點如下:城市可容納一定數量的人口;城市是區別于鄉村的社會組織形式,以非農業活動為主;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圍中心的職能;城市相對聚集,以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城市要提供必要的物質設施以及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城市是根據共同的社會目標和各方面的需要而進行協調運轉的社會實體;城市具有繼承傳統文化,并加以綿延發展的使命。而城市地理學則將“城市”定義為:城市是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并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種特殊形態。城市科學和城市地理學都認為現代城市須聚集一定數量的人口,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具備多種功能。

反觀城市史學界對“歷史城市”的定位,這樣的具體內容在其論述中比較缺乏。有的學者描述“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還有的學者指出:“城市是人類聚落的高級形式,也是區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國的歷史城市學者常運用一種看似無奈的歷史城市標準:凡歷史上曾作為縣一級政府駐地的聚落,即為歷史城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曾對這一標準提出批評,陳先生指出,“歷史城市”的確定采用這種行政標準明顯有問題。20世紀40年代初,陳先生曾在江西東北的一些地方居住過,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進行說明。有一座非常小的橫峰縣城,當地有民諺:“小小橫峰縣,兩家豆腐店,堂上打屁股,四門都聽見?!比欢驗槭强h治所在地,橫峰被列為“歷史城市”??墒蔷嚯x橫峰不遠的景德鎮,只因不是縣政府駐地則被稱為“歷史集鎮”,即便其是“四大名鎮”之一。漢口作為明清時期武漢三鎮之一,雖然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才成為縣一級的夏口廳,從漢陽縣管轄下脫離出來,但是馬正林教授在其著作《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中卻將漢口與漢陽、武昌并列為歷史上著名的地方城市進行論述,陳先生充分肯定了這一做法。不過,馬正林教授此舉依然是按照行政等級確定“歷史城市”,因為到清代末年漢口畢竟升為縣級行政建置,馬教授在書中也并未確立一個既具學理性又切合實際的歷史城市判定標準。

根據以上所述,本文參照現代城市科學的現代城市定義,結合我國歷史上城堡(城址)、都邑(都城)、城市發展演變史實,來界定我國的“歷史城市”,具體為:我國的歷史城市,是從西周建立以來由軍政衙署、商肆集市、官邸民宅、手工業作坊、壇廟庠塾等五類功能性設施組合形成的擁有較多官民集居之大型地理實體。城市作為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功能。上述界定雖然沒有要求“歷史城市”具備縣級以上治所或分封時代王國以上都邑的條件,不過卻要有軍政衙署,也就是具備行使統治管理職能的機構;對容納的人口數量和聚落規模沒有定量規定,卻有定性要求;雖然沒有強調必須有城墻,但是指出必須有軍政衙署、商肆集市、官邸民宅、手工業作坊、壇廟庠塾等設施,也就是說不管城市級別高低、規模大小,為發揮城市的作用,必須“五臟俱全”。

三、關于城頭山古城址并非中國最早的城市問題

前曾述及我國學術界由于對“歷史城市”的判定標準認識角度存在差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出現了很多不同見解。有的觀點指出“中國城市是與西方城市平行發展起來的,已有五千多年歷史”;還有學者認為我國最早的城市是距今約6000年前的湖南城頭山古城址,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將這一見解展示出來,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較大的反響。然而,城頭山古城址是否為我國最早的城市,尚需探究。筆者堅信此說不確,特就此問題進行論證。

(一)湖南城頭山古城址是否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古城遺址尚需深入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論證1991年12月,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位于湖南北部澧縣車溪鄉南岳村的城頭山古城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根據當時的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600-4700年。早于河南安陽后崗古城址、登封告城鎮王城崗古城址和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古城址等,因而曾被學者論定是我國最早的古城址,而且被評為199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然而,1995年河南鄭州西山發現了一座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晚的古城遺址,約距今4800-5300年,還有文章指出其年代據C14測定為距今5450-4970±70年間,其筑城年代比城頭山古城址早,為已知年代最早的一處版筑夯土城址。可是,湖南的考古專家后來又對城頭山古城址進行了幾次發掘,提出其城墻修筑過四次,而第一期城墻的建成時間距今約6000年。這樣,我國最早的古城址就被論定為湖南城頭山古城址。不過,我國史前古城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還有很大的開展空間,尤其是在中原發現為時更早的古城址的可能性很大,因而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古城遺址是否為湖南城頭山古城址尚需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更深入的研究論證。

(二)新石器時代古城址并非城市按照當今城市科學權威的意見:城市是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人口,以非農業活動為主,承擔一定地域范圍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職能的地理實體。這是城市的基本性質和特征,那么歷史時期的城市同樣應該具備。但是,“城”雖在原始社會后期就已經產生,但是那時建城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和防御的目的。同時這類古城址規模都不大,例如前述城頭山城址,其平面略呈直徑310余米的圓形,面積約7.6萬平方米。并且這些古城址都以窖穴、房屋為多,還有墓葬、陶窯等,功能性設施很單一。一系列考古研究成果表明,這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城址還只是原始先民居住的具有防御功能的聚落,而并非城市。西周的都城豐鎬當是我國最早的城市。

四、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

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包含的內容很廣,涉及的時段也很長。一座城市產生以來,在該城市及其附近地區發生并與之相關聯的文化事件和現象以及遺留的文物遺跡均在其研究范疇之內。筆者提出幾點原則性意見,以促進城市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發展。

(一)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基礎城市歷史文化研究要充分關注城市興起和發展所依存的地理環境與伴隨城市興衰演變所產的環境變化;另外須緊密結合城市考古學和城市史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城市科學有關當今城市發展動態與未來發展的新理念、新動向。唯有如此,方可使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具有深厚而廣泛的根基和前瞻性動力,從而使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既處于學術前沿,具有創新性,又符合時展需要,有用于世。

(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第一層次,屬基礎性的,也就是探討城市所在地區的地域文化。我國歷史綿延數千年,國土面積廣闊,由于歷史進程的差異和自然環境的不同,地域文化十分豐富。就其大者而言便有齊魯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吳越文化、三晉文化、滇黔文化、荊楚文化、閩臺文化、嶺南文化、隴右文化、新疆西域文化、青藏高原文化、關東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地域文化區。盡管這些文化區都是華夏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可各有區別于其他的鮮明特色。所以城市歷史文化研究須注意:城市形成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區,其歷史文化便都一定程度帶有該地域文化之烙印。另外還要明確,在不同地域文化區內,其文化狀況又有更下一級的分異。以三秦文化區為例,陜南、陜北和關中三個不同區域的文化就明顯有差異。屬于長江水系的陜南秦巴山區,巴蜀文化和荊楚文化對其影響更多一些;晉北文化和蒙古草原文化對陜北黃土高原地區的文化影響更大一些;而關中地區則為長安文化涵蓋的地域范圍。所以,在西安城市歷史文化研究中,便應當注重研究三秦文化尤其是長安文化及其對西安城市文化的影響。而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研究便要結合荊楚文化尤其是江漢平原之地域文化。在三門峽地區,因屬中原文化大區內之河洛文化亞區,還屬河洛文化亞區之虢文化區,所以應把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和虢文化結合起來分層次進行研究。第二層次,屬主體性的,也就是探索城市區域內與城市發展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及其嬗變。不僅包括現存的,而且包括歷史上出現但現在只有遺跡和余韻的;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非物質文化。就其大者而言有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包括建筑設計與施工技術、城市規劃等)、服飾飲食文化、禮儀文化(包括倫理道德和祭祀活動等)、歌舞競技等。第三層次,屬升華理念性的,也就是研究制度文化和理論觀念等。即以第一、第二層次研究為基礎,把城市所屬地域文化和城市主體文化相結合,進行理念層面的總結和提煉,從而取得更深入的認識,獲得理論性成果。以城市規劃為例,既要厘清陳明歷史上的規劃內容和實施情況,也應揭示闡明古人制定該規劃的指導原則和思想觀念。應當加強探討城市歷史文化的理論問題。這一理論研究工作與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第三層次是兩個范疇。倡導對城市歷史文化主體部分相關問題進行升華性研究,僅是研究具體歷史文化現象和事件。此處則是倡導對城市歷史文化這一學術領域整體研究工作進行理論探索,其目的是促進這項當前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以期該領域理論性的探索取得突破性進展。

五、關于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理論問題

20世紀50年代之初,我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之一侯仁之先生在論文《“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中,指出歷史城市地理研究要以復原、總結歷史時期城市所在地地理環境特點及其變遷為切入點,方可探明城市起源、城市性質和其發展演變等一系列問題,這奠定了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基礎。陜西師范大學史念海先生與浙江大學陳橋驛先生等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進行中國古都學和歷史城市地理研究時,不僅注重研究地理環境及其變遷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還注重研究歷史文化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這為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增加了新內容。筆者近年來以這幾位前輩學者在歷史城市地理學理論探討方面所獲創見為基礎,提煉概況出“環境—文化理論”,這一理論思想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界在約50年的歷史城市地理研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傮w而言,“環境—文化理論”仍在進一步建設中,不過該理論體系內涵的一些要點已逐漸明確。主要有:———影響歷史上都邑城市興衰發展及其功能、形態形成與變化的兩大主要因素是地理環境特點及其變遷與區域文化特色及其嬗變?!P于地理環境,不僅包括地貌、氣候、植被、海岸線、河湖等自然地理環境,還包括政治、經濟、民族、人口、交通等人文地理環境;不僅注重其微地理特征,還注重其宏觀地理形勢;不僅關注它們的漸變,更關注它們的突變?!P于區域文化,主要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等,且具層次性。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處于基礎層次;建筑文化處于中間層次,體現城鎮景觀特色;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處于最高層次?!綄v史時期都邑城市興廢演變與發展歷程及其規律,必須通過將地理環境及其變遷與區域文化及其嬗變結合起來,進行時空交織、人地關聯的綜合研究。

城市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天津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 現狀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與經濟社會雙轉型的發展時期。文化作為城市發展最突出的標志,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①,而與快速城鎮化相伴生的卻是對文化意義的忽視②。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單位辦社會逐步演化為社區辦社會,“社區”在城市中的地位發生變化,肩負起更重要的時代責任;同時不同階層、地域、職業和文化背景的人在社區中集聚、碰撞和摩擦。毋庸置疑,社區文化作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最基層③,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對于解決新時期新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天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基礎較好,歷程較長,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與新時期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選取天津中心城區的17個城市社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以期能摸清基本情況,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為天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思路和參考。

調查與設計

為保證調查研究的客觀性與全面性,以社區區位、規模大小、發展與成熟程度、居民形態四個因素為評判標準,筆者選取了天津中心城區的17個城市社區為調查研究的案例。關注社區文化活動的季節性特點,調研于2013年4~10月分三個階段實施。2013年4~5月是第一階段,主要采用實地勘察的方法,進行預調研和基礎摸底工作。2013年6~9月是第二階段,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鑒于社區文化內涵的抽象性,采取了隨機發放并面對面輔導填寫的方式,使得問卷的有效性達到百分之百,根據社區規模與成熟度的不同,分別發放50、70和80份問卷。2013年10月是第三階段,采用“質性研究”中深度訪談的方法,本著很強的目的性與針對性,選取了20位社區居民和10位社區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在社區居民的選擇上兼顧了文化活動骨干、積極分子和一般居民,共獲得30份有效訪談樣本。

筆者設計了分別面向居民與管理人員的兩套問卷,問卷以單選題和多選題為主。針對管理人員的問卷共有18題,分為個人基本情況、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認知、評價與訴求3個部分。面向居民的問卷設計有40道題,涉及到居民的基本情況,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和認知、評價及訴求,對物質文化設施的使用、評價與訴求,對制度文化的了解與評價,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5個部分。

天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

精神文化層面。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和精髓,指根植于內心的心理意識、信仰和價值觀,以及外化的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等④,歸并為兩個方面:心理層面的價值觀念文化與表征層面的行為活動文化。

一方面,心理層面的價值觀念文化。筆者從居民文化程度、、認知水平、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從問卷分析看,天津城市社區居民整體文化水平較高,以高中和大學學歷為主,分別占到了33.4%和49.8%。大部分社區居民無,由于民族構成的特點,在回族集聚的社區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占一定比例。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認知有著普遍性和局限性并存的矛盾和特征,居民對城市社區文化及建設普遍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但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理解又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現在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系和功能作用的認知比較片面。

居民對社區有一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表明天津市近年來社區文化建設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鄰里之間的相熟度和交往性不高,社區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不強。而且在調研中還發現,成熟、環境好、設施完善的社區,其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強,而人員構成復雜、較新、環境差的社區相反。

另一方面,表征層面的行為活動文化。行為活動主要表征通常是社區文化活動,天津城市社區文化發展的歷史悠久,但是類型單一、內容老套,各社區之間雷同、復制,特色不突出,根據社區特點和居民需求組織的文化活動很少。據實地調查和居委會訪談結果整理,大部分社區的文化活動首先以歌舞活動為主,其次是一些固定的節日演出或慰問活動,這也是導致社區文化活動居民滿意度與參與度低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居民有良好的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期望,但是卻很少或不愿意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對于已經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社區居民的滿意度都不高。

物質文化層面。物質文化作為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和硬件設施,在給社區文化活動提供場所的同時,更是城市社區文化直觀、具體的表現,可分為物質設施文化和物質環境文化兩個方面。⑤

一是物質設施文化,即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實施的設施和場所。各社區都有一些基本物質文化設施的配置,如廣場、健身器材、活動室、宣傳欄等,但各個社區差異較大,共性問題也非常突出,數量少、面積小、后期維護脫節、更新緩慢,室外場所和設施的使用率相對較高;室內場所和設施使用率普遍較低。就室外場所與設施而言,數量與面積都存在大的缺口與使用率低下并存的矛盾,一方面是數量少、面積小的問題非常突出,而另一方面卻是使用率并不高,甚至因長期不用而殘破不堪。。而室內場所與設施,除了數量與面積上的硬傷之外,開放時間短、開放度不高是最突出的問題,很多社區的室內設施和場所形同虛設,居民很難接近和使用,反映出室內文化設施建設和宣傳工作的薄弱。

二是物質環境文化,可以直接體現一個社區的文化特色、水平以及居民素質,表征為城市社區的建筑風格與色彩,小區的景觀和綠化,以及各項環境設施與小品的設計、使用和維護狀態等。物質環境文化的水平主要受前期規劃建設和后期管理維護兩個因素的影響,整體來看,新建設社區的前期規劃建設水平要整體高于建成年代早的社區;而從后期管理維護角度而言,物業管理的有無、管理水平的高低是關鍵因素。綜合調研的17個社區,建筑形式多樣,但是色彩和風格都不能體現城市特色,維護管理跟不上,很多建成時間不長的社區外表也因風吹日曬而顯得十分陳舊。在景觀綠化與環境小品上也相對比較傳統,沒有考慮社區人群構成特征;幾乎每個小區都存在私搭亂建現象,有的社區綠地、環境設施和小品的破壞還非常嚴重,居民對社區物質環境文化的滿意度不高。

制度文化層面。制度文化作為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順利而持續開展的約束和保障,可分為規章規范以及組織機構與人員配置兩方面。⑥

一是組織機構單一、人員配置薄弱。目前天津各城市社區的文化活動主要由居委會負責組織進行,物業起輔助作用,個別社區有業主委員會起一定的協調作用。很少有駐區(外)單位(機構)參與進來。各社區均設有文化專員的職位,或是文衛兼管,也有文衛與其它方面負責相合并的,但是文化專員的專業特長堪憂;社區都有一些居民文藝骨干,有比較固定的文化活動團隊;但是專業文化人才短缺,幾乎沒有社區與專業文藝團體建立長期的對口聯系,另外所有的社區都缺少文化活動的專業志愿者。

二是制度龐雜、針對性不強、宣講不夠。所有社區的各項制度、規章、規范都很健全,內容龐雜;但是缺乏特色,缺少針對自身的制度建設,絕大多數社區自主制度建設不積極,特別是幾乎沒有專門社區文化建設的制度;而且制度的形式化嚴重,宣講不夠,對社區居民的約束力極低,社區居民對社區制度的關注度和評價較低。

天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轉變觀念,加強認知。通過實地調查研究,筆者體會到觀念和認知是影響天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首要因素。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功能和作用的認知不夠深刻、比較片面,不能從其對居民個體、社區和城市發展的作用機制和深層動力進行理解。在觀念上重表面輕實效,最突出的如制度建設,所有社區的各項公約、制度、組織健全,但實施成效弱;物質層面,各社區都積極進行基本物質設施的配置,但是其利用與開放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精神層面,主要組織一些例行的文化活動,參與人員固定化、核心化。

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認知。只有正確認知社區文化建設的功能和內容體系,才能樹立建設社區文化的正確目的,采取有效措施,發揮社區管理人員、社區居民的積極性。一方面,強化對社區文化建設功能的理解。社區文化具有多位一體的功能,從微觀上講,對居民個體具有娛樂、教育和塑造功能;從中觀上講,具有對社區進行規范、協調乃至融合的功能;從宏觀的角度看,可以起到城市的文化傳承、城市穩定和和諧的作用,因此其功能的深遠意義在于其對城市發展所起的深層次作用。

另一方面,提高對社區文化建設內容體系的認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系是多層面的嚴密組成,與廣義文化的內涵相對應,包括核心內容―精神文化層面、物質載體―物質文化層面和制度保障―制度文化層面,各層面互相制約,缺一不可,忽視任一方面的建設都會影響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效果。

明確地位,確立主體。制約天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建設在社區建設中的地位不明確,城市社區居民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不明確。

其一,明確文化建設在城市社區建設中的靈魂和核心地位。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很多社區對文化建設形式上很重視,但是行為上支持的力度較弱;社區文化建設在有些社區中處境尷尬而矛盾,拔得高卻落點低,提得多卻做得少,務虛不務實的狀況比較普遍;很多社區重物質空間環境改善而輕社會管理和文化建設,顯然不能滿足社區發展的基本概念。

其二,確立社區居民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社區居民作為社區構成主體,理應且必須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處于中心地位,而目前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社區居民的主體地位遠未建立,政府、社區組織處于整個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核心地位,社區居民被邊緣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缺乏,社區觀念淡漠,對自身在社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缺乏認知;另一方是社區文化建設方面的低透明度,造成了很多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的方法、內容、參與缺乏了解,這種參與主體的尷尬性造成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效果不明顯、文化建設活動虛假繁榮、文化建設的普及性差。⑦

摸清現狀,以評促建。調研過程中,大多數社區管理機構都反映出了對物質文化設施的迫切需求,其次是社區文化資源的匱乏。筆者在訪談中得知社區中有大量有文化特長的居民存在,有很多文化資源可以挖掘。而評估則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有效手段,通過建立科學、合理、完善的評估體系,以評促建。

首先,以評估為契機,對社區內外可利用、可挖掘的文化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工作。重在人才資源的發掘,對社區內部有文化特長和一定文化造詣的居民個體進行調查、建檔,同時摸清區外可供利用的藝術家個人、團體或志愿者的情況,建立合作關系;摸清社區內外的物質文化資源,明確社區內的物質文化設施水平和環境水平,積極開拓社區周邊可供利用的物質文化資源。其次,以評估為契機,提升、改造社區的物質文化設施和環境水平,豐富文化活動類型,提升文化服務水平。最后,以評估為契機,找出差距,站準位置并注重挖掘特色。目前天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雷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差,而且各社區的亞文化特色不突出,各社區一定要立足自身優勢,挖掘特色資源,注重在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完善機制,拓寬渠道。建設運行機制不合理與資金缺乏是天津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共性問題。就運行機制而言,目前的文化建設行為基本上是在政府倡導下自上而下進行的,導致社區管理機構很忙,社區文化活動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專項資金缺乏確實是一個難題,目前的文化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上級撥付,且額度有限,資金不落實,各項文化活動的組織、物質設施的配置與日常維護都難以實現。

一方面,完善工作運行機制。作為基層文化建設,培育社區文化自下而上的建設力量,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社區管理人員的工資待遇和福利保障,調動其工作熱情;建立文化人才培養機制,定期對社區管理隊伍和社區文藝骨干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和能力。

另一方面,拓寬籌資渠道。改變目前單一的文化建設資金來源,引入市場化運營模式,努力拓展資金渠道,積極吸納社會及居民贊助,力爭建立“三位一體”的以政府支持為主、市場化運作籌資為輔、社會及居民贊助為補充的資金籌措系統,適時建立社區文化建設基金,實現自我循環和良性發展。

(作者分別為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天津市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12025)

【注釋】

①劉士林:“關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現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4期,第35~37頁。

②柏巍,劉昆軼:“城市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靜安區為例”,《現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6期,第66~72頁。

③鄭萍:“文化民生視野下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城市發展研究》,2011年第18期(11),第115~118頁。

④楊貴華:“重塑社區文化,提升社區共同體的文化維系力”,《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5期(3),第92~9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阜宁县| 岢岚县| 东丰县| 临城县| 奉新县| 连云港市| 兰考县| 嘉峪关市| 工布江达县| 阳信县| 彰武县| 衡东县| 育儿| 桃江县| 南阳市| 来宾市| 分宜县| 郸城县| 赣州市| 三都| 嘉兴市| 汽车| 古浪县| 封丘县| 钟山县| 那坡县| 通河县| 板桥市| 河东区| 太保市| 孙吴县| 永康市| 长顺县| 建瓯市| 凤冈县| 牡丹江市| 手机| 横峰县| 合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