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膝關節康復訓練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的 通過對人體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術后康復指導,加快和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方法 對我院近年來開展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重點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協助指導教會患者術后早期進行規范系統的康復訓練;患者靜力性收縮,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直腿抬高訓練,膝關節屈曲鍛煉,扶雙拐下地步行以及上下樓梯等,防止術后膝關節孿縮,改善關節功能。在預防并發癥的同時術后當日即開始實行康復鍛煉,逐日遞增直至出院并給予康復指導。結果 能有效減少并發癥,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HSS平分標準均為優良。結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和訓練很有必要。
【關鍵詞】 膝關節 置換術 護理/康復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R)是治療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所致膝關節損傷的方法,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以改善膝關節活動和矯正畸形為目的的手術,隨著TKR的廣泛應用,手術后康復訓練日益受到重視,而手術后全面細致的康復護理和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部分,現將我們對TKR綜合康復訓練的方法總結如下。
1 術前康復訓練
術前功能鍛煉指導是能否達到目標重要的一環,讓患者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并明確注意事項:(1)加強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股四頭肌每次靜力收縮10s,休息10s,每10次1組,每天完成5~10組,同時進行繩肌的靜力收縮練習。踝關節屈伸肌的主動收縮等。(2)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練習。(3)指導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預防墜積性肺炎。(4)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拐杖,為術后執拐行走做準備,術后3天下床活動,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及全身功能的恢復,預防肺部并發癥。
2 術后康復訓練
2.1 手術當天 術后為防止肌肉萎縮,促進傷口愈合,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肌四頭肌和繩肌肌力,具體方法如下:手術當天患者擺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動足趾及踝關節。
2.2 術后第1天 患肢做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練習,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收縮次數,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練習,并且患肢抬高時,盡量維持數秒,做患肢踝關節運動即踝泵運動和環繞運動,每次重復10~20次,每天3~4次[1]。
2.3 術后第2~7天 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繼續以上活動外,教會患者主動做膝關節伸屈鍛煉,活動范圍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動鍛煉或CPM機鍛煉,即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如患者疼痛明顯,可口服噻來西布膠囊在維持鎮痛下進行,CPM訓練時起始角度為0°,終止為20°,在1~2min內完成1次屈伸活動,每次1h,每天2次,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內使膝關節屈伸角度達到或接近90°。
2.4 術后第8~14天 重點是加強患肢在不負重狀態下進行主動運動,同時進一步增加患膝關節的活動范圍。方法:用被動手法與主動活動相結合方法,增加膝關節的活動范圍。使患關節在無痛范圍內有節律往返屈伸于膝關節和相鄰關節之間,繼續使用CPM訓練,但關節的活動度增加大至90°~100°,繼續加強患肢直腿抬高運動及股四頭肌和繩肌練習,進而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患肢盡量不負重,此時重心在健側下肢,以后重心逐漸向患側過度,避免患肢過度受力。
2.5 術后第15~20天 指導患者開始進行行走和步態訓練,并加強患肢平衡運動的訓練[2],讓患者上下樓梯,訓練時健側先上,患側先下,待患者適應后逐漸減少拐杖的依賴,此期應加強膝關節的活動度,進一步行股四頭肌及繩肌的肌力增強訓練,采用等張,等長和等,距肌力訓練,指導患者獨立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動作,增強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 出院指導
出院前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患者坐在床邊,主動屈伸小腿或坐在床邊,膝關節下墊一枕頭使膝關節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進行,同時配合全身關節的運動,如散步、上下樓等,這樣不僅使膝關節得到鍛煉,同時使全身得到鍛煉,增強體質訓練中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做跳躍和急轉運動,防止關節的挫傷,臥床休息時將雙下肢抬高,促進血液回流,定期門診復查,檢查膝關節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復情況[3]。
4 結果
本組8例全膝關節置換病人經術后精心護理,耐心康復指導,所有患者傷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輕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穩定性良好,活動度達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關節評分標準,均為優良,TKR是人體較大的重建手術,術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復訓練,就會影響關節動態平衡,加重肌肉萎縮,導致膝關節不穩定,甚至發生嚴重的并發癥,而雙側TKR患者術后無正常肢體功能代償,肌力訓練應是貫穿康復訓練始終,康復訓練應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訓練原則。
參考文獻
[1] 賈 勤,朱紅英.48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3):161.
[關鍵詞] 膝關節僵硬;訓練;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02-91-03
High-quality patient care and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fect rehabilitation
SUN Yanl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Jili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angchun 130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quality care and the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fect rehabilitation. Methods 157 cases with Fractur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all of them Underwent internal fixation,79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7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to implement quality care. We compared knee flexion good rate,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knee flexion good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ining methods, duration, training frequency, precautions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level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are satisfaction scores was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Knee stiffness; Training; Nursing
膝關節僵硬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也是下肢骨折后一種常見并發癥,骨折愈合后會遺留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發生率高達96%,關節附近的骨折術后發生率可達到100%[1-2]。 膝關節僵硬對患者的步態、功能及整體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如不及時防治可導致關節強直,造成患者終身殘廢。正確的功能鍛煉可維持和恢復膝關節功能,預防關節僵硬的發生[3]。本研究對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9例行內固定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觀察對康復訓練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骨折患者157例,均采用內固定手術治療,男102例,女55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6歲,平均(41.9±6.8)歲;病程12d~8個月,平均(2.7±0.4)個月,股骨髁部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31例,髕骨骨折35例,脛腓骨骨折52例,術前膝關節活動度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積極配合。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研究組:實施優質護理,采用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為患者實施連續的護理及系統的康復訓練教育,由分管責任護士監督完成整個訓練過程。
(1)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颊叩南リP節屈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比較[n(%)]
組別 n 優 良 可 差 優良情況
研究組 79 66(83.54) 9(11.39) 3(3.80) 1(1.27) 75(94.94)
對照組 78 49(62.82) 14(17.95) 9(11.54) 6(7.69) 63(80.77)
x2 8.95
P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及滿意度比較
組別 n 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 滿意度(分)
訓練方法 持續時間 訓練頻率 注意事項
研究組 79 74(93.67) 72(91.14) 76(96.20) 67(84.81) 97.53±16.89
對照組 78 51(65.38) 38(48.72) 49(62.82) 25(32.05) 91.08±14.72
x2 7.58 12.39 9.62 14.07 5.21
P
伸功能受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會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應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向患者講解膝關節僵硬的預防、治療方法、康復訓練中的注意事項,使患者認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在功能鍛煉時能積極主動的與醫護人員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2)康復訓練指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降低關節僵硬發生率,并可有效伸長攣縮的軟組織,鍛煉應遵循循序漸進,被動加主動的原則[4]。術后6h協助患者進行患肢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運動鍛煉肌肉緊張度,做踝關節屈伸活動,收縮運動的時間為5~10s,放松運動的時間相同,反復收縮,40~90次/d,分2~3次完成。術后3 d,將活動范圍及活動量逐漸增加以達到恢復肌肉力量,加大關節活動度的目的[5],患者取仰臥伸腿位,收縮股四頭肌,將患肢足跟緩緩向臀部滑動,使膝髖屈曲,足尖朝前,持續5s,放下肢體,放松肌肉5s,如此反復,40~60次/d,分2~3次完成[6]。功能訓練的量的調節要以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為依據,標準為患肢出現疼痛但患者對疼痛可耐受。
1.3 評價標準
(1)將療效評定為優、良、可、差四個級別,優為膝關節屈曲度在100°以上者,可參加勞動和工作;良為膝關節屈曲度在80°與100°范圍內者,不影響日常生活;可為膝關節屈曲度在70°與90°范圍內者,部分影響功能活動;差為膝關節屈曲度在50°以下者,癥狀體征無明顯緩解,優良率=(優+良)/該組總例數×100%[7]。(2)康復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預防膝關節僵硬康復訓練知識調查表對患者的康復訓練相關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調查,該調查表共包括四個方面,分別為訓練方法、持續時間、訓練頻率、注意事項。將每個方面知識掌握情況分為全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三個等級。(3)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包括5個方面:服務形象與意識、護士工作能力、病區管理、健康教育、關愛與溝通,每個方面的滿意度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五個等級,分別賦予相應的分數,5分、4分、3分、2分、1分,該項調查滿分為110分[8]。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組間比較用t檢驗、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及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訓練方法、持續時間、訓練頻率、注意事項等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的重要活動和負重關節,有傳遞負荷、保存動量和提出供包括小腿在內的活動動力匹配的功能,膝關節功能的好壞關系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9-10]。股骨、脛骨、髕骨等相關骨骼創傷術后發生關節僵硬主要是由于肢體關節部位骨折、手術后固定時間較長、沒有及時進行功能鍛煉等影響靜脈和淋巴液回流導致局部瘀血[2],給患者的治療及康復的信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預防術后膝關節僵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康復訓練是預防膝關節僵硬的有效方法。
本次結果表明,研究組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膝關節僵硬是膝關節附近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在骨折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是預防膝關節僵硬的有效護理措施,優質護理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患者膝關節僵硬的預防作用較好,可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屈曲度,更好的了解康復訓練知識,護理滿意度更高。
[參考文獻]
[1] 章靈君.骨折后膝關節僵硬的臨床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4,21(9):58-59.
[2] 樓繡華,高雯,吳凱琳.中藥外敷聯合穴位按摩預防下肢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僵硬[J].護理學雜志,2013,28(12):40-41.
[3] 呂勤,盤雪梅.玻璃酸鈉與CPM功能鍛煉聯合應用在外傷性膝關節僵硬患者術后康復的臨床觀察[J].齊齊 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4):1793-1794.
[4] 馮桂敏.早期康復鍛煉在骨科膝關節僵硬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597-2599.
[5] 孫英霞,羅新,呂坤芳.下肢創傷骨折術后預防膝關節僵硬的功能訓練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3):82-85.
[6] 李興華,唐杰,周緒琴.骨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預防患者膝關節僵硬康復訓練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7):803-805.
[7] 王曉梅,周會菊.優質護理服務預防下肢骨折患者膝關節僵硬的效果[J].河北醫藥,2014,36(19):3019-3020.
[8] 鄭麗嬌,林鳳英,李佩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功能康復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4,28(10):3613-3615.
[9] 周笑珍,鄧珍良.早期康復訓練對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0):154-155.
[10]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45.
[11] 劉翠芬,謝志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膝關節功能鍛煉指導[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7):874-876.
[12] 黃淑明,蘭樹華,鄭榮宗.股骨遠端骨折術后伸直性膝關節僵硬的治療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7):644-646.
[13] 段春華.優質化護理在膝關節病變非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5):111-112.
【關鍵詞】 持續被動運動;cpm;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角度
早些年前曾經有文獻報道將持續被動運動(cpm)機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中,足以證實cpm機有改善關節活動的范圍,減輕疼痛和腫脹,減少保守治療次數和縮短住院費用等作用[2]。后來cpm機被廣泛應用于人工關節術后的康復領域,但長期以來,各醫療單位cpm機應用程序各有不同,導致其臨床效果也不盡相同[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例研究對象為2011年元月——2011年11月在我科施行置換術后康復的患者象符合以下標準①初次膝關節置換者;②單側的膝關節置換;③診斷為骨性關節炎者。將8例患者隨機分為cpm1和cpm2組,每組4例患者,為避免加重術后的出血,均與術后的第2天開始進行活動。
1.2 治療方法 Cpm1和cpm2組的初始角度為0-40°,以后每日根據患者的情況給與其增加角度。2組患者均于術后第一天開始在主管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術后1-3天,主動與被動膝關節康復訓練,踝泵訓練,股四頭肌的收縮練習等。術后第4-7天,繼續前3天的內容外增加直腿抬高練習。坐位和臥位下膝關節的主動練習等,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2 康復評定指標
包括腫脹,膝關節被動屈曲角度;膝關節被動伸展角度等三個指標,膝關節腫脹情況評定:用肉眼觀察;也可用測量的方法,最大的伸展角度時髕骨水平中線的周徑,各項指標評定給予準確記錄。
3 結果
術前2組的關節屈曲,伸展角度及同徑無統計學意義,但術后7天。3個月cpm2組患者的膝關節屈伸,伸展角度均顯著高于cpm1組,腫脹程度明顯減輕。
4 結論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下肢活動,均需要膝關節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如下蹲時根據踝及髖活動能力的不同需140-155°,由于膝關節活動范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評價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及康復的主要指標之一。影響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活動范圍的因素很多。包括術前,術中,術后等多個環節的諸多因素。其中,術后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的瘢痕粘連也是導致膝關節活動范圍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節松動訓練機作用之一就是預防和減少瘢痕的粘連,自上世紀80年代就已用于臨床,已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廣泛應用。成為術后一種常用的康復治療方法。[1]Cpm機創始人succer倡導的使用方法是:術后即刻開始,每天24小時連續使用,初始角度為全關節活動的范圍,我們認為這種方法存在以下不足:過早地使用可增加出血,而出血量增加會導致一系列的并發癥;每天24小時使用可能影響其休息;使用時間過長會影響其患者在主管醫生指導下進行主動康復訓練,不利于術后康復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肖秀娟.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的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7):193.
[關鍵詞] 人工膝關節置換;康復訓練;指導應用
[中圖分類號] R512.91[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正常的膝關節由于正常解剖結構被嚴重破壞(多為膝關節病/炎引起)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及活動時很疼痛,醫生根據病情可能會考慮通過手術方法去除壞損的關節,把給過精密設計和制造的人工膝關節來換去原來病損的膝關節,這種手術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人工膝關節由三個部件組成:一是股骨假體,二是脛骨假體,三是髕骨假體。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要早期行康復訓練指導,以預防膝關節周圍組織水腫,粘連。否則手術效果會事半功倍。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對45例膝關節進行置換,早期適時的康復訓練指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本組45例,男,7例,女38例,年齡58-76歲,平均67歲,左膝,28例,右膝,13例,骨關節炎13例,類風濕關節炎30例,損傷性關節炎2例,雙膝關節11例。
2 護理:
2.1心理護理,患者多數因膝關節疾病引起疼痛,不能耐受才來手術的,心里期望值很高,高齡患者手術后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適,往往導致患者情緒低落,產生康復訓練欲望低下,缺乏主動性。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解釋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讓患者明白,術后功能恢復的效果,一半在于精湛的手術,一半取決于病人的努力。鼓勵患者穩定其情緒,調動積極性,使患者接受治療和護理。主動進行康復訓練。
2.2術后康復訓練: 術后早期(1-3天),此期以被動活動為主,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和防止組織粘連為目的。
術后傷口處放置引流管,保持負壓,觀察引流的性狀,量,色澤。隨時和主管醫生保持聯系,溝通。調節負壓的大小。避免血腫的發生,24-72小時內拔除。在休息時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避免膝關節睡著時的彎曲狀影響到手術康復訓練的效果。
2.2.1術后第一天,.被動活動患者屈膝主動性差的,開始應用CPM機被動運動,每隔1-2小時鍛煉3-5次。初次活動范圍為0℃到45℃,共練6-8小時,以后每隔一天增加活動范圍5-10℃,出院前至少達到105℃。做CPM訓練時要盡量放松,不要繃緊腿部肌肉以免受傷。主動活動[1] 股四頭肌鍛煉:繃緊大腿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10分鐘內完成20次。[2]直腿抬高:延續〈1〉的動作,并將下肢抬離床面,保持5秒鐘,然后慢慢放下。[3] 屈伸踝關節:慢慢的將腳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遠伸直使腳背繃直。每次做2-3分鐘,每小時做2-3次,持續做從手術后立即開始直到完全康復。而且使小腿及膝部腫脹消退為止。[4]旋轉踝關節:每天3-4次,每次重復5遍。[5] 膝關節伸直練習:在患者的腳跟下放置一小墊子保持腳不與床面接觸,努力繃緊大腿肌肉并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直到患者感到大腿肌肉有些疲勞。在醫生的指導下盡早活動膝關節,避免膝關節周圍組織粘連影響手術效果。常規霧化吸入,鼓勵排痰,以預防肺部感染,囑患者多飲水,多食粗纖維和多維生素類食物,防止便秘。
2.2.2術后4-14天:(1) 床墊支持下的屈膝鍛煉:把足部在床頭滑動,使膝部曲到不能再屈為止,在最曲的位置,維持5-10秒鐘,重復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勞或膝能全曲為止。(2)坐位支持下屈膝鍛煉: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使大腿有依靠,把健足放于手術足后跟處作支持,慢慢屈膝,至到最曲為至,然后維持5-10秒鐘,重復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勞或膝能全曲為止。(雙膝置換的不適用)(3)坐位無支持下屈膝鍛煉: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盡量屈膝一直到足部可放在地上,把上身盡量前傾,以增加屈膝度數,維持5-10秒,再伸直膝部,這動作可重復幾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勞或膝部可彎曲為止。
2.2.3術后14天以后進一步的鍛煉
(1)有支持的屈曲膝鍛煉:仰臥位,把一塊毛巾包在踝部的前面,由雙手抓住,屈膝時逐步柔和的拉緊毛巾,向后拉來幫助屈膝的度數,維持5-10秒鐘,重復數次,直到疲勞。
(2)站立位屈曲膝鍛煉:在步行器、拐杖或墻壁幫助下直立后伸屈膝到極限,然后維持5-10秒鐘,在伸直膝部,先使后腳跟著地,然后在曲,重復數次,直到疲勞。
(3)有助力的膝部鍛煉:可在踝部加少許重量在做〈2〉的鍛煉,一般在術后在4-6周進行,先用一磅到2磅的重量,逐步增加重量直到恢復力量。
(4)使用鍛煉自行車座,調整車墊位置直到伸膝位時,逐步剛剛夠及踏腳。先向后踏,感覺很舒服時,在向先踏,逐步增大腳阻力(約4-6周后),每兩日一次,每次向前踏15分鐘,逐漸增加到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鐘。
(5)靠墻膝部鍛煉可背靠墻壁,逐步下滑,甚至膝部能屈曲,在站立,重復動作,每次5-10下,每日兩次。
(6)鍛煉的疼痛與水腫:鍛煉活動后,可能會有疼痛及水腫發生,可用冰袋包于毛巾中冷敷,在抬高患肢。
(7)正確應用拐杖或助行器的方法:使用時首先要在直立時感到舒服及可維持平衡,然后先把助行器或拐杖前移少許距離,在把手術膝伸直向前移動,腳跟著地,身體在前移時,膝部及踝部彎曲,整個足部可平于地板上,膝部及髖部會屈曲,向前移動開始下一部的步伐。
(8)上下樓梯,開始要用扶手支持,每次只跨一階,樓級距離不要大于14厘米,上樓下用健足,下樓先用患足。
(9)術后家中的需要:一座椅,座便器和樓梯上安裝可靠的扶手二把馬桶升高③浴室準備可靠的把手和椅子四座椅上準備一個舒適的墊子,有安全的靠背和扶手,準備一個腳凳,以便患肢休息。伍穿衣棒、穿襪幫助器,和一跟長柄鞋拔,穿脫鞋襪時,不要過度彎曲膝關節。
3 結果:
術后隨訪3-12個月,按HSS膝關節平分標準,優:任何時候均無疼痛,完全能對抗阻力,屈膝無畸形,行走直立無限制,穩定,能上樓梯,活動度好38例。良:行走時偶有疼痛,能部分對抗阻力,行走2500米-5000米,能上樓梯但需支具,屈膝小于5度,輕度不穩0度-15度,活動可7例,差:不能行走的無。
4 討論 對于膝關節手術的病人只有精湛的手術技術加上術后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才能使患者的關節恢復有效的功能,減少并發癥。從而提高術后病人的生活質量。以上綜合的術后康復訓練指導,是很有效的方法結果滿意。值得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 戴閩.實用骨科治療與康復[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 苗鳳珍,韓淑杰,王鳳霞.膝關節置換術后[J].骨科疾病護理健康 ,2006.1(1):218.
[3] 王青,陶松年.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功能康復[J].臨床骨科雜志,1999.2(4):268.
關鍵詞 膝關節周圍骨折 內固定術 護理
資料與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6月膝關節周圍骨折術患者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23~52歲,平均47.5歲,股骨髁間6例、股骨髁上骨折7例、脛骨平臺骨折15例、股骨髁間伴髁上骨折5例、“漂浮膝”骨折2例。均為閉合性骨折。本組患者均行內固定手術治療。根據骨折類型不同分別采用解剖型鋼板、髓內釘、張力帶、記憶合金、外支架等內、外固定物。
常規護理:術后常規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失血過多,血壓下降明顯者給予快速補液,必要時給予輸血等;觀察手術傷口局部情況,給予冰敷減輕水腫;觀察膝關節腫脹、積液情況,必要時穿刺抽出積液,減輕反應性滑膜炎的程度;觀察患肢局部血液循環征象,及時發現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評估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給予止痛劑;圍術期常規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觀察體溫變化,給予降溫處理。
心理康復:膝關節周圍骨折的發生均為局部強烈的暴力外傷所致,對病人心理往往造成較大的震撼,很容易遺留有驚恐、焦慮、疼痛耐受差等心理障礙。針對這一特點,在護理上應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消除患者的顧慮,消除各種突發事件的消極影響。向患者說明早期功能鍛煉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性,樹立信心并積極配合,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建議患者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有計劃的康復活動,防止消極逃避鍛煉,又要避免急于求成,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物理療法:術后24~48小時內給予手術切口部位冰敷,每次冰敷20~30分鐘,間隔1小時,冰敷時應做好對皮膚的保護[1];術后48~72小時后可以考慮使用紅外線烤燈治療,30~40分鐘/次,注意防止皮膚燙傷。傷口滲血、滲出減少后可以應用下肢氣壓儀治療,促進靜脈血回流,以減輕下肢水腫及血栓的形成。
被動功能鍛煉:術后6~8小時后即可以開始進行按摩、推移髕骨,減少膝關節尤其髕骨周圍的粘連,減輕膝關節滑膜的腫脹。術后24小時在手術固定牢固基礎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下肢持續被動活動機,活動范圍應由小角度(0°~30°)開始,1小時/次,2次/日,以后即可逐漸增加活動角度5°~10°/日。術后2周膝關節被動屈曲角度超過90°[2]。使用下肢持續被動活動機應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若出現傷口滲血、疼痛等不良反應時應及時停止應用,并查找原因。
主動功能鍛煉: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早期以維持膝關節功能位,抬高患肢,行“踝泵”、足趾屈伸運動、肌肉等長收縮等鍛煉為主,以減輕腫脹、疼痛等。術后1周內指導患者逐漸加強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的等長收縮、“踝泵”、足趾屈伸運動的程度及強度。同時開始進行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和膝關節主動伸直訓練。術后2周后患者膝關節被動屈曲達到90°以上后,即可行患肢床旁主動屈伸訓練。術后3~4周可以進行股四頭肌阻抗肌力訓練,鞏固以往訓練效果,并可以逐漸進行患肢力量訓練及增加耐力的訓練[3]。
結 果
本組35例患者出院時手術傷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出現內固定物松動與斷裂、骨折不愈合、廢用性骨質疏松等并發癥。其中30例(85.7%)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主動屈膝在95°以上,返回原來工作,效果為優;3例主動屈膝在70°~90°,上樓、爬山時疼痛,但能從事原來工作,效果為良;2例(5.7%)主動屈膝40°~60°,屈膝時疼痛,不能從事原來工作,效果為差。
討 論
早期主動康復訓練的作用:膝關節受到外傷后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及滑膜受到損害,如果關節制動時間過久就會出現骨骼肌肌腹縮短、關節周圍疏松結締組織轉變為致密結締組織導致關節僵硬同時出現肌肉萎縮、廢用性骨質疏松等。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及淋巴液回流、減少關節內滑膜腫脹及關節外軟組織的粘連、攣縮、減少骨質疏松等[4]。因此,在術后早期即要制定康復訓練,同時積極教育患者樹立早期康復訓練的意識及信心,從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早期被動康復訓練的作用:CPM可以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與代謝,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腱、韌帶的修復,促進軟骨損傷的自身修復是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的較為理想的方法。
物理療法的作用:手術切口間斷冰敷可以減輕術后切口局部充血或出血,減輕疼痛等。紅外線烤燈照射等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速度加快,促進腫脹的消退,也可降低痛覺神經興奮性,加速致痛物質排出和炎性滲出物吸收,減輕疼痛。
早期功能鍛煉是膝關節周圍骨折病人術后功能恢復的關鍵??祻妥o理的過程中應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相結合,同時應做好心理護理。在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康復訓練指導的過程中應注意安全,反復詢問患者的感覺,根據患者的反應調整康復訓練強度??祻陀柧殤种院悖嬷颊邞獔猿珠L期康復訓練,以強化康復效果。同時也要重視健側及整體身體素質的提高,以減輕健側的負擔,避免對健側造成不必要的勞損,同時也可提高整個機體的循環代謝水平。
參考文獻
1 曾和香,賀美華.早期康復護理對膝部骨折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7,23(1):2-3.
2 姚靜,魏叢秀.CPM活動器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應用的護理[J].當代護士,2007,23(1):26-27.